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简与繁的名言 正文

关于简与繁的名言

时间:2025-04-24 15:33:29

摘要:学术界有许多关于英汉表达差异的论断,这些论断多强调由各自思维模式、表达方式、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语体风格差异所导致的表述形式上的巨大差别,多数学者认为英语表达相对较为“繁琐”,而汉语则相对“简洁”;而实际使用中的英汉语并不完全符合“英语比较‘繁复’、汉语比较‘简洁’的论述”,有时“繁复”的是汉语而“简洁”的却是英语。

关键词:英汉;简洁;繁复

论及英汉语言表述的差异,学术界已有许多著名论断,亦有不少人著书立说加以论说,但凡此种种,作者多强调由各自思维模式、表达方式、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语体风格差异所导致的表述形式上的巨大差别。多数作者认为英语表达相对“繁琐”,汉语则相对“简洁”,理由是英语比较喜好采用形象化的语言,用委婉含蓄的句式,用平实的口吻对事物进行描述,而汉语则倾向于用白描手法,用华丽的语言直截了当的对事物进行陈述和描写,且汉语以简洁的形式所表达的声势和力度又远非“冗长”的英语表达所能比的。

但作者在长期研读有关英汉语对比的素材和论述及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一些与上述类型截然相反的语言现象,即:实际使用中的英汉语并不完全符合“英语比较‘繁复’、汉语比较‘简洁’的论述”,相反,有时“繁复”的是汉语而“简洁”的却是英语。

一、英汉词汇的“简洁”与“繁复”

1、1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很多修饰语,通过描述事物来表达情感,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尤其是用几个词语来修饰一个事物时,英语经常只需几个简单的词汇就可以把该物描述得很形象;但在汉语表达中,人们不仅需要采用与英语表达意思相同或相似的形容词来修饰,而且经常需要在每一个形容词前面加上一个相关词汇来使该描述更加简单易懂。如:

例1:Keith:a little yellow, ragged, lame unshaven begat。 ( John Galsworthy)

基思:一个讨饭的,身材矮小,面色苍黄,衣衫褴褛,瘸腿,满脸胡子。

例2:She had such a kindly, smiling, tender, gentle, generous heart of her own。 (W。M。Thackeray: Vanity Fair)

她心底厚道,为人乐观,性情温柔,待人和蔼,气量又大。

在上述例子中,英语表达非常简单,几个形容词就把“Keith”和“She”描述得非常形象,为了达到相同的效果,汉语表述则须在每一个形容词前面加上表示性质的词语,如“身材”、“面色”、“心底”、“性情”等。因此可见英汉两种语言在描述事物时的简单与繁复。

另外,汉语常用双音节词来描述事物。双音节词可使汉语音节匀称,成双成对。表达的匀称使对偶、对照、排比、反复和重叠成了中国人喜欢的表达方式。与英语相比,汉语的均衡美和节奏美虽是一大特色,其重复的现象对英汉翻译来说却很难达到类似的美境。

如:绿草萋萋,白云冉冉,彩蝶翩翩,这日子是如此清新可爱。。。。。。表达的意境多么美妙; 而It was a day as fresh as grass growing up and clouds going over and butterflies coming down can make it。表达的意境只能是非常家常的一道风景了。

1、2 连词二者必不可少的词汇,既能使上下文在形式上形成一个整体,又能使上下文表达的意义更加清晰,因此在两种语言中连词都被频繁使用。部分汉语副词在句中语法作用的“兼职”使得对它的判断变得更为复杂,如“才”“也”“还”等跟连词使用时既有修饰作用,又有关联作用,如“只有。。。才。。。”“即使。。。也。。。”“不但。。。还。。。”等。而英语中虽然也大量使用连词,并且可能更频繁,但英语中连词一般不成对出现(如although不与but 连用,because不与so连用), 词汇在句子中“兼职”的情况就很少。

1、3 汉语中的部分反义词有时能够表达相同的意思,如意大利队大胜巴西队 = 意大利队大败巴西队,“胜”和“败”是反义词,却表达完全相同的意思。同时,汉语中有些非常奇妙、形象却吓人的词语,如“小时候吃父母,上了大学吃哥哥姐姐,大学毕业以后就开始吃自己。”“吃”在英语中是“eat”,“have”或“take”,如果直接这样翻译后果就非常可怕。用反义词表达相同意思及用“吃”等词形象的表达时非常简单,但对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确实是很难弄懂的语言现象。 二、英汉结构的“简单”与“繁复”

由于英语是“形合”语言,即句子注重结构形式上的完整,注重形式规范,通过各种连接手段使句子保持聚集状态,并且句子各成分或者词语之间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必须遵循包括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原则在内的原则,而这种原则使英语句子结构严格受到形态的约束,因而句式严谨、规范、刻板且缺乏弹性。相比之下,由于汉语是“意合”语言,即汉语强调通过意义连接句子,各单位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意义上的关联才能了解,而不需要使用连词等连接手段达到形式上的整体。因此,汉语的主谓结构要更复杂。

如:书读完了。(表受事)英语则必须用被动式才能与汉语保持主语一致。(英语中有少量动词具有类似特点,如This cloth is easy to wash。中的wash,但此种情况并不常见。)

汉语的谓语也复杂多样,可以用动词,名词,形容词,如天高云淡,海阔天空。(形容词做谓语)

The sky is high and the clouds are pale。

且由于汉语不受形态约束即谓语没有单复数之分,也没有“主谓一致”的束缚。这种关系上的灵活性使汉语在特定情况下比英语更难以理解。

王力说,“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与的结构好象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裕弹性的”。西洋语的这种联系是显性的,而中国语是隐性的,相对而言,显性的比隐性的在结构上更容易让人理解。

三、英汉文化中的不对等现象引起的“繁”“简”之争

任何两种文化中都有不对等的情况,英汉文化亦然。在英汉文化翻译中,由于各自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风俗等原因而导致的文化现象,两者之间就可能出现文化空缺,因而造成文化不对等,尤其表现在各文化所特有的各种实物和谚语、习语等语言表达形式上。在将原语(英语)翻译成目的语(汉语)时,其方法之一就是在译文后补充说明。

如英语Sesame Street 所对应的汉语是芝麻街,文化的不对等不仅造成翻译中的文化缺失,更让汉语阅读者觉得很难懂,此时要在后面补充说明,即:美国教小孩子学说话的电视节目。

四、结论

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总体上英语比汉语要复杂,但凡事皆有例外,正如文中所言,汉语中其实也有很多比英语表达更繁复的情况。但本文并非想推翻已经得出的结论,只是就部分语言现象加以讨论。只要读者愿意去找寻,相信还有更多例证可以支持文中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杨丰宁 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 [M]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3、 刘宓庆 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 [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凡是精炼的句子,由于追求简明而不得不牺牲一定的准确性(塞·约翰逊)

要知道的详尽,才能写得简练(巴乌斯托夫斯基)

世界上没有不能用简单标志着简单真理似乎是它的基本意愿之一

好绳要长,好话要短(俄罗斯)

郑板桥作画,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苏东坡

水打浅处过,话从捷处说

说话要抓住中心,少说废话;过河要掌握水性,少出闲力(藏族)

书要简洁方为妙

简为文章尽境(清·刘大槐)

随事立体,贵乎精要(南北朝·刘勰)

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宋·陈矣)

深奥的'思想是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的(沃夫纳格)

凝练的风格就是:作品成后,若要删去什么就有损什么,而且风采大减(琼森)

一字不可易,易则损文笔(荷马)

言近旨远,文简意明(清·李汝珍)

一字不可增减,文之极则也,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清·刘大槐)

文在精,不在多

你讲得越多,人们记得越少(德国)

许多深度不足的演说家,都以长度掩饰之(法国)

如果话讲得太多,就是妙语也会变成赘言(玉外纳)

食物虽好,多吃伤肚子;话虽好听,多说惹人厌(藏族)

吃多味不美,话多不值钱

糊多不粘,话多不甜

好猫不在多,废话嫌罗嗦

如果只是唠唠叨叨,有用的话便少;如果只是忙忙碌碌,做出的好事做不多

唠唠叨叨,水多米少(泰国)

饶舌的人是窃时的贼(英国)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莎士比亚)

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和最朴素的(英国)

内涵最丰富的概括总是最简洁的(塞·巴特勒)

伟大的艺术家是简化的大师(阿米尔)

好的句子如果简短,就会好上加好(格拉西安)

简短的谈话未必是最好的,但最好的谈话总是简短的(英国)

汉宝德先生是台湾著名建筑师和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是一位报读中国古典典籍,却用极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中国建筑文化的魅力以及博大精深。

他说:建筑不应该是是社会理性的产物,建筑是文化。从中我们能看出汉先生极为推崇感性在建筑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我们所崇尚的理性。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筑是一种行为。是人们要达到某种目的或者用途所建构的构筑物。他还别有心裁的解释了“上天有好生之德”。他说,一方面是我们应该注意要爱惜万物的生命,以仁慈对待生命,同时对于自己要注意生命的延长与延续。是啊,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我们大部分的地球人还在肆无忌惮的消耗或者毁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读古书,但是我们要从古书中应用中现代社会中来,而不是照本宣书。那样只会成为我们的负担,而不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神食粮。

他对中国建筑是土木建筑的解释是:中国的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在中国文化里,建筑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价值;它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完成主人的使命。除了居住的功能外,建筑是一些符号,代表了生命的期望。这是困惑很久的一个有关中国建筑为什么是土木建筑的很好的解释。中华民族是一个声声不息的民族,自然建筑也就会随着主人的兴衰而不断的变化和创新,这是中国文化本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国的建筑生长理论。人在建筑才能真正的有他存在的价值,没有人的建筑,只能是建筑的悲哀。红楼梦中提到的大观园就是很好的见证了人世的兴衰与跌宕起伏,他们是我们的生老病死以及荣辱兴衰的'见证。

其中也提到了风水理论。他认为风水理论的作用是求生的机制,其目的不过是接纳生气,排除煞气而已,建筑在此几乎成为求生的工具。个中道理,我有些含糊,因为我对风水理论没有深入地了解,我也不能肯定他的观点就是对的,但是我认为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他实际的意义的,而不是空穴来潮或是无中生有,是他经过自己的研习以及实践得出的自己对风水的理解。

中国的建筑文化:他在书中提到人本主义的精神同时也呈现在宗教建筑。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但是他的这个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建筑的博大精深。特别是皇家建筑以及宗教建筑,宗教是古时统治者统治人们的一种精神控制,当然宗教建筑也与人性有着极为紧密地联系。这在我们这次调研和做ppt中有深刻的体会,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或者肯定古代的东西,要辩证的对待先前的事物,因为他的出现是建立在当时的各种条件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对他们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才能下定义或者作出判断。

乐是和谐的声音,礼是和谐的动作,礼乐合起来是古典诗人的理想生活。这在我们这个基本上算是礼崩乐坏的年代,这是我们应该深刻反省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难么多钱吗?我们真的要为了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和家人吗?我们真的有了钱就能很好的生活吗?答案,很明显,不是那么个状况。

汉宝德先生还把我们的文化界定为单纯的文化、棒棒文化、平面文化等等一些鲜有人提到的文化解释。当然汉先生能比较好的阐述他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样界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显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有那么点俗气或者是不雅的成分。他是从一些实例上解释他的定义,我只能说是不反对。

他还讲到了,古典中国的空间课题:单与双、方与圆、简与繁。这部分是古典建筑的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礼制的一些作用。一般的建筑开间都是单数,而很少是双数。这也符合《易经》里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能成为什么定义性的东西。天圆地方说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天坛的形制明显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建造的。简与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界定现代设计与古典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标准,现代设计崇尚简约,古典设计享受复杂、奢华。当然现时代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建筑设计是在这个规则之外。

中国的建筑文化不是一本书能解释很清晰的,我们也会看到汉宝德先生言语中也有不妥的地方,但是这本书引起了我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兴趣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思。他还在建筑的空间、形式、结构等等方面探讨他对建筑的认识。当汉先生更多的谈的是他对建筑、宗教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界定和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教情绪淡薄。人们在信仰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

总而言之,中国的建筑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研究清晰地。我们必须不遗余力的深刻研究而不是似是而非,要不会造成很大的误解。我们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古代的建筑设计,而不是复制以前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