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孟子名言故事及目录 正文

孟子名言故事及目录

时间:2025-04-09 05:14:59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话,这属于善言;运用简单但影响广泛的方法,这属于善道。君子的语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着很深的道义;君子的操守,以修养本身入手进而达到使天下太平。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种而来耕别人的田——对别人要求十分严格,可自己承担的却很少。

8、仁者无敌。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9、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1、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1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1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1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15、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1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7、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18、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1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20、养心莫善于寡欲。

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2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2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2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2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25、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26、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27、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28、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一个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

要出现很多错处,对他就不足责备了。

29、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人们有句口头常言,都这样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30、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有预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份苛刻的诋毁。

1)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孟子-离娄下》

2)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3)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

5)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6)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孟子

7)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8)  情至之语,自能感人 ——孟子

9)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孟子 《孟子》

10)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

1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1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1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孟子》

1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15)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

16)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

17)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18)  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孟子

19)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 《告子上》

20)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21)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22)  吾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

23)  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24)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25)  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孟子

26)  人不可以无耻。 ——孟子

27)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28)  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孟子

29)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30)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 《离娄篇》

31)  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 ——孟子

32)  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 《孟子》

33)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34)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孟子 《孟子·离娄篇下》

35)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 《孟子·公孙丑上》

3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37)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孟子

38)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39)  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孟子

40)  志,气之帅也 ——孟子

41)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无敌。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孟子》

42)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孟子

43)  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孟子 《孟子》

44)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

45)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孟子

46)  告子上 食色,性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孟子》

4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孟子

48)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

49)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 《孟子》

50)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

孟子思想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文学大家,读《孟子》一书总会被他的一气呵成、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辩论所吸引,所折服,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语言大师,为我们创造出了在今天看来依然耳熟能详的常用的成语,而且孟子的很多名言都像诗歌一样朗朗上口,非常优美,常常被后人引用。

孟子非常善于运用排比,因为他因为辩论,首先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比如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等等,都是非常有气势的。

同时他还很善于用对比,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都成为后来的千古名句,常常被人引用。虽然孟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因为在先秦时代,诗歌还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形成,但是孟子在他的论断中所运用的大量的修辞手法,把将道理的学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於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於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於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述之道

◆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

◆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

◆”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孟子言上下交取其利而国丧亡者,是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所弑也,无它焉,则千乘之家欲以万乘之利为多也。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弑也,亦无它焉,是百乘之家欲以千乘之利为多也

◆孟子言凡欲天子之万乘者,且於其内取千乘,而为天子之诸侯;欲诸侯之千乘者,且於其内但取百乘而为之大夫,是亦不为少矣,何必交相争夺,慕多为胜耶

◆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如千乘夺取万乘,百乘夺取千乘,然後为饱足也

◆惠王今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国,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王以国为问,大夫以家为问,士庶人以身为问者,王称国,故以国问;大夫称家,故以家问;士庶人无称,故以身问而已

◆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惟有贤者然後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问王曰:今有战者,兵刃已交,其负者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犹此也,王虽有移民转粟之善政,其好战残民与邻国同,而独望民之多,何异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轲背后的故事

孟轲孟轲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十分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有着一段因果。孟轲的成功也不例外。孟轲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与她母亲严格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轲在很小的时候十分的贪玩。有一天,孟轲的母亲正在织布,在还没有到放学的时间。孟轲却不在学堂里面上学,而是偷偷的跑回来家里面去玩耍。

孟轲的母亲看见了,气得浑身直哆嗦。她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赚钱供你上学。可是,你却逃学。”说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子一刀剪断。

孟轲看到了自己的母亲生如此大的气,吓哭了,连忙央求:“娘,我错了!我一定改!以后再也不犯了”

孟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不管做什么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么能成材呢?”

孟轲明白了自己母亲那一片赤诚的苦心。她赶快转头跑回到了学堂,去认真的上课。从那以后孟轲再也没有逃过学。

梦鸽在自己的母亲的循循善诱下,精心的教育下,勤勉学习,发奋向上,成为了班里面,有名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