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自己鲜血流,不让祖国寸土丢。
山泉多的地方,河流总是奔腾不息;战斗精神强的部队,官兵总是勇往直前。
军人渴望和平,但绝不畏惧战争。
当兵不是为了吃苦,但当兵一定要吃得起苦
爱国是军人毕生的忠诚,奉献是军人一世的天职,精武是军人不渝的追求
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
边防线上,军人是不倒的钢铁长城;抗洪前线,军人是不溃的坚固堤防;冲锋陷阵,军人是前进
笑对艰难困苦,方显军人本色
军人,用热血书写青春,用生命践行忠诚。
老老实实做人,忠诚使命;踏踏实实做事,献身使命;扎扎实实备战,不辱使命。
军人能经得起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大于一切的概念——祖国。
在祖国需要你流汗时,你不惜力;在祖国需要你流血时,你不惜命,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军人。
战争是血与火的较量,使命是责任与钢枪的组合。
军人,随汗流掉的是娇气,泪水冲刷的是稚气,青春磨砺的是志气,训练摔打的是勇气,口令喊响的是豪气,和体质一起强壮的是锐气。
没有平时刻苦的训练,就没有战时的辉煌。
青春的词典上没有“不能”,军人的头脑中没有退缩。
一个强者,必须是困难越大,拼搏的劲头越大,并且他总是能够战胜困难,总是胜利者。
狭路相逢勇者胜。成绩面前醉倒的,决不是合格的战士;挫折之后奋起的,才是真正的勇士。
山不嫌土多,鱼不嫌浪大,战士不嫌本领高。
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备。
爱国是军人毕生的忠诚,奉献是军人一世的追求。
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有了条件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精神状态不好,即使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
志气,是远大志向和宏大气魄的结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原动力,是助人成功的强大牵引力。
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到完美就是不普通。
既要敬业,也要精业;既要产品,也要精品;既要奉献,也要贡献。
带着拼劲上训练场,更要带着脑袋上训练场。勇气往往比
只有经历过长途跋涉的行者,才会明白努力的价值。
战斗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一个磨砺、强化的逐步积累过程。
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培育在平时,关键在养成。
选择了军营就要甘于奉献;穿上了军装,就要珍惜荣誉;走上了战场,就要冲锋陷阵。
军人是一块
浪花只有在撞击中才能常来不败;青春只有在拼搏与奉献中才能彰显精彩。
一名军人成为钢铁战士的过程,犹如一位画家在完成一幅作品,他用汗水和热血填充底色,用军事素质和政治修养勾勒线条,最终呈现出作品伟岸刚毅的神韵。
一滴水珠,尽管体力微小,也尽力折射出五彩缤纷的阳光;一名军人尽管岗位平凡,也要努力争取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军人的价值不是追求荣华富贵,而是恪尽职守、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昨天,我们将青春献给了火热的军营;今天,我们将汗水洒满了训练场;明天,我们将义无反顾的奔向战火纷飞的战场。
不要问我是谁,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我会挺身而出;不要问我为了谁,当祖国和人民呼唤我时,我会毫不犹豫献出自己的一切。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信念是事业的风帆,拼搏是成功的翅膀。
花的理想是吐艳献芳,树的理想是净空遮阳,灯的理想是照明放光,军人的理想是精忠报国。
军舰不因巨浪翻滚而改变航向,军人不因灯红酒绿而迷失自己。
炎炎夏日里,军人用顽强的意志战胜酷暑;漫漫冬日里,军人用坚定的信念驱散寒冷。
失去信心的心灵是痛苦的,失去信念的肉体是麻木的,失去追求的生存是无聊的。
艰难险阻是性格懦弱者的绊脚石,是信念坚定者的垫脚石。
有理想的人,生活朝气蓬勃;有志气的人,青春处处闪光。
神圣的使命能强化军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复杂的环境能熔炼军人的机智和灵敏,艰苦的磨砺能锻造军人的勇敢和无畏。
有一种使命,要用血与火来铸就,要用生于死来考验。这,就是军人的使命!
军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可没有信念;军人可以没有权势,但不可没有追求;军人可以没有名望,但不可忘却使命。
描写边防战士的古诗句 篇1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6、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7、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8、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0、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7、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18、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19、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0、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22、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23、非关风露凋,曾是戍役伤。
24、边疆古有患,上将重兴师。
25、牺牲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描写边防战士的古诗句 篇2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3、苏轼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流传千古,陈奕迅一首《十年》,竟也可风靡一时。
4、以笑映悲,很不错的手法,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5、永远是这样,人的心啊,看过辽阔的大海,就看不上寻常的小溪小河了,去看过巫山的云,就不觉得其他地方的云是云了。
6、恋爱有建立信心的必要,友情有建立观察的必要。
7、在爱情方面,别有用心的虚假总比真面目可爱,就因为此,才有许多男人肯在一般手段高明的女骗子身上挥金如土。
8、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它们是我们的榜样。
9、爱情也是一种发明,需要不断改良。只是,这种发明跟其他发明不一样,它没有专利权,随时会给人抢走
10、爱情原来是凄美的吞噬,但愿我的身体容得下你,永不分离
11、笑容绽放如花,我祝你永远十八,美丽动人给力,事业身体如意,要问我为什么话语如此甜蜜,因为今天是你生日,我想给你我的心意。
12、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13、痛苦最好是别人的,快乐才是自己的;麻烦将是暂时的,朋友总是永恒的;爱情是用心经营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十一快乐!
1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15、西山红叶好,露重色欲浓。
16、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17、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18、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19、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20、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21、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22、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2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4、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25、在永恒的歌声中,成为果实!
王昌龄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从军行的名句王昌龄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⑴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