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创设课堂情境的名言 正文

创设课堂情境的名言

时间:2025-01-17 00:55:02

1、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又要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法)卢梭

2、人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集体生活要具有应有的思想方向性,而同时也要反映出学生的动因、愿望和意向。——(前苏联)赞科夫

3、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法)卢梭

4、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不要教过多的学科”;二、“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英)罗素

5、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6、当人的世界观统帅着他的思维、感觉、意志、活动等一切精神生活领域时,知识就变成了起作用的东西。在创造性劳动中培养思维,这是教学技巧的重要表现,凭借这种技巧,教养使人变得聪明起来。--[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7、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者还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你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你的学生的内心美)。——[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8、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爱因斯坦(1879-1955)

9、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当我听到或者读到对人的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些词的时候,它们在我的意识里总是跟另一个概念——思考——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10、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11、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陶行知

12、德性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洛克

13、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洛克23,因为儿童应该很少受到鞭笞的惩罚,所以我觉得斥责过多,尤其是盛怒呵斥,结果,差不多也是同样的不好。它可以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可以减少孩子对父母的尊敬。——洛克

14、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15、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可能引起学生对自己记忆丧失信心的因素,因为这种经常跟优柔寡断的性格结合在一起的不自信,往往会使得儿童记忆力衰退。——[俄]康·德·乌申斯基

16、现代教育的重点在于指导活动和采用活动型的教学程序。这种学习类型比正规课堂的学习类型更合理,这主要是因为由活动而学习比正规课堂情境下的学习更有意义,而且更易于迁移到新情境中去。--[美]J.M.索里

17、经验证明,小学首先应当教会学生学生怎样学习。小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授予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能力包括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技能:会谈、会写、会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会思索、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形象地说,这些技能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就不可能掌握知识。--[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18、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洛克

19、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洛克

20、奉劝年轻的教师: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要是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那末就可相信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正错误的。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21、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前苏联)马卡连柯

22、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美)爱德华兹

23、“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

24、把美德、善行传给你的孩子们,而不是留下财富,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德)贝多芬

25、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苏格拉底)

26、教育是把人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苏格拉底)

27、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守教条的人,你就会用压服的教学方法;而如果你想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英]R.皮特斯

28、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前苏联)马卡连柯

29、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美)爱因斯坦

30、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在第二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下而上进行的。前者是学生由顶峰开始,努力走向基础;后者是从基础开始,学生站在基础上面,然后进到终点,升到顶峰。--[德]阿.第斯多惠

摘要:第二课堂是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本文介绍了在高二年级开辟第二课堂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适合学生的课外活动,并且取得良好实验成果的实践。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拓宽知识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既要关注社会的需要,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应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一种式是不够的。

第二课堂是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力补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益场所,它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因此,本校英语组成立了“开辟第二课堂,拓宽英语知识”课题组,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培养学习热情,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1.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是在与他人的交际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2.张思中先生的“心理优势”论认为,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英语,是因为他们怕出错而被人笑话或受到批评,所以有一种心理恐惧,因而产生了一种失败定势。如果在第二课堂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让他们俩俩对话或小组讨论,没有过多的批评指责或嘲笑,他们就会产生心理优势,从而就能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更好地学习英语。

3.近年来,国外教学理论强调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认为兴趣即自愿的努力才是高效率、好成绩的永动机,强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语。

4.语言教学专家Krashen强调,语言学习是习得,而非学得(Learning),即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Long认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才能习得”。

三、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为准则,以张思中教学法理论为指导,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展现其心理优势,实践多元化,趣味化和生活化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防止与克服训练上的失败定势,从而使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成功的把握,建立心理优势。

四、实验目标

1.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习英语成为一种乐趣。

2.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增强语言的交际运用能力。

3.培养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五、研究方法

2008~2009学年中,本校高二年级的8~14等七个普通班,英语成绩参差不齐,而高二1~7班的英语成绩基本平行,总均分比高二(8)至高二(14)班高出2.6分。

我们把高二(8)至高二(14)七个普通班作为实验班,其他7个班作为对照班,进行“开辟第二课堂,拓宽英语知识”这个课题的实验。

实验时间:一学年:2008年9月~2009年6月

六、实验步骤

1.进行宣传发动,向学生宣讲新《英语课程标准》和“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指导意义,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类英语第二课堂。

2.将这8~14七个班命名为英语实验班,将全体350名学生分为兼顾各种层次的8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30~50个人,民主选出组长,每个小组聘请一名课题组的英语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每次活动由组长牵头,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英语活动。

3.规定每周星期四下午第三、四节课和星期日晚自习两节课分别为两个批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时间。星期四以分组活动为主,星期日集中活动。

4.实验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等教学原则。活动分为高二上学期和下学期两个阶段进行。

5.高二上学期主要以激趣为主,指导学生组织一些比较简单有趣的活动。高二下学期,继续扩大活动项目并要

七、各小组实验内容

(一)英语口语小组

口语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利用已学句型确定会话主题,会话的形式有:

1.英语游戏

通过会话做英语游戏,不断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是锻炼口语,巩固词汇,语法和训练发音的有效手段。

2.看图说话

活动时展示图片,学生就图片展开会话。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3.复述课文

让学生事先做准备,然后复述已学课文或表演根据课文改写的对话,评选优胜者。

4.主题发言

事先定好主题,各自做好准备。然后轮流发言,进行讨论评比,最后由教师小结。

5.即兴演说

小组活动开始,现场出题,即兴发言。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6.采访

用英语就某个话题对其他同学进行采访,或者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7.担任导游

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国朋友”介绍我们的学校和学校的英语广场,并随时接受提问,“外国朋友”主要由其它班级的同学和教师担任。

(二)图书阅读小组

该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书刊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板报橱窗小组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编适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健康英文材料,主要是故事、名言、幽默小品、谜语游戏、名人小传、风土人情、英语知识、智力测验等。有的稿件鼓励学生自己动笔写,经教师批改后上板报或橱窗,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展出学生优秀作业和试卷,力求做到版面设计生动活泼、图文并茂。 (四)英语歌咏小组

学唱英语歌曲,不但有助于训练发音和单词记忆,而且有助于陶冶思想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选择适合学生的英语歌曲,利用活动时间教唱,既学习了英语,又丰富和活跃了班级学英语的气氛。在每学期的学校文艺汇演中,选派一些优秀歌曲表演者参加演出,让他们展示其英语歌唱才能。

(五)英语戏剧小组

英语戏剧表演实际上是一种交流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该活动不但符合学生活泼、好奇、善于模仿和喜欢交流的特征,而且适于英语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把握好时机,改编一些课本剧和一些名剧片段,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学生英语表演,组织学生自导自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体会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在交流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六)英语广播小组

这个小组由语音语调较好而且对播音和主持节目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在每周的学校晨钟广播台时间里开辟一个EnglishSquare栏目,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每天午饭和晚饭时间向全校作英语广播。广播稿主要从各年级学生中征集,先由广播小组筛选,再经英语教师审阅后,挑选出优秀稿件播出,定期开展评比活动,比稿件、比播音,并进行表彰和奖励。这一活动不仅使校园充满了学英语的气氛,而且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听、说、读、写英语的机会。

(七)英语打字小组

我们学校配有四个微机室,因此我们组织了英文打字小组,特邀有关教师专门负责,学习英语打字的基础指法和技能。要求把每次规定打好的文章用e-mail及时发给教师,然后,学生间可以自由地用英语进行文字聊天,调动打字兴趣。并定期举行英语打字比赛,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八)英语帮扶小组

这个小组由英语成绩好的自愿者组成,每周周四下午第三、四节课或星期天晚上,把自愿报名的英语学困生组织起来,由帮扶组成员向他们介绍学习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因为优秀学生用他们的亲身经验帮助学困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实验结果

(一)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积极性。

(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

(三)英语第二课堂巩固和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第二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习俗。

(五)学生初步认识到了语言在运用上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现代英语教学实际是中国教师教英语,所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正规的书面用语,平时缺乏英语语言的应用环境,课堂使用只能是一些日常用语。可是,语言的运用决不止于此。在第二课堂里,可以请一些外教做一些节目,看一些原版英文电影和电视剧,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与实际运用中的语言进行比较,初步领会语言的某些实质,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学习语言。

实验课题实施以来,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全体学生的学英语积极性有了空前的提高,所有学生都拓宽了英语知识面,优生的信心增强了,差生也看到了希望。其次,“尖子”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在活动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个学生获一等奖,另有三个学生获二等奖。在学校的阅读竞赛、单词竞赛、听力竞赛和文娱表演中,有多人获奖。第三,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照班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8~14班的几次统测成绩均分与对照班很接近。

我们将继续实验、扩大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努力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农村中学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导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以下这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

一、激趣:创设直观情境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直作为中国文学描写的一种极致,被众多的创作者所苦心追求,因为只有将读者引入文学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热切的关注与更强烈的共鸣。

⒈音乐渲染,挂图提示

音乐与挂图是教学中的常用形式。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缕缕情思,把他们的思绪带入一个优雅、朦胧、幽静、旷远的`世界,让他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悠然神会,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此时此地、此情之景会使他们在更加轻松愉悦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诗琴书画和谐统一的语文学习空间,在轻松愉悦、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知识的启迪。此时,语文学习就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了。

挂图提示则在再现形象、导入情境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轻便快捷、简单明了,让学生在画面的转换中受到情绪的感染,将难以捉摸的问题简单化,在描写与想象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如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对贾府错综复杂的院落结构难以明其就里,进而对黛玉的行踪不甚了了,把贾府的院落结构图一挂,学生就了然于胸了。

⒉网络传输,视屏引导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教学日益重要,也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综合各种信息、声音、图像、图形、文字、表格、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可以说,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一扫过去的沉闷单调的教学氛围,大大地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得教学空间无限地延伸,以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一直处于情绪的高度亢奋之中,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特别是当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远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理解的时候,媒体大大地拉近了作品与生活的距离,这样,不熟悉就不是一种隔阂,而是连通学生理解各种生活场景的一座金桥了。

当然,多媒体永远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始终无法代替对文本的解读,“夫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把媒体作为“披文入情”的一种必要手段,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将是大有裨益的。

⒊角色扮演,情境再现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才能会”。问题的解决在于“做”,这种“做”是高规则所涉及的概念、法则的综合应用。因为问题解决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绝非简单的解决问题,它涉及各种认识成分与动机成分。角色扮演无疑是“做”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再现情境、加深体验,还可以诱发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仔细地去揣摩人情物态,以形显情。

二、诱思:创设对话情境

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这些东西是慢慢生成的,必须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解读之中不断地去培养。从本质意义上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语文课就是这场对话的媒介,语文教师永远只是对话的诱导者,而不是代言人,否则就会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心理上的内化与生理上的消化一致。”(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实际上就是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环境、酿造气氛、搭建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循循善诱,不断地去诱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切实营造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对话情境,真正把对话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高明之处应在于巧妙地设置各种各样的对话情境,推波助澜,促进学生的心境与文本所展示的情境的紧密接触,为学生对文的认同或批评找到结合点。

⒈亲身体验,促进理解

所谓亲身体验,就是创设一种让学生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情境。“真正的学习行动,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课。”(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从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升华,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例如学习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时,要让学生深入地认识课文“为了如此的美丽动人,它必须失去双臂”的基本观点,可以让学生试着用电脑为维纳斯像完形,并找出一些美术家的构思让学生参考,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感受。然后再畅谈他们对各种甚至可以称之为奇思妙想的完形方法不满的原因,从而认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生命力。也许学生并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但从中他们一定会理解作者提出这一命题的原因与依据,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铺平了道路。

⒉巧妙迁移,拓宽境界

有时候,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经验、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虽通皮毛,但终难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里我们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或阅读经验巧作迁移,迂回包抄。有时会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例如,学生对“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能成为婉约词的代名词了解不透,这里教师如果仅仅围绕概念性的述说

⒉巧妙迁移,拓宽境界

有时候,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经验、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虽通皮毛,但终难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里我们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或阅读经验巧作迁移,迂回包抄。有时会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例如,学生对“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能成为婉约词的代名词了解不透,这里教师如果仅仅围绕概念性的述说作文章,或者按照教参去解说,学生也许会了解,甚至接受,但终究难以圆通,于是我们就可以暂时抛弃它,讲到中国古代的几个文化传统:“折柳送别”“借酒浇愁”“庆团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