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史传类名言名句大全 正文

史传类名言名句大全

时间:2025-01-16 20:18:26

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数高,题型稳定。这为文言文阅读复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多年以来,文言文阅读的文章题材都是人物传记,掌握好这类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能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现将这类重点词语归类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1.表示官位升迁、任免类的'词语

(1)辟:征召。

例: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官内侯。《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

(2)迁:升官。

例: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朗,再迁为安乐太守。《后汉书·陈王列传》

(3)拜:任命,授给官职。 例:同上。

(4)举:举荐。 例:举进士,并擢制科,调义兴尉。《新唐书·裴崔卢李王严列传》

(5)擢:提拔、选拔。 例:同上。

(6)调:调迁。例:同上。

(7)累迁:多次提升。 例:累迁吏部侍郎。(2003年高考卷)

(8)徙:改任。 例:(杨绩)降长宁军节度使,徙知琢州。《辽史·列传第二十七》

(9)拔:提拔。 例:朕拔卿于仇虏之中。《贞观政要》

(10)除:任命、授职。 例:无何,复除宣徽史,知河阳。《宋史·列传七十五》

(11)转:改任。 例: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三国志·毛玠传》

(12)摄:代理。 例: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

(13)署:委任、代理。 例:署为府长流参军。(1999年高考卷)

(14)典:主管。 例:玠尝为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三国志·毛玠传》

(15)知:作某地的知县。 例:(郭永)寻知大谷县。(1996年高考卷)

(16)相:作某国的丞相。 例:且臣闻管仲相齐。《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7)出:由京城改地方官。 例: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2000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18)黜、谪、左迁、贬:罢官、降官。 例:黜仁约为清水令(2000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2.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类的词语:

(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 例:(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三国志·毛玠传》

(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3)异:认为才能奇特。 例: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三国志·魏书·恒二陈徐卫卢传》

(4)见知:被人所知。 例:(田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2001年高考卷)

3.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1)害:嫉妒。 例:冯敬之属尽害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短:说某人的坏话。 例: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新唐书·郭子仪列传》

(3)隙:与某人有隔阂。 例:融与郗虑有隙。《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4)刺:①指责。 例:刺诸县短长。(1996年高考卷)

②名片。 例:刺入即出见之

(5)衔:恨。 例: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

(6)疾:憎恨、嫉忌。 例: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

(7)劾:弹劾,揭发罪状。 例: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x。《资治通鉴·宋纪十五》

(8)贾祸:招来祸患。

4.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的词语。

(1)坐:①因犯错而定罪。 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例:滂坐系黄门北寺狱。《后汉书·党锢列传》 晋人使与邾大夫坐。《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2)案(按):考察、审问。 例: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同上)

(3)论:判罪。 例:论守独石、内官弓胜田猎扰民。《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4)当:定罪。 例:顺等罪当死,勿论。《明史·于谦传》

(5)狱:案件。 例: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续资治通鉴》

(6)牒:文书。 例: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5.表示要求辞官回家的词语。

(1)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 例:莽上疏乞骸骨。《汉书·王莽列传第六十九上》

(2)致仕:请辞官回家。 例:乾统初,(杨绩)乞致仕,不许。《辽史·列传第二十七》

(3)归养:回去奉养父母。 例:独子无兄弟,归养。《信陵君窃符救赵》

6.常见的古今异义:

(1)特征:特别征召。 例: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后汉书·党锢列传》

(2)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例: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3)故事:按旧例。 例: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1998年高考卷)

(4)下车:官吏初到位。 例: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

(5)中外:朝廷内外。 例: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风采。《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6)横行:纵横驰骋。 例: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

(7)首领:脑袋,性命。 例: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1998年高考卷)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

元祐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

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苏轼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

苏轼诗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东坡七集》本。包括附录的《年谱》,共112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备要》铅印本。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较著名的:诗注有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文注有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词注有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和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