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有关鱼的名言解释 正文

有关鱼的名言解释

时间:2025-01-13 08:51:39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政治上主张“仁政”。《鱼我所欲也》就是孟子的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鱼我所欲也》名句理解性默写

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1. 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1.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 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13. 不辨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的经典诗句1

1、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 ——《浣溪沙》 (唐)杜甫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曲》 [晋]乐府

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 杜甫

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渔歌子》 (唐)张志和

5、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观游鱼》 (唐)白居易

6、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长安秋望》 赵嘏

7、劳动故人庞阁老,提鱼携酒远相寻。——《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 白居易

8、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枯鱼过河泣》 汉无名氏

9、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10、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池。 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涧中鱼》 (唐)白居易

11、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脍橙荠。 ——《送程六》 (唐)王昌龄

12、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现代)毛泽东

13、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题李次云窗竹》 白居易

14、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 海棠花下去年逢。 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临江仙》 (宋)辛弃疾

鱼的经典诗句2

1、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五言·出自唐·钱起《送僧归日本》

2、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五言·出自唐·韦应物《送唐明府赴溧水》

3、鱼龙侵莫测,雷雨动须疑。——五言·出自唐·裴说《过洞庭湖》

4、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五言·出自唐·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5、大海水无边,鱼龙万万千。——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6、鸟避连云幄,鱼惊远浪尘。——五言·出自唐·许棠《曲江三月三日》

7、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五言·出自唐·尚颜《除夜》

8、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五言·出自南北朝·萧纲《蜀道难·其一》

9、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五言·出自清·释敬安《题寒江钓雪图》

10、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五言·出自唐·孟浩然《万山潭作》

11、鱼龙潜啸雨,凫雁动成雷。——五言·出自唐·胡皓《出峡》

12、鱼戏参差动,龟游次第新。——五言·出自唐·贾谟《赋得芙蓉出水》

13、鱼目徒相比,骊龙乍可攀。——五言·出自唐·邓陟《珠还合浦》

14、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五言·出自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15、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七言·出自唐·许浑《村舍二首》

16、雒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七言·出自唐·李绅《江南暮春寄家》

17、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七言·出自唐·许浑《晚登龙门驿楼》

18、鱼虾舞浪狂鳅鲲,龙蛇胆战登鸿门。——七言·出自唐·张碧《鸿沟》

19、钓线沈波漾彩舟,鱼争芳饵上龙钩。——七言·出自唐·花蕊夫人《宫词》

20、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七言·出自唐·李白《鞠歌行》

21、东西吴蜀关山远,鱼来雁去两难闻。——七言·出自唐·骆宾王《忆蜀地佳人》

鱼的经典诗句3

1、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五言·出自唐·于濆《里中女》

2、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五言·出自魏晋·潘安《悼亡诗三首》

3、擘破得全鱼,一点翠光去。——五言·出自唐·杨巨源《衔鱼翠鸟》

4、松径僧寻药,沙泉鹤见鱼。——五言·出自唐·贾岛《送唐环归敷水庄》

5、庭裁栖凤竹,池养化龙鱼。——五言·出自宋·汪洙《神童诗》

6、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五言·出自唐·张子容《除日》

7、林幽偏聚鸟,溪阔本藏鱼。——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8、谁能借斗水,活取辙中鱼。——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9、五月贩鲜鱼,莫教人笑汝。——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10、决陂以取鱼,是取一期利。——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11、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五言·出自唐·白居易《小池二首》

12、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五言·出自两汉·辛延年《羽林郎》

13、天公出美酒,河伯出鲤鱼。——五言·出自两汉·佚名《艳歌》

14、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五言·出自唐·李冶《结素鱼贻友人》

15、吹箫舞彩凤,酌醴鲙神鱼。——五言·出自唐·李白《拟古十二首》

16、无事坐悲苦,块然涸辙鱼。——五言·出自唐·李白《拟古十二首》

17、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五言·出自魏晋·左思《咏史八首》

18、唯当执杯酒,暂食汉江鱼。——五言·出自唐·李端《江上逢司空曙》

19、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七言·出自唐·王贞白《洗竹》

20、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七言·出自唐·岑参《渔父》

21、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七言·出自唐·曹邺《题山居》

22、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七言·出自唐·罗隐《题磻溪垂钓图》

23、闻说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鲈鱼。——七言·出自唐·李郢《江亭晚望》

24、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七言·出自清·王士祯《真州绝句》

25、案头我正理蠹鱼,晴日好风窗几净。——七言·出自元·唐珙《题王逸老书饮中八仙歌》

鱼的经典诗句4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五言·出自唐·李白《蜀道难》

2、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五言·出自唐·杜牧《旅宿》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五言·出自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五言·出自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5、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五言·出自唐·元结《贼退示官吏》

6、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五言·出自唐·孟浩然《下赣石》

7、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五言·出自唐·包何《送王汶宰江阴》

8、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灵。——五言·出自明·杨基《岳阳楼·春色醉巴陵》

9、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五言·出自两汉·甄宓《塘上行》

10、避地鸟择木,升朝鱼在池。——五言·出自唐·白居易《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

11、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五言·出自唐·崔颢《入若耶溪》

12、戏鱼重跃定,惊鸟却栖难。——五言·出自唐·李频《山中夜坐》

13、风吹曝麦地,水溢沃鱼池。——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14、乡国何迢递,同鱼寄水流。——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15、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16、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17、背后噇鱼肉,人前念佛陀。——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18、吃鱼犹未止,食肉更无厌。——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19、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七言·出自唐·刘禹锡《龙阳县歌》

20、山径晓云收猎网,水门凉月挂鱼竿。——七言·出自唐·许浑《村舍二首》

21、黄花裛露开沙岸,白鸟衔鱼上钓矶。——七言·出自唐·刘长卿《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22、朱顶鹤来云外接,紫鳞鱼向海中迎。——七言·出自唐·吕岩《七言》

23、彩服鲜华觐渚宫,鲈鱼新熟别江东。——七言·出自唐·杜牧《送刘秀才归江陵》

24、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七言·出自唐·刘象《鹭鸶》

25、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七言·出自唐·王建《精卫词》

26、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七言·出自唐·韦庄《秦妇吟》

27、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七言·出自唐·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28、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桔未应先。——七言·出自明·何景明《鲥鱼》

29、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七言·出自唐·罗隐《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30、玉笛闲吹折杨柳,春风无事傍鱼潭。——七言·出自唐·羊士谔《泛舟入后溪》

31、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七言·出自清·赵翼《论诗五首》

32、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七言·出自唐·王建《野池》

33、沧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七言·出自先秦·宁戚《饭牛歌》

34、有时日暮碧将合,还被鱼舟来触分。——七言·出自唐·皮日休《夜会问答十》

35、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七言·出自宋·王安石《狼山观海》

36、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七言·出自宋·周密《西塍废圃》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句子赏析

一、分析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问题探究

A、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