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
詹天佑,字达朝,号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祖籍徽州婺源。1872年,年仅11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先后就学于威哈吩小学,弩哈吩中学,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詹天佑回国后入马尾船政前学堂学习,后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武”任炮手,参加了马尾海战。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
1894年,任中国铁路工程工程师,被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为会员。此后历任津榆、锦州和萍醴铁路工程师、新易铁路总工程师、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洛潼铁路顾问总工程师等职。1909元年,受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邮传部顾问官、学部咨议官,并派去宜昌任商办四川铁路总工程师。
1912元年,任粤汉铁路会办,被公举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员。1914年,任粤汉川路督办,孙中山大总统晋升其为上大夫少卿衔,委为交通部总长,奖给二等宝光嘉禾章。民国五年,香港大学特授予他法学博士的学衔。公元1919年,詹天佑被派出席协约国“中东铁路监管委员会”的会议,同帝国主义占领中东铁路的侵略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致电“巴黎和会”,反对帝国主义掠夺全中国铁路的阴谋诡计。同年4月24日,詹天佑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8岁。
10月20日上午,八达岭长城脚下热闹非凡,前来登临长城的游人和车辆不断地涌进来。而位于景区内的詹天佑纪念馆也不甘寂寞,努力地向人们展示着詹天佑的业绩:依台阶而上,一座长41.6米、高5.4米的`大型雕塑展现在眼前。到八达岭游览的很多游客,都会到这里参观一下。
“詹天佑”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记得小学课本上就读过有关詹天佑的文章,知道他是一位“留美幼童”,他是第一位中国人自己主持修建铁路的先驱以及京张线青龙桥、八达岭隧道和“之”字形线路设计等事迹,但除此以外知之甚少。在京张铁路肇建百年之际,我们有机会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了解他对中国铁路的贡献,了解他的爱国主义情节。
詹天佑名言
勿屈己而徇人,勿沽名而钓誉。
——詹天佑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
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詹天佑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詹天佑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詹天佑
勿屈己而徇人,勿沽名而钓誉。
——詹天佑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
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詹天佑
勿屈己而徇人,勿沽名而钓誉。 ——詹天佑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芮成钢《虚实之间》经典语录一】
1.让我们留住最爱的人。
2.对待老人,想到什么,就该立刻去做。
3.我一向不赞成本科生直接出国留学。受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大学生寒窗十余载,两耳不闻窗外事,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知之甚少,稀里糊涂。毕业后凭着很高的GRE、托福、雅思成绩申请一所国外的大学,继续埋头苦读,外加拼命打工,到了必须离开校园那一天,对国外的事同样懵懵懂懂弄不明白。这样的“边缘人”是很可悲的。回到中国,乡亲们把他当“海归”,其实他从来没有融入过国外的主流社会。留在国外,外国人又把他当中国人。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遭遇过这种困境。
4.怀着功利的目的去做事情,可能会有“效果”,却很难获得“成果”.
5.美国本国学生考进哈佛、耶鲁的难度远远高于在中国考北大清华。学习成绩只是考量标准之一,学校还要参考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公益心,以及家庭背景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耶鲁,一定会优先考虑耶鲁校友的世家子弟,或父辈曾给耶鲁捐资的学生。对于名校招收留学生的标准,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你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研究成果,以及领导力、公益心。在这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名校会予以优先考虑,因此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工作经历,直接申请留学,优势不多。
6.我身边有几个朋友,曾经打算送孩子出国读私立中学,都被我现身说法、成功阻止。现在,那几个孩子在国内读完名牌大学,然后出国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业、心态都发展很好。可见100年前就被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今天又有新的意义。延伸开讲,无论中学还是西学,必然要以一种“为体”,另一种“为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人。
7.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交流思想的平台。耶鲁最大的魅力亦在于此。它拉近了我与世界顶尖学者之间的距离,而这种拉近当然不仅是地域上的。一天我参加一个演讲,演讲者是钱复先生——台湾政坛“四公子”之一,蒋介石的外事秘书,蒋经国的外交部长。他1962年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在台湾历任驻美代表、外交部长、监察院长等要职,成为近30年台湾政治生活中的关键人物。他的英文极其漂亮,对华盛顿的历史及发展如数家珍,就连哪个参议员的女儿在跟哪个参议员的儿子谈恋爱他也了如指掌,台下不时爆发出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8.懂经济,也不懂政治,我只懂一件事,那就是爱。我只想做一件事,就是把爱献给世界上需要爱、需要关怀的人。
9.很客观地讲,一个人在中国能够撬动多长的杠杆,在西方人眼中就有多重的价值。在中国是个人物,才更有可能在美国是个人物。本科毕业以后立刻出国留学,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个跟本国学生争夺教育资源、分享物质精神文明果实的“小不点儿”.在十分有限的条件和待遇下,很难说能否真正摸到美国的脉。
10.我有一个理论,东西方教育各占50%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最不利的,而最佳状态是“80%——20%”.前者貌似两边都懂,其实对哪边了解都不多,中文英文都不能准确自如地表达。对于后者,80%代表他的文化归属,20%代表他的国际化程度。
11.留学是件好事,但我认为应该有个前提:在你把中国的事情弄懂之后。我出国学习时距离大学毕业已经6年。在这6年中,我对自己的国家、人民、社会、历史、文化都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自己想从国外学什么,今天的中国缺少什么,带着问题去看去学,比盲目出国的收获大得多。耶鲁为每一位世界学者投入20万美元,我的回报是一些关于中国的思想,以及一些中国对世界的理解,这些价值想法、观念当然并非金钱能够衡量的。
12.成长过程中几处关键转折,都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做出正确选择。
13.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我们在人性的本质方面,又有共性多于个性的地方,观点的碰撞并不妨碍我们成为相互尊重的朋友。
14.生命的节奏仿佛钟摆,在真假之间,虚实之间,摇摆往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假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虚实之间,往往一念之差。——芮成钢
15.当今全球的发展趋势是成为“世界公民”.对国际化竞争的适应能力固然需要提高,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扎实的文化根基。我自己在这方面便是最大的受益者。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除了在耶鲁一年,从未在国外长期生活过,但是我的国际化程度不比发达国家的同龄人差。
【芮成钢经典语录二】
1.做世界的中国人
2.当记者问老芮,在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手表、书、电话。
3.我给它们取了个英文名字。《夜宴》叫Everybody Dies/Part One(大家都得死一),《黄金甲》叫Everybody Dies/Part Two(大家都得死二)。
4.把英语学好,把传统文化继承好,用国际化思维做本土化事情。
5.演讲要言之有物——我不是最伟大的交流者,但我交流伟大的内容。
6.我们在以最开放的胸怀和气魄与世界的脉搏共同跃动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保持自己核心民族文化传统的完整性。
7.西方人不应该把中国的“龙”翻译成“Dragon”.中国人也不应该把西方的“Dragon”翻译成“龙”.
8.把心打开,把根留住!
9.有人谋杀了莎士比亚!今天的中国电影,没有大师,更多的是匠人。
10.小时候听人说:哈雷彗星每七十多年才能看见一次,所以一定要抓紧去看一眼。长大后终于明白,其实人生的每一个生日,甚至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都比哈雷彗星的出现还要神奇和难得,因为一旦过去,永不再来。
11.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爱的语言,和接受爱的语言。
12.我一直不知道马克驾驶的航天飞机在穿过大气后是靠地球的引力而不是动力飞回来的。
13.《The Departed》最后,三个主角全部被一枪结果。让我想给电影取个别名,叫做:Everybody Dies,一个也不能少。
14.原来,当你把右脚踏进大西洋的MVY,左脚踏进太平洋的CARMEL,在你两脚之间的,便是被两个大洋夹在中间的美利坚合众国了。
15.必要的时候,要用文明但严厉的方式为中国人的尊严,管一管身边的“闲事”.
16.007也许也应该当个戒烟的形象大使,不过那样他就太累了,还是让他专心用枪去拯救世界吧!
17.我只是长得没有什么特点,看谁像谁而已。
18.大家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很精彩的人”。
19.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当年埃及艳后的鼻子真的短了一点儿,可能我也不会从雪山上摔下来了。
20.世界因为多元而美丽,人生因为选择而精彩。
21.但当我一个中国人,站在一幅董其昌的山水画前细细品味的时候,不知不觉,那每一个中国人从小耳濡目染的诗词歌赋典籍文章,从苏轼的江城子到关汉卿的沉醉东风,从曹操的观沧海到席慕容的河流之歌,再到每一个听过看过的故事/轶事/野史/影视/旋律…,加上自己对中国山水的记忆情感,就会化成一缕缕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随着血液流遍每个毛孔,直到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欲罢不能。
22.那时的罗马,最需要的就是八荣八耻,可惜他们们没有。
23.非常反感所谓的富豪榜:把一个人的/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有多少的个人存款/加上可能明天股市崩盘就被蒸发的股票还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加在一起/就说谁是中国的什么首富。
24.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群,都需要被更伟大的思想照亮。
25.我完全反对你的观点,但是坚决扞卫你说话的权利。
26.让我们留住我们最爱的人。
27.人生伴侣,不见得很漂亮,却要很有趣
28.今天的中国,考虑的更多的该是如何在和世界一样的时候,体现和保护好我们的“不一样”——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风格,品位和文化。
《虚实之间》作者简介
芮成钢,中共党员,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经济频道全新资讯节目《全球资讯榜》节目主持人。曾任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财经中国》栏目主播, 主持过《中国投资指南》(CCTV News),《环球了望》 (World Wide Watch),《财经新闻 》 (Financial Report)等栏目。曾对数百名国际商业界、经济学术界及政界的领袖人物进行过专访,包括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及总裁比尔盖茨、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主席司徒慕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科勒、韩国经济部长李宪宰、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福格尔、美国联合技术有限公司主席乔治大卫等。
芮成钢《虚实之间》经典语录
让我们留住最爱的人。
对待老人,想到什么,就该立刻去做。
我一向不赞成本科生直接出国留学。受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大学生寒窗十余载,两耳不闻窗外事,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知之甚少,稀里糊涂。毕业后凭着很高的GRE、托福、雅思成绩申请一所国外的大学,继续埋头苦读,外加拼命打工,到了必须离开校园那一天,对国外的事同样懵懵懂懂弄不明白。这样的“边缘人”是很可悲的。回到中国,乡亲们把他当“海归”,其实他从来没有融入过国外的主流社会。留在国外,外国人又把他当中国人。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遭遇过这种困境。
怀着功利的目的去做事情,可能会有“效果”,却很难获得“成果”.
美国本国学生考进哈佛、耶鲁的难度远远高于在中国考北大清华。学习成绩只是考量标准之一,学校还要参考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公益心,以及家庭背景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耶鲁,一定会优先考虑耶鲁校友的世家子弟,或父辈曾给耶鲁捐资的学生。对于名校招收留学生的标准,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你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研究成果,以及领导力、公益心。在这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名校会予以优先考虑,因此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工作经历,直接申请留学,优势不多。
我身边有几个朋友,曾经打算送孩子出国读私立中学,都被我现身说法、成功阻止。现在,那几个孩子在国内读完名牌大学,然后出国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业、心态都发展很好。可见100年前就被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今天又有新的意义。延伸开讲,无论中学还是西学,必然要以一种“为体”,另一种“为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人。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交流思想的平台。耶鲁最大的魅力亦在于此。它拉近了我与世界顶尖学者之间的距离,而这种拉近当然不仅是地域上的。一天我参加一个演讲,演讲者是钱复先生——台湾政坛“四公子”之一,蒋介石的外事秘书,蒋经国的外交部长。他1962年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在台湾历任驻美代表、外交部长、监察院长等要职,成为近30年台湾政治生活中的关键人物。他的英文极其漂亮,对华盛顿的历史及发展如数家珍,就连哪个参议员的女儿在跟哪个参议员的儿子谈恋爱他也了如指掌,台下不时爆发出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懂经济,也不懂政治,我只懂一件事,那就是爱。我只想做一件事,就是把爱献给世界上需要爱、需要关怀的人。
很客观地讲,一个人在中国能够撬动多长的杠杆,在西方人眼中就有多重的价值。在中国是个人物,才更有可能在美国是个人物。本科毕业以后立刻出国留学,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个跟本国学生争夺教育资源、分享物质精神文明果实的“小不点儿”.在十分有限的条件和待遇下,很难说能否真正摸到美国的脉。
我有一个理论,东西方教育各占50%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最不利的,而最佳状态是“80%——20%”.前者貌似两边都懂,其实对哪边了解都不多,中文英文都不能准确自如地表达。对于后者,80%代表他的文化归属,20%代表他的国际化程度。
留学是件好事,但我认为应该有个前提:在你把中国的事情弄懂之后。我出国学习时距离大学毕业已经6年。在这6年中,我对自己的国家、人民、社会、历史、文化都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自己想从国外学什么,今天的中国缺少什么,带着问题去看去学,比盲目出国的收获大得多。耶鲁为每一位世界学者投入20万美元,我的回报是一些关于中国的思想,以及一些中国对世界的理解,这些价值想法、观念当然并非金钱能够衡量的。
成长过程中几处关键转折,都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做出正确选择。
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我们在人性的本质方面,又有共性多于个性的地方,观点的碰撞并不妨碍我们成为相互尊重的朋友。
生命的节奏仿佛钟摆,在真假之间,虚实之间,摇摆往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假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虚实之间,往往一念之差。——芮成钢
当今全球的发展趋势是成为“世界公民”.对国际化竞争的适应能力固然需要提高,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扎实的文化根基。我自己在这方面便是最大的受益者。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除了在耶鲁一年,从未在国外长期生活过,但是我的国际化程度不比发达国家的同龄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