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敦煌十大名言名句 正文

敦煌十大名言名句

时间:2025-01-17 09:03:09

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欣赏】此诗感叹两人相爱却不能长相守,表达的是无奈与辛酸。诗中的无奈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差距,还有距离的远近。也可理解成你在谈请说爱的时候,我还不知情为何物,我知情为何物的时候,你已经远离了我;恨不能与你同时共享情爱,天天与你相随,日日与你相守……

二、《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欣赏】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此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出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三、《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欣赏】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

诗人以“击鼓其镗”起兴,通过震耳的鼓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厮杀惨烈的战场上。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还是在国境以内,每天都可以回家,回到自己心爱人的身边。

现在“我独南行”,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怨恨愤懑之情。南行之后,“不我以归”,长期不许我回家,这就不得不让人更忧心忡忡。叙事向前推进了。

作者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身处何方。茫然中马儿也丢失了,它去哪里了?也许马儿也不喜欢这战争苦役,它一定是去了树林之中。

这时诗人想起了新婚时和妻子说过的话:“死生契阔”,“与子偕老。”面对生离死别,我心不变。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紧承上面的誓言,诗人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中。离别得太久了,很难与你来会面;相隔得太远了,不能实现那誓约。字里行间流露出士兵深深的自责与遗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平凡的相许,却又那样的刻骨铭心。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经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悲凉。这个男子以他的心灵之美,对战争进行了无言的控诉,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弦。

这爱情的盟誓,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恋人们和夫妻间永久的追求与不变的情怀。生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好好珍惜你身边的人吧!今生今世,爱了,就要握紧那双手,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到奈何桥的那一头。

这首诗很多人可能没读过,但其中有一句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来,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人们珍惜爱情,希冀白头到老、共渡一生的美好愿望。

四《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欣赏】“上邪”犹言“天哪”,“相知”即相亲相爱。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渝,她接连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一个“欲”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我们面前。

清代王先谦说:“五者皆必无之事,则我之不能绝君明矣。”这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可以说是绝唱之作。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确实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诗短情长,撼人心魄。正如胡应麟所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可谓句句在理。

从艺术上看,《上邪》的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读《上邪》,仿佛可以透过明快的诗句,倾听到女子急促的呼吸之声。《上邪》是一首用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爱情篇章,其语言句式短长错杂,随情而布。音节短促缓急,字句跌宕起伏。

《上邪》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申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欣赏】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妇说: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六、《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欣赏】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郎织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诗人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七、《雁邱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欣赏】此词上阕开篇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大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

词的下阕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作者对殉情大雁的礼赞。“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跌宕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词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词人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

词人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妒”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

八、《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欣赏】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古代诗评家,曾经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曾经相爱的韦丛的悼亡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卞孝萱《元稹年谱》)的自我写照。此等说法,皆缺乏史料根据。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欣赏】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至于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词人在这里闪烁其辞,让读者捉摸不定。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其中伊指深爱的女子,也指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语文手抄报五年篇1: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一、词语。

炊烟 念叨 滋润 拐杖 锻炼 鞭策 堡垒 激励 云锦 相聚 纵横 痴迷 暮色

弥漫 寂静 距离 连续 判断 抽搐 搜索 协调 戳穿 锐利 腮帮 俸禄 墙壁

神韵 皎洁 吟哦 斟酌 妥帖 簇拥 莽撞 宽恕 推敲 凝望 周旋 企盼 葡萄

说谎 辽阔 呜咽 痛悼 海疆 彩霞 携带 榜样 病魔 怀孕 遭遇 坦然 陡崖

喧嚣 灌满 缝隙 胸膛 敦煌 腐败 彩塑 崎岖 坎坷 翔实 驱散 爆炸 机械

装置 逝世 理睬 踉跄 羞惭 款待 白昼 衣裳 耽误 明媚 隔壁 暂时 莲蓬

二、成语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螳臂当车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身临其境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坚韧不拔 花草丛生 鸟栖虫居

指手画脚 名副其实 凶相毕露 金蝉脱壳 枝繁叶茂 五彩缤纷 张口结舌

电闪雷鸣 惊叹不已 奸诈贪婪 皓月当空 迫不及待 树影婆娑 惊慌失措

奔腾不息 姹紫嫣红 轩然大波 金碧辉煌 卧薪尝胆 首屈一指 川流不息

情有独钟 千姿百态 人喧马嘶 山回谷应 气势非凡 断崖绝壁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奋笔疾书 微不足道 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炉火纯青 半途而废 锲而不舍 依草附木 措手不及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一饮而尽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哀鸿遍野 妻离子散

逆来顺受 官逼民反 忍无可忍 逼上梁山 劫富济贫 铤而走险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替天行道 志存高远 ★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一来一往

★娓娓动听 依依不舍 依依惜别 啧啧赞叹 怦怦直跳 孜孜不倦

★春雨点点 怒气冲冲 兴致勃勃 威风凛凛 杨柳依依

★鼓鼓囊囊 飘飘悠悠 浩浩荡荡 ★早出晚归 争先恐后

三、近义词

茂盛-繁盛 恍如-好像 承担-担负 品格-品质 绚丽-绚烂 浩瀚-浩渺 胸襟-胸怀

笼罩-覆盖 迷恋-痴迷 准确-精确 弥漫-充满 抽搐-抽动 惋惜-可惜 推辞-推脱

佩服-钦佩 皎洁-洁白 妥帖-恰当 莽撞-鲁莽 推敲-斟酌 吟哦-吟咏 威逼-威胁

接济-救济 奸诈-奸猾 误解-误会 障碍-阻碍 无望-绝望 赞叹-赞赏 一贯-向来

爱戴-拥戴 呜咽-哽咽 痛悼-哀悼 感叹-感慨 干预-干涉 纤弱-瘦弱 蟠曲-盘旋

屹立-矗立 杰作-力作 掩映-映衬 谛听-聆听 胸膛-胸脯 描摹-描绘 舒展-伸展

熟知-熟悉 骤然-忽然 挣脱-摆脱 风行-风靡 铭记-牢记 迷恋-沉迷 押解-押送

恼恨-恼怒 耽误-耽搁 积攒-积累 远眺-眺望 敬仰-仰慕 饯行-送行

★恭恭敬敬-毕恭毕敬 娓娓动听-绘声绘色 怒气冲冲-怒气冲天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惊慌失措-惶恐不安

郁郁苍苍-郁郁葱葱 不足为奇-不足为怪 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誉满天下-名满天下 依依惜别-依依不舍 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四、反义词

茂盛-稀疏 崇高-低俗 持久-短暂 相聚-离散 明媚-黯淡 敏捷-迟缓 细长-粗短

动听-刺耳 冰冷-火热 连续-间断 整齐-凌乱 精巧-粗燥 折叠-打开 锐利-粗钝

佩服-鄙视 坚固-脆弱 犹豫-果断 无意-故意 鲁莽-谨慎 皎洁-黯淡 美丽-丑陋

机智-愚蠢 牢固-松动 一贯-从不 成熟-幼稚 崭新-陈旧 辽阔-狭窄 伟大-卑微

勇敢-怯懦 悲观-乐观 热情-冷漠 蟠曲-笔直 扩展-收缩 沉醉-清醒 腐败-清廉

贫寒-富裕 诞生-逝世 点燃-熄灭 和平-动荡 光滑-粗糙 推辞-接受 陷害-拯救

实现-落空 勤快-懒惰 阴凉-闷热 仰望-俯视 暂时-永久 激动-平静

★身临其境-置身事外 名副其实-名不副实 张口结舌-滔滔不绝

惊慌失措-从容不迫 波翻浪涌-风平浪静 慈眉善目-凶神恶煞

欣喜若狂-愁眉苦脸 怒发冲冠-喜笑颜开 名垂青史-遗臭万年

锲而不舍-半途而废 凉丝丝-暖烘烘

语文手抄报五年篇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语文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窃读记》

3、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已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走遍天下书为侣》

二、理解填空。

1、第一组课文的主题是(我爱阅读)。

2、《窃读记》的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代表作是《城南旧事》。课文的中心句是: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体是(访谈录),“大树”是指(季羡林)老爷爷。

4《走遍天下书为侣》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尤安·艾肯)。课文中作者把一本书比作(朋友)、(家)和(故地)。

5《我的“长生果”》作者是(叶文玲),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其次,作文要写(真情实感)。

三、日积月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第二单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思念亲人的情绪是由(秋风)引起的。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故园无此声”说明(作者思念家乡)。

4、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5、一条( 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到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二、理解填空。

1、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游子们思念家乡)。

2、《泊船瓜洲》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诗中传颂千古的名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是写景抒情

3、《秋思》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籍)。最能表达诗人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抒情方法是(叙事抒情)。

4、《长相思》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作者是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

5、《梅花魂》的作者是(陈慧瑛)。课文写了外祖父眷念祖国的五件事:①教“我”读唐诗宋词。②(珍爱墨梅图)③无法回国而哭泣④(郑重地送我“墨梅图”)⑤临别赠“我”手绢。

6、《小桥流水人家》作者是(谢冰莹),课题出自元代著名剧作家(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7、“推敲”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贾岛)和(韩愈)。

三、日积月累。(表达思乡的诗句)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间在他乡。 (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刘著)

敦煌写本佛经题记在敦煌佛教文献中占有相当比重,百年来,前辈学者系统对敦煌写本佛经题记进行了辑录整理,通过对其认真的爬梳,为学界研究敦煌民众佛教信仰及其佛教文化提供了文献支撑。

敦煌佛教文献占敦煌文献的90%,其中有题记者颇多,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王重民1、袁德领2、马德3等先生曾先后撰文指出佛经题记研究的价值。关于敦煌写本佛经题记整理,前辈学者研究颇丰,本文就此对百年来敦煌写本佛经题记的整理做一学术回顾,以下详述。

最初采录题记,并撰述专文的是秉承其父罗振玉之意而工作的罗福苌。其遗作《古写经尾题录存》加上其弟罗福葆编的《补遗》,全部收在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中公开出版(1923)。本篇共27页,《华严》、《涅�经》以下分类编排,共集录有147件,同时插有关于纪年和经文性质的考证,至今仍值得参考4。20世纪30年代,陈垣《敦煌劫余录》一书系统整理了藏于北图的8679卷文书,其中对写卷题记也予以了完整收录。此外,许国霖的《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5也是这一时期有关佛经题记整理的代表之作。该文辑录了400余件北图所藏敦煌写经题记和一批契约与其他文书,是研究唐代社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可以据以考见写经的流变过程以及各时代的风气。在此期间,他又编有《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6、《敦煌石室写经年代表》7、《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补遗》等8,分别刊登在1936年12月至1937年4月的《微妙声》第1-6期上,由北平菩提学会出版,陈寅恪为之作序。该书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增补,丰富了写经题记的辑录内容。解放后,1962年王重民、刘铭恕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该书对英藏、法藏、北图藏和散藏敦煌佛经题记进行了收录整理,但仍存在收录不全的问题。20世纪八十年代初,北图又编辑了《敦煌劫余录续编》。该《续编》共收录写经1065件,对其中的佛经题记亦全面收录。此后,陆续公布的地方馆藏敦煌文书目录亦对写经题记有所收录,如秦明智《关于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遗书之浅考和目录》,荣恩奇《敦煌县博物馆藏敦煌遗书目录》。曹怀玉《西北师院历史系文物室藏敦煌卷录》,吴织、胡群耘《上海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王倚平、唐刚卯《湖北省博物馆藏敦煌经卷概述》、施萍婷、邰惠莉《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叙录》等均对国内散藏敦煌文书中的佛经题记有所收录。 20世纪90年代,薄小莹女士的《敦煌遗书汉文纪年卷编年》9问世,正像该书标题所示,只是“纪年卷编年”,而无题记的录文。同一时期,伴随《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以及《甘肃藏敦煌文献》等各地所藏敦煌文献的出版,此类图书所附叙录均对佛经题记进行了收录整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断代为专题的写经题记整理。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一书则对敦煌文书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写本题记按编年进行了细致整理,并对每条题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说明,为学界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10 2000年敦煌研究院施萍婷先生主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对英藏、法藏、北图藏敦煌文献中的佛经题记进行了收录整理,该书在原有王重民、刘铭恕主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内容上有所增加,并纠正了部分错误。

港台学者方面,潘重规在1975年出版的《敦煌学》第二辑上,刊载了《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的敦煌卷子题记》。这篇“题记”,共著录中央图书馆所藏的敦煌文书144卷。此外,郑阿财《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卷子题记》11亦对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卷子写经题记有所整理收录。同一时期,旅法学者陈祚龙所撰《敦煌古钞内典尾记汇校初编》和《敦煌古钞内典尾记汇校二编》,分别发表在1975年《海潮音》第56卷7、8期上12。《初编》所汇校的内典(佛经)尾记(题记)来源分别为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编印的《守屋孝藏氏搜集古经图录》和野上俊编集的《龙谷大学所藏敦煌古写经》。共录写经题记54则,见于前者36则,见于后者18则。《二编》作为《初编》的补充,所录内典题记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卷古逸部与疑似部所收的敦煌佛经,共得53则。除此之外,港台学者亦有专书对佛经题记加以整理介绍,如谢慧暹《敦煌文书题记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对散藏各地敦煌文书题记部分,综合整理,详加归纳论述,藉以彰明敦煌文书题记的重要。林聪明所著《敦煌文书学》对文书题记也进行归纳分析整理,是研究敦煌写本题记的重要专著之一13。

海外学者方面,1952年法国谢和耐和吴其昱在既有目录的基础上,开始对法藏敦煌文献展开全面新的目录的编撰工作。此项工作在1955年完成,但迟至1970年才出版,称作《法国国立图书馆藏伯希和汉文写本目录(一)》(Cataloque des manuscripts chinois de Touen-housang fonds Pelliot chinois de la Bibliothque Nationale,vol.I)。随后隋丽玫整理出《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题记初录》14。该目录将纪年卷按年代顺序排列,同时标出卷子编号、题目,并抄出有关纪年的录文。作为纪年目录,其体例是十分理想的,但正因为是“初录”,故有一些文书纪年编辑,如P.3573,P.4625,P.2738等,并且此录仅仅是巴黎藏卷的纪年目录。英国方面,翟理斯自己动手编写的《斯坦因搜集的汉文纪年写本》一书,按年代顺序排列写本,并附有英文解说,分六次发表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纪要中(1935-1943)。翟理斯的这篇著作,为敦煌学研究的基础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久,二战以后,翟里斯编《大英博物馆敦煌汉文写本解说目录》(1957)出版,本文的成果被摘要收载,无纪年的题记也被辑录在内。俄国方面,由孟列夫主编的《苏联科学院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二册(дx一~一七0七,1963;дx一七0八~二九五四,1967)出版,使俄藏文书中约十分之三的内容变得明朗了。有关题记的要点被译出介绍,在第二分册附有孟列夫《敦煌写本的年代》,其中有对纪年题记的详细说明,还可看到20余件题记情报和十多件不太鲜明的图版。日本方面,20世纪20、30年代,日本中村不折著《禹城出土墨宝书法源流考》1,该书同时具有中村收藏品解说目录的性质。书中按年代顺序载录了数十件吐鲁番、敦煌写经的题记,其意并不在集录题记,它们只是此类资料集中不应疏漏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日本著名敦煌学家池田温先生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2出版发行。此书的主要部分是对写本题记的研究,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敦煌写经题记,提供了到目前为止最详尽的资料,但该书仍存在收录不全的问题,不少散藏中国国内的敦煌写经题记未予收录。

总的说来,对于敦煌佛经题记整理多是局部的校录整理,其综合性的整体整理仍然显得较为薄弱。系统对敦煌写本佛经题记进行整理,从语言文字学入手,将敦煌写本佛经题记与它地写本佛经题记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窥探敦煌佛教文化的独特性,为今后深入研究敦煌佛教提供精确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