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王阳明四句名言名句励志 正文

王阳明四句名言名句励志

时间:2025-01-16 05:48:40

王阳明名言名句大全

1、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2、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3、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4、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5、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6、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王阳明

7、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王阳明

8、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9、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

10、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1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12、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13、“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

14、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王阳明

15、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王阳明

16、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王阳明

1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

18、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王阳明

19、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

20、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

2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

22、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23、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

24、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25、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王阳明

26、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王阳明

27、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王阳明

28、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29、“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

30、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王阳明

3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32、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阳明

33、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

34、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3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36、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王阳明

3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38、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王阳明

3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

40、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阳明

41、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阳明

42、“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阳明

43、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44、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王阳明

45、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王阳明

46、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47、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王阳明

48、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王阳明

49、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5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1、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7、至诚胜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着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篇一:王阳明名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篇二:王阳明名言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篇三:王阳明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名言。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篇四: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传习录》

2、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3、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

5、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

6、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

7、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8、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习录》

9、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 《传习录》

10、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守仁

1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1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1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14、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

15、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

16、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王守仁

17、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18、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19、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

20、 为学大病在好名。 ——王守仁

21、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23、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4、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

25、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王阳明

26、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7、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王阳明

28、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王阳明

29、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守仁

30、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守仁

31、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32、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

33、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王阳明 《传习录》

34、 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王阳明 《传习录》

35、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36、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阳明

37、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

38、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 《泛海》

39、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王阳明 《传习录》

40、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王阳明 《传习录》

41、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王阳明

42、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43、 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王阳明 《双峰》

44、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王守仁

45、 圣人处此更有何通? 圣人会怎么做? 圣人会怎么做? 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王阳明 《王阳明》

46、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王守仁 《传习录》

47、 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 知天 ——王阳明

48、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 《大学问》

49、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

50、 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王阳明(闪点情话网)

51、 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52、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阳明 《传习录》

53、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4、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 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王守仁 《读易》

55、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 亦谬乎? ——王阳明

56、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7、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

58、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59、 天理即人欲 ——王阳明

60、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61、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2、 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王阳明

63、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王阳明 《传习录》

64、 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 《传习录》

65、 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王阳明 《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