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军旅名言绝句4字 正文

军旅名言绝句4字

时间:2025-01-13 15:30:02

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2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2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3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3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3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3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3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3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3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4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4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4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

4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4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4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4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5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5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5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5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5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5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5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5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6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古诗词

诗词是中文中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古体诗有《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一般是绝句,律诗,排律(长律)。

体裁

古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也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近体诗:绝句:4句1、2、4句最后一字押韵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绝”,七字称“七绝”

律诗:8句,4联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

律诗分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

(颔联、颈联对仗)

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组成:词牌名、题目

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

风格:婉约派、豪放派

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

1、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2、事若不济,吾齐死之,绝不亡命;若其济也,吾齐引退,绝不在朝。

3、不求战而治兵,其祸尤为不可收拾。

4、兵易募而将难求!

5、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6、治天下之真病莫于察吏!

7、彰人之功,不若拯人之命也!

8、求将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气,有智略。

9、天下事,未由不由艰苦中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10、各奋愚公之愿,即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

11、民心之向背、地势之得失,此胜败之大原因,未战之先已可见及。若夫军旅之多寡,器械之利钝,何足道焉。

12、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13、吾辈做事,不惟不怕死,不要钱,并宜不好名。一有好名之心,则瞻徇顾忌,不足以成大事。

14、做事须凭肝胆,为人莫负须眉。

15、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吾人今日处兹乱世,认定一事于道德良心均无悖逆,则应放胆做去,无所顾怯,所谓既要仁慈,又要痛快也。

16、将帅谋略,名将用兵,莫不以安民,民民为本。

17、以正胜邪,以直胜曲。

18、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19、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

20、淡泊明志,夙夜在公。

21、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22、国之不存,身将焉托?

23、人以良心为第一名,良心若坏,万事皆毁。

王昌龄在三十岁之前一直是个农民,从事农耕,三十岁之后考中进士,才做官入仕。在诗词一途上,王昌龄好边塞诗,一生之中写众多著名边塞诗,被后世誉为‘七圣绝手’。下面是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名句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

⑸新声:新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听到《关山月》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忧伤之情。纷杂乐舞与思乡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第二首诗截取边塞军旅生活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变换,琵琶又翻出新调,诗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情趣、新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歌词包含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旧”对应上句“新”,成为诗意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所以这句提到“边愁”既是久戍思归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莽莽苍苍景象:古老雄伟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乡愁,立功边塞雄心和对于现实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思想感情,征戍者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一笔也是不容轻忽。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