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余姚四大先贤严子陵的名言 正文

余姚四大先贤严子陵的名言

时间:2025-04-25 01:35:46

《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这首诗的篇幅虽小,然所包含的道理重大。

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 宋/黄庭坚

平生久要刘文叔,不肯为渠作三公。

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

【题解】

本诗于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作于礼部试院,为李公麟所画严子陵钓滩而题。但全诗并不以题画为主,却是以议论为主。前二句颂扬严光并不因为与刘秀系少年之交就出山做高官,而始终隐居保持自己高尚的名节,这种蔑视富贵利禄的精神品格是值得崇敬的。后二句借画面上严光垂钓进一步引发感慨,谓正由于东汉多名节之士,而严光绍其始,致使汉家天下如九鼎之固。诗中以一钓丝之轻而系国家九鼎之重,对比鲜明,意象新奇,深含言外之意。王安石推行新法,许多政治投机家趋炎附势,营私结党,诛除异己,致使政局扰攘,山谷借严光事予以讽喻。

【注释】

①李伯时,宋时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安徽舒州人。详见前苏轼《伯时所画王摩诘》摘句注。严子陵钓滩,《太平寰宇记》:“严子陵钓台(亦称钓滩)在(浙江桐庐)县南大江侧。”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人,曾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光武即位后,严光变姓名隐遁。刘秀派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事见《后汉书·隐逸传》。

②平生久要:语出《论语·宪问》:“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久要,旧约,旧交。刘秀,字文叔。

③渠:他。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此泛指高官。

④九鼎:相传夏禹铸九鼎,《史记·武帝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为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用以比喻分量之重,《史记·平原君传》:“毛(遂)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⑤桐江:即富春江。一丝,指鱼竿上的钓线。古诗文网:http://www.gushibaike.cn

【译文一】

平生和刘文叔虽然是旧交,也不肯为了他就去作三公。能使汉家天下有九鼎之重,全仗桐江垂钓的亮节高风!

【译文二】

生平早就与光武帝约定:你发迹了,我一定不会为你担任三公。能够使汉家山河像九鼎那么稳重,都因为桐江上这一根钓丝,一点微风。

【赏析】

此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春,时苏轼知贡举,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山谷等人为考校官员。公务之暇,伯时作画,苏轼、山谷题诗,此事当时就传为佳话。严子陵,名光,又名遵,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有高名,与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同游学。秀称帝,欲授子陵高官,辞不就,耕钓于桐江(钱塘江中游自建德至桐庐的别称),年八十余卒,事见《后汉书》本传。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历来是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诗人以九鼎之重与钓竿一丝之轻相并列,构思奇特,远出常情之外。然诗人执正以取奇,云子陵志节系乎国运,辞高意深,然后为工为奇,后人亦视为千古名句。史称刘秀称帝后,子陵变易姓名,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下令寻访,后齐地上书,云有男子披羊裘钓泽中。经三次征召而后始至,司徒侯霸与子陵素相知,遣使奉书,劝其主动见帝。子陵口授答曰:“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帝亲临馆舍,犹高卧不起。后引入宫畅叙故旧,因共偃卧,子陵以足加帝腹,可见眷顾隆盛,前无古人。除谏议大夫,仍不屈志,归隐桐江。

志是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支配行为的意向,有大小之分,有方向之别。

山谷认为:子陵怀仁辅义,符合儒家“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政治主张,思想上已达到理想境界。他不像世俗文人那样,以投机钻营、阿谀顺旨为能事,而是矢志隐逸,不屈服于帝命,“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种高风亮节。为当时士人所钦慕,蔚为社会风尚,故东汉多名节之士,皇祚稳固,享国近二百年。他的事迈在后世流传,成为文人吟诗作幽的好题材。

黄庭坚高度评价子陵志节及其作用,是有事实根据的。东汉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就是外戚、宦官和士族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土族官僚集团,上起望族,下至广大学生,包括地主阶级各个阶层。特别是鲠直派官僚与名士在坚强地攻击宦官中,造成很高声望,其代表人物是李膺、陈蕃、范滂、郭泰等人。古诗百科~他们崇尚气节。嫉恶如仇,言行刚劲,对人民有同情心。虽屡遭禁锢杀戮,但视死如归,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在东汉末年已是统治阶级的主要代表。当然,在我们看来,东汉之兴衰自有其经济上、政治上的原因,而不系乎子陵的隐逸。但也不可否认,他的志节对东汉士人确有很大影响。

诗人赞赏子陵志节是有感而发,是想抨击当时官场丧节败行的不良风尚。例如知开封府蔡京,原为变法派中坚。元祐更化,司马光废募役法,复差役法,限期五日,同列皆云太局促,独蔡京如期复命。又如杨畏,因尊王安石之学而任提点刑狱。元结年间,先后依附旧派吕大防、刘挚、苏颂,复又一一倾危之。绍圣年间,力斥元}右之政。人称“杨三变”.谓其“进于元丰,显于元祐,迁于绍圣”。再如邢恕,原出入司马光、吕公著之门,受荐予朝,竭力反对新法。以后见变法派势盛,而攻击司马光。元}右、绍圣年间俱为高官,而政见前后判若二人。其时旧派亦同样,他们在得势后分为洛、蜀、朔三党,互相攻讦,争权夺利。山谷政治上属旧派,视“孝友忠信”为立身之本,想实施儒家仁政。在王安石执政时,对他印象很好,可他并不奉迎。在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官场上过去以荆公为是,而现在则以荆公为非,而他则以为荆公的经学和诗文是不朽的,后辈只用其短处,任意穿凿附会,与荆公无关。

他认为新旧两派中都有名节之士,也都有阿谀钻营的小人,用人要包新旧,不应有派别成见。他特立独行,不党同伐异,表现了正直的品格,由此我们也可了解他为何赞赏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余姚导游词【篇一】

余姚杨梅冠天下,浙江余姚是中央农业部命名的全国杨梅之乡,种植杨梅历史悠久,据境内河姆渡遗址考证,早在7000年前就已有杨梅原种存在,人工栽培历史亦有2000余年。现有栽培面积8.1万亩,目前常年产量1.3万吨左右,今后随着幼令树增长,产量逐年增加。杨梅已销往北京、上海、广东、东北等全国各地,部份产品已进入香港国际市场。

全市杨梅重点分布在姚江流域两岸低山缓坡地带,基本形成了以姚东三七市镇、丈亭镇、河姆渡镇、余姚镇为主的荸荠种主产区,以姚西马渚镇、牟山镇为主的粉红种(西山白杨梅)主产区的生产格局。并在生产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栽培面积全国最大、产量位居前列,成为全国最大的孛荠种产区;第二、栽培日趋标准化,省级地方标准《余姚杨梅系列标准》已在产区推广实施:第三、果品质量好,全市主栽品种荸荠种是国内专家首推鲜食兼加工良种,质量上乘,果均重10克,色艳多汁酸甜适口,富含各类矿质和维生素,拥有“鹤顶牌”余姚杨梅等省优质农产品品牌。( 余姚)余姚杨梅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余姚杨梅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余姚导游词【篇二】

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境西北部。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市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9′、北纬30°30′。余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年均降水量1230~1956毫米。不过,余姚天气偶尔会开“玩笑”,无规则地时不时会突然发生春寒、干旱、雨涝、台风、龙卷风、冰雹之类。但十分罕见。

余姚东西极距58.5公里,南北极距79公里,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峦起伏,间有盆地、谷地,最高峰芦山乡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米。

现余姚市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凤山街道、阳明街道、梨洲街道、兰江街道、郎霞街道、低塘街道;临山镇、泗门镇、马渚镇、牟山镇、丈亭镇、梁弄镇、陆埠镇、大隐镇、大岚镇、河姆渡镇、四明山镇、小曹娥镇、黄家埠镇、三七市镇;鹿亭乡。市人民政府驻兰江街道北兰江路1号。在普查标准时点2010年11月1日零时,余姚市常住人口为1010659人。2008年余姚市若干乡镇工业产总产值:泗门镇220.7亿;阳明街道160 亿;朗霞镇136.9亿;马渚镇128 亿;低塘镇115 亿;陆埠镇92 亿;梁弄镇19.2 亿;黄家埠镇;86.7亿;临山镇118亿。

较早的地理书籍《山海经·南山经·句馀山》写道:“又东四百里曰句馀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晋代的大学问家郭璞在此条下作注说:“今在会稽馀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说:“江水又东经馀姚县故城南,县城为吴将朱然所筑,南临江津,北背巨海??秦始皇南游会稽,途出是地,??因其句馀山以名县。山在馀姚之南,句章之北也。”至于姚字,今已失传的古籍《五帝系》一书中就有记载。汉代应劭曾读到此书,说:“姚水见《五帝系》,固不始于夏之无馀矣。”姚水边有姚邱,这在《太平环宇记》一书中曾说到:“舜生于姚邱。”姚邱又因在姚水之旁而得名,说明在舜出生之前已有姚邱之地名,故此宋代写的《元丰九域志》中也说:“馀姚有姚邱山。”由北可知,馀姚之名即裁取了句馀山之“馀”字,姚水之“姚”字,合称之为“馀姚”。解放后改用简体字,把“馀姚”改写为“余姚”,沿用至今。

余姚历史见于文献记载从虞舜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春秋时期余姚属越国,战国中期余姚成为楚国辖地。余姚秦时置县,建县已有 2200 多年历史。余姚城素为县治所在,古城由南、北两城组成,双城合璧,别具一格。北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南城筑于明嘉靖年间。直至今日,余姚历史城区内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网水系仍有相当部分保存完好,并与成片的民居构成了较完整的古城区风貌。

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下面我们可以来看看几张名片: 第一张是“河姆渡文化”。距今七千年前,余姚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史前文化——河姆渡文化,使余姚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河姆渡镇,因遗址所处的姚江河姆渡口而得名。1973年6月,当时的罗江公社在建造排涝站时发现。1977年,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鼎先生将该文化类型命名为“河姆渡文化”。经过20几年的考古实践,可以发现河姆渡文化是以姚江流域为中心,广泛分布于宁绍平原,并跨越东海,直至舟山群岛。至今,在姚江流域,已发现了20几处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大多位于余姚市境内,比较著名的有的丈亭镇鲻山遗址、三七市镇田螺山遗址、河姆渡镇鲞架山遗址等。河姆渡文化在中

国考古史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良渚文化一起被称为浙江史前文化的“两朵奇葩”。

第二张是“浙东红色文化”。余姚也是一方红色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余姚梁弄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中共浙东区委,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政治部等领导机关均设在梁弄。浙东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浙东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从1942年至1945年,浙东军民组织大小战斗643次,攻克日伪大小据点110余个,击毙、击伤、生俘日伪军万余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壮丽的诗篇。梁弄也因而被称为“浙东延安”而载入史册。

第三张是“姚江文化”。自汉以来,余姚名家辈出, 群彦争辉, 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誉。三国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学家;东晋时的虞喜,最早发现了“岁差”;隋唐时虞世南,被唐太宗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在众多的名家中,首推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和黄宗羲,被誉为“四先贤”,王阳明和黄宗羲被列入中国十大思想家。余姚也因此被称为“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

另外,余姚有名的就是塑料了。余姚市素有“塑料王国”之誉。中国塑料城于1994年开业以来,在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城内交易区、加工区、塑料机械区、会展中心、综合服务区等得到健康快速发展,新建的会展中心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设有国际、大型石化企业产品、塑料原料、塑料制品等4个展馆,可容纳578个展位。1995年中国塑料城被国家工商局命名为“全国文明市场”。1999年成交额超60亿元,年成交额居全国第一,开业至今累计成交额达270余亿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塑料交易专业市场、浙江省最大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全省十家重点市场之一。

最后,我们来看看余姚的一些节日:

中国余姚裘皮服装节:时间是10月份—12月份,地点在余姚中国裘皮城。中国裘皮城位于朗霞街道329国道旁,总占地面积5.3公顷,总投资2.8亿元,主要经营裘皮服装、裘皮饰品、毛皮制品、皮革制品等,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裘皮专业市场,也是省内继海宁中国皮革城和桐乡皮革城之后第三家专业裘皮皮革服装市场。

临山葡萄节:时间是7月下旬-8月底,地点在余姚市临山镇味香园葡萄基地。余姚临山葡萄,色泽好、颗粒大、味道清纯甜美,品种多达70余种,被指定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其中美人指等4个品牌在宁波市名优葡萄评比会中荣获金奖,被奉为葡萄中的珍品。

四明山旅游节:时间是9月——10月,地点在四明山镇、大岚镇、梁弄镇。金秋十月,“浙东后花园”余姚四明山进入了一年中最绚烂美丽的季节。四明山古山村风情民俗游,四明山特色小吃品尝展销会,极速穿越四明山山地车越野活动等。

牟山湖大闸蟹休闲节:时间是11月28日——12月20日,地点在余姚市牟山镇牟山湖。当地所产的牟山湖大闸蟹,是纯野生产品,具有个体大、肉丰满、味美、膏厚、营养丰富等特点。

丹山赤水柿子节:时间是10月,地点在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景区所在的柿林村盛产柿子,所产柿子果色艳丽、肉质柔参天合抱的柿树百余棵。

余姚杨梅节:时间是6月中旬——7月初。地点在余姚市三七市镇、丈亭镇、牟山镇、马渚镇。杨梅是余姚传统名果,以果色艳丽、甜酸适口、营养丰富而闻名遐迩,在浙江省历次杨梅鲜果品评中,余姚杨梅均名列前茅,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杨梅之乡欢乐游”主题旅游活动,杨梅山灯谜会,西山白杨梅品尝。

四明山红枫·樱花节:时间是4月下旬至5月下旬,地点在余姚市四明山镇。春天的四明山风光是最绚丽的漫山遍野的樱花,红枫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来到四明山这个“中国樱花之乡”、“中国红枫之乡”,如同置身于花的海洋。

东方神韶,锦绣江南,美丽的余姚欢迎你的到来!

烽火四起,断壁残垣,西风猎猎,残阳似血。

破败的城楼上,一个面容疲惫的青年,面对着日暮西山的大汉,残酷无情的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和沾满鲜血的大地,良久,良久,终是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京都。

"严子陵,你就这么走了吗!你忘记我们的理想和抱负了吗?"同窗挚友刘秀的质问仍在耳边回荡,但他那沉重的脚步却还是选择了远行。他怎会忘记呢,曾经地一切都历历在目。

奈何江河日下,时局动荡,堂堂大汉竟被外戚王莽篡夺,弄得天下大乱,怨声载道,干戈四起。愤然之下,他决定跟随刘秀投奔反莽的绿林军,发誓与之同甘共苦,直至助其实现人生的理想。如今,刘秀的权势已是愈来愈大,梦中的挚爱阴丽华也已娶得,他就此离去,也算是无甚牵挂了。

无人知晓,当他站在楼头上的那一刻,真是千般滋味涌上心头。自古帝王将相的更替变换屡见不鲜,为了一个天子的尊荣而不惜一切代价。都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但真正流血牺牲的都是无辜的'百姓啊!什么才是真命天子?什么才是皇室正统?殊不知,平静的日子和稳固的江山才是百姓所需。

浓郁的血腥味还在肆意回荡,如嗜血的恶魔锁紧了他的咽喉,令他无法呼吸。此生,他都不愿再卷入政治与战争之中,玷污了自己的身心。于是,他隐姓埋名,开始求医问道,拜师访友,从此,世上再无严子陵,只有那治病救人的大夫,问学讲学的先生,捕鱼撒网的渔夫。

山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当严子陵做"钓翁"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元25年,他的昔日挚友刘秀在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后,建立了东汉王朝,如今已是黄袍加身,君临天下。

时局渐渐稳定后,刘秀开始广纳贤才,延揽英雄。于是,他想到了当年一起打拼的好友严子陵,自那一别,便再无相见,如今他上应天命,下顺人心,举义旗,兴义兵,诛灭逆贼,匡复汉室,恢复了人间太平,子陵应该很欣慰吧,定也愿意入仕辅佐于他。

想到这里,光武帝迫不及待地遣人去严子陵的老家会稽余姚,征召他入朝为官。会稽太守接到旨意后,星夜鹜趋,赶到严子陵的居所,打听之后方知他已多年未归,遂只好命人扩大搜寻范围,几乎将会稽境内的每个角落都寻遍了,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却还是"两头茫茫皆不见"。

光武帝得知后,不禁有些颓丧恼怒。心想:"改朝换代之事,你严子陵怎会不知,即是知晓,那又为何不兼程而归,辅佐于朕?恐怕你是故作清高,有意让朕去寻你,为你激扬名声吧!若是如此,看在同窗的份上,朕就遂你心愿,也好让你死心塌地为朕效命。"

于是他闭上双眼,细细地回想着严子陵的相貌特征,然后令人绘制出来,在全国各地悬赏张贴。皇帝诏令一下,严子陵的确是名扬天下了,每个人都在察访他的下落。不久,齐鲁之地的一处官员报告说:"沂河边有一男子,独居于山中,身披羊裘在泽中垂钓,相貌与画像上的颇为相似,只是不敢断定。"

光武帝听闻,精神大振,怀疑此人就是严子陵。于是,马上派出使者,备上专为迎接贵客而设的车辆,带上尽显尊贵的丝绸锦帛,前往沂河边,召请那位垂钓的男子。

使者见了"钓翁"之后,毕恭毕敬地传达了皇帝的旨意,奉上厚礼,请他上车,可怎奈那名男子并不为之所动,依然心无旁骛地静心垂钓。这么多年过去了,严子陵早已没有丝毫出世之念,一颗心犹如面前的河水一样平。

无奈光武帝心意已决,非要把严子陵请出山不可,故而连派了三次使者去敦请那位男子,终于,男子承认自己就是画像上的人,谁知话音未落,便被一干使者前呼后拥的"请"上了车,一起来到了京都洛阳。

光武帝闻讯后,迫切地想要见他,严子陵很清楚刘秀的意思,故不愿与之多谈,便推脱自己车马劳顿,亟需休息。光武帝只好暂将他安置在皇家的馆舍中,用最周全的礼遇去招待他。

位列三公的侯霸与严子陵亦是同窗旧友,他看出光武帝对严子陵的期望颇高,便极欲与严子陵恢复友谊,但又碍于的司徒面子,不愿当即去见严子陵。遂派手下侯子道携自己的亲笔信函去问候他。看过信后,严子陵怎会不知侯霸的心思,友谊一旦与利益挂钩,就会变了质,他叹息一声,将信复投给了侯子道,让他回去。

谁知那侯子道得不到回复,坚决不肯走,再三请求让他回书一札。严子陵已是面带愠色,于是,也不执笔,淡淡地口述道:"君官居三公之位,甚善,心怀仁爱辅佐天下大义,百姓自然爱戴你;另外身处政治漩涡,阿谀顺旨也要掌握其要领方是,不可太痴。"

侯霸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勃然大怒,觉得自己被严子陵羞辱了一番,是可忍,孰不可忍。他蓦然想到,严子陵讽刺自己痴愚,是阿谀顺旨的小人,这不等于攻击皇帝忠奸莫辨,昏庸无能吗?于是,他便将此事告诉了光武帝。不曾想,刘秀闻之并不以为意,笑说:"严卿还是那副狂态啊!"是夜,命人备妥车驾,亲自去馆舍看望严子陵。

屏退众人后,光武帝怔怔地站在床边,但见严子陵呼吸平稳、悠长,好似在梦见周公,只是这番酣睡的样子,怎能骗得过刘秀呢,他很清楚,严子陵这是在刻意疏远他。于是,轻抚严子陵的腹背说:"子陵啊,你就不可以辅助我治理天下吗?"

严子陵翻了个身,没有回应。良久,才缓缓地张开眼睛,淡然地说:"当年唐尧治理天下,仁德远扬,尚有巢父洗耳之事,人各有志,又何苦咄咄相逼呢!"光武帝很了解严子陵的性格,若是他心意已决,再无回旋之地。于是,叹惜地摇了摇头,不再向他提及此事。

翌日,光武帝请他去皇宫叙叙旧,严子陵这次倒未推辞就去了。两人推杯换盏,侃侃而谈,从当初一起求学,到之后一同打拼,又各自互诉了分别后的经历与际遇,最后皆感叹世事的无常变幻。光武帝和颜悦色地问道:"你看我比以前如何?"严子陵不暇思索:"当然胜似以前啦",两人开怀大笑,继续举杯痛饮。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他们便同塌而眠,醉意熏熏地睡去了。蓦地,光武帝只觉腹部一阵酸痛,用手一摸原来是子陵的脚压在了自己的肚子上,他本能的想把那只脚拿开,但又担心这是子陵对自己的考验,看自己是否确实能够礼贤下士,值得他留下,刘秀非常清楚,国家政权建立之初,多么需要一些满腹经纶,博学饱览的人才,因而只得忍着腹部的酸楚,度过这难熬的一晚。

又过几日,光武帝希望严子陵不要拒绝谏议大夫之职,谁知他依旧不改初衷。无奈之下,光武帝只好作罢,纵然将子陵强留于宫中又能如何呢,留得住人亦留不住心。于是,二人又痛饮一番后,就此作别。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严子陵依旧四处游历,求医问道,问学讲学,他就像夏夜的一颗星子,虽不闪亮,却始终保持着自身的一抹冷艳与光芒。最终,他隐居富春山,与清风把酒相送,同日月对枕而眠,抱朴守拙,静穆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