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杨振宁的英文名言 正文

杨振宁的英文名言

时间:2025-04-24 15:12:28

1、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

2、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3、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4、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5、一个人要在他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情形下,恰巧他的兴趣和能力与当时有机会发展的研究方向重叠在一起,此时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6、中国在世界上最值得骄傲的有两个领域,一个是航天工程,一个是桥梁工程。

7、我最欣赏翁帆的地方跟翁帆最欣赏我的地方是一样的,就是我们都是‘真’的人。

8、我们看一件商代的青铜犀牛和青铜觚,犀牛是直觉的美,铜觚的美是抽象型的,犀牛的美是形似的美,铜觚是神似的美。与科学中终极的美不同,在艺术里,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中的美。换句话说,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

2013年5月19日晚,撒贝宁主持的央视《开讲啦》请到两位重量级嘉宾——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令人不禁眼前一亮。本人有幸观看了这场讲课,以下是我的感受。

一、故事内容

本次《开讲啦》的主持人是绘画大家范曾,小撒则很“知趣”地躲到观众席中,不时机敏诙谐地说笑调侃一下,使现场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严肃的充满正能量的演讲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而这次一位自然科学家与一位作家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是这期《开讲啦》的最大看点。

范主持一开始就向杨振宁提出一个问题,他认为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霍金的《宇宙》《时间简史》他只读懂了十分之二,为什么霍金没得诺贝尔奖?

而杨振宁实话实说:我拒绝回答你这个问题。但他马上反问范、莫二人:“我常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请来,在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他会对什么东西最感新奇?”

莫言马上抢答道:“手机!”

‘真情妙悟著文章’。其实这也是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先有‘真情’,即对这件事情的浓厚兴趣,才会有努力钻研的动力;研究中有了进展就是‘妙悟’,然后才有最终结果‘著文章’。这三部曲,道尽了科研的必经之路。”。杨振宁认为,科学研究的是宇宙和自然界中已有的现象,在探索过程中需要猜想,所以科学是一门“猜想”的学问。他问莫言:你喜欢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

当范主持要求两位诺奖得主用最简洁的语言谈谈各自的“中国梦”时,杨振宁说,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给中国人描绘了一个美好前景,我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乐观态度;莫言则诙谐表示:近日看到外国一家公司征集火星移民,报名者中中国人最多,这也表达了一种“中国梦”:到天上去!

从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谈到文学创作,杨振宁饶有兴趣地问莫言:你说从小喜欢讲故事,但能讲故事的人未必能成文学家,这里有两关需要过,一是过文字关,二是选择故事。

对这个轻车熟路的问题,莫言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我小时候是个爱听故事的小孩,听过之后再向别人转述,在转述过程中会添油加醋,相当于一种口头创作;然后让故事变成书,还得会写字。我幸运地读了五年小学,学了500个汉字。有人分析,赵树理的小说中,常用的汉字也就500个。小学五年级我因为调皮捣蛋被学校开除了,在家没书看待着无聊,家里有一本新华字典,我背了一些生辟的字,我小说里那些华丽的字都是背下来的。后来出来一个谣传,说我是天才,一本新华字典可以倒背如流,其实没这回事儿,我一页也背不下来……”

关于第二道关,莫言说他有一个思想转变过程:“对一个作家来说,选择故事非常重要。我早期的写作是挖空心思找故事,后来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由‘我找故事’变成‘故事找我’。我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我所认识的人、经历的事,我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慢慢变成我写作的对象。我的长篇小说《蛙》中的姑姑,就是以我的堂姑为模特儿,又把很多妇科医生加上我的想像构思完成的。”

之后还增加现场提问环节,分别由三个大学生提问,非常精彩,也代表可青年力量对科学和文学的心声。

二、思想和智慧的火花滋养心灵

总体来说对我的'感觉是关于此次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走上央视荧屏,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多数观众和媒体给予好评和正面报道,但也有人觉得“对话”并无太多新意,有失大师水准。依记者看,其实是因时间所限,两位大师未能充分展开话题,对期待值很高的观众而言不够“过瘾”。

客观来说,九十一岁高龄的杨振宁还有如此活跃的思维、敏锐的反应和清淅的表达,已是人中之杰,令人惊叹;而相对年轻的莫言是位农民的儿子,从外形到讲话都保持着诚实质朴的本色,二人都是实干家而非演说家,不能用演说家的标准和“范儿”要求他们,但两位大师“对话”本身,便可给人一些思考和启示。

其一,杨振宁和莫言,一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文学家,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出现在一个讲台上,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本身就意义不凡。因为我们的媒体很少做这种高端的跨界的讨论,尤其很少涉及健康、美容和养生之外的自然科学话题,这几乎成了我们的一个软肋和盲点。记得上中学时不大喜欢数理化,却对一本十分流行的外国科普读物《趣味物理学》爱不释手,同学之间相互传阅,说明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科普教育更能让青少年接受和喜爱。

因此,如果我们的电视中能增设科普类节目,经常邀请科学家讲述自然科学知识,配以相应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必定会吸引观众眼球,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例如,当我们的探月工程和载人飞船上天时,请专家讲述什么是地球轨道、失重、宇宙速度等;当社会上流传“世界末日”论时,请专家从地球物理学角度、从玛雅历法的真相来驳斥反科学的缪论……长期坚持下去,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功莫大焉。

其二,在一个充斥着游戏和选秀节目的泛娱乐化时代,央视能开创这样一档相对高端的谈话节目,让人静下心来聆听榜样人物的演讲,共同分享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哪怕时间段不够好,收视率不够高,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大众需要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但这些“快餐文化”不能给人多少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对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也不大。

以莫言为例,做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时为全球所瞩目的热度,似乎并未保持到国内,像有些一夜成名的歌星那样大红大紫,到处做节目、出镜头——虽然他本人很低调,没有这样的奢望。但多给文学开辟一些平台,让作家有更多话语权,却是倡导精英文化的应有之义。例如,国内许多有影响的电视访谈节目,访谈对象多是娱乐明星,很少出现作家和编剧的身影;有关文学和读书的栏目更如凤毛麟角。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栏目,就可以做一个莫言作品赏析系列节目,也可请莫言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人生感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他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不知不觉我就大二了,没注意啊,又苍老了一岁,也好,那满脸好奇的稚气总算消退了,不用贴上标签似的走在燕园的哪里都被人小看成新生了。当然大二了,新生的锐气也消磨没了,再不会满怀喜悦地去听讲座,再不会万丈豪情地去畅谈国际民生问题,再不会积极可爱地去参加社团活动,大一时对漂亮女孩的不成熟的期望也藏到心里去了,只是偶尔躁动一下,搅得自己心神不宁。还有理想,刚进校时,心气比天高,一年了,也该正视自己了,就是一俗人,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其实大学就是好好休养生息四年的地方……人家不是说大学有四个阶段吗,大一呐喊,大二彷徨,大三沉沦,大四朝花夕拾嘛。是啊,大一的确是喊累了,到底人生该是怎样?我的追求呢?我的抱负呢?我又糊涂了,果然彷徨……

哎哟,天又亮了,学校那个该死的喇叭又响了,大清早的,中东和谈跟我有什么关系,加利要下台了,下就下呗,何必早晨六点半就告诉我呢,大冬天的,被窝一刻值千金啊。学校真是不体恤民情,上课时间安排那么早。哈欠,好漂亮圆满的口型。起就起吧,不足的觉高数课再补吧。高数教授真不错,不爱点名,而且讲的内容真是太催眠了,想想这些,心里就一阵甜蜜……

被子还叠吗?我看不用了,反正中午还要回来睡,人不能总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重复事件中,多不划算。年轻人,邋遢一点儿是个性。牙还是要刷的,糟糕昨天又忘记买牙膏了,又得用小五的了。Shit,今天的“中华”也快没了,瞧它那干瘪的身材,我记得它昨天还挺丰满,曲线圆滑,怎么衰老得这么快,肯定是小六他们捷足先登了。这帮小子,下手快而狠……

水池边上堆满了人,懒鬼,都不早起,跟我抢水龙头……厕所里也客满了。人有三急,面对自然的召唤,等待的人心急如焚,焦虑之情,痛苦之状,写满脸庞。生活处处有折磨,这是哪位哲人的话,真是太有道理了……

吃饭,早餐还是要吃的,吃饭可是人生一大乐趣。嗯,我对面那个女孩似乎还不错,不过吃相实在是糟糕得很。今天的油条,枯瘦得像千年的僵尸,没有一点儿油水,还糊了巴叽,食堂的大师傅真有水平,净做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

高数老师总是勤奋得让人汗颜,除了几个习惯占座的物理系女生,就数他到得早。都五十多岁的人了,上来就是满满一黑板公式定理,而且课上一句废话不讲,一节课下来唇干舌燥,满身的粉笔灰,除了肃然起敬,我实在是无话可说了。可老师再辛苦,总是给人感觉缺乏乐趣,僵化的公式加上僵化的说教,睡意又浓了。人该顺其自然,庄子说的,既然困了,就睡吧。

英语课还是蛮有意思的。一个长得不错的女研究生代课,个子高高的,线条不错,还留有披肩发。我对披肩发向来印象良好。

今天的内容是学唱英文歌曲,女孩问我想唱什么,随口答道《危险之旅》(Dangerous)。迈克尔·杰克逊的味道,老师恐怕不行吧!果然,今天只能学《昨日重现》(Yesterday Once More),又是“沙啦啦啦啦啦”,平时听还听不够,竟然要学。不过总比背单词强。还别说,这小姑娘唱歌还真不错,挺柔和抒情的,唱的时候长发一甩一甩的,赏心悦目啊,真恨自己晚生了几年。

该吃午饭了,午饭是支持上午四节课的最大动力。食堂里的人好像比饭还多,没买着饭的一个个急不可耐的样儿,买上的家伙满脸一副成就感,踌躇满志的,放开大嘴不怕噎地吃上了。想起当年西南联大的食堂里的一副

又可以午睡了,床,我亲爱的床,老是有魔力把我吸引上去,姑娘和床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真是不知道该选哪个。据说法国的笛卡儿那家伙一天有14个小时是在床上度过的,简直能与婴儿媲美,所以这小子发明了复数,还成了思想家。不会休息的人必定不会工作,千古名言。睡吧,踏踏实实心安理得地睡吧……

下午又是中革课,一个酷爱点名、以记他人旷课为乐的年轻小伙子讲授。时针指到两点的时候,教室里开始陆陆续续进人了。先抢占有利地形,直奔最后一排最偏的一角,前三排是死亡地带啊。又是一长串的名单,呼应的声音此起彼伏,不断有相似的声音出现。狡猾的老师对可疑的名字又点了一遍,于是出勤率又狂降不少百分点。老师开始成就感十足地讲解放战争了……逃过这一劫的.人也开始满脸喜悦地梦周公去了,或躲在一边听音乐。对,高中时那个邻班的女孩长得真是挺水灵,好久没问候了,我写封信表示一下关怀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没有伴的夜晚总是很难挨,月亮挺亮挺胖地浮在天上,想想吴刚这家伙也不赖,虽说住得偏点儿,可毕竟还有嫦娥作陪。未名湖边上正杨柳岸晓风残月呢,帅男靓女们正在进行爱情必修课呢,真是香风熏得人人醉。我该怎么办?去上自习?对,去上晚自习!此时此刻才能表现我的勤奋好学。

总算熬到九点了,打道回府,从教室归来的感觉总是很带劲。今晚学什么了,让我好好回忆一下,真不大清楚,学习嘛,重在参与。又可以回宿舍聊天了……原来大家都回来了,有什么新收获吗?不是问你光学,我的意思是看到什么耐看的姑娘了吗?看见了,怎么没跟她搭讪,这么好的机会也错过,你知道咱北大找出个中看点儿又没主的女孩不容易,怎么没胆量,你就说是我的兄弟呗。她不冲你,就是冲我也会给你面子啊,太没用了,打小看你就没什么出息,到了北大也没什么长进,白跟了我这么多年了,真是……

去锻炼吧,现在的女孩都喜欢施瓦辛格型的……

聊聊你的初恋吧,一直没听你说过,别憋在心里到时候发霉了……

208又开大学生健康教育讲座呢,那个叫朱什么的,据说有第一手教材,不能错过哟……

要不咱们喊一段英文吧,看《勇敢的心》了吗?梅尔·吉布森那段演讲简直太棒了,不知道迷倒了多少痴情少女,我得练练,“I am William Wallace……”别喊了,家属楼的小孩子都被你吓哭了,这附近哪有家属区啊,不是昌平有吗……

该熄灯了,睡吧,明天还得踢球呢,现在就睡,你睡得着吗,再聊会儿。怎么小P还没回来,又跟他女朋友消夜去了,哎,有人陪的男人真幸福……

该睡了,12点了,有点儿饿,小六你那儿有饼干吧,拿出来,别藏着了,省得明天再坏了。差不多饱了,有点儿困了,我的枕头真舒服啊,真希望明天早晨断电停水,老师出不了门,再让我睡个三天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