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藤野先生3句名言 正文

藤野先生3句名言

时间:2025-04-25 05:12:33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或多或少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在这本书中他的真情流露比其它任意一本书都要多。

他的童年并不很快乐,他做的很多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难过,但乐观的他没有认为这是人生的黑暗,而是把那些长辈的不认同化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告诉我们,要珍惜童年,更应及时把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那些喜欢批评孩子,不理解孩子的家长敲响了警钟。所幸我的家长是理解我的,但我的一些同学就不那么幸运了,曾有一位小学同学因一次考试发挥失常而被父母限定每天休息时间,其余时间全得用来做作业他她的童年可真是“不幸”啊!

但是童年毕竟是美好的。从作者对百草园那一串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中,我似乎随着他的心情愉快的回到了那个充满童趣的,碧绿的,生机勃勃的院子里,体验一个孩子与大自然相处的无忧无虑。即使去了学堂,有一位古板的老师,读一些难懂的语句,也压抑不了孩子们折梅,寻蝉蜕的天真。作者的童年乐趣中,还包括画画和看戏到来的渴望和满足。

我真的很羡慕作者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童年,能有说不完的话,还有闰土那样一位好伙伴。他那时雪地捕鸟的乐趣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无法感受到的。文中的一切对于我都是那样的新鲜,鲜活,充满吸引力。一切感受都是那么令人回味,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一篇,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2

寒假期间被迫读了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为什么要说“被迫”呢,因为我一直认为我的思想和鲁迅或许大有不同。曾经抱着不理解的心情认为鲁迅是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为大家的,而我这种深信墨家“非攻,兼爱”思想,略有排斥儒家思想的人,经不起这样的思想撞击。可是才读了一篇,就发现,原来鲁迅的想法和儒家思想完全没有什么关系,读朝花夕拾还真是读对了。

才翻开就看到一篇篇密密麻麻的文章,说长其实都没短篇小说长,说短它也有个几千字,再看看题目《狗·猫·鼠》,从题目中完全不知所云,抱着排斥的心情,根本看不下去。直到看到了那段话:

“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辨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他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牌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的佩服赞叹它们??”

这段话很像震撼过我的另一句话“原来人都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去杀人的”,至此我感觉鲁迅的想法或许和我的想法有所交集,略有兴趣的把刚刚浑浑噩噩瞎看的东西重新看了一遍,确实感触到鲁迅厌恶那些打着旗号的人,厌恶没有实质意义的填塞式教育,厌恶过于奢华的礼节??

自此我真的理解了鲁迅,相信之后对鲁迅的文章会更有感觉的。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3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走进他与众不同的生活,品味他真实而又丰富的情感,在一阵风过后留下的是满心的芬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录下了鲁迅的童年生活,那份天然质朴的童真童趣不经意间流露在字里行间,一下子把我拉回了趣味横生的百草园。幼年的鲁迅独自一人蹲在墙角,他闭上双眼,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大自然的交响乐,心中的杂念似乎被这美妙的音乐所净化,快乐与自由溢满心田,没有了大人的束缚,可以与昆虫玩耍,是极好的。突然间,我又猛地被拉回了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当寿镜吾先生手捧课本正忘我的朗诵时,学生们的心思却早已跑到了九霄云外,他们饶有兴趣的做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游戏,而鲁迅先生正投入自己的画画世界中……

鲁迅先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早已跃然纸上,而我也一直被他所深深感染着,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父母整日管束着我们,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童年离我们渐行渐远,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纷纷扰扰的生活之中,脑海中只留下一些零星的记忆,每当阳光将回忆晒得蓬松起来,心情似乎也明朗了许多。

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一定别有一番风味,回忆童年时与伙伴嬉戏玩闹,生活似乎增添了一份色彩。莎士比亚说过:“在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懂得珍惜是一件重要的事,常常回忆是一件美好而又幸福的事。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4

四五个月的缠绵。是我的天真,亦是我的过错。

早点说破也好。免得继续和你无谓的纠缠,免得继续安心地沉浸在你编织的梦境里。那个突然之间想到的例子,形象得让人悲戚:我和她站在你两边,你的刻意遮蔽让我不看不见她,我正对着你,你正对着我,而你选择正对我背对她的原因,是因为她一直背对着你。

这个比喻我认为可以解释清楚很多。比如为什么你会为我的即将消失而难受。原来我的存在,于你,仅起着安慰的作用。阿,还有学习上的促进作用。

感触良多。或许你对她,称得上是爱。他们说的那种爱。以前我一直鄙视那些轻易用“爱”这个字眼的男男女女。他们表情生动,溢于廉价而虚荣的爱情之上,无疾而终,无关痛痒。

我清晰地记得那些不眠又不醒的日子。像是一幅塞尚的油画,灰暗而斑斓,凌乱又很优美。没有定义只有展示出来的伤口和甜蜜。可是我现在以晦涩的口吻把它们展示出来的时候,记录变得苍白无力。那些花朵一样摇曳的过去,像时光一样没有办法库存。

忘记,如果没有忘,何以记。

关于你,其实我想说,我没有骗你关于我说的那些最字。

我想说,我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喜欢过你。

不过既然已经走到这,我心疼不已但是缄默。

想到一句很经典的话:若没有离别,成长也就无所附丽。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5

国庆放假期间,我无聊的没什么事情干,于是,我打算读一本好书。在初中,学了许多有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突然想看看他的作品,于是,便阅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

里面有一篇散文是我们学过的,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鲁迅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中乏味的读书生活,在上个学期,老师已经带着我们深深地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一些段落我还可以背出来,对于这篇课文来说,我已经十分熟悉。

其他的九篇文章都分别叙述了不一样却都同样有意义的事情,我很想把我我每一篇的感想都写下来,但是还是决定挑出我最深有感触的那一篇?

阿长是鲁迅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保姆,这篇散文记述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当时善良、朴实的特点,但她也有愚昧迷信的一面,唠叨着?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当她知道鲁迅先生一直很想看《山海经》的图画后,过了十几天或者一个月,她就把鲁迅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买来送给了他,我还记得她当时的那句淳朴的话语:?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句话让我感动了,这是多么可爱的保姆啊。我体会得出鲁迅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鲁迅鲁迅先生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从长妈妈身上,我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文笔相当之好。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故事写出了鲁迅先生的小时的生活,让我受益匪浅。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6

《朝花夕拾》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里面讲述了鲁迅童年及青年时所经历的往事。《朝花夕拾》中的很多文章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其中还包括我们学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书中共有十篇文章。作品的先后顺序是以作者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来安排的。《朝花夕拾》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寿镜吾先生读古文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让读者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出这个场景,并且感觉非常真实;《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阿长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晚上有个人这样睡着,把自己的位置给占用了,那感觉一定不好受。诸如这样细致的描写还有很多。

在这十篇位置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这是鲁迅写他青少年在日本留学时的文章,文章重点写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学生非常关心,而且在教学上非常严谨。文章中写他拿去鲁迅上课时抄下的讲义,当鲁迅拿回讲义时,讲义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鲁迅在讲义上的一个图画错了,藤野先生还帮他指正,并和蔼地给他讲解。这些情景就非常鲜明地表现出藤野先生的个性特点。而且藤野先生对鲁迅这样的有潜力的学生要离开学校后,感到很惋惜。藤野先生在鲁迅的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朝花夕拾》不仅仅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同时也蕴含着许多哲理,每次翻开它,都会有一种中国人特有的亲切感。这是我们人生中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7

对《朝花夕拾》极相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约略地记得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后花园,那里有很多的虫子,虫子的名字都很陌生,不过总是很有趣。对于三味书屋的记忆便是老师引领我们分析鲁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书屋布局,分析的结果大概总不过这样几种:从四周向中间,或反之,从上到下,或反之,或由远及近,或反之。然后模仿习作写自己的教室。

油然生起一种沉重感: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先生在大段回忆性的写实中夹了这样一小段不是议论的议论:究竟为什么读书呢?父母没说,自己也不清楚。孩提时代的鲁迅对于父母为什么要送自己去读书的理解便是如此:要限制你的淘气,为了你的安全,找一个管束你的地方。所以要被送到“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然而,也许其实连父母关于为什么读书也是不清楚的罢。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然高在哪里?为什么高?终是迷茫。关于为什么读书,周总理有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曾经被奉为圭臬。然这标尺究竟太高,非普通大众所能持有。即如我问女儿:你为什么读书呢?女儿沉吟半晌,回答我说:不知道。做一件事,十几年,几十年地去做,然为什么要做却不知道,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值得再回味的。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鲁迅)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鲁迅)

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鲁迅)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鲁迅)

7、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8、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鲁迅)

9、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鲁迅)

10、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鲁迅)

11、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

12、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鲁迅)

13、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鲁迅)

14、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鲁迅)

15、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鲁迅)

16、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鲁迅)

17、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鲁迅)

18、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鲁迅)

19、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鲁迅)

20、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

鲁迅主要作品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和很多另外的。

鲁迅文集选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

生:鲁迅的老师。

师:是,但准确吗?鲁迅的老师很多啊,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也是他的老师。

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

师:哎,这就准确了。学语文,就是要把语言表达到最准确、最完美。

下面老师提供两则小资料:

A、藤野先生简介: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B、鲁迅看重《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师:学习本课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对《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

师:下面请大家预习课文,边读边划,特别要划住不懂的问题。

师:读懂了吗?

生: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这一课比较难懂,所以必须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啊。也不妨读一点教辅资料。

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

师:我们先整体理解课文,做个填空题吧:《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

生:《朝花夕拾》散文。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师:《社戏》也是吗?

生:不是,那是小说。

师:对了。记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是小说的,选自《呐喊》。

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

A、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_____的厌恶;

B、在_____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_____交往;

C、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生:在东京在仙台在中国。

师:中国这么大,说在中国准确吗?

生:不准确在北京。

生:表达对中国留学生的厌恶是清国留学生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师:这里用到了三个地名,这涉及到鲁迅的经历,下面老师再提供一则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

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 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月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 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师:这是鲁迅1904年4月在东京弘文书院的毕业照(图)。这是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图),在绍兴鲁迅博物馆。

三、阅读在东京

师:咱们齐读第一自然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学习加红色词语(略)。

师: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

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传统习俗。下面我们看几幅图片(图:上野公园、樱花)

师: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

生:只不过。

师:它表现作者什么感情?

生:表达对东京的失望表达对东京的不满。

师:是失望好,还是不满好?为什么?

生:失望好,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

师:对。不满没有这个意思。批上两个字──失望。

师:学习这一段,要特别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先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

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师:把这几句大声读一遍作者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是只抓一个特点。想一想抓了什么特点?

生:抓住了辫子的特点抓住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师:对,问题是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生:因为清朝人留辫子。

师:留辫子就该抓吗?他们也穿衣服啊,为什么不抓?他们也是黄皮肤黑眼睛啊,为什么不抓?

生:我觉得从辫子可以看出对大清的态度,那时的革命者是剪掉辫子的。

师:对喽,在当时,有没有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就不仅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

这里老师再介绍点小知识──辫子的故事: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 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耻辱的辫子。

看,这是鲁迅当时的断发照(图)。

可以这样说: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学生属于哪一派?

生:保皇党不是,属于两面派。

师:为什么?

生: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是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

师:对啊!所以鲁迅高明啊!这是大师的手笔啊!批上几个字──

生:大师。

师:当然也可以,但大师不如画出灵魂──画出灵魂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所以以后你写外貌的时候,不能长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得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师: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修辞有两个意思:

A、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等;

B、选择字词句。

你们一般只知道第一个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暗喻夸张。

师:是夸张吗?夸张有两条要求:第一,必须是明显的吹大话──有座楼有10米高,你说它有12米,不能叫夸张,你得说它高耸入云才行。第二,也不能夸张得没边没沿──说它高到月亮上去了,就不行了──帽子再高,也不能富士山那么高,所以不能说是夸张。说是比喻,就不仅表现了它的高,而且表现出了它的──

生:形状。

师:对,既形象,又有嘲讽意味。接着看看富士山的介绍,看看形象不形象。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80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 3776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 ,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图)

师: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

生: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师:鉴是什么意思?

生:镜子用作动词,照镜子。

师:油光可鉴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有讽刺作用。

师:下面是说文解字:监与鉴──监,古文字象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图)你看出来了吗──右上角是一个人,左上角是一只眼睛,下面是皿。

生:看出来了。

师: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这说明鉴的本意是什么?

生:照镜子。

师: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是什么意思?

生:漂亮。

师: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语。

师:表达什么感情?

生: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师: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鲁迅的初稿并没有成群结队的这几个字,是后来修改时添上的。想一想,为什么添上?

生:成群结队表示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增强了讽刺的力量。

师:对。下面朗读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那是在学跳舞。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加红色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几本表示可买的书不多。

生:有时表示值得一转的机会也不多。

生:倒也还表示语义勉强。

师:如果你家长问我,你的语文成绩怎么样,我说好,与还好或到也还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了解许多无聊的事。

师:为什么不说是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人?

生:这也是讽刺说法对清国留学生充满厌恶。

师:这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生:这些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他们忠君保皇

师:答这个问题,你得从清国留学生和鲁迅两方面答──看看老师的答案: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在国家危亡之时,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思想腐朽,忠君保皇。因此鲁迅厌恶他们。──谁的答案好?

生:老师的好

师:是不是这样,有诗为证: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看懂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老师给你翻译成了新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师:还要理解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生:不离题。

师:为什么?

生: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

师:你的意思大致是对的,但考试时这样答不能得分。我问,没有写藤野先生,为什么不离题,你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行吗?

生:不行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师:哎,这就对了。另外,这还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所以不离题。

学到这里,开始懂一点了吧?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

四、阅读添改讲义

师:下面朗读过了一星期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师: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根据上下文推断,这两个讲义各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个是讲课内容,第二个是课堂笔记。

师: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

生: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师: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

生: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许多脱漏和错误,让先生劳神费力;感激,是因为得到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师: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便可以删除吗?

师: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

生:不可以。添改比修改更费心。

师:这些加红色的词语可以删除吗?

生:都不可以。这些词语表现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非常认真从头到末说明改得全面;不但连一一说明改得细致。

师: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

生:不是。

师: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生:有两处证明:

A、藤野先生要求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B、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师: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

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关心

师:现在你们越来越懂了吧?但究竟是不是真懂了,学完再说。

五、阅读弃医从文

师:下面朗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爱国青年也愤然

师:新约是一本怎样的书?

生: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简称,记载耶稣和它的门徒的言行。

师:托尔斯泰是什么人?

生:俄国著名作家,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师:爱国青年是一伙怎样的人?

生: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师:爱国青年上的引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讽刺表示否定表示特殊含义。

师:究竟表示什么,请同学们看《标点符号简表》。

究竟表示什么?

生:表示特殊含义。

师:根据是──

生: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表示。

师:对喽。这种用法,过去叫做表示否定与讽刺,不准确;还是表示特殊含义为好。

师: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根据后文推测一下,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攻击鲁迅成绩没有落第,是因为从藤野先生处知道了题目。

师:课文有一段议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弱国的学生都是低能儿吗?

生:不是。

师:那鲁迅为什么这样说?

生:这是反语。

师:哦,那么意思是弱国的学生都是高能儿?

生:我猜着,这是日本爱国青年这么想。

师:哎,对喽,这是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他们认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鲁迅60分以上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预先得了藤野先生漏泄出来的题目。这句话不应说是反语,应该说是表达了鲁迅极为愤慨的感情。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的,将来一定会考你。现在批上,批上什么?

生: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

师:再朗读第二年添教霉菌学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师:这三个他们是指谁?

生:第一个是日本爱国青年,第二个也是爱国青年,第三个是中国人。

师:中国人吗?不准确吧?

生:是围观的中国人是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师:这才对。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自然可以删除吗?是不是因为这次战争日本打胜了,就说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生:是不是这是说日本人总是自吹自擂,狂妄自大。我觉得这是揭露他们只宣传自己的胜利,不宣传自己的失败。

师:是,日本军国主义肯定是实行严格的新闻控制,进行政治欺骗──没有新闻自由、实行专制独裁的国家和政党都是这样,他们的宣传机器是不允许发表反对意见的

师: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为什么特别听得刺耳?

生:因为受到了伤害。

师:什么受到了伤害?

生: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

师: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意见变化了是指什么?

生:指弃医从文。

师:对,但为什么弃医从文呢?我再给大家提供点背景资料:鲁迅学医救国与弃医从文: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选择学医的,因此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呐喊〉自序》中,他谈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但是两年后他决定弃医从文,这是由于那次课堂上看幻灯片的经历。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zhāo招数),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则资料,你们课本下面的注释也有,找到了没有?

生:找到了。

师:然后我们归纳一下要点:──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指──

生:学医救国。

师:变化指──

生:弃医从文。

师:变化的原因是──

生:(念课文下面的脚注)

师:不能这样念,太多了,很不容易背过;要归纳要点。

生: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要改变国民的精神。

师:意思对,但表述得不完备,最多只能得一半分。

生: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要改变国民的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师:可以得80分了,但前两句之间还是缺乏逻辑联系。

生:认识到医学只能治病,不能救国,比治病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国民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师:好,100分!再复述一遍。

(其他文段的阅读略,第二课时到此结束)

六、探究性学习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大概认为基本上读懂了,下面我们填个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什么思想品质──看你是不是真正读懂了。

师:填完了吗?

生:填完了。

师:你们是不是这样填的?

序号 事例 事例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生:是。

师:许多教辅资料都是这样说的。你对这个答案有怀疑吗?

生:没有有。

师:有什么?

生:典型事例不是四个还有一个告别藤野先生那叫惜别。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要有怀疑精神啊!要大胆怀疑啊!

看名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应有一句──

生:无疑则不进。

师:对。想想,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

生茫然。

师:认真负责?据说日本人个个都是工作狂,个个都很认真负责,下班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自动加班我想比藤野先生更认真负责的大有人在,鲁迅为什么不写他们而写藤野先生,还说他伟大?还有,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

生:不是?

师:证据是什么?

生:他只给鲁迅一个人修改讲义是添改讲义鲁迅没写给别人添改讲义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还引起了日本学生的不满

师:是啊。

生:我觉得藤野先生的品质应该是不怀民族偏见是一视同仁。

师:不怀民族偏见和一视同仁,表述得到位吗?

生:到位不到位。

师:为什么?

生:只要不歧视,就是不怀民族偏见和一视同仁了。

师:是啊告诉你们一个探究的方法:理解人物品质或文章主题,往往需要了解时代背景。下面我们读一篇背景资料──《无法直面的人生》,也就是鲁迅传的第 3章《离乡者的凄哀》节选,作者是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博士。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师:读完这片文章,我们也做两个阅读题:当时弥漫日本全国的风气是──

生:歧视中国人鄙视中国人。

师:哪个更准确?

生:鄙视更准确。

师:鄙视到什么程度?文中怎么说的?

生: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

师:对,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藤野先生最可贵的品质是──

生:对中国人的关照帮助热情友好尊重。

师:表述还不到位。在什么风气下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师:答对了。那么前面的表格应修改为: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1 浅层的 深层的 2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 3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4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5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 惜别 友好与尊重

认真负责之类,只是浅层次的理解;这个,才是深层次了。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热情友好与尊重──因难能而可贵啊!所以,鲁迅才说他伟大。应该说,这才是对《藤野先生》的正确理解,读到这里,才能算读懂

现在我们可以归纳《藤野先生》的主题了,应是一明一暗两个方面: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明线),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记下来。

师:关于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回顾一下:课文中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生:对爱国青年的愤怒;

生:弃医从文

师:再提一个问题,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

生:是反衬反衬藤野先生。

师:具体反衬什么?

生: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也反衬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与优待是什么目的?

生:也是反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优待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师:还是反衬吗?

生:不是,是正衬。

师:对。你能区别正衬和反衬吗?比如,用你的个子很低,衬托我个子很高,这是──

生:反衬。

师:先写你的个子很高,再写我比你还高,这是──

生:正衬。

师:再看看课后的练习一:对本课,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师:分别统计各题赞同的人数。

生:(讨论优劣)

师:我的见解:各有道理,又各有欠缺。第一个,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无疑是对的,但不提及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欠缺。第二个,说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一点也不提及藤野先生,是一大欠缺。第三个,说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当然是对的,但比较笼统,不具体,准确。正确答案是: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其次也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七、主人天地

师:现在是主人天地──以上你只是完成了课本和老师布置的任务,此外你还有什么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吗?请你在这个天地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先在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提给我。

(教师巡视了解)

生:藤野先生为什么会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热情友好与尊重?

师:这个问题,可以参读藤野先生的文章《谨忆周树人君》: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师:藤野先生为什么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

生:少年时候学过汉文从小受到中国文化的哺育。

生:写鲁迅记住了两个地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师:可能因为这样: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也有人说,想到大清国处于日暮途穷的境地。水户,这是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余姚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写记住两个地名的目的,还是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八、扩展迁移

师:课文学完了,还要向课外扩展,向读写能力迁移:(下面只列出教学步骤)

1、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2、写作(或说话)练习:选一位任课老师,抓住他的特点写或说一段话,让大家猜是谁,以猜出者为成功。例文:

他的外貌,可用3个字概括:高,瘦,黑。这正如他的诗所写:泥巴浸透的皮肤,小时候就泛着油亮。这套脱不去的黑装,一度晾晒在我的心上。

3、比较思维训练: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