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国外关于剪辑的名言 正文

国外关于剪辑的名言

时间:2024-10-12 08:16:03

关于国际时事的

国际时事论文篇1:

做好国际时事报道的三要素

摘要: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拓展,国际形势的走向越来越关乎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受众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种关注从《参考消息》这类以国际时事报道为主的报纸的发行量稳中有升便可看出。

关键词:品位;立场;分寸

然而,中国的一些国际时事报道至今仍处于严重依赖西方消息源这样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正在崛起的中国急欲了解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声音;另一方面,国际舆论舞台上“西强我弱”的格局并没有大的改观,国内传播的一些国际时事新闻基本上出自西方主流媒体之手,中国媒体“原创”的第一手报道较少,甚至就连最权威的央视“新闻联播”,不少国际新闻的画面也基本来自西方媒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主要以外媒报道为信息源的《参考消息》如何展开国际时事报道就大有讲究了。以本人在参考消息报社长期从事国际时事报道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在新形势下搞好国际时事报道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要素:

一、选题决定报道品位

地球上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报纸没有足够版面能够将所有信息悉数收纳,受众也没有时间、精力甚至兴趣一一关注所有新闻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为受众服务的首要功能就是有针对性地提供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并为多数受众所关注的新闻。报道选题选得恰当,对报道来说可谓事半功倍,同时也能体现这家媒体的报道品位和报道眼光。

一般而言,国际新闻报道的选题会根据各家媒体的定位有所不同,但作为大众媒体,影响力和贴近性应该是确定报道选题的首要标准。所谓影响力,是指新闻事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大小。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牵扯面越广、影响度越深的事件越有报道价值;就传播角度而言,影响小的事件一般可以忽视,影响大的则必然要关注。那么如何判断新闻事件的影响力,这里有几个标准:

1.新闻发生的背景:举例来说,同样一起恐怖袭击事件,何人策划、针对谁、意欲何为等这些非常重要。有影响力的国家、势力、集团策划的背景复杂的行动,与影响力小的国家、势力以至个体策划的行动不可同日而语。

2.新闻发生的地点:同样一起恐怖袭击,发生在美国和发生在影响力较小的国家、发生在美国的纽约和发生在美国的田纳西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

3.新闻发生的规模:同样一起恐怖袭击,如果在美国损失微乎其微,则其影响程度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发生惯常顺序的颠倒。所以,除了特殊情况,一般与热点地区、焦点问题有关的事件,特别是发生在世界影响力大的国家的新闻事件,比较适合作为报道的重要选题。因为世界大国的有关动向往往会牵扯到国际局势的变化,受众更加关注便是必然。

而选题的贴近性,多与具体的受众有关。从常理上讲,人们一般对与己有关的新闻关注度会更高一些。所以,对中国受众而言,与中国有关的重大国际新闻无疑应成为报道选题的首选。特别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今世界,所谓“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的分界已很模糊,很多时候,世界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中国搅起涟漪,而中国内部的许多重大事态同样会在世界掀起波浪。这种情况下,针对中国受众的报道必须尽可能地寻找国际新闻与中国相联系的契合点。与中国明显有关的国际新闻毋庸赘言,如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日本在diaoyu岛问题上动作频频等;即使那些看似不那么与中国有关的新闻,也经常能从中发现与中国相关的因素,如美联储的“量宽政策”虽是针对美国经济下的一剂猛药,但实际上却牵扯到中美贸易和汇率政策的冲突,因而必然会引起国内受众的关注。

当然,除了重大国际新闻,报纸上每天所刊登的还有很多一般性的外国政坛、社会、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新闻,这类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则主要体现在抓住受众兴趣和关注点上,即在多数受众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逐星习惯”、“对比意识”等方面下功夫。在这方面,报纸编辑的选题一定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或以某个受众小群体的关注取向为出发点,而是要去寻求最具共性的受众关注点,只有这样,你的报道选题才会吸引更多读者。

二、角度体现报道立场

新闻界里流传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不存在不可报道的新闻,只存在如何去报道的问题。”这句话实际就是在说新闻报道的角度问题。大千世界,不同的国家体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喜好嫌恶导致各色媒体发出各路声音,不同的报道角度能体现媒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倾向。一条新闻,对于某个国家、势力、集团来说是噩耗,但对他们的对手来说很可能是喜讯。比如俄罗斯多莫杰多沃机场爆炸案,俄罗斯人举国哀悼之时,策划惨案的kb分子肯定正在庆祝。所以,媒体从什么角度、以什么口吻报道新闻事件,往往体现出这家媒体的报道立场。

本文开篇处,我们谈到中国受众对国际时事报道的高度关注与国际时事报道的信息源主要来自西方媒体这样一种尴尬的现状,而且这一状况在短时间内恐怕改变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在有关大是大非和国家利益的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上,中国媒体必须在来自西方媒体的信息源中找准自己的报道角度,必须通过报道表达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避免在报道上成为西方媒体的“转播器”和“传声筒”。尤其在国际政治斗争日趋复杂、各种利益交错纠缠的形势下,就更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厘清事态脉络,认清事件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从表面上看这是针对恐怖主义势力的一场军事行动,而中国对于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是持支持立场的;但这场战争背后实际上还掩藏着美国试图控制中亚这一战略要地的深层图谋,矛头不光对准中亚各国和俄罗斯,也对准了中国。如果我们只是从第一个层面判断这场战争的性质,照搬照用西方媒体的报道角度和报道口吻,无疑会失去正确的报道方向;而如果洞悉美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的本质,我们就能通过报道揭示美国称霸世界的深层图谋,从而起到正确引导受众的作用。

只要媒体善于寻找角度,即使在报道中使用了西方媒体的某些信息源也无碍大局,《参考消息》在国际时事报道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报道方式就是很好的例证。当然,阿富汗战争是个定性比较明显的例子,在日常报道中更多碰到的是所谓“中性新闻”,即那些很难清晰定性的新闻事件,比如最近俄日岛屿争端和柬泰边境冲突。在这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端中,报道同样需谨慎把握基调和角度,采取客观平衡的报道手法,任何不恰当的倾向性表述都有可能使我们的报道甚至国家的外交工作陷入被动。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报道角度问题既表现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宏观层面,也表现在如何吸引受众的微观层面。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事态脉络千头万绪,从哪个角度展开报道,其对受众的吸引力大不一样。在这方面,影响力和贴近性仍然是选择报道角度的主要依据。就拿对美国总统国情咨文的报道来说,国情咨文涉及方方面面,而对于中国多数受众来讲,他们所关注的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在重大对内对外政策问题上的立场变化,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表态;前者涉及影响力,后者关乎贴近性。媒体的有关报道即可就此展开,而不必“流水账”般地面面俱到。

此外,在一般国际时事报道中,特别要善于发现和抓住新闻事件中的新动向、新变化、新提法、新内容,因为“新鲜”最容易吸引受众眼球。

三、尺度保障报道“分寸”

正如国际政治斗争错综复杂的现实要求中国必须妥善应对各种挑战一样,媒体在国际时事报道中同样需要妥善处理各种敏感问题。这里涉及的就是如何把握报道分寸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度”。如果说报道角度是新闻报道的横向轴,那报道分寸就是纵向轴。对世界上很多事务的把握,少半分即亏,多一分则过,编辑把握好报道分寸就如同厨师把握好烧菜的火候一样关键,这在许多敏感的国际新闻报道上更是如此:该放开报道时就大张旗鼓,该控制报道时就点到为止。当然,把握报道分寸说易行难,它要求编辑具备敏锐的新闻敏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政策把握能力。

毋庸否认,任何媒体都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倾向,因此,如何既开拓报道思路和领域、满足受众日益增强的了解外部世界的需求,又妥善报道敏感国际新闻,是媒体要着力解决好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三个意识”作为行动指针。

我们常提到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首先是指媒体要顾全大局,让自己的报道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就拿目前震动世界的埃及局势来说,如果仅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这一事件无疑值得媒体大报特报,但如果纵观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们的媒体就不应像西方媒体那般大肆报道当地的动荡和冲突,而是要保持理性客观的立场,把报道重点放到分析引发动荡的背景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上。

当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一些人们早先习惯的报道范畴、报道方式和报道尺度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已不再单一。这些变化都要求国际时事报道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在许多我们不喜欢、不认同、甚至于我不利的新闻事件面前,是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报,还是主动寻找适合的方式、角度和分寸进行报道,从而占据主动地位?对于西方攻击中国的言论,是采取围追堵截、“密不透风”的应对方法,还是有选择地报道以澄清事实?这也能检验媒体在报道中是否具有“三个意识”。

如果出于怕捅娄子、犯错误的心理而不去客观报道,一遇敏感问题便回避,无异于我们把有关事态的“独家报道权”拱手让于西方媒体,相当于在战场上把阵地拱手交给敌人。

另外,把握报道分寸也存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亦即全面把握和局部把握的问题。对有些国际新闻事件应避免炒作,控制其报道规模;而有些新闻事件总体于我无害,但衍生出的枝节问题可能会有负作用,就可在充分报道整个事件的同时对有关问题的报道加以把握。只有善于在敏感问题的报道方面做到收放自如,媒体才能确保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添砖加瓦,而不是“得过且过”,更不是“不帮忙反添乱”。

国际时事论文篇2:

做好国际时事新闻编辑的若干思考

【摘要】国际时事新闻已经成为地方党报各版中阅读率最高的版面,如何利用有限的版面资源,大胆创新,是每个国际时事版编辑都在思考的课题。国际时事版要“做活”,需要编辑人员具有很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关键词】国际时事;编辑;党报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在报纸的各个版面中,国际时事新闻版关注度很强,阅读率很高,据统计,国际新闻在大中城市居民中的阅读率位列首位,大大高于本地新闻及副刊版。有些读者甚至拿到报纸从后往前翻,先看时事版再看要闻版,可见时事版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就党报而言,版面重点在政治性较强的要闻版,国际时事新闻要利用有限的版面资源,做活报道、做深报道、做好报道,为读者提供即时、鲜活的国际时事资讯,满足读者不断变化、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笔者在工作中,对此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一、国际时事新闻版是党报所有版面中最活跃的因子

党报是党的各级组织的机关报,被称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主要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传达民意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党报的版面分配原则是以政治性为要。一般来说,党报每日的国际时事新闻为一个整版,而都市报的国际时事至少为4个版,甚至国内有些“厚报”国际时事每天都安排整叠8到12个版。党报在国际时事报道中版面偏少,似乎有着先天的不足。然而,通过对读者的调查,国际时事版却是阅读率最高的版面,原因就在于国际时事新闻较其他各版内容相对活跃,比较重视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因而受到读者的欢迎。

党报国际时事新闻的来源主要为新华社电稿,各家报社皆是如此。客观条件相同,效果却大不一样:各家党报的国际时事新闻版,有的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有的却四平八稳,几无亮点。编辑选稿、编稿、组稿、版式设计等工作水平在这其中起着确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对于国际时事版,没有独家新闻,只有独家创意。

以《青年时报》2011年10月12日报道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辞世的版面为例。乔布斯逝世这一新闻是众多媒体的关注重点。这个版面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运用苹果公司的Ipad作为背景图片衬托于文字之下,又用Iphone等苹果公司的品牌产品拼画出了乔布斯自信和蔼的半身像。整个版面采用黑白灰的色调,庄重肃穆,表达了对这位消费电子业界奇才的怀念。文字部分采用乔布斯“

二、国际时事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政治素质

编辑要有政治胸襟和见识,要能够从政治上总揽全局,抓住事情的要害,使新闻宣传紧密配合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1957年,毛泽东同志曾两次提到过“政治家办报”的问题,“政治家办报”体现了党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要求,精辟阐明了政治与新闻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新闻媒体与社会发展现实紧密相连的规律。作为党报编辑,必须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新闻观,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这一点,从事国际新闻的编辑也不例外。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编辑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分析问题,判断信息。不能为求轰动效应,草率表态、信口开河。要把新闻事实客观、准确地报道给广大读者。

2、新闻敏感性

国际时事新闻编辑每天要面对上百条新华社稿件以及图片,根据版面,可采用的只有数十条,编辑要结合当前热点事件,准确判断稿件内涵价值,把读者最关心、最想了解的信息“拎出来”加以整合报道,这需要编辑对国际知识、新闻基本原理进行长期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国际时事编辑要成为杂家,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不断总结经验,培养判断新闻价值的直觉。

3、新闻前瞻性

新闻报道之所以受到关注,在于其“新”,同时新闻事件也具有相当大的不可预测性。新闻事实发生以后,编辑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和可能出现的后续新闻作出预判,从而决定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4、文字素质

有人认为,编辑与记者不同,不需要太强的文字写作能力。其实不然,在编辑过程中,对稿件删改、对段落的整合、对内容的提炼、对标题的拟定都需要编辑过硬的汉语言文字功底。文字素质是编辑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作为新闻稿件的加工者和把关人,须臾不可忽视对自身文字水平的锤炼。

三、国际时事新闻编辑中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1、轻量化不等于碎片化

在网络化大潮的冲击下,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快餐化”时代。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甚至掌上游戏机都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乘地铁、排队时、午餐中、入睡前都是阅读的好时机,大部分读者没有整段时间进行完整的深入的阅读。受此影响,传统报刊也在向轻量化的趋势演进,密密麻麻挤满整个版面的长篇大论通常让人望而生畏,短消息、短评论、好图片却普受欢迎。

为了迎合读者,一些报纸刻意增加稿件绝对数量,不论稿件新闻性强弱、不顾版面平衡原则,不重目标读者要求,有闻必录,“捡到篮里都是菜”,造成版面碎片化,信息量大则大矣,却失之凌乱。整个版面成了稿件的拼凑,信息的堆放,没有重点,没有中心,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好的国际时事版,主打稿件要及时有高度,重点报道要凝练有深度,视觉中心要醒目有力度。版面文图搭配、虚实搭配、长短搭配,做到有平衡、有美感、有创意。

2、表明态度不等于轻率定义

jzm同志曾提出“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媒体新闻是包含意识形态的,其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国际新闻的处理其实是表明了我国在相关国际问题和中外关系问题上的态度的,尤其是在一些敏感问题,如中美关系问题、领土问题、台hai问题上,更需要国际时事编辑有强烈的政治把关意识。在编发稿件时,要衡量一下是否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是否符合党性原则,是否符合外交规则。对于国际上风云诡谲的形势变化,编辑应该像外交家一样,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去审视。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国际时事新闻的创新空间很大,但不是毫无边界,漫无规则。对国际时事新闻的处理,需要胆大,更要心细。在态度鲜明的同时,守住底线。

在国际时事新闻编辑中,因为稿件来源主要为新华社电稿,主体内容一般而言是不会有政治性的差错,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在删节过程中出现“断章取义”,在合并过程中出现“似是而非”,以及在标题拟定过程中出现“大而不当”。编辑要通读稿件,领会内涵,切不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

3、重视图片不等于堆积图片

有人说,现在的报刊进入了“读图时代”,西方报界更把图片比作报纸的“心脏“。报纸诞生已几百年,随着摄影术的发明,图片在报纸版面语言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片(包括摄影和图表、漫画、美术作品等,本文主要指具有新闻价值和新闻内容的摄影图片)具有真实、直观、冲击力强等优势,成为现代报纸的最重要元素之一。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数码摄影技术日新月异,取代了传统的银盐摄影,数码摄影速度更快、表现力更强、后期处理空间更大,为报纸采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因而图片在报纸中的地位空前重要。

在图片的使用上,盲目追求数量多和尺寸大是不可取的,新闻图片首先要表达的是新闻事件,并不是单纯为了版面的美观。在图片的选择上,要遵循“新闻性、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原则标准。要注重选择能表达情感、展示时代感、体现现场感的图片。从最近几届的世界新闻摄影奖(荷赛)获奖作品来看,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重视图片背后隐藏的故事是当前世界新闻摄影的主流。

4、版面活泼不等于风格模糊

前文有述,国际时事新闻是地方党报各版面中最活跃的因子,在版式设计上,编辑的创新空间大,为了提升版面质量,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编辑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大胆创意。但是,与此同时,保持本报的整体风格仍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知道,一张报纸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一样。千报有千面,读者走过报摊,却能一眼从琳琅满目的报纸中辨认出自己想购买的那一份,靠的就是报纸独特的版面设计风格。以国内外大报为例,《renmin日报》“庄重、准确、朴实、大方”;《纽约时报》“高贵、严肃”;《泰晤士报》“紧凑、丰富”;《卫报》“工整、严谨、干净”……地方党报的国际时事版也要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并与本报其他版面互相呼应,形成整体。当然,一张报纸的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但在某一个时期内,一张报纸都会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字体、字号的选择,色彩的使用搭配,分栏的使用,图片的选择,底纹线条的运用,以至于留白的使用等等方面,都要有独特的处理方式,方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①黄茜,《时事编辑要提高素质适应时代要求》,《新闻窗》,2010(3)

②朱封金,《时事编辑的选稿技巧》,《新闻前哨》,2002(12)

③孙淑静,《浅阅读的内涵及其弊端》,《文学教育》,2007(4)

告别的作文 篇1

一生有许多的悲欢离合,就算坚持再久的宴席,也会有一天散了。此时,能做的就只有告别……

也许你会选择挥手告别,选择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是最好!相信天空总是蓝,大海总是广,前方总有光,告别总是轻……也许你会满脸涕泪,选择郑重,选择留连,想带走任何东西,这样又怎样?相信一切都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拥有,但结果不然……也许你会不屑一顾,选择逃避,选择不去管这些个杂事,不愿带走什么东西,这样会怎样?相信天空总是灰,森林总在退……也许你会抛弃,选择相守,选择相伴,去拥有任何美好的东西,这样好吗?相信只要在一起,管他什么告别,都会有一大片的彩虹在前方,守护到永远!也许你会选择虚伪,选择去掩盖什么,这样是好办法吗?相信只要伪装起来了,什么一切的悲伤事都如过眼云烟,袅袅飘走,这是不会好的!因为你在自欺欺人!也许你会顺其自然,选择了了解事,一切按天意,这样对吗?相信事情总会过去,天意早已安排好!不用你费神,或许这样也不失为一种避难的好方法呢!也许你会暗暗祝福,选择在背后守侯已逝去的情感,相信总有一天身边会百鸟成群,会万花齐放……等待会来或不会来的结局,是唯一有动力的吧!

不管你是否选择它们,想信什么,都会有好的结局来回报你曾经做过的每一次告别,坏的走了,好的回来这里报道。到时,告别之后的就是重逢!一切美好的事物也许都是藏在乌云后的彩虹吧!黑暗后的光明吧!对啊!告别没有什么可怕的,怕的是你不去迎接重逢……

告别的作文 篇2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是否铭记着这句话,珍惜与朋友相处的每一天,使告别的那一天没有遗憾。

告别,像是在演一出悲情剧,它使人演绎最真实情感。人的一生中必定要经历告别,告别可以使你的心灵变得更坚强,有时告别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你是否还在眷恋着孩童时代的快乐,不过那早已成为记忆的剪辑。告别童年,告别那浮想联翩的记忆。童年带给了我温馨与快乐。当我孤独、忧伤是,那记忆温暖了我的胸膛。在告别它时,我是多么的不舍,多希望时针在那个时候多停几分钟。

童年与你告别时,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伤心,你给我带来了许多欢笑,也给我选择了我的梦想。那时我多么希望你能留下来,可你的步伐在我的哭声中越发坚定,你迈着那铿锵有力的步伐,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情,你的无情使我染湿了衣裳。我仿佛感到悲伤瞬间覆盖了整个天空。

小时候我只知世间的美,不知道还有丑的存在;只知道有善,不知道还有恶的存在。知道的太少太少,明白的也太少太少。在无知的童年时代,只能懵懂地一步一步向前走,长大后我们将丢弃童年的天真、无邪。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切被塞入书包,开始了一段艰苦的修行之旅。但告别也是一种新的开始,告别虽然痛苦,它同时会让你的心灵更上一个台阶。童年的经历将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最好铺垫,会为你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你飞得有目标,让你飞得更高。

童年,你虽然沉默地离去,但留给了我通向成功的地图,你将引领我走上成功之路。童年的离去也使我明白时间在飞逝,风依旧在吹,但它吹不走童年的韶华。

告别昨天,直面今天,展望明天。我将告别化为成功的力量,永远坚信着一切都会有新的开始。

轮回,我不相信,我只是坚信——美好一定会到来。

告别的作文 篇3

习惯是在长时间里养成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好的习惯能有一个好的人生,坏的习惯就会给人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什么是好习惯和坏习惯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高中毕业生前去应聘,在应聘的队伍中,大部分都是大专生,本科生,还有硕士生,面对这些高学历的竞争者,这名青年的成功率几乎为零,然而结果大大出乎人的意料,这名高中生竟成了唯一的一名应聘者,因为只有他随手拣起了,应聘现场里无人问津的,一张纸屑.正是这种不经意的一拣,让招聘者看到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于是,他成功了!

有一个5岁的小孩子,很喜欢拿人家的东西,他的父母没有在意这种行为。慢慢的就演变成偷人家的东西,他的父母还不直接的加以纠正,这无异于是一种间接的鼓励,后来就养成一种偷的习惯了。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从平常的点点滴滴做起,注意自己的行为。如果平时不注意,那么那些不断重复的不良行为就会很快形成恶性循环,影响终生。哎!坏习惯真是害人害己。

习惯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吃饭时不细嚼烂咽,就会容易得胃病,将来的生活就很痛苦。如果坐姿不端正,长大后就会驼背。如果阅读姿势不正确,就会容易近视,给生活带来不便,这些就是坏习惯了。那好习惯呢?如果你做事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全力以赴,这件事你就会做得很好,今后的努力就会成功。如果你有喜欢读书的好习惯,你就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想象力,像名人陈寿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如果你不随地吐痰,就不会把病菌传播给别人,保持了环境的卫生……,所以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而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先哲贤人留下的警世名言,道出了习惯与成功的重要性。让我们对照自己的行为,为着今后成功的人生,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吧!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告别陋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石吧!

告别的作文 篇4

转眼间已经度过了一个学期,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迈进了20xx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告别了我生活了六年的小学,告别了快乐的童年。是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告别,不断迈向新起点。

从踏入中学的第一天,就意味着长大了,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任性、无知,我要更多的学会责任、理解、坚强。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渐渐地让我从小学的幼稚中走出来,体验着中学紧张、快乐的生活。

进入初中的第一次古诗背诵比赛真的让我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古诗鉴赏水平。一天学校组织初一年级古诗背诵比赛,时间快到了,主持人不停的说着比赛的规则,可能因为太紧张总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在小学我们从来也没有组织过这样的活动,还抽签还要上台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背,我真的有些害怕。

第一部分集体背诵,好像轻松了许多,我对自己的表现也很满意,到了第二部分个人赛,大家都高度集中精神,轮到我们班抽签了,紧张的.气氛再度蔓延,我的心砰砰直跳,虽然我有了充分的准备自我感觉还很不错但是一担抽到我我怕会因为紧张而背错。很快抽签完毕,大家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三个人中没有我,我又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没有被抽到,失望的是我准备了好几天应该没有 问题,失去的是一次锻炼的机会。

最后我们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二等奖。看着洋溢在嘴角的笑容,让我们再小学时我们也曾经因为成功而有过这样的笑容。

虽然我们不是第一,但是我们并不灰心,因为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目标,一个进步的空间。也让我感到了团结的力量。是的人生就是如此,告别了小学,迎来的是人生中更美好的,最富有梦想的时刻,虽然会有写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书,有时真的会叫我们喘不过气来,但我好像慢慢喜欢了这样的生活。

告别的作文 篇5

师们、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告别陋习,拥抱文明。

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礼仪之邦。但是,如今许许多多的`事例,令我们感到难堪。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据报道,国外一些地方,如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

准踩踏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

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到各种不文明的现象:有人将塑料袋随手扔在楼梯间、操场中,以至校园中总显得不太干净;有的人满口脏话,开口称老子,带脏字,不堪入耳,完全不象一个学生的样子;有的人在楼道里大呼小叫,追逐打闹;有的人遇到矛盾总是讲狠,象街上的小混混、二流子;还有的女生都在染发、烫发。这些行为已经给我校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如果给我校的教学业绩打个分,我打100分,如果一定要给我们的文明程度打个分,能打多少分?我看只能打70分,及格了却还必须不断提高。

知耻而后勇。正因为优秀,所以我们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们不仅要赢在学业上,而且要赢在文明程度上。我们该怎么做?

一比外貌,谁更端庄、清爽、衣着得体;二比语言,“请、你好、谢谢、对不起”这些礼貌用语,谁用得更多;三比行为,谁更加讲礼貌、有修养、守纪律,。“三比”之后,我们就大致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了。

文明,现在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是高贵、是修养、是礼仪、是风度。让追求卓越的我们,远离粗鄙,远离庸俗,拥抱文明。 因为文明而美丽我们的国家。 最后,我选了这样一句话送给大家,来结束我今天的讲话:人不是因为美丽才文明,而是因为文明而美丽!

告别的作文 篇6

所谓“陋习”,就是不良习惯,是长期内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俗话说“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我当然也不例外。

在学习上,我有粗心的坏毛病,它使我深受其害。因为粗心,使我在考试中连连丢分,甚至导致“三好学生”与我失之交臂;因为粗心,经常丢三落四,曾因忘带钥匙在“三九”严寒有家不能回而饱尝苦头、因忘戴红领巾被值勤的同学拦在校门外而窘迫不已、因忘带作业受到老师的责备而羞愧万分;因为粗心,考卷上不留姓名,被同学们引为笑谈……我痛恨并下决心改掉它,可它就像个影子般地伴随着我,让我苦恼不已。

在学习上还有得过且过,不求甚解的毛病。读书走马观花,又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结果只能是“狗熊掰棒子”,事倍功半。学习缺乏足够的耐心,急噪、不爱动脑,遇到难题饶着走。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虎头蛇尾等等。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良习惯。最伤脑筋的是生活无序,缺乏条理性,东西乱摆乱放;做事情随意性太强,有始无终;时间观念差,拖拖拉拉,效率不高;也没有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过多地依赖别人……

众所周知,好的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所谓的“习以为常”、“习惯成自然”的意思,就是告戒我们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是坚实的基础,靠的是一砖一瓦积少成多。良好习惯的养成靠的是不断地修正自己,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靠的是“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的顽强。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视自己的缺点,蛮不在乎,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可真就变为“积习难改”了。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鼓足勇气挑战自我,下决心告别自己的不良习惯,变缺点为优点,使自己更加完美,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第1篇:告别初一

岁月的风吹过记忆的水纹,短短的一年初一生活在我手中转瞬即逝。

握着笔,看着纸面上的题目,好像过去的一年的往事掀起惊涛狂澜,冲击着我的心灵,最终,只化成了眼眶中的两颗泪珠。

相处了六年的小学同学最终在那个弥漫着花香的夏天天各一方,朝夕相伴的同窗顷刻间失去联络,我哭了,我不能接受。初一开学后,我仍然陷入一种令我陌生的寂寞中无法自拔。每个课间我徘徊在传达室门外,翘首等待小学同学的信。每次读到他们的文字就格外亲切,每逢听到他们的声音就分外欣喜。后来我终于找到了我的知心“死党”,我孤独的心仿佛射进了阳光。我终于学会了微笑。

上了中学后,我用自己的所见证实了那句名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这里我能时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竞争,我感到逐渐有些力不从心。我不想面对这个事实,但我却无法摆脱那个阴影。以前无时不伴随着我的有些骄傲的自信不知什么时候起已离我而去。我好难过,我想到了妥协,想到了屈从,甚至想到了嫉妒。可是强烈的好胜心不允许我消沉,于是我努力了,我赶上了。我终于学会了包容。

感谢初一,这个伤感中夹杂着欢笑的初一,它锻炼了我,教育了我。那个刚踏进校园时懵懂的女孩已经不见了,岁月将她换上了一个幼稚与懂事共存的少女取而代之。不妨把或多或少的收获放进日记,不妨把亦真亦幻的追求交给岁月。不妨用甜美的歌喉给未知的路程唱上一曲赞歌不妨用微笑来面对也许不一定快乐的生活。

告别初一,迎着岁月的风向前进军。前面的风光更加迷人!

告别的作文 篇7

闲来无事时,我搬一把椅子,坐在阳台上看日落,看着那即将落下的太阳,随意吹了一个五彩的泡泡,在哪五彩的泡泡里我仿佛看到了那段快乐的小学生活……

——题记

还记得那一位位教书育人的老师们,是他们交给了我无尽的知识,耐心地叫我们读书、写字,从最简单的a、b、c、d到最复杂的作文阅读。认真的教我们计算、数数从最基础的1、2、3、4……到最困难的奥数、应用题。他们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他们的教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而他们却在一天天的变老。就如诗中所颂“春蚕到死丝放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啊!你就是那春蚕就是那蜡炬!

还记得那一个个可爱的小伙伴,他们和我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学习上我们互相学习互相竞争,假期里我们一起出去玩。在学校里我们是学习的伙伴,经常坐在一起讨论难题。在校外我们是最好的朋友,爬山、逛街、逛公园……在我最无助时是他们帮助我,让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正如爱默生说的“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

小学生活像一部经典的名著,叫人流连忘返叫人回味无穷。小学生活在我的记忆里占据着一大部分空间,因为它是最快乐的最美好的。小学生活在我的生命中是一个起点,我会从这个起点开始努力拼搏,在未来的天空中描绘一幅美丽的图画。

告别的作文 篇8

只是一场轻梦,黄昏散尽了,我怎么也不相信是一缕轻烟给掠走了。不久,华灯初上,黑夜扣住了大地,像是触不及边,今天这样有夜昨天同样有夜,或许明天也如此吧!倒是昨天,更令我憧憬,那西边升起明天也如此吧!倒是昨天,更令我憧憬,那西边升起的星辰点点,一点就是点燃了这夜空,若是有千千万万个昨天该我好啊……

我倚在床边,静默地凝视这没有月光的夜空,偶有几声虫啾声也算是为这夜增添几分热闹。骤然,几声:“催魂铃”扫去了远在天边的思绪,我起身举起了电话,几分饶有熟悉的话语从电话中飞出……

我无奈地放下电话,面对五一校友的来访,我有些不知所措了,看来要进行扫除一番。决心下了不久,就被惰性所埋没了,望着昨天刚收拾的书桌才放下心,安闲地睡去了。

不知多少个昨天已过,多少个今天消逝,终于挨到了“五一”,热闹声又充满了整个房子。我领了她们入屋,一见到那所谓的“昨天刚收拾”的书桌,不满浮在了个个粉黛粉黛的脸上,也不知当时收拾间用了哪些话敷衍了过去,只知最后将她们欢欢喜喜地送出了屋。

关门的霎那,我不禁埋怨:“怎么,不是昨天才收拾的吗?”后来,我又一愣,“那个,‘昨天’那是倒数第多少个昨天啊!”

而后,我悟出了道理:“别总想着握住一缕轻烟,最重要的不是昨天,而是接下来那些反反复复,接连不断的明天!”

校友们不满的神情再一次幻现在眼中,我开始彻悟,这个教训让我深受启迪。

从此,我告别了昨天。

告别的作文 篇9

我们,一只只步履蹒跚的幼鸟,一朵朵朝气蓬勃的小花,一片片载着梦想与希望的蒲公英。步伐,一天天变大了,沉重了;心灵,细致了,深入了。那些金色的美好的童年只能在岁月中停滞,远去……

昨天,空气还那样清新,刚刚站起来的我们对世界充满希望和期待,我们的眼睛闪烁着似天空中的繁星,那样的晶莹,毫无瑕疵的美丽。童年,浪漫美好的时光,那些沐浴在旭日和畅的风中的日子,记忆中是那么欢乐。

今天,在我们的翅膀上长出了深颜色的羽毛,风载着我们,我们点燃心灵的火苗,就像一位勇敢无畏的战士,坚毅地守护在岗位上,我们将启程了,去迎接风雨的洗礼,雷电的怀抱。前面的道路还很遥远,生活还将继续走下去,童年的时光已悄然离去,怀念着,叹息着……

我们眼眶里包含着泪水,向谁倾诉啊!我们不想长大的心声伴着大自然的旋律,成功的彼岸正向我们招手。我们回到起点,扬起生命的风帆,满怀信心脚踏实地地向梦想之城驶去。

告别童年,那个幼稚纯洁的女孩已经沉睡了,一切都只是一个过去,现在我们要有新的目标,迈向新的彼岸。临走前,再望望心灵深处美好的那座城堡吧,这里也是生命的起点,随着年轮的旋转,告别已经快消逝的童年。用另一颗真挚成熟的心理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对待美好的生活……

人生道路一望无际,那些坎坎坷坷并不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自由地翱翔,追逐梦想中五彩斑斓的明天。

告别的作文 篇10

六年前的我迈着好奇的脚步,踏进了这个陌生的学校,坐在的教室里我明白了意味着什么,我的小学生活即将从这里开始。在母校这六年的学习生涯中,我结交到了许多知心伙伴,学到了许多知识,遇到了许多和蔼可亲的老师。

记得上二年级时,我第一次竞选中队干。我把演讲稿读了一遍又一遍,爸爸还为我设计了几个动作,并且教我怎样放松。竞选开始了,老师让我第一个上台,胆小、爱哭的我第一次走上这样“大”的舞台顿时吓坏了,我迟疑了约半分钟,在老师的鼓励下,慢吞吞地挪动步子走上了讲台。我感觉到一双双眼睛都盯着我,紧张极了,只顾慌乱地念我那读了不知多少遍的稿子,把爸爸教我的动作忘得一干二净,声音像蚊子一样小。不经意间,我瞥了一眼台下的同学们,他们都冲我笑呢,看着他们那一张张朴实的笑脸,我放松多了,尽管还是有一点紧张,但声音比刚才大了许多,不一会儿,我那短短的演讲稿就读完了。我的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终于,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中队干。从那以后,我深深地爱上了那个讲台,每次到讲台前演讲的机会我都不放过。如今我已锻炼成一个大队干了。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第一次竞选中队干的成功,我可能还是一个胆小、爱哭的人。

忘不了,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事;忘不了,那一首首心中的歌;忘不了和蔼可亲的老师;忘不了,手足情深的同学;尤其忘不了——哺育我那美丽的母校!

告别的作文 篇11

胆怯让人懦弱,有了胆怯,无端的我会对某人某事产生幻觉。

年少时,我无知,胆怯成了我的“家常”。而且什么妖魔鬼怪,我都是似信非信,所以我对此十分害怕。生怕什么有鬼入身……

这我是深有体会。我和小时候的伙伴几人每次在大年赴会前到了集地,这时一个伙伴拍了拍我的肩膀,小声地对我们几个说:“在庙里有个地方有蓝色的火焰在空中漂浮。”我听了,身子稍微颤抖了一下,可又有着好奇的心理,说:“我们去看看!”说完,我就拉着他们去庙里,我们小心地往里走,那时的心情十分害怕,在这时一个伙伴叫了一声,吓得我心惊胆战,转一个身撒腿就跑,可是那时我是没看见什么……

而我在时间下,科学教导了我,世界上没鬼,是不同元素变化而成的。还有父亲也开导我:“世界上没有鬼,而是一种幻觉的物质罢了!”

从这以后,我开始对一切有了勇气,后来我找了邻居和我同行去那个曾经让我胆怯的“鬼屋”。我们悄悄地进入,只是那地方,除了供放物品,就什么都没了。我以为是它们害怕了,正当我们沾沾自喜的时候,那两的“浮磷”钻了出来,我和邻居吓了一跳,我和邻居撒腿就跑,可是我没跑几步,就拉住邻居,说:“慢,这只不过是磷火,我们为什么要跑?”

可是他依然十分胆怯,我就照着父亲的话说:“世界上没有鬼,那是人的幻觉。”这一句可真有效,他和我又一起走了进去。可是到了那,我们等了20分钟,它始终没出来。

告别的作文 篇12

有种液体叫眼泪,有种感觉叫心痛,有种痛苦叫离别!我选择了忘记,可忘记却没选择我。

回首这一年里的时光,我仿佛长大了许多,也改变了许多,明白了人生当中许多未经历的道理,喜欢一个人,为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她每次交代下来的任务,这是心甘情愿的。有时候的事情虽让我表现得一脸的无奈,但我的心还是热的,我爱她,在每做一件事我都在为它的背后做好准备工作,“拖泥带水”并不是我的工作效率,即要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我也要保证它的工作质量,就像一个工程师没有了图纸如何去完成这一项工程。道理亦是人云亦云。

同时这一年里失去了的也不少啊,可换回来的更有价值,老师的理解,信任,感谢,同学的支持,团结……这都已经足够了,看了老师给我的评语,同学们给我的留言,我真的感动了,没想到这一切默默无闻的付出换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真舍不得他们,我永远的715啊。这一切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要来临,明天我们还要为之而奋斗。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忘记曾在这个班的点点滴滴,哭过也笑过,恨过同时也爱过,我们的老师啊,一位温柔,善解人意,以行动征服同学的班主任,一位喜怒无常,却在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语文老师,一位“恨铁不成钢”煞费苦心的英语老师,这三位即厉害又让人难以忘怀的老师,有缘的话能在初二相遇,或许还能当一年你们的学生,这真是人生第一大乐事了。

然而,今天我哭了,为初一的时光留下了最后一滴眼泪……

告别的作文 篇13

操场围墙上的体育运动图片,你们记得吗?国旗台上悬挂的五星红旗,你们记得吗?这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可这就要成过眼云烟。成为我们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六年了,我们成长在母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是那么熟悉,我们在这里学习做人,增长知识,锻炼身体……这里有我们无数的欢笑和泪水,希望与艰辛,这一切,你们还记得吗?母校,您就像一颗苍茂葱郁的常青树,结满了我们的硕果累累;您就像一本尘封的厚日记,记载了我们无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您就像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我们这一只只幼小的青鸟看到了飞翔蓝天的希望。这一切,您记得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上课时,黑板像被魔法棒点了一下,呈现出无数个授学与我们的粉笔字,下课时,我们辛勤的老师还在批改作业,即是脖劲酸痛也要把作业改完,这一切,你记得吗?

世上最难忘的是友谊,在母校,我们结识了许多与你一起同甘共苦,朝夕相处的伙伴,平日里,我们一起玩耍,可分开时,却都泪水涟涟,惺惺相惜,这一切,你还记得吗?六一时,我们班的舞蹈队的翩翩舞姿,你还记得吗?课间时,熟悉的广播操音乐,你还记得吗?在校园无数的泪水与勇气,你还记得吗?这一切,即将成为我最最美好的记忆!

这是母校创造的,是母校赠予我们的,我们要为母校而奋斗,为母校创造辉煌,永远的感恩老师,珍惜友谊,感谢母校!

告别的作文 篇14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题记

挥手,告别,告别年少的负气,告别悄悄流走的时间。向曾经铭刻在心中的笑脸告别,向曾经那张天真的脸告别,向那流过的年华告别。

那编织在六瓣雪中的年华,留给我们无限回忆。在过往的那段年华中,我们用青春的心灵,青春的眼光,生活在这缤纷的世界里。

那段年华有过固执,有过倔强,有过远大的梦想,但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承认自己的平凡,承认年少的梦,终究会有实现不了的一天,但我们仍要坚持。

成长中总需要一些伤痛来让自己哭泣,总需要一些伤痕来证明我们成长的痕迹。

站在空旷的草地上,望着天上那飘过的淡淡的云,天空是那么遥不可及,就像我们的未来,伸出双手却不可触碰,那就告别我们年少的单纯,多一些成熟;告别曾经幼稚的梦,多一些对现实的期盼;告别曾有过的固执,多一些体谅和理解。

挥手跟曾经告别,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踏上另一段新的征程。

告别那段年华,告别我们那时的年少无知,告别昨日,告别今朝,向那满树枝桠的春天告别,向那落英缤纷的吉光片若告别,向那流逝的水,易逝的春光,伤感的风告别。

总想在去那棵香樟树下看看我们以前的故事,想把那段时光装进口袋,想在多年以后坐在阳光下静静看口带中的那段年华。

——可终究要告别,告别那以往的日子,告别那段美好的年华,把它悄悄地装在心里,无需更多的言语,走向更美的远方……

告别的作文 篇15

现在已经是盛夏了。每天不是乌云密布就是晴空万里,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心也跟着时阴时晴。

上完最后一堂课,只是和老师告别。收拾一下自己杂乱的课桌,把该带走的带走,背着大包小包的和同学告别,最后在关上教室门之前,环视了一下空荡荡的教室。我的心也不禁茫然起来,似乎有太多东西留在这里了。想带也带不走。

我关上了教室门,随着“吱呀“的几声,在那一刹那间,我的心突然有一股尖锐的痛,忽然想起了四字“青春散场‘。

慢慢地走下楼梯,我似乎想起可刚刚来到这里时,数着楼梯走进教室的样子,无知,单纯,甚至幼稚。但随着一年又一年的过去,现在我已经在四楼读初三了,那楼梯也越数越长。但儿时的心情已俨然不在了。童年的心也一去不复返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变成我脑海里那泛黄的一页了。我知道,我该和它们告别了。

最后的一堂课,是和老师告别。

最后一次考试,是和学业告别。

最后一个人离开,是和同学告别。

最后一个脚步,是和301告别。

走在通往校门的小路上,我忘不了,昔日在这里埋头苦读的身影;忘不了,昔日在这里倾心畅谈的快乐;忘不了,昔日在这片绿茵场驰聘的快感。

在这离别之际,我们依然别情依依,走一回校园的小路,数一回教室的楼梯,心中荡起了甜蜜的回忆。

在这离别之际,我们依然有千言万语,看一眼校长的白发,摸一把老师的坐椅,腮边挂满了滚烫的泪珠。

当我的脚跨出校门的一瞬间,我忽而明白我已经不是这里的一员了。但也许不是永久,但也不是瞬间。

虽然这初中三年跟高中三年和大学四年相比,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小孩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和满足啊啊!

再见了,我的朋友!

再见了,我的老师!

再见了,我的学校!

再见了,我的初三!

告别的作文 篇16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们谁也阻止不了,转眼间,我要升初二了,想想,时间真是快得让人毛骨悚然,还记得那天,我刚踏入这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校园,享受着新的待遇,赞赏着新的环境,现在,已经没有那种感觉,因为,我已经熟悉了这个校园。

初一,蕴藏着我最珍贵的回忆,有痛苦,有快乐,可以说什么都有。在这里,我试过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为感情的事烦恼,第一次为学习的事烦恼,第一次……

这个初一,我真的学会了很多,以前,我不想面对,不想做的事,我都会选择逃避,但是,直到初一,经过那么多事以后,我才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的,逃避也没有用,还不如早点面对。现在,什么事情我都鼓起勇气,壮起胆子,勇敢得去做每件事情。

现在,我做每件事情前都会问自己,这样做,我以后会不会后悔?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后悔药。失去一个东西,以后就不会再回来了,如果现在不考虑后果,那,以后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我真的很舍不得这个初一,说真的,我不想升初二,我有点累了,再也没有什么勇气去面对总总事情,我害怕,我真的害怕。二,又有很多很多我不想面对的事情等着我去面对,但是我又必须去面对。

该来的总会来的,害怕又怎样?我必须去面对,去面对我不想面对的事情。愿天保佑我愉快得度过每一天!

告别的作文 篇17

如今,我已经升入了初中。已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员,告别了母校。记得当时,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带着欢声笑语走进校园,如今,我们却是骑着自行车,谈着自己的童年往事迈进校园。告别了,母校。

小学时,我们总是带着甜蜜的微笑听着老师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课。如今,我们总是带着严肃的氛围听着老师绘声绘色的给我们讲述,但老师还是会营造欢快的气氛。小学时,我们带着对周边事物的好奇,孜孜不倦地询问老师、同学。也总是对周边事物产生憧憬。

小学时,当下课铃一打响,校园里立刻充满生机,同学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玩耍着,嬉戏着。当上课铃打响时,同学们那清脆的读书声使行人不知不觉的回想起自己儿时的天真、无邪。

小学时,同学们带着自己的幻想与梦想,在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小天空中尽情翱翔;带着自己的渴望在思维的脑海中尽情遨游;带着自己的问题,在巨大的问号上,尽情寻找。

小学时,对高年级同学的向往,我们已进入了毕业班,进入了紧张的学习状态,也进入了“战斗”前的准备,我们准备“放手一搏”争取拿到好的学习成绩来报答我们的父母,报答我们的老师。

如今,我们已升入初中,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加入了一个新集体,加入了一个新的大家庭。

我们没有了对周边事物的好奇,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没有了小学时无忧无虑的欢乐,但更多的是学习;我们没有了儿时的幻想,但更多的是长大后的梦想。

告别了,母校……

第1篇:浅谈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的动画电影相继进入我国电影市场,给我国传统的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一窘境,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实现动画电影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推动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一、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现状

1.缺乏明确的受众定位。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一部电影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受众,因此,实现明确的受众定位非常重要。以《功夫熊猫》这部美国电影为例,其在上映的第一周就成为了票房周末冠军,与此同时,在进入我国市场后,该部电影也深受我国观众的喜爱,取得骄人的成绩。与美国相比,我国动画电影在受众的定位上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定位,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将成人和小孩全部纳入受众范围内,导致影片上映后,成人觉得幼稚,儿童觉得太过深奥,看过之后,不知道讲述了什么内容。

2.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深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深受我们喜爱的外国动画电影大多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包装的。无论是《功夫熊猫》还是《花木兰》都充分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而我国在这方面则还不成熟,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在动画制作上,一味的模仿外国电影,忽视了动画电影的内涵,导致难以走出国门,没有实现创新。

3.动画技术水平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动画电影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人物造型比较粗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不仅如此,动画电影画面质感较差,缺乏必要的立体感。笔者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动画电影的部分内容太过平面,忽视了动画制作中色彩的应用,略显僵硬,对画面的内容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难以给受众以震撼的效果。

4.缺乏动画制作的创新意识。不论是哪一个行业,只有树立了创新意识,才能够实现进步,实现发展,动画电影也不例外。从题材上来看,我国动画电影主题不突出,缺乏特色,难以给受众呈现梅干。从语言上来说,语句过于冗杂,与时代发展不相契合。从艺术风格角度来看,缺乏文化因素一拖,画面过于老套,与国际社会相脱节。

二、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

1.实现对受众的精准定位。笔者认为,动画制作企业有必要对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实现有的放矢。无论是从国内角度,还是从国外的角度来看,动画制作企业都应当明确受众的文化环境和兴趣爱好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了解国外受众对动画电影需求的侧重点,并结合我国动画电影受众的喜好划分受众的年龄和职业以及收入水平等等,这样可以使动画电影更具有针对性。

2.实现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我国拥有璀璨的历史文明,文化资源丰富,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别较大。在实现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向外宣传我国本土文化,这样才能够使我国动画电影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区域的文化元素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实现文化资源的跨区域挖掘。将那些属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应用到动画电影行业中,例如全世界都能够理解的有关于亲情和爱情以及友情等温馨情感,这样做可以使我国动画电影突破区域限制,为各国观众所接受。

3.充分借鉴国外动画电影制作技术。笔者认为,仅仅实现文化资源的跨区域传播还不足以实现动画电影的国际化。相关企业在实现动画制作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借鉴国外动画电影制作技术,将其中先进的技术同我国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4.加强动画电影人才培养。人才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动画电影能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必须予以高度的关注。如果我们不能够解决我国动画电影的人才瓶颈,那么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将停滞不前。为此,相关企业应当依托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還要与国外知名动画影视制作公司进行联系,定期邀请国外知名动画影视制作人来校讲座,加快动画电影人才培养速度。与此同时,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引进国外优秀管理人才,为我国动画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结语

动画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对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给予高度的重视。当然,罗马非一日建成,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也非一日之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当从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和挖掘全新的文化资源角度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动画电影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2篇: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

在非洲的热播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和2012年登陆美国主流频道的《后宫·甄嬛传》都一度成为了国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有人称之为中国软实力提升的标志。作为最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样式之一的电视剧虽然是一种虚构性叙事形态,但它反映的是社会现实,是人类生活、情感和社会演化的“见证”,电视剧将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意蕴传递到观众心中,引发一种大众共享的价值观念、共存的人文精神,导致了大众价值观念的趋同,促使社会成员趋于共同守望一种价值观念,产生归属感,但一牵扯到跨文化传播,就复杂多了。

一、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辨析

1.文化认同是在文化的选择中实现“自我构建”。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合法性”来源.认同是在外界的互动的基础上建构的,认同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的①。索绪尔认为“差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意义的根本,没有它,意义就不存在。认同的“实践性”就在于文化的实践性,在作为区别差异的象征结构中,主体在文化的选择性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建构②。

2.跨文化传播需要共同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③。对于跨文化传播而言,传播的意义构建和文化情境密切相关。“传播活动的发生,就是意义由一种文化情境向另一种文化情境的变动,它是社会的也是历史的变动过程④。就意义的建构而言,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他们对意义的传播和接受,都受制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正是由于凭借统一文化背景和共享的意义,社会成员在思考和解释这个世界……”。

二、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进程中寻求文化认同面临的困境

1.辐射范围和人群的局限。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与中国文化接近,故而中国电视剧热销东南亚,深受这些国家人民的喜欢。虽然中国电视剧也在欧美国家的各大电视台播放,但受到文化产业保护政策的影响,他们很少登陆主流频道,登陆黄金时段,其受众大多是当地华人、华侨及移民二代“香蕉人”,所以形象的总结成“中国电视剧火爆东南亚,欧美遇冷”不足为过。

2.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比如中国古装剧中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线索就令老外们不得要领,有些根本找不到对等的词汇来翻译,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的。其次,不同国家人民审美和生活方式、价值观有很大差异。就像东北二人转,赵本山的小品北方的观众津津乐道,在南方相对就不会那么受欢迎一样,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异,外国人是很难理解《东北一家人》的笑点的。缺少共同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背景,很多电视剧外国人觉得无趣。

3.精华糟粕并存,商业化下精神内核的缺失。在中国当下穿越剧、宫斗剧收视蹿红,此类电视剧打着历史、古典名著的的幌子,其所诠释的历史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解构,对人性庸俗或险恶的暴露与夸大,这种不良的创作倾向有蔓延的趋势,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也开始荒诞狗血,不接地气,却对历史缺乏独特的人文视角与反思力量,对当下缺少现实关注与互动,价值观扭曲。目前很多电视剧的出口都是民营公司在运作,资本和盈利为首要考虑因素,过度的商业开发而忽视其中所包含的的符号意义和美学价值。雷剧大行其道,不得不让人忧虑,更不指望他们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引起外国受众的共鸣与认同,真实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了。

三、电视剧如何在跨文化传播时提高文化认同感

1.传而不通是缺乏共同的意义空间,中国故事需找好角度。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幅员辽阔的国土为我们的电视剧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些故事同样对外国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否讲好中国故事,很重要。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花木兰”、“熊猫”、“孙悟空”等具有中国文化的符号中,被好莱坞搬上屏幕,成为借中国形象行美国精神的范本,这表明并不是我们缺少资源,而是我们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缺乏好的角度和立意。电视剧创作人员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去寻找和挖掘有特色的故事题材,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还要注重“中国故事,世界表达”,找到受众能够接受的切入点。

伏尔泰就曾对元杂剧《赵氏孤儿》进行了改编和二度创作,改变时,他将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构建了一部全新的话剧,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理念以西方人较易接受的方式代入了欧洲⑤。如何挖掘古今历史背后共同的人性本质,寻求中外文化相通的价值诉求,进而达到国内外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成为今天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影视技术手段的运用,针对受众进行文化包装。很多外国受众反应中国的电视剧剧情不够紧凑,拖沓,冗长无趣,相对于美剧成熟的的制作手法,显得毫无吸引力,就更不用谈电视剧所蕴含的哲理了。这点我们不妨借鉴韩剧的一些手法。韩国电视剧具有很深的东方文化底蕴,但场景画面却很具现代魅力,电视的制作上是经过精心安排和策划的,从背景音乐、道具服装、发型服饰都营造出恰到好处的氛围,这让韩剧闪烁着现代化的光鲜外表和传统家庭美德和仁义道德,造就了广传于世的“韩流现象”⑥。《阿凡达》《2012》等影片和《越狱》《老友记》等美剧之所以风靡世界,除了故事内核外,影视技术、创作技巧,后期包装等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值得中国的电视剧工作者借鉴。

3.电视剧拍摄、运作方式的变革。我们发现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国外受众所拍摄的电视剧,基本都是都是跟国内国观众见面后,找人翻译配音重新剪辑再销售到国外市场。从剧本、演员、后期制作到发行,缺乏整体规划。中国的电视剧要针对不同国家的观众,创作人员应对其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接受特点等进行深入了解,针对性地推出不同的影视剧版本,提高影视剧在不同国家的跨文化传播能力,而不是仅仅翻译成外语就可以了。比如一部电视剧可以同样的故事针对不同市场拍摄多个不同版本,演员选择时选择对外国受众具有号召力的演员,电视剧的剪辑按照受众的接受习惯进行剪辑,电视剧的创作者要站在文化传播的立场上,选择正确的传播策略,让外国的受众对中国电视剧产生兴趣,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四、结语

电视剧作为一种软性的推广方式,潜移默化中让受众对一国的人文、历史文化有所了解,逐渐产生文化认同,了解他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了解他国所秉承的价值理念和对外主张,进而构建起对他国的国家形象。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需要电视剧工作者从国家利益、国家形象的全局审视艺术创作行为,树立跨文化传播的观念和意识,统筹考虑,寻求共同点和共鸣点,细处着手有针对性的传播,在追求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取得文化效益。

第3篇: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

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增强,大众媒介跨文化传播的发展也日益提速,这对当前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著名的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曾经用“鱼和水”之间相互的感知关系来表达人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而言,大众传播渗透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以察觉到它的存在以及带来的影响,但媒介却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传递着各种影响人们情绪的信息,为人们提供娱乐、解答困惑。徐海波编写的《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书细致地描述了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解答了大众文化传播的途径转化问题。该书以清晰的思路表达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众媒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认为,跨文化是一种进步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承载了现代人全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塑造而言,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关于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影响这一问题,在《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一书中可以发掘出众多可供参考的观点。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虚假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超越问题;第二部分深刻解读了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内涵,并且论述了国外大众文化理论的逻辑转向;第三部分着眼于文化商品,描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意义。其中,第二部分提及了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这也为我们研究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问题提供了便利。目前,越来越活跃的跨文化传播开始充斥大学校园,一方面,它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也让校园媒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无论是当前大学校园当中备受追捧的“韩风”“欧美风”,还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外国明星的流行文化,这些都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体现。正如书中所阐述的,追求新鲜与刺激是青年人的普遍特点,他们喜欢模仿新鲜事物,相较于中年人,他们有更强的适应性和价值观,他们的审美行为也更为灵活,因此,对于跨文化传播来说,青年大学生是不可或缺的主力軍。

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该书第二部分将这种影响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书中认为跨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饮食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指隐藏在人们心中共同的历史背景以及民族文化,它记录了一个国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信息的交流对饮食文化产生的影响尤为重大,当前社会,许多西式食物传入中国,并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备受推崇,这便是对这一影响的典型体现。其次,是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每个民族与国家都有着自身的民族节日,无论是春节、端午节,还是西方的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都是不同民族表达情感、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许多西方社会的节日已经成为他们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他们的推崇与喜爱,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再次,是休闲娱乐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年轻人重视休闲娱乐活动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繁重的校园压力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学生渴望课业之余的娱乐放松,近年来,多元文化交流所带来的电子娱乐产品以及娱乐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课业之余,大学生经常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聊天交友,在西式的餐厅、咖啡厅用餐等。这些都是西方娱乐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访问、调查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十分强大,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对其来说有诸多利好。同时该书为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的素质水平,同时,也彰显着这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底蕴。在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文化意识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但在我们接受这些全新内容的同时,也应当积极思考,看清文化潮流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味地拿来主义,必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现代大学生应当积极提高自身艺术鉴赏能力,增加人格魅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在跨文化传播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平稳、积极地向前发展。

第4篇:英语新闻对跨文化传播的作用探讨

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合作也日益加深。英语新闻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向大众展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信息,促进了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英语新闻对跨文化传播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对英语新闻会如何促进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英语新闻的传播特点

(一)形式丰富。如今人类通过科学与技术不断地改造着世界,而这也正逐渐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在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传播打破时空限制,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更灵活便捷地推动文化的传播。而英语新闻不仅能够促进跨文化的传播,也能够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精神需求,构建文化交流的桥梁。

英语新闻以电视新闻为主要呈现形式,发挥电视媒介的优势将新闻内容以生动的图像展现出来,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向世界各地及时传播新闻资讯。在跨文化交流的层面上,英语新闻也能够提高人们的英语表达与沟通能力。

(二)内容广泛。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产业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因此,英语新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内容上的丰富多彩,形式上的多样化使得英语新闻更受大众欢迎。改变原有单一的时事新闻,增添时尚、财经等方面内容。在原本只通过报纸传播新闻的方法扩充到电视,网络领域。例如为了有效实现新闻报道的目的,有时也会大量采用非谓语动词时态,如:TrialstoStabilizetheLeaningTowerofPisaLookVeryPromising(稳定比萨斜塔的努力渴望成功)句中使了不定式toStabilize;FilmStarClintEastwoodHonouredinGalaTribute(影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受庆嘉奖),句中使用了被动,并省略系动词Was。

(三)与时俱进。新闻的两大特征便是真实性和时效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新闻也应进行不断的创新,凸显时代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跟进时代的发展,赋予新闻时代气息。不仅要追求内容的真实性,传播的时效性更要注重时代的特征,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内容和方式展现客观世界,传播和扩散文化。例如,为了使新闻标题语言活泼,有时会用习语、俚语、名言警句,如:Cryingoverunsoldmilk(牛奶未售出,懊悔已徒劳),该句套用了成语cryoverspiltmilk,意思是为已经发生而无法补救的事情懊悔。

(四)报道能力强。面对媒体行业的高强度竞争力以及大众多样化的需求,能否在行业中赢得主导地位,赢得大众信赖。英语新闻就应紧跟时代的潮流,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受众需求,丰富内容和新闻传播形式,提高新闻的质量。使得媒体增强英语新闻的报道能力,促进英语新闻文化的传播。

二、影响英语新闻传播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同样环境因素也对英语新闻的传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环境能够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文化进而影响着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意识。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使得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跨文化传播的层面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国家和民族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文化风俗和成长环境造就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英语新闻的传播东西方的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封闭式的地理环境和开放式的地理环境使得东西文化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也由此导致了东西方文化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但英

(二)民族风俗因素。不同的民族经过习惯的不断积累形成独具一格的民族风俗。即使不同的民族风俗各具特色但也有一定的共通点,并且由于长期积累而形成的风俗一经形成,便具有延续性,不能单凭个人的力量改变风俗。不同环境中,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民族风俗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当西方文化通过英语新闻传到我国时,由于文化的某些共同特征会形成文化的感召。

三、英语新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如今各国的经济政治在不断的发展,文化交流也在进一步的强化。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各民族在科技技术发展的基础前提下发展文化科技,并在交流中吸收借鉴优秀成果,使民族的文化得到创新与发展。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发挥英语新闻对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促进文化传播与扩散。

(一)英语新闻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英语新闻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英语新闻作为文化传播过程的重要工具,随着民族间日益频繁的交流,英语新闻的传播形式得到了发展。信息技术和科技的发展,使英语新闻由单一的报道时事新闻向宽领域多方面发展。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融入文化因素,不仅是时事的传播渠道更是文化的传播。立足于新闻的整体性,剖析更深层次的问题,关注事件的细节,对新闻内容与文化相应的衔接丰富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是国家间对外交流的桥梁。同样英语新闻也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由于通用性使得各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更便捷高效。在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信息交流传递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因此,新闻的传播形式也是覆盖报纸、电视、网络等多方面传播媒介,使新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作為跨文化传播桥梁的英语新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传播,并对文化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英语新闻对跨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文化传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具备不同的发展特征,对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具有较强的影响。在传统媒体的传播时代,文化传播的速度较慢,传播形式也较单一。但随着新时代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的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英语新闻的传播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英语新闻的传播也是由一开始的口头上传播到报纸、电视传播,在技术力量不断更新发展的前提下丰富传播的形式。跨越国界,以便捷高效的方式传播着民族文化,促进世界各地文化与民族风俗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各民族不仅可以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更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使文化得到扩散,构建和谐的文化交流方式。因此,由分析可得,英语新闻对于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直到近代,中国的文化传播才得以重新起步,但在近代的中国科技与技术力量都相对薄弱,因此,该时期的文化思想传播主要通过报纸来传播。在这个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的革命让英语新闻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得到了大众的欢迎。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了较快的进步,英语新闻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英语新闻的内容也得益于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得到了丰富和充实。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频繁,我国作为最重要的文化出口国家之一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播水平。而英语新闻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重视我国英语新闻的跨文化传播作用,同时努力提升英语新闻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地位,通过研究与创新提升英语新闻的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第5篇:影视剧字幕翻译及跨文化传播

影视作品作为全球化语境下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承载,增进了各个国家和文化之间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成为加强本国文化特性和跨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研究日益凸现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甄嬛传》引起的翻译热

以清朝雍正年间为时代背景的宫廷剧《甄嬛传》讲述主人公甄嬛在宫内尔虞我诈的斗争中几度浮沉,从一个不谙世事、向往爱情的单纯女孩成长为一个弑君谋权的“老佛爷”。《甄嬛传》是现代传媒技术和古典文化的完美结合,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剧中既有盛大的历史场景,也有细腻的情感交流,还有诗意的对白、严格的礼仪典制、华美的传统服装道具,处处彰显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该剧从2011年以来在国内持续热播上百次,在港台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也掀起收视热潮。而由美国制作团队全新剪辑和编排的6集美版电视电影《甄嬛传》于2014年登陆美国最大的收费视频网站Netflix。这部极具中国古典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电视剧该如何翻译引起很多观众的热议。在美版《甄嬛传》上映之前,大众就对这部中国古代宫廷剧中一些文化负载词和文化现象的翻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网络上出现了各个版本的“神翻译”,让人啼笑皆非。比如,华妃的“赏你一丈红”,被网友翻译为“Giveyoua3.3333metersred”;最常用的一句对皇上的问候“皇上万福金安”被翻译成“Empress,hopeyou1000luckyandsafewithgold”;清朝后宫嫔妃称号繁多,其中的“答应”“常在”被网友戏谑成“Agree”和“Alwayshere”;而红极一时的甄嬛体“这真真是极好地”也被大众翻译成“Thatisreallyreallygoodenough”等五花八门的版本。这些网络上的热议和“恶搞”翻译引起了古装影视剧的翻译热,也反映出这部剧的翻译难度以及大众对其翻译的关注和担忧。

作为第一部登陆美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充满了大量文化负载词和文化意象的中國古代宫廷剧,能否在美国同样掀起收视热潮,承担起传递中华文化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剧美国版的翻译是否成功。那么,《甄嬛传》怎么翻译才能既不失中国文化特色,又满足美国受众的期盼,实现影视字幕翻译的跨文化传播的目的,这值得我们从影视语言的特点到字幕翻译的目的和策略,以及跨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二、从《甄嬛传》看影视剧字幕翻译

1.影视剧字幕特点及翻译

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商业性和市场化等特点,而影视语言具有即时性、大众性、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和无注性等特点[1]。因此,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不能无视目的语文本的交际目的而“忠实”地再现源语文本的表层结构,相反要最大可能地服务于目的语文化背景中的目的[2]。影视语言特点制约了字幕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规定了影视翻译要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适当照顾到他们的语言水平和阅读需求[3]。作为译文接受者的受众,其需求决定了影视字幕翻译的目的和原则,其文化习俗与语言习惯影响了影视剧翻译策略的使用。影视剧翻译要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预期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并以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首先,影视剧中的大多对白具有通俗性和口语化的特征,其译文要做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易于上口。其次,影视剧的类型、文化背景、语言风格各不相同,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以上因素来确定翻译策略,保证字幕与影片画面的和谐,充分展现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实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再次,影视剧的字幕在制作上要受到画面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字幕翻译要做到言简意赅,不喧宾夺主,不影响画面传输,不造成观众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另外,影视作品中独特的文化形象和视频画面传输的非语言信息在字幕翻译中也要予以适当的配合与传达。总之,影视剧字幕翻译应考虑到解决字幕时空限制和为实现文化转换而采用的必要策略[4]。

影视剧字幕翻译需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向受众传达影视作品的剧情和语言信息、实现影视剧跨语言的文化传播、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影视剧翻译中,翻译策略的使用以及翻译原则的制定都是由受众的需求及相应产生的译本的翻译目的决定的,能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是翻译的最根本原则。影视字幕翻译要达到这三个字幕翻译的目的,最常遇到三大难关:文化对等、押韵和幽默。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历史背景题材的影视剧,有别于现代影视剧,其语言中文白夹杂,大量使用修辞和富有诗意的文本内容,多处引用或改写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再加之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该剧贯穿了很多历史典故、文化词汇以及文化意象。这些语言和文化特色给目标受众带来异国文化和风情的同时,往往为目标语受众所不熟知,甚至有时候难以理解和接受,容易造成理解和传播障碍。这使得“文化对等”成为《甄嬛传》字幕翻译中最难的一关,因此译文尽量在文体、语言风格上保持原文的风格特点,同时进行合理的转换和取舍,以免造成理解障碍。可见,影视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字幕的隐形[5],让观众意识不到字幕的存在,仅仅给观众留下信息精华,从而最大限度地传递语义信息,最终达到字幕和视频画面的完美融合。

2.《甄嬛传》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影视剧字幕翻译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将精彩剧情和语言文化信息准确恰当地传达给目标受众,让受众获得美感体验的同时,还要避免文化交流的障碍和缺失。备受关注、困难重重的《甄嬛传》翻译要在中美两国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就要结合“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归化是采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形象来传达原文的本意,尊重目的语受众的语言习惯。异化是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形象来传达原文内容,在译文中突出源语的“异国风情”。在《甄嬛传》的字幕翻译中,对于难以转换的文化因素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避免译文造成理解障碍。而对于可以转换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的异化翻译会因异质文化的大量介入而使影视剧的受众感觉晦涩难懂,最终失去观看的兴趣。过度的归化翻译虽然使译文易于理解,但是会失去源语的文本特色和异国情调,使目标受众失去了解异国文化的机会和乐趣。比如,英国古装剧配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或者中国宫廷剧配上美国街头化的口语就破坏了原影视作品艺术的和谐美。

针对《甄嬛传》中大量富含文化内涵的文化形象,异化翻译的恰当使用才能保持原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比如,该剧对主人公名字“嬛嬛”的解释为“袅楚宫腰”,在美版中翻译为“TheslimwaistoftheconcubinesoftheChupalace”。这里加入了关于楚国的文化背景,体现出其名字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但是对于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美国电视剧受众来说可能会稍显晦涩难懂。剧中,温实初引用古诗词对甄嬛的表白“一片冰心在玉壶”翻译为“Ajadevesselisthesymbolofapureheart”,这种解释性的翻译交代了冰心和玉壶的象征意义,其含义使目标受众一目了然。

两种翻译策略的使用不是独立的,两种策略可以实现有效结合,对源语内容进行适当的再创作,从而转换文化意象,弥补文化空白,实现文化传递的目的。美版《甄嬛传》对于“一丈红”的翻译“ScarletRead”中省略了原文的“一丈”,增加了“scarlet”(猩红、罪孽),既没有采用完全尊重原文的异化翻译,也没有完全归化翻译成美国的某种刑罚,增加的scarlet诠释了一丈红作为一种刑罚的惨烈,不失为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上乘翻译。

影视作品的翻译很大程度影响着影视剧的收视效果和文化传播效果。为了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中文版《甄嬛传》中容易造成目标受众困惑的文化负载词,在美版中翻译成目的语文化中含有同样或相似联想意义的形式或形象,甚至是不同程度地进行改写或省略。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融合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以同化为主,辅以异化翻译,使其相辅相成,在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减少文化交流的障碍,在达成文化的有效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6]。

三、从《甄嬛传》看中美差异

中文版《甄嬛传》中的诗词、音乐、服饰、建筑、医药、礼节、饮食、典制等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美版《甄嬛传》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其翻译和剪辑等也体现了东西方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异。

1.《甄嬛传》中的中美语言思维差异

汉语多用简单句和并列结构,结构相对松散,句型呈竹节结构。英语多用复杂句和大量的关联词,句式结构严谨,句型呈树枝结构。这种语言的差异体现来源于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民族注重偏逻辑的理性思维,而汉语民族注重偏直觉的悟性思维。而且,汉民族倾向散点思维,所以汉语多后重心,是主题结构性语言;英语民族倾向焦点思维,因此英语多前重心,是主谓结构性语言。在汉英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改变句子的结构。比如,在《甄嬛传》的字幕翻译中,“家父松阳县城安比槐”翻译为“MyfatherisAnBihuai,deputymagistrateofSongyangcountry”。此翻译根据英语的习惯改变语序,将原文中位置在后的人名提前,之后再描述其官职。另外,对于汉语常用的重复,比如“嫔妾只是想训诫她一下而已,训诫一下”翻译为“Ijustwantedtoteachheralesson.That’sall”。在翻译中,省略了后半句的重复,而用“That’sall”表达了源语中“仅此而已”的意思,言简意赅,准确传达了原文本的内容,迎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美版《甄嬛传》把源语文本中大量的排比和重复都进行了省略和同化翻译,把汉语最常采用的“后重心”的“竹节结构”在翻译中拆解组合成英语习惯的“前重心”的“树干结构”,句子結构和语序的变化体现出中美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

2.《甄嬛传》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中文版《甄嬛传》中人物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称呼都表现出了等级尊卑,而美国文化更喜欢直呼其名。在中文版《甄嬛传》中的“本宫”“朕”“臣妾”“微臣”“奴才”“奴婢”等称谓在美版中都一律译为“I”。甄嬛在认出皇上之前问:“不知尊驾如何称呼”翻译成“Whoareyou,sir?”其中,甄嬛对其的尊称“尊驾”直接翻译成“You”。同样中文版中的尊称“姑姑”也直接翻译为“you”。而甄嬛与故人温实初在中文版中互称“哥哥”和“妹妹”,而美版中则是直接称呼名字“Shichu”和“Huan”,这也体现了美国人在称呼上的文化习俗。

另外,《甄嬛传》共76集,按时间顺序,利用大量细节铺垫,层层推进地讲述甄嬛一生的爱恨情仇。而美版《甄嬛传》被重新演绎和剪辑,改编成6集的电视电影,而且每一集都以老年甄嬛回忆往事的场景开篇,每次回忆一个主题和线索,再以倒叙的形式围绕主题展开故事。其中大量的细节和铺垫被删减,留给观众很多的想象空间。这也体现出了中美两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思维方式和生活节奏的不同。

虽然中美文化和观众的思维方式有巨大差异,但是在两版《甄嬛传》中体现出了超越民族的共通的文化价值观。比如,中美两版中的爱情、友情主线,引起了身处不同文化的中美两国观众的强烈的共鸣,符合跨文化传播的共通性规律。

四、影视剧字幕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意义

在经济、文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大众传播媒体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影视作品作为最直观、生动的文化产物和载体,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其跨文化传播迎合了时代潮流,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不同于普通的书面翻译,文化内容只能靠文字符号传达,影视作品中与字幕同步的视听信息可以有效诠释和传达文化内容。影视作品的多媒体性质为克服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7]。

不难发现,中国的影视市场受到美国和日韩电影电视剧的严重冲击,好莱坞大片常常包揽了中国大半影院票房,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也越来越影响著中国影视剧受众的价值观以及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如何进入国际主流传播平台和市场正是我们的民族影视艺术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影视艺术越具有民族性也才越具有国际性,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影视艺术民族性的沃土[8]。《甄嬛传》中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民族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这正是中华影视艺术最大的优势所在。字幕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恰当使用才能避免文化交流的缺失和断裂,在尊重受众观看感受的同时,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将影视作品的大众性特点与文化传播的任务相结合,使该剧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化交流媒介。用现代的西方语言展现传统的东方文化,才能让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国门,不仅实现其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承担起跨文化传播的重任。

第6篇:媒体在互联网思维下的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时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讯工具的逐步发展,用以传播信息的媒介日益丰富多元。新时期,新阶段,媒体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跨文化传播是很有必要的。

一、国际互联网出现打破传统文化传播格局

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麦克卢汉勾勒的“内爆”的村落,似乎变得越来越“小”。

一定的历史时期,技术给人类的文化类型带来改变和发展。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扮演着传播文化的角色。报纸刊载着前一天世界、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变化;广播播送着精彩的故事、动听的歌曲;电视呈现着绝妙的表演、逼真的画面。即便如此,传统媒体对文化传播形态有着一定的局限性:(1)信息发布定时化。(2)单位时间段内的信息容量较小。(3)信息使用的选择性较差。(4)交互性不够。

1994年4月20日,我国第一个大规模TCP/IP网络NCFC连入Internet的国际专线开通,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序幕。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体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到1999年初,全国至少有127家报刊和近100家广播电视台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网站。因互联网的独特面貌,网络媒体改变了文化传播形态:(1)信息更新的即时性。(2)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3)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4)传受双方的交互性。(5)信息接收的自主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媒介素养的提升,受众已经不满足自主接收信息,成为了具有传受双重身份的信息制造者和消费者。

二、媒体与互联网思维

早在2011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像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2012年,小米CEO雷军提及“互联网思维”,小米当今的成就与他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者紧密相关。陈雪频对互联网思维这样定义到,“在互联网对生活和生意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这些思维,而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这些思维得以集中爆发。”

传统媒体上线,借助网络平台依旧发挥传播的环境监视和协调、解释和规定经济活动、提供娱乐、传递规范等功能,就必须培养互联网思维。而与互联网同步发展的新媒体,也需要即时更新互联网思维方式,紧跟时代脚步,甚至引导前进。

“用户”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对于媒体行业而言,也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受众的兴趣所指和需求所向是媒体生存的前提条件。因为现在的受众已经不单单是传受的“受方”,而是拥有事件参与欲望的“自主”方。因此,媒体不单单要提供信息,也需要提供参与途径,成就有个性的人格化存在。这种存在必须和受众深度互动,而且把受众带进新闻生产、传播甚至营销的多个环节。

“极致”是各行业在完成自身任务后,对细节进行处理以达完美的一种态度。“澎湃新闻”作为“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不仅在内容上细致至点、深入至根、连接至广、苛求真想、注重价值,在形式上注重与读者互动,分辨真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做有质量的、专业的、深度的新闻,依旧是媒体所追求的,受众所需要的。

“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互联网思维中的社会化思维对于现在媒体作为有个性的人格化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媒体要获得自己的人格就需参与社会互动中去,了解且尊重每个群体的个性和禁忌。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遵循与媒体相关的特定文化要素,如专业技能、价值体系、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等。

“跨界”,是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伴随着互联网开放性和共享性,很多领域之间界限变得模糊。对媒体而言,本身就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借智”。这种“借智”不仅仅需要跨越新闻传播学科,向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汲取理论和实践案例,同样向商科、法学等行业补充自身,学会营销和自我保护。

三、互联网思维下的跨文化传播

互联网的发展孕育了互联网思维,也催化了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于因其发展而影响至大的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和扩大时空上的影响力就需要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跨文化传播。

(一)在不同群体受众需求中提取“最大公约数”

在前面提及的互联网思维中,强调到“用户”是其核心。受众的好恶决定媒体的生死存亡。互联网的交互、分享特性使得不同群体间交流频度上升,同一受众可能会具备多重群体身份,或者对其他群体成员感兴趣有意靠近。因此,媒体需要在不同群体受众需求中提取“最大公约数”,简而言之,就是寻找出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同点,使不同群体成员能参与到同一媒体事件中去。

(二)在社会生活中建造交往平台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媒体也因互联网的到来走下了信息流源头的高台,在社会中接上了地气,练就了个性。新闻传播本身就是跨文化的,社会越开放,越是现代化,人们就越是能通过新闻传播建立起互动的社会化生活。因此,媒体本身需要和不同的群体交流沟通,获得自己的社会化人格,于此同时在社会生活中建造交往平台,让不同群体间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跨文化的讨论和交流,在多元答案和意见中对事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获得不同群体间的信任和欢迎。

(三)跨界营销,群体间融合

互联网时代,社会运转的速度越来越快。再具有创新力的东西,都可能在长则一两年、短则几周的时间之内失去新锐度。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一劳永逸的创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常常是一种“跨界”的创新。为了增加受众的参与度,图画新闻、动画新闻、数据新闻、多屏互动都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体验当中,这是技术上的“跨界”。为了对目标群体进行全天候覆盖,线下活动转移到线上,线上思想移接到线下,这是虚实空间的“跨界”。为了提升媒体形象和知名度,不同国家的媒体合作完成新闻报道或电视节目,这是国家之间的“跨界”。媒体可以借用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引发受众产生兴趣的因素整合自己的目标受众和自我定位进行“全球化思维,地方化行动”。无论如何,互联网已经与社会融为一体,也向各个领域、各个国度、各个文化伸出了触角,以后会融合的越来越紧密。媒体未来发展,必将跨界营销,群体间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