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含有颖字的名言典故 正文

含有颖字的名言典故

时间:2024-10-10 02:22:47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

1、出处: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2、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是著名的田园诗人。自号为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现存诗歌120余首,散文6篇,词赋2篇。代表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词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3、作者相关故事:

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

4、写作背景: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他拒绝同刘裕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对战乱造成的灾祸和农民逃亡的苦难生活有一定的感受,同时由于隐居农村十余年,对农民有了更多的了解,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5、代表作名句: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一)重点词语

1、缘:沿着。

2、鲜美:鲜艳美丽。

3、落英:坠落的花瓣。

4、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5、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6、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田间小路,南北向的为阡,东西向的为陌。

11、交通:交错相通。

12、种作:耕种作业。

13、悉:都,全。

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5、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髫:古时候指小孩子下垂的头发。

16、怡然:愉快的样子。

17、要:通“邀”,邀请。

18、咸:全,都。

19、妻子:妻子和儿女。

20、邑人:同乡的人。

21、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22、遂:于是,就。

23、无论:更不用说。

24、具言:详细地说出。

25、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26、延至:邀请到。

延:引进。

27、不足:不必,不值得。

28、扶:沿,顺着。

29、向:原来,旧。

30、志:做标志。

31、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3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33、规往:计划去。

34、未果:没有实现。

35、寻:随即,不久。

36、问津:问路。文中指探访、探求。

津:渡口。

(二)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带“然”的词

①豁然:突然开阔的样子。

②怡然:愉快的样子。

③俨然:整齐的样子。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

(四)古今异义字

①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②开朗 古:开阔明亮。 今:指人的性格。

③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④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已婚男人的配偶。 ⑤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⑥无论 古:更不用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⑦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⑧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足。

⑨间隔 古:间离断绝。 今: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成语

1、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3、怡然自乐:

形容高兴而满足。

4、落英缤纷: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5、黄发垂髫:

指老人与儿童。

6、无人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7、不足为外人道:

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按要求默写

豁然开朗。

12、根据桃花源的故事人们得出的一个至今沿用的成语:

世外桃源。

本文中心

文章描写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否定批判。

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写渔人捕鱼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段落内容具体概述:

(2)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 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

的经过。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重寻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课后重点练习题

(一)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融为和谐完美的统一。讨论——具体表现在哪里?

1、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样优美富饶的环境中建立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让一个安定和平、宁静祥和的社会,在此安居乐业,自由快乐地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男女耕作、老幼欢乐,“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民风质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是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二)“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向桃花源人说了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可能说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遭受的灾难。桃花源人因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桃花源外仍然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仍然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三)渔人、太守以及刘子骥访求桃花源,其目的有什么不同?“不复得路”“未果”又说明了什么? 渔人出访桃源是偶然的机遇,出于好奇心理,没什么目的。带领太守所派的人再访桃源可能是为了讨得奖赏。太守派人访求桃源可能是猎奇,也可能想侵占其地方,还可能鄙弃黑暗社会想隐居到那里。刘子骥是“高尚士”,他访求桃源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不复得路”、“未果”说明桃源很神秘,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也说明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充满了无奈。

(四)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源仙境?为什么古往今来许多人宁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

从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来看,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统治者内部相互倾轧,战乱频繁,加之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和压榨,造成了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惨相。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从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且追慕阮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德社会理想,接受过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素怀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些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

桃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宁静,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和谐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桃源里民风淳朴,有热爱劳动、敬老爱幼、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这既是作者理想的蓝图,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心声。因此,古今往来许多人宁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

问答题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意图(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到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2、第二段文字描写了乡间图景,请从三方面概括出其特点。

①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②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③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3、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①以前饱受战乱之苦,

②现在安居乐业,不愿出去。

4、为什么桃园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因为桃源人是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

5、你是怎样理解桃源人避难在此,不复出焉的行为?

①桃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

②但从积极意义上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战争。

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亦仙亦凡,缥渺莫测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7、写到刘子骥有什么作用?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

8、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又带人寻找桃源,这说明人们心中有怎样的愿望?

人们的心中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乱的憎恶。

9、桃源社会有着怎样的特点:

①政治上没有统治者与压迫者。

②经济上没有剥削。

③人人都劳动并得到一定的休息。

④人们都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社会风气淳厚,没有欺诈等坏风气。

10、作者为什么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的美好境界?

文章描写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否定批判。

1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今天应怎样评价?

①桃花源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平等、安定、和平,确实是和当时现实社会相对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理想的世界;

②这个理想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2、作者勾画了一个平等、幸福的社会生活画面,看出作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呢?

①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批判和否定;

②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其对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向往与追求;

③此文也反映出作者无力改变社会而采取的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13、纵观全文,你认为本文能够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的原因是什么?

①对现实社会不满愤恨,对美好社会追求,反映人民愿望(思想内容)。

②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语言优美,此文是一种理想与美的象征(艺术特色)。

创新问答题

1、你还学过陶渊明的哪些诗文,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评析一下陶渊明的为人。 ①《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

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句话写出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闲静少言,不慕名利”表现他追求沉静自然,不追求荣华富贵的品格。

③陶渊明:热爱自然,适情任性,不慕名利,厌弃黑暗现实社会,不与官场同流合污。

2、简析本文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特点。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让人生忧;

渔人“忽逢桃花林”,让人生异;

渔人“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让人生疑;

渔人“初极狭,才通人”,让人生悬;

渔人“遂迷,不复得路”,让人生叹;

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让人生趣;

渔人“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让人生惑。

3、本文是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 显得故事真实、可信,暗示晋代社会黑暗和人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

拓展问答题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

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翻译加粗字: ①颖脱不羁 (束缚,约束。) 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停止。)

2、请从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从选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①不是;

②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十二、课外扩展阅读

①原文: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②注释:

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

⑵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

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 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

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

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

⑺憩,休息。

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

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

⑽游诣,游玩。

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

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

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

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

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

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

⒄言,语助词,无义。

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赏析一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

赏析二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赏析三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醉态。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这些醉态写得非常逼真,可谓惟妙惟肖。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题目曰“遣兴”,也说明这是抒写情怀。词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绪。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蝶恋花》

⊙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豆)

⊙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豆)

⊙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就是,这个词牌的名字实在是很美。大凡用蝶字组成的词语,大家可以看,如蝶衣,蝶梦,蝶裙,蝶影,蝶魂,甚至是蝶泳等。好像加了个“蝶”字,格外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了。 蝴蝶可以算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昆虫了,被称作是大自然的精灵。蝴蝶的一生很短暂,通常只能存活一个月,可怜吧?而蝴蝶的种类全世界有一万四千多种,其中中国有一千五百余种,惊奇吧?颜色主要以黑、黄、白居多。如果有人姓蝶,要是叫上名字为什么蝶紫衣,蝶梦寒的,你看多好听的。而历史上有记载的,好像有一个叫蝶

有人说,蝴蝶最美的时候就是破茧而出的一刻。是啊,那一霎那,是迈出了多么惊人的,多么摄魂的一步啊。那是一种重生,也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特殊意义。尽管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可作为蝴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思想,偏偏要恋上一回花儿。这何尝又不是另一番的追求,另一种崇高的境界啊,这是否又能给我们一点在人生中的某种启示呢?

和《如梦令》一样的是,名字都是那么美丽清雅,而词牌名都是经过后来而改名的。那么《蝶恋花》最初叫什么呢?

《鹊踏枝》,敦煌曲子词。原名字意境好像也和后来的差不多,可是晏殊嫌这个名字似乎有点喜庆化了,因为此词牌多写缠绵悱恻的爱情的为多的,这样想来好像能理解为什么晏殊要改其名的原因了。《蝶恋花》貌似含有一种凄美的成分在里面,这不禁让我又想起了爱情传说故事《梁祝》了。《梁祝》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了,它虽然是个爱情悲剧,但是后人加上了化蝶这一戏剧性的情节,给人的感受又格外的不同了。人们的愿望始终都是那么美好的,哪怕是传说故事,也暗中寓意了有情人百年好合的结局。 知道了来由,我们还得了解为什么偏偏取这三个呢?呵呵,还是有来历的。

南梁简文帝萧纲有首诗《东飞伯劳歌》这样写道:“

原来出处在这里的。南梁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只有短暂的五十五年,但在这个时期的文学上,以萧纲和萧统两兄弟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上,出现了象刘

历来填《蝶恋花》词牌的也是不乏其人的。由于篇幅关系,我们今天仅只来赏

冯延巳(五代南唐)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谁说心间的那份恋情我已经把它丢了很久了呢?你看每一次的春天一来到,我莫名的惆怅还是跟以前一样的。每天对着美丽的花,为了消愁时时伤心的喝醉酒,我依然看见的是在镜中日渐消瘦的容颜。我看着河边漫无边际的青草,还有岸边的垂柳,不禁想问,为什么我的愁会年年都有?我只有独自站在小桥上,任那寒风满袖,一直孤寂的等到月亮已经上了树

一首多么意境深远,情韵悠长而感情深挚的词啊!难怪后来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若论词的意境,唯有冯延巳的词最当得起“深美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其词集名《阳春集》。

我们再来看一首欧阳修的: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那时候)庭院很深很深,深到了我几乎无法形容了。杨柳四周弥漫的烟雾,像是笼罩着无数层的帘幕。当骑着华贵的宝马来到这里的时候,可惜只看见楼台高耸,已经找不到那条

真是一幅难以目睹的凄凉景象,好个愁煞人啊!末句更是被历来的文人所赞赏的。

再来看柳永的《蝶恋花》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久久的站在高楼上感受着细细的风,望不尽的春天的离愁,从遥远的天际产生了这份心情沮丧。碧绿的青草,还有迷乱的烟都掩映在夕阳里,是那般无言的,是不会知道我独自凭栏的真正意义的`,真想打算把这疏懒放纵的我一醉方休,还对着酒高歌着,可是这样强迫再就欢乐又有什么意思呢?你可知道我衣服上系着的玉带渐渐的松宽了我也没有说过后悔,那正是为了思念我的心上人而消瘦得这样憔悴的啊!

典型的一首借助春愁而抒发内心情感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了传诵的名句。

我们最后一起来看看苏轼的这篇《蝶恋花》来作为结尾吧!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佳作词意不是难懂,我也就不解释了。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后,是因为这首词有个故事的。

《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里说,苏轼被贬到惠州的时候,有一天和朝云闲坐,那时刚到秋季,天地萧瑟,苏轼要朝云拿出大酒杯,唱这首《蝶恋花》,朝云正想唱,却泪满衣襟,苏轼询问原因,朝云说:“我感到难受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苏轼笑着说:“我正悲秋呢,谁知道你又在伤春了!”于是也就算了。东坡被贬惠州之前,家人都不愿意跟他同去,东坡就每个人给了一些钱,叫他们自己回家,只有朝云坚持要追随苏轼,于是苏轼就带着朝云一起浪迹天涯,谁知,到惠州后没有两年,朝云就抱病去世了,苏轼十分感伤,《林下词谈》说:“子

看完故事,难免会有人问起,这朝云是何许人也啊?

那我告诉你吧。朝云,姓王(1062年-1095年),字子

在《东坡自述》中的《朝云诗引》和《悼朝云诗引》均有提到过她。王朝云原本不识字,后来学会写字,还跟从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绍圣三年七月五日,王朝云病死在惠州,时年三十四岁。哎,说到这里,我似乎体会到了什么叫红颜薄命了!也念那大文豪苏东坡,真的算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性情之人啊!

朝云死后葬在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今位于惠州西湖东坡纪念馆下有王朝云墓,墓碑为清朝时惠州知府、著名隶书书法家伊秉绶所写。而墓前有一六如亭,为当初栖禅寺僧人出资捐建,名字就取自于她临终时诵的“六如谒”。六如指的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蝶恋花呀蝶恋花,多少有情人能成一家?我不想要来世的那虚假,只想和你今生同醉到天涯!(我也不知道怎么突然感叹起来了)呵呵,正所谓人生难得一知己啊!如果苏东坡是那只蝶的话,那么这花也一定非王朝云莫属了。其实历史上象苏轼和朝云这样说不尽的缠绵,道不尽的缱绻的故事还真不少的。略想一下,如远的有范

众观古今,有过多少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我们再也无法去一一感受那份执着,那份真情了!唯有心中默默的祝福世人,愿你们好好珍惜人生当中的一段情,也好好把握这一世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