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初刻拍案十大名言 正文

初刻拍案十大名言

时间:2025-01-17 14:12:09

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1

这本书作为作者观察社会的思维结晶,不可谓不用心。然而对于近500年后的我们来说,许多思想已经过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明末社会环境的理解及思考。明末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思想出现前所未有的开放,这一点在书中的故事里得到明显的体现。文中出现了数名正面的盗贼,而黑暗的官员也可以被批判;女性贞节问题可以得到宽恕,对爱情的追逐开始超越礼法;人们开始主动追逐利益,商人地位较以往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金钱面前,原有的文化氛围开始迅速的崩塌,官职,名声,信誉甚至妻子都可以被金钱衡量。文中的《程朝奉单遇无头妇》一篇中,富人欲与有夫之妇同宿,竟拿银子与妇人的丈夫商量,而丈夫拿了银子回家对自己的妻子说:“如今这混账世界,你就是守着清白,也没人给你造牌坊,倒不如同意了他,落得和同些。”这样的事情,在之前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很难用好或者不好概括这样的社会,但是这样的情况一定是当时社会疯狂追逐财利的一个代表。在变革中的社会一路往前看,鲜有人关注自己失去了什么。

这是不是我们当下的问题?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了追上世界学习外国的工业化商业化社会,可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美好习俗和思维认知,已经开始被遗忘。

阅读《初刻拍案惊奇》时,这种感觉更是明显。那中秋的月饼,元宵的赏灯,那七夕的祈月,端午的风筝,历经500年前的风云流转如今早已意兴阑珊,除了现代的商业化,哪里还剩下几许热情?倘若与再远些的唐宋相比,是否更为渺茫了?还记得今年直到正月初六夜空中才第一次听到震天雷,“嘭”,“嘭”,“嘭”,隔着相同的时间间隔,单薄的炮声不断重复着自身。但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年”的代表物,毕竟也因城市的过度工业化而逐渐消逝。炮声越来越淡,那种儿时的“年味”,又剩下了多少?

览古而思今,是阅读古书的目的。作者对文笔高超的驾驭能力完美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也便于了我们读者的理解思考。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人拍案称奇的文字上,对历史的思考,才应该是我们阅读这本传世作品的中心。因此我推荐大家来阅读这本小说集,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加以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收获良多。

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2

读《初刻拍案惊奇》似懂非懂,有时一篇文章要看两三遍,才稍知其意。今以《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稍》一文,浅议心得。

话说唐僖宗朝江陵一人,名曰郭七郎。父亲在时,做江湘大商,家资百万,产业广延。有鸦飞不过的田宅,贼打不动的金银山,楚城富民之首。父亲死后,给他留下了这笔财富,怎奈这郭七郎是个无才无德,不求上进,而又贪图享受,买笑追欢,一心想当大官出人头地之人。父亲死后,一世的命运由此改变。

京城有外债,借着索债之道,七郎与富家浪子押金如土,沉迷在温柔之乡,又纳钱买得一个大官,盼得衣锦荣归,怎奈赶上王仙芝作寇残灭,回到自家时,人去屋塌。后寻得时,只寻剩老母与一两个丫头,家丁尽散,分文全无。此时的母亲无尽。七郎却说,做了官,怕少钱财?而今哪个做官的家里不是千万百万,做官一年两年,重撑门户,有何难处?母亲转忧为喜,盼着儿子能给他带来荣华富贵。怎奈浓霜偏打无根草,祸来只奔福轻人。七郎与母亲乘船在江中,江水上遇上大风,船沉人逃。老母经受不住折腾打击,呜呼哀哉。家无家,业无业,七郎成了无根蒂之人,再加上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一把力也不想出,终日想着一个“官”字在身上,盼着广纳钱财,怎知只吃不做,白白的供养,又有哪个人愿意呢?七郎不愿放下“官”字,高高在上,买来的一身告身,失在江里,无凭无据,没人认得他。忍饥挨饿,好不悲惨。最终听着旁人一声劝,放下“官”字,凭着自己的当稍拿舵,来往船只,执稍度日,挣得些辛苦钱。多年之后,便也成了一个真正的篙工水手。

是啊,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一时有了时势,也并不是万年有了不拔之基。转眼之间,灰飞烟灭,泰山化作冰山,极是不难的事。“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贫贱之人,得了富贵,苦尽甜来,滋味深长。富贵之人,一朝失势,落魄起来,“树倒猢狲散”。想那郭七郎不正是富贵之人,落魄了,便落得“树倒猢狲散”,好在他有着当稍拿舵本事,日后用以糊口。

人生一世,富也好,贫也好,平安是最大的福。纵然有着千万家产,纵然有着天大的官帽,没有了亲人的相伴,又何谈得上大富大贵,幸福快乐了?

做官,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本也就没有这个才,一介平民,却也过得快乐悠然。每天,面对着可爱的学生,感到快乐;闲时,亲人聚在一起天南海北畅谈,感到惬意;累时,躺在木板床上酣然入睡,感到幸福。

幸福的日子,不是一个“官”字所能解决的。有一技之长,乃生存之道。这七郎最终不也是当稍拿舵,执稍度日吗?倘若他连执稍的本事也没,又会落得怎样的结局呢?

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3

翻阅这厚厚的古典书籍,心不禁变得空灵起来。从午后的.阳光下直看到夕阳西下,才发现脖子酸的直不起来了。书里面的内容吸引着你,紧紧抓住你的好奇心,让你欲罢不能全身的毛孔都张开着。

作者的题材很广泛,具有一种很浓烈的烟火味道。我最喜欢的是表现男女婚恋的题材。作者并没有像以往一般,虽对男女恋情给予肯定,赞扬如《孔雀东南飞》,却大多有情无欲,从不敢涉及“礼教之大防”的问题,大多数的描写都仅仅限于“发乎情止乎礼”,而作者却不回避这个问题,柏拉图式的恋爱虽然存在毕竟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远,这样就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真实,更容易打动人心。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带上了一层淡淡的人文主义色彩。

比如《静观尼昼锦黄沙弄》里面,尼姑对爱情的渴望,尼姑庵里的女尼和男人厮混她只做不知洁身自好,等见到自己心爱之人又毫无保留的与他同赴巫山云雨,这一幕类似于京剧里陈妙常对潘生动心。作者对静观的所作所为确无鄙薄之意,对她不仅十分喜爱,称许其为“德性温淑”。可以看出作者对男女情欲不仅肯定其有,而且承认其合理性,哪怕采取不被舆论认可的方式。文中对女性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予以鲜明的肯定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所处时代新思想萌芽的标记。他不赞成没有爱情的结合的同时肯定有爱的结合,这比起那些老封建压制爱的结合,制造无爱的婚姻有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宣扬古书里时时流露的“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套条条框框。

当然作者没有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思想依旧会打上他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天命论因果论还是浸透在他心里,成为抹不去的印迹。绝大多数的文章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尽管他对社会生活不满意,如《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的反映。但是故事的最后总是以“劝善”式的说教结尾,让人觉得犹有残缺。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分享了写优美国学

优美国学作文1

我喜欢旅行,希望去看看乌镇的夕阳西照、渔舟唱晚,去看看李白坟前千秋沧桑的凄凉,去看看北京胡同千转百回的茶水人家。坐在火车上,按捺不住地激动和兴奋,我向往着前方,向往着离我很远的一片古老文明。

可是越往前走,心中越觉不畅,我为什么要远行?无锡为什么没有这种古老的气质?为什么在无锡看不到沧桑厚重的古老文化?

不久前的一堂国学课令我吃惊不已。

校本课程“围学基础”第一堂课上,张克中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无锡的围专吗?”我们茫然地看着他,对此一无所知。

“无锡国专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国学大师,在五四运动时期,北有清华国学院,南有无锡国专。是它们,为中国传统文化撑起了一片天。你们知道钱穆吗?不知道。那你总该知道钱锺书吧?”紧接着张老师又报了一大批无锡的文化名人,除了少数几个同学之外,大家的反应出奇地一致:除了钱锤书,听到其他的名字,都是摇头。

这个问题瞬间将我震撼。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岁月的沧桑,一种古老的文明,令我惊讶的是,无锡这块土地上走出过那么多文化名人!文化断层时,是秀弱的江南小镇给了传统一片天空,而我却从来没有好好了解过自己的家乡,更没有意识到这片土地是如此地丰饶。

一直以为故乡的文化对我来说是一种失血的装饰,16年我无文化地度过。我曾好好看过我的桂花树,抓一把它脚下的土,却不知道它原来竟有这么深厚的文化积淀。我知道“吴文化”这个空泛的概念,但从不为它自豪,我没有深入了解过这片土地的精魂。

“现在的无锡有什么?”张老师继续刚才的话题,“现在说起无锡,不是让人想起太湖美,而是想起太湖蓝藻!无锡渐渐成为商业城市,它追逐商业的脚步,文化已被埋没,要想重新树立起文化的旗帜,无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要更久。这就要靠你们这一代了,开国学课,也是想让你们去发现、去探索你们脚下的传统文化!”

是无锡国专力挽国学于狂澜,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吗?在那个文化断层的年代,是无锡拨开了坚同防线的一条细缝吗?是的,但都是曾经的无锡,无锡人的曾经,曾经的无锡人懂得用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装饰城镇,现在的无锡人甚至不知道用文化来装饰自己,甚至忘了,我们还有一种文化叫“吴文化”。

我一直在追寻传统文化,却不曾发现它就在我脚下,已经被商业深深埋在了土中。也许是我们亲手埋葬了它,却不曾想要发现它。

回想起以前去惠山看天下第二泉,旁边有人装成阿炳的样子,拉着破旧的二胡,弦下流泻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悲怆呢?我却感觉不到,认为二泉比起周庄的古韵来还是逊色。现在想来,不是因为吴文化缺少底蕴,恰恰是我们没有内涵,我们没有用心去感悟,更没有想着去光大。周庄很好地将文化底蕴和商业气息结合在一起,无锡却没有做到。

我想要用一段白纸黑字来记载吴文化的点点滴滴,可是我浅薄的胸襟了无内容,甚至,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无锡。遗憾,我们缺失了内涵。

城市周边的围墙上.有水墨画描绘的古镇形象。如果不说,没有人会知道这是在画无锡。即使知道,也想不起这曾是无锡真实的灵魂。江南水乡氤氲的水气,没有人想起。现在的无锡高楼密布,墙上的标语写着:文化无锡。越是倡导什么,我们就越缺少什么,越需要什么。遗憾啊,我们丢了传统文化。

其实,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没有人能真正为它做些什么。我们现在在追求一种文化、经济文化。(范文网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一种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再捧起羊皮书,面朝窗外,读春暖花开。我们紧跟经济文化的步伐,渐渐也就习惯了,以为商业就是无锡的本质。没有人记起曾经的无锡文化。更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不愿记起它了。因为他们怕一旦记起,自己的脚步就会比别人慢,自己就会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无立足之地。逐渐地,我们不止忘了我们的根,也忘了找寻。

我们遗忘了我们的文化,这是一种缺憾。

而我们竟忘了要去找寻这遗失的文化,这更是一种悲哀!

我们这一代,有责任为这方热土的古老文明做点儿什么了!

优美国学作文2

蓦然看见“国学”二字,我不由得怔了怔。思绪溜回那年初夏,我坐在阳台上,手捧着一本古文书,缓缓吟诵。是的,我还记得那片乐土。

一个夏日,妈妈带回了一本书,看我不情愿的样子,拍拍我的肩:“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是片乐土。”从此,我几乎是被胁迫着背诵起那本书。但我终于开启了这乐土的大门,她的美丽正缓缓展现,我的心也逐渐沉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读《出师表》,我感受诸葛亮为国的呕心沥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品《桃花源记》,我与陶渊明共历那世外桃源的美丽清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吟《爱莲说》,我和周敦颐同赏“花之君子”……每当夏的炎热浮躁了内心,或与朋友的发生口角痛了心时,我便翻开那本书,再走进那片乐土,让她融进我的心灵,为我沉静浮躁,抹平伤痕。我在那片乐土上,仿佛洗尽了铅华,尘世的喧嚣都被排除在外,心中装满了畅快。我不禁感叹,这小小的一百多页的书,竟有如此之大的魔力!

年岁渐增,国学的理念也更加清晰。我读了更多的古典:《西游记》、《红楼梦》、《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看完这些书后,我长吁一口气,不是如释重负,而是惊奇和喜悦。惊奇于“国学”这片乐土的辽阔,她是无边无际的,而不是我先前所见的那极小的一块;喜悦于我能在更大的一方天地中继续进行我的探索、追寻……

回忆与现景重合,我走到书架前,找到那本书。轻轻抽出,拂净灰尘,缓缓翻开。那上面稚嫩的字迹显得有些陌生,但那墨香的文段却已印进我的心底,永远不会忘记。我坐在阳台上同样的位置,想着当年的情形,不由得笑了。

妈妈,感谢你给我这片乐土。

国学,感谢你给我那么多快乐。我爱这片乐土!

优美国学作文3

“人之初,性本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伴着郎郎的读书声,学校开始了每天必修的课程——国学。所谓国学,就是一些古人的名人

《论语》,《三字经》,《庄子》,《孟子》,《墨子》……汇集了哲理的精华,浓缩了智慧的结晶,这是中国多么灿烂的文化呀!

从前,我一直有一个坏毛病——

有一次考试我英语得了第一名,我非常高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傲自大的毛病又展现出来,在课堂上总认为自己英语已经学的很好,不再努力学习和认真听讲,而别的同学还在不断进步。使我在第二次考试中得了第三名,与第一仅相差2分。那次考试,是对我高傲自大毛病的沉重打击。因此,我学的谦虚起来,成绩也在稳步提升,经常保持第一名;还有,我原喜欢斤斤计较,有时跟同学合不来;自从学了“做事斤斤计较,会失去所有的朋友时。”我学会努力控制自己。也是,本性难移嘛!有时会控制不住。但我不会气馁,我会更加努力做到!

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一个民族不从自己的历史中吸取“营养”,怎么发展进步。就像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还要回过头来学习沙士比亚,海伦……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历史,他们要寻找历史,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并非简单的能够被精华和璀璨来形容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忘记历史就是忘记未来。

读书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获越满。让我们多读这些书,让国学和我们一起长大吧!

翻阅这厚厚的古典书籍,心不禁变得空灵起来。从午后的阳光下直看到夕阳西下,才发现脖子酸的直不起来了。书里面的内容吸引着你,紧紧抓住你的好奇心,让你欲罢不能全身的毛孔都张开着。

作者的题材很广泛,具有一种很浓烈的烟火味道。我最喜欢的是表现男女婚恋的题材。作者并没有像以往一般,虽对男女恋情给予肯定,赞扬如《孔雀东南飞》,却大多有情无欲,从不敢涉及“礼教之大防”的问题,大多数的描写都仅仅限于“发乎情止乎礼”,而作者却不回避这个问题,柏拉图式的恋爱虽然存在毕竟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远,这样就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真实,更容易打动人心。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带上了一层淡淡的'人文主义色彩。

比如《静观尼昼锦黄沙弄》里面,尼姑对爱情的渴望,尼姑庵里的女尼和男人厮混她只做不知洁身自好,等见到自己心爱之人又毫无保留的与他同赴巫山云雨,这一幕类似于京剧里陈妙常对潘生动心。作者对静观的所作所为确无鄙薄之意,对她不仅十分喜爱,称许其为“德性温淑”。可以看出作者对男女情欲不仅肯定其有,而且承认其合理性,哪怕采取不被舆论认可的方式。文中对女性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予以鲜明的肯定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所处时代新思想萌芽的标记。他不赞成没有爱情的结合的同时肯定有爱的结合,这比起那些老封建压制爱的结合,制造无爱的婚姻有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宣扬古书里时时流露的“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套条条框框。

当然作者没有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思想依旧会打上他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天命论因果论还是浸透在他心里,成为抹不去的印迹。绝大多数的文章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尽管他对社会生活不满意,如《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的反映。但是故事的最后总是以“劝善”式的说教结尾,让人觉得犹有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