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考研政治常见名言 正文

考研政治常见名言

时间:2024-10-06 12:29:16

对立的派别、对立的观点总结: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辨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辨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5.旧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

6.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

8.唯物主义客观真理论与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论的对立

9.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

10.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11.唯意志论、宿命论(唯心历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

12.做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应深刻理解和记忆的理论:

1.唯物论

2.辨证论

3.认识论

二.政经大题总结

1.如何认识马义政经学的理论来源、基础和研究对象

2.说明使用价值和价值区别 ”按质论价“的价格政策

3.如何认识掌握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4.如何认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联系实际说明资本集中的作用

6.说明马对资本的几种划分

7.联系实际说明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充分考虑无形损耗的意义

8.说明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速度和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

9.联系实际说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动力

10.说明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以及影响

11.说明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内容和重要地位

12.说明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及其变化对利润率水平的变化

13.如何认识和把握股份公司的性质、股票价格的实质以及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14.说明国际垄断同盟的实质及其再战后的特点

15.如何认识把握资本主义干预调节经济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三.毛中特:

1.如何认识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论的精髓

2.如何认识把握邓关于社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论观点

3.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4.说明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的联系

5.说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其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6.如何认识和把握两个战略

7.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8.如何认识和实现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9.说明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10.如何认识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1.说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2.认识把握培育发展市场体系的重要性

13.说明社义民主和资义民主的区别联系

14.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义就没有社义现代化

15.说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的关系同西方国家政党关系的区别

16.如何认识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

17.如何认识和把握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围绕市场问题中所处的地位、所应采取的政策和立场以及这场斗争的目标和任务

18.立法法的审议通过体现力量依法治国的哪些内容和要求

19.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以及党的建设的方向

君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

——[唐]白居易

君圣则臣忠,上明则下直。

——[唐]白居易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离臣兮鼠变虎。

——[唐]李白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孟子·离娄》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春秋]孔子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春秋]孔子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三国]曹植

财匮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

——《管子·君臣下》

忠且无私,可谓君子矣!

——[宋]司马光

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

——[宋]陆游《春日杂兴》

位于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

——[清]唐甄

我心如手平,不能为人低昂。

——[三国]诸葛亮

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左传》

治平而忽危亡,未有不危亡者也;高位而忘颠覆,未有不颠覆者也。

——[宋]苏舜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左传》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资治通鉴》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左传》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孟子》

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

——《荀子》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吕氏春秋》

苟正其本刑将措焉,如失其道议之何益。

——[隋]王通《中说·关朗篇》

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治量功,不自废也。

——《韩非子》

明主好要,暗主好详。

——《荀子·王霸》

贤君无私怨。

——《列子·力命》

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

——《国语·晋语四》

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

——《左传》

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

将欲治人,必先治己。

——[宋]杨时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墨子·公孟》

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偷安也。

——[汉]贾谊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三国]诸葛亮

名人名言: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主席)

一、考点解析:

(一)考点内容分析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句名人名言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论部分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既对立又统一。对立体现在二者的区别上,①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②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③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统一体现在二者之间的联系上,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②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③意识与物质具有统一性。从这可以看出毛主席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是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联系——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那具体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物质可以变精神”是指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的意识的来源是物质世界,人的大脑因为有物质世界的刺激再经过人的实践从而做出对世界的反映,这就是“物质可以变精神”。例如,一只苹果砸在了牛顿的头上,牛顿经过一系列的论证推理得出“万有引力”这一理论。“精神可以变物质”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就是说,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念,从而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被后人广泛应用,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考点考试方式及考试角度分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考试中常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有以下几个考试角度:

(1)物质与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二、真题再现

(2005年单选)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B

【解析】该题考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联系。题干中说的是要想经济上富裕就要先丰富你的思想,也就是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所以体现了精神可以转化成物质。考生要注意精神转化成物质是有条件的,就是要通过实践。选项A、C、D本身说法错误,属于唯心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