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有蜜腹有剑。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本句大意是: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利。这两句是唐人对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资治通鉴·唐纪》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样甜,心计像利剑样狠,多么形象地刻画出阴谋家阴险奸诈的嘴脸。从此“口蜜腹剑”成了形容阴谋家和嘴甜心毒之辈的专门用语,长用不衰。
2、忍小忿而存大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小忿:小的忿怒。大信:大的信用。本句大意是:忍住个人小的忿怒,而坚持法律大的信用。李世民当了皇帝,听说应选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的余荫,便下令让这些冒牌货自首,否则一经查出就要杀掉。后来果然查出一个假冒者,李世民要杀他。大理少卿戴胄犯颜直谏说:根据法律,这样的人应当充军。李世民说:我说过这种人要杀头,你却要按法律,不是叫我失信于民吗?戴胄说:诏书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应忍了小的忿怒,而根据法律来判决,坚持大的信用。戴胄不怕杀头丢乌纱,敢于犯颜执法,精神可嘉,值得效法。他认为当权者应该“忍小忿而存大信”,即摒弃个人好恶而维护法律的尊严,不以权代法,不以人治代往治,的确是高明之见。这一原则,后人也当坚持。
3、英雄无用武之地。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本句大意是:虽是英雄,却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对孙权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说:“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后来人们进一步引申其意,常用来比喻空有才智和本领却无处发挥。
4、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二年》。前事:前面的事情,指隋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吾属:我们。师:此指反面教员,引为鉴戒的意思。进两句大意是:前面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经常想想它以警策自己。贞观二年六月,唐太宗对他的侍臣们说:我看了《隋炀帝集》,觉得隋炀帝知识渊博,深奥通达,他本想做尧舜一样的君主,而认为桀纣是暴虐无道的,为什么他的结局竟与他的希望相反昵?魏征听了说:隋炀帝自恃才智过人,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他虽口诵尧舜之言却在重蹈桀纣的覆辙,他自己不知道又听不进意见,以至于倾覆亡国。太宗听了,深有感慨地说:“——。”隋炀帝口是身非,言行不一,终于国破身亡,足可警戒后世。唐太宗以隋炀帝作自己的反面教员,警策自己,终于成为一代英主。
5、宽厚清慎,犯而不挍。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清慎:清正持重。犯而不挍:语见《论语·泰伯》,意思是有人冒犯也不报复。挍,报复。这两句大意是:(娄师德为人)宽恕仁厚,清正持重。(即使别人)冒犯了他也从不报复。娄师德是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同平章事),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风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很有点瞧不起他,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燕: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非常感动。——是作者评价娄师德的话。
6、信者,人君之大宝也。面从后言,古人所戒。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面从后言,古人所戒。意思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这是古人最忌讳的'。
7、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这两句大意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达事理;听信片面的意见,就会愚昧糊涂。此名句是魏征劝告君王纳谏的著名格言,东王符《潜夫论·明暗》就曾说过:“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征概括成“——”,词句简洁精警,发人深省。两句从“明”、“暗”两种不同效果,说明应“兼听”,不能“偏信”。只有兼听,才能全面了解情况,明辨是非,作出正确判断;而偏听偏信很可能会上当受骗。尤其是对于不同意见,更应认真听取,这样才能免于失误。可用以劝诫人们特别是领导应广泛听取意见,克服片面性。
8、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采贞观元年》,这两句大意是: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各取其长处而使用。使用器物要按照器物的特有功能来使用,任用人才也要根据各人的长处来使用。能扬长弃短,量才而用,不但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也有用不完的人才。如果看不到人的优点,只看到人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可用的人了。唐太宗能成为一代英主,在他统治时期出现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与他的开明的人才观和他的知人善任的用人方法不无关系。
9、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钱币。这两句大意是:厚厚的钱币,甜甜的美言,这是人所应当畏惧警惕的东西啊!社会生活中,当权在位的人常常会遇到甘言和厚币。对此,廉清奉公的人自会清醒地辨别甘言的企图与厚币的来路,采取正确的对策;而贪赃枉法的人则会欣然接受,来者不拒。“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沈佳期《钓竿篇》),殊不知厚搭搭的人民币,甜蜜蜜的奉承话正是别有用心者投下的“劳饵”,见利忘义,利夸智昏的人只贪图芳香的鱼饵,不见捕鱼的竹器,结果是自寻网罗,被人捕捉。因此,——的古训,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0、人主自威,则众谋不进。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11、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二年》。骄奢:骄傲奢侈。这两句大意是:富贵会产生骄奢,疏忽会导致祸乱。富贵虽然不一定产生骄奢,而骄奢则必然产生于富贵,因为富贵给骄者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条件,这是富贵者不可不警惕的。疏忽大意,漫不经心,往往会对灾祸的苗头视而不见,使其由小而大,最终导致灾祸发生,这是必须警惕的。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富贵时要特别注意戒骄奢,处事要时刻注意戒疏忽。
1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13、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是:抚恤部下士卒重在真挚诚恳,克敌制胜的计谋贵在越诡诈越好。诚挚和诡诈本来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看来,在征战中人必须兼而有之,从而组成了矛盾统一的二重性格。作为统兵大将尤应如此,因为只有对士卒真挚诚恳,才能得到士卒的拥护,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无往而不胜。对敌人则应不厌诈伪,使敌人不知我之虚实,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从而获得良机,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可见“诚”、“诈”二道,为将者必须兼而有之。这几句讲用兵要决,说明对敌人、对部下应采用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第略。
14、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任贤必治,任不屑必乱,必然之道也。
15、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臻(zhēn真):到达。誉:称赞,名誉。这几句大意是:常常听到别人说你的过失,过失就会日益减少而福气就会来到;常常听到别人对你的称赞,声誉就会日益受到损害而灾祸就会降临。这几句是很符合辩证法的格言。闻其过则过改而福至,闻其誉则过生而祸临。我们千万要多听逆耳的忠告,而不要被溢美之辞冲昏了头脑。——可引用作为警戒。当然,这里的“祸”、“福”应理解为人事而不是指天命。
16、举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权贵,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元年》。世族;世家太族。用法:执法。不及:不触到。是以:目而。济务:解决事态。这几句大意是:举荐人才不出世家大族,执行法律不触及权贵,因而方略不能解决事态,奸邪没有得到惩处。晋朝世族大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门阀制度森严,国家法律不敢触及贵族,奸邪之辈也不能得到惩办。这几句表现出了晋朝世族政权的腐朽,可以用于批判世族权贵把持政权,无法无天的社会现象。
17、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得到了加强。
18、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19、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2、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
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10、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1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15、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16、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7、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18、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19、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20、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21、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23、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2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5、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26、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8、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
29、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3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3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3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34、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35、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37、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3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39、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40、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41、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4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4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4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45、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4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4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48、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4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5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5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52、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5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54、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5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5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58、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5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6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6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63、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6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65、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66、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6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68、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9、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7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71、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7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73、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7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75、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76、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77、轻诺必寡信。——《老子》
7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79、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8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8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8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8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8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85、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8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8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9、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9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9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92、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9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9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95、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96、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97、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9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9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00、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10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102、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10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0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10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10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07、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
10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109、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1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12、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11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14、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11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116、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1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118、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119、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120、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2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2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2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124、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12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2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2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28、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129、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3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3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132、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133、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3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3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13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37、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38、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139、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
2、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4、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5、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6、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7、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
8、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9、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10、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11、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3、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14、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15、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
16、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17、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18、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
19、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2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1、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22、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2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5、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
26、钱用尽更来,机事一失不可复追
27、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28、物极则反,器满则倾。名人名言 www.51Flash.Com
29、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
30、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
31、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32、举大事者不顾家
33、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34、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35、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36、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37、无赏无罚,虽尧舜不能为治
38、军无赏,士不往
39、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40、法一动摇,人无所措手足
41、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42、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43、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
44、人生居世间,譬犹骋六骥过决隙
45、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46、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47、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
48、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49、忍小忿而存大信
50、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5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3、生乃与哙等为伍
54、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55、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56、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57、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计细
58、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59、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60、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