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沈万三经商名言全集 正文

沈万三经商名言全集

时间:2024-10-04 05:31:31

沈万三全家为何从浙江南浔沈家漾迁居江苏昆山周庄,很可能这是沈万三研究中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据现在大多数研究者众口一词的说法,沈氏全家迁至周庄的目的是为了垦殖发家。这种说法有着相当有力的支持:一是沈万三的孙子沈伯熙《故沈伯熙墓志铭有序》称“其先世以躬稼起家。曾大父祐,由南浔徙长洲,见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二是沈万三的亲侄沈汉杰《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说“其大父祐,徙苏长洲之东蔡村,爱其水田膏沃,土俗忠仆,因家焉。人遂以所在污莱未田者归之,躬率子弟服劳其间,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此起富,埒于素封。”

墓志铭是记述亡者生平行状、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似比白纸黑字更具说服的震慑力。于是不少研究者就此张开想像的翅膀,围绕沈家“垦殖致富”写下了大量文章。如南京某教授曾撰文引述沈伯熙墓志铭的说法,盛赞其“颇具真实性”、“当不虚假”,接着又辅之以沈汉杰墓志铭内容,最终得出沈万三“是以力田致富”的结论。这样沈万三到周庄种田发了财的说法——“垦殖致富”论,几成“定论”。

然而,这“定论”经不起推敲,稍加疑问,它就会露出破绽,很难自圆其说:既是垦殖,南浔同样有的是地方,为何非到周庄?难道是周庄地价便宜?更加深入的追问则是:周庄为一水中小岛,耕作土地面积不大,到这样的地方垦殖发展农业,地理环境恐怕还比不上沈氏原住的沈家漾——笔者曾到那里实地考察过,为何还要迁周庄,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恐怕是第一次提出,不知“垦殖致富”论者将会如何解答。

其实,只要放开视野,能够结合元代社会的具体情况,并了解周庄、南浔的具体地理位置,不单纯地就事论事,沈万三迁周庄的原因还是相当明白简单的。元代较为开放,较为支持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支持海外贸易的发展,很优待商人,开创出规模空前的海外贸易。特别元至治三年(1323年)曾颁布“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政策,完全开放民间海外贸易,此时沈万三约27岁,精神与体力正是旺盛之际,他完全可能利用这“利好”时机,“变为海贾,奔走徽、池、宁、太、常、镇豪富间,辗转贸易”。要注意明代孔迩在这一记载中用的“变”字,有研究者称沈万三“善于抓住机遇创业”,确是有根据的结论。

由于是内外贸易兼于一身,巨量商品物流与庞大船队来往,沈万三迫切需要一个水域宽广、交通便利的地方作为自己贸易扩张的基地。而沈万三原先居住的浙江南浔沈家漾及周边很多地方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周庄不仅是水中小岛,而且更重要的镇外的急水港水面开阔,西通京杭大运河、太湖,远及长江中下游的徽、池、宁、太、常、镇诸地区,东经淀山湖接浏河可以直接出海,最优势的水运环境条件是急水港周庄段串连多个湖泊,水天浩瀚,可以停泊沈万三进行大规模贸易所必需的.庞大船队,便于巨量物流进出,于是沈万三毫不犹豫地全家走进了周庄。

沈万三迁居周庄的这种决策与行动,和现今的经济开发区都要靠近高速公路或者港口码头,以取得物流成本最小化的道理相同。事实也正是靠周庄这优良的港口与“黄金水道”,沈万三最终聚集了“二十万万”这—封建社会里空前绝后的商业资本。这一财富积累过程,同时也推动了周庄的发展——清《周庄镇志·第宅》称“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沈万三父子之功”。

那么既是这样,上述沈万三后人的墓志铭又为什么只说自己祖先是到周庄种田的,而绝口不提经商致富的事实呢?

沈伯熙是沈万三次子沈旺的次子,卒于洪武十九年,他的墓志铭作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沈汉杰是沈万三弟弟沈万四的次子,卒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但他的墓志铭却迟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才作的,今见于明刘三吾《坦斋刘先生文集》,两者都是在沈万三“倒霉”之后的文字。同时,明代与元代有很多不同,其中最大不同之一是朱元璋对商业严加打击,大力贬低商人,于是经商再度成了“不光彩”之事。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后人为昭示自己出身的“清白”,对祖先经商致富讳莫如深,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这种情况并不单是发生在沈氏一家,阅读明清时期的各类墓志铭、谱牒,都可以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不能责怪古人,关键是现在的沈万三研究者们不要因之“头晕”而发出错误信息,作出错误结论。

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

白圭,名丹,战国东周洛阳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5、富可敌国——沈万三(1296年--1376年)

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他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只可惜其孙卷入蓝玉之案又被朱元璋充军云南,财产没收。

6、第一富翁——伍秉鉴(1769年--1843年)

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7、商业巨族——乔致庸(1818--1907)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乔家大院》主人公乔致庸是乔家经商第三代人。乔家商业从第一代乔贵发起家,到第三代由乔致庸大手笔经营,使乔家成为商业巨族,故致庸可谓乔家殷实家财的奠基人,人称他为“亮财主”。他经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是位商场高手。乔家在包头开办的复盛公商号,在他的策划下发展为庞大的复字号商业网络,基本上垄断着包头商业市场,故包头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之说。光绪十年(1884),他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立了汇通天下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在他的经营下,乔氏商业遍及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业务繁荣,财多势旺,成为商场巨贾。

8、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

胡光墉,清徽州绩溪人,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并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

9、一代钱王——王炽(1836-1903)

王炽,一代钱王,红顶商人。资本主义在西方巳兴起,生活在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的他抓住全国商品经济萌动的态势,投巨资于刚兴起的银行票据汇兑行业,以昆明“同庆丰”钱庄为龙头,在当时全国22个行省中的15个行省及香港、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分行……被誉为“执全国商界牛耳”之云南金融业的开山鼻祖。晚清巨商王炽在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19世纪10年代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王炽的商德商道,对后人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10、五金大王——叶澄衷(1840-1899)

宁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有人资助他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汇路口开设了上海滩第一家由中国人独自开业的五金店——顺记洋杂货店。并据此发展出覆盖五金、机械、钢铁直至军需器械和军服的庞大生意,开设了38个分支机构,赢得了“五金大王”的美称。并继投资金融业,在上海、杭州、镇海、芜湖、湖州等地开设票号、钱庄,鼎盛时竟达108家。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

励志经商电视剧一

《一代大商孟洛川》

《一代大商孟洛川》是以中华老字号“瑞蚨祥”创始人孟洛川为原型的36集商业电视剧。该剧讲述了主人公孟洛川18岁起继承祖业“瑞蚨祥”商号,并凭借自己的胆识将其发展成为民族品牌的故事,展现了一代儒商的风范。而他与三位女性的感情纠葛也十分引人注目。

1867年,山东章丘的一间茶馆里。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巧妙地帮助三兄弟,整分了祖传的一箱元宝。三兄弟千恩万谢,临别时,青年告诉大家:敝人姓孟,名继笙,草字洛川。孟洛川之母高夫人,向以孟子的母亲为榜样,眼下,面对着连续气走了三位先生的儿子,她忧心忡忡。北京传来消息,绸布店因为得罪了恭王府的澄贝勒,而惨遭封门。孟洛川临危受命,代表三伯出任瑞蚨祥临时商务主政,前往北京。年少轻狂的他,非但没有为店铺揭封,反而相继受到了岳父的驱逐和澄贝勒的羞辱,北京瑞蚨祥掌柜含恨而死。

山东爆发棉灾,一省的布号岌岌可危。孟洛川在河北争取货源时,由于济南分号掌柜艾中庆的错误,货源被另一孟家商号谦祥益抢去。由此开始引发孟洛川与艾中庆的矛盾。恰在此时,孟洛川发现了由洋纱和土纱混织而成的洋经土纬布。孟洛川看到了挽救布行的希望。然而此事却再一次引发了孟洛川与艾中庆的冲突。孟洛川决定自行其道。正在为资金发愁时,孟觐侯介绍孟洛川与天津江湖人物龙爷做生意,资金问题迎刃而解。这时,孟洛川遇到了青楼女子钟六姐儿,两人一见倾心。在龙爷等人的帮助下,六姐儿离开青楼,与孟洛川走到了一起。乱军起义,朝廷命山东巡抚丁宝祯为战事收尾。在丁宝祯苦于没有筑防费用时,孟洛川出资助饷,并换取了三十年的茶叶专卖权。

励志经商电视剧二

《大宅门》

《大宅门》,中国内地出品电视剧。由郭宝昌出任编剧和导演,演员阵容强大。2001年荣获中央电视台收视冠军。剧中讲述了医药世家白府经历清末、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等时期的浮沉变化,忠实地反映了"百草厅"这个大家族随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渐变过程。电视剧《大宅门》共两部。香港无线电视于2001年06月04日在翡翠台播出该剧。

1880年(清光绪六年),医药世家白府与官宦世家詹府,由于詹府的大格格一对私生子女的纠纷而结下深仇。正值宫中死了一位女嫔妃,乃詹家的二格格,詹府王爷乘机将白府大爷白颖园牵连在内,打入死囚牢。虽用掉包计将其救出,也只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那对私生子女的生父武贝勒,怕受连累弃大格格而去,白府二爷的太太——白家二奶奶白文氏一举成为白府的权威、当家人;然而她却管教不了自己的儿子白景琦。这个从降生之时便不会哭的人,从小顽劣不可救药,后终于被文武双全的老师季宗布所降伏,长大成人充满了愤世嫉俗的反叛精神,竟与仇家詹府的私生女黄春私定终身。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白文氏不得不将景琦和已怀孕的黄春赶出家门。景琦挟妻黄春闯荡到济南,发愤图强,创下了一番事业;却又因与名妓杨九红难舍难分的感情纠葛,得罪了提督大人,被下了大狱,后被堂姐白玉芬救出。此时京城白府也是一波三折,深知白家大爷白颖园逃狱底细的无赖韩荣发,混入白府进行讹诈,气死了白家二爷白颖轩。景琦回京为父奔丧,怒打了韩荣发并把他逐出府去,埋下了祸根。杨九红抱着小女佳莉也来到京城,却被白文氏以**出身有违家规而拒之门外,景琦只好将其安置在外宅,白文氏又设计通过黄春和白雅萍将九红女儿佳莉骗到手中,杨九红再一次怀有身孕时为防二奶奶将孩子抢走决定返回济南,景琦违背母命将九红偷偷放走。

励志经商电视剧三

《聚宝盆》

1325年的濠州城外,两个难兄难弟乞儿相互倾诉着自己的黄粱美梦,一个说自己梦见自己在啃饺子,一个说自己梦见自己在啃包子,然后两个人无聊的斗嘴,一个说自己梦见的包子大,一个说自己梦见的饺子大,这两个人,一个叫朱重八(高强饰),一个叫沈万三(张卫健饰)。在那么一个黑暗的世道中,即便贱民中有一部分人日后可能飞黄腾达,吃上山珍海味,但是此时,他们所能梦见的仅仅只是饺子和包子。

他们遇到了一个叫刘伯温(许还山饰)的人,这个人改变了他两人今后的命运,刘伯温给了朱重八一把匕首,朱重八加入郭子兴的义军,改名朱元璋;沈万三不愿做乱世弄潮儿,刘伯温给了他一个泥盆,名之曰:聚宝盆,沈万三将它带回了家乡苏州,想做生意,遭到了父亲及家人的强烈反对,在大家的眼里,商人都是奸诈狡猾专门坑贫民百姓的邪恶之徒,无奸不成商,“商人就是投机取巧,为古人所不齿,士农工商,老祖宗把商人排在最后,那就是说商人是种贱业!”沈万三坚定地说:“这是先人的偏见,经商不偷不抢,用心智捕捉差价,赚的也是脚经钱,血汗钱,经商就是流通,水潭一流通就成河了,河一流通就成江了,江不流通就是河,河不流通就是一潭死水,一潭死水就挣不了钱,挣不到钱就成不了富商,你要做死水的爹还是要做成功富商的爹啊?”他说,我要做商人,要做成功的商人!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踏上了经商之路。

同行是冤家,正当沈万三事业有起色时,同城商人苏半城联合官府陷害沈万三,沈万三又被打回一个不名一文的穷人。四处飘零,八方筹钱的沈万三流落应天时遇到朱元璋,朱元璋的正在为义军筹钱而一筹莫展,沈万三将自己辛辛苦苦筹集的钱的一半分给朱元璋,朱元璋感动不已,却盯上了沈万三的另一半钱。沈万三和朱元璋喝酒,忽然客栈遭劫,沈万三仅剩的钱也被抢走,朱元璋惋惜不已,并信誓旦旦说:“总有一天,你在这儿丢失了多少,我会十倍二十倍返还你。”沈万三深知是谁觊觎他这笔钱,却装做若无其事,内心却已对这段兄弟情已近绝望。

几经辗转,沈万三又回到苏州,此时的苏州已被张士诚占据。沈万三再度被苏半城陷害,为张士诚军追杀,情急之下,沈万三躲进了一辆装草的车子,张士诚军翻开草车,发现躲在草内的不只沈万三一人,还有数名披坚执锐的朱元璋军,附近的草车纷纷翻开,无数的朱元璋军从车上涌出,苏州城内刀兵顿起,战争结束,苏州被朱元璋占领,当苏州再度安静下来时,大街上只剩下思绪茫然的沈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