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岑参在西域的名言 正文

岑参在西域的名言

时间:2025-01-11 08:15:11

岑参足迹所到之处,皆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安西,到北庭,到轮台,到交河,历史的长河流淌了上千年,诗人笔下的城郭街衢多已荡然无存,那么他诗歌中的西域文化是如何的?

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作为小官吏,他的文学成就远高于他的仕途功名。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奏调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随同到达今天的库车。岑参第二次出西域时是去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任职,前后共6年。期间沿着丝绸之路,度陇头,穿河西,出阳关,过流沙,足迹几遍天山南北,他对沿途各地风光和边塞的征戍生活的长期体验,使他获得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为唐诗扩大了题材范围,留下了80多首边塞诗歌,也为后人留下了有关西域风情的珍贵记录。看今天的新疆风光风情,与岑参诗对照,已经远不可同日而语,沧桑变幻,时代更迭,但我想象,脚下的一块块坚硬的路面和砖石应是岑参踏过的,假如岑参再世,故地重游,当惊世界的殊变。

岑参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世居江陵,后迁河南登封,祖父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死得早,家道衰落。岑参幼年聪颖过人,饱读诗书,20岁到长安求取功名,直到唐玄宗时期,30岁的岑参才考取进士,授兵曹参军,两次到西域,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从西域归来,后官至嘉州刺史,人称“岑嘉州”。

岑参出西域时期,正是唐王朝全面统一西域的时期,当时一个空前强大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但是西北边疆大食、吐蕃等少数强悍的部族时有侵扰,战事仍然不断。在西域设立最高军政管理机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也是为了稳定边疆,减少战乱,岑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西域的,在他的诗中,多是表现当时的军旅生活,也让人们记住了安西、北庭和轮台等地的边地民情和自然风光。

“安西”——库车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岑参随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来到西域。“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节度使驻地龟兹,即今新疆的库车。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第一个军政机构,标志着唐朝在天山东部地区政治主权的确立。

按照今天的路线图,岑参是从京城长安过河西走廊,经武威、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等地到达库车的。入安西途中,岑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笔下的热海、火山、雪海、沙碛、龙堆、盐泽,以及严寒酷暑、风狂雪暴等,展现了西域特殊的自然环境。一首《沙碛》展现了空旷无边的沙漠图景:“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经火山》以充满奇情异彩的诗句描写了吐鲁番盆地炎热逼人的气候:“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银山碛西馆》则通过描绘银山峡口的自然风光和严酷的气候,表现了岑参想在这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愿望:“银山峡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风迸人面。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岑参到达安西节度使所在地龟兹,又作《安西馆中思长安》描写羁旅寂寞、返归无期,因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由岑参说到龟兹,则是一个不尽的话题。有一首当地的古老民歌曾这样歌唱:“假如有通向东方的道路,它就是古老的龟兹,它是神灵慈爱的航迹,光明的舞蹈,传遍大地每个角落的歌声……”龟兹古国立世千年,鼎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库尔勒,南至塔克拉玛干,西到巴楚,北至天山腹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它国民和睦,善歌舞,都城繁华,佛窟遍布,寺宇辉煌。

的确,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龟兹一直是塔里木盆地北缘,乃至新疆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唐代安西都护府均设于此。龟兹古国既是丝绸之路上繁华的都会和商埠,也是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这一地区深受古印度犍陀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由龟兹、羌、汉、柔然、吐蕃、回鹘等民族和部落的先民们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克孜尔石窟、昭怙厘大寺等大量的石窟群和佛寺遗址,丰富多彩的龟兹乐舞,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如今人们来库车旅游观光,既能饱览天山和大漠风光,也能寻到岑参时代的历史遗迹,感受丝路重镇的文化魅力。

“北庭”——吉木萨尔

岑参在安西2年多时间,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春,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岑参随至河西节度使治所武威,后返长安。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又随同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封常清去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岑参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非常丰富,更多的是歌颂边防将士英勇豪迈的战斗生活以及不畏艰难的顽强斗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还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色彩瑰丽,气势磅礴,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诗一开头,就把边地奇寒、飞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通过典型事物,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出来。北风卷地,连那坚韧不拨的白草,也为之摧折。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竟成了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奇壮美!我是带着虔诚的景仰之情走进北庭故城的。北庭故城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十几公里,当地人俗称“破城子”,尽管是残垣断壁,但规模宏大的轮廓仍清晰可辨,城址平面布局呈不太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长约1公里,分内外两城,均有护城河环抱。古城中楼台衙署遗迹犹在,我不知哪一处土丘是岑参曾经生活和处理公务的地方,但是他创作的30多首有关北庭的诗篇却像袅袅余音飘荡在北庭故城的空间里。

“轮台”——乌鲁木齐

岑参在北庭时经常随节度使封常清离开庭州驻节轮台,所以在他80多首西域诗中21次出现轮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名。他居住和多次描写的轮台城,经过学者多方考证认为,就是现在乌鲁木齐城郊的乌拉泊故城。唐轮台废弃后,乌鲁木齐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成为全疆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亚欧大陆中部的繁华都市。久居乌鲁木齐的人读到岑参的'诗句倍感亲切,只缘与轮台故城相隔咫尺。

唐轮台故城位于乌鲁木齐南约15公里处,城垣高大宽厚,城墙夯筑,周长约2000米,4个城角各有角楼遗迹,城门外突,城垣中部有对外瞭望的孔洞,东门外有宽阔的护城河故道,从浩大的工程建筑和军事设施来看,它显然是具有军事意义的屯兵重地。

岑参的名字和轮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以“边塞诗人”著称并真正能从内涵上展现出大唐雄风的,非岑参莫属。岑参在北庭和轮台生活了3年,目睹了边关雄奇深远、艰苦卓绝的边防事业,因而在军旅之余写下了许多有关轮台的名篇绝唱——“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岑参诗中对风雪、石头、黄沙的描述,以及对夜半行军的描写,也给后人留下了当年西域生活的记录。

岑参在轮台期间,还多次到达今天吐鲁番地区的交河和高昌故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九月,岑参由军府驻地轮台奉使交河,作《使交河郡》,叙写了旅途的艰辛:“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谴雨雪来?”《火山云歌送别》更是反映了当地的炎热气候和别样风景:“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全篇从云着眼,诗意新奇动人,于肃杀恶苦的自然环境中彰显了人的豪气。

岑参足迹所到之处,皆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安西,到北庭,到轮台,到交河,历史的长河流淌了上千年,诗人笔下的城郭街衢多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古老西域的沙漠、高山、大泽甚至冰峰雪原,成了现代旅游的重要元素,旅游的热潮正向西部涌来。

岑参的一生中,从军边塞,两度远赴西域的生活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最为深刻,也正是在此期间创作的全面反映西部生活,充满奇情异彩并著称于世的边塞诗作,使他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一、岑参西域文化情结产生的基础因素

(一)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政治局面

唐代社会的开放格局是唐歌创作开放局面的重要前提和条件,而唐社会和唐诗歌的开放格局都为岑参的诗创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学氛围,同时也是岑参接触西域文化创作出优秀边塞诗歌的重要前提。唐代社会的对外开放,不仅体现在汉族对外国人、汉族对待其他少数民族开放方面,更体现在中原等核心要害地区对外国和边境地区开放方面。唐朝皇帝都显示出了海纳百川的情怀、包容天下的长远眼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联如父母。”到玄宗时,“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在思想和宗教领域,唐王朝对外来的三教也持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在国家事务中,唐代一个国家的博大胸怀和强大国力,体现在在保证边境和平稳定的前提下,宽容接受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唐代开放社会的结构意识,乃博大的胸怀气概,宽容的宗教思想;强大的经济实力,外国军事帝国的边疆稳定的细化,在文治武功的舞台上异族和蕃将得以驰骋其才、张扬其志,所有都形成了唐代开放的社会和政治局面。

(二)盛唐昂扬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唐王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繁盛,威名四海,出现了空前盛世。杜甫曾有诗描写这种盛世面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人生活在这个盛世之中,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呈现出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独特精神,具体体现为积极的情感,远大的抱负,豪迈的气魄,宽广的胸怀等,并逐步积累成一个繁荣的国家心理气象。

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提到“盛唐之音”,引进了异国的习俗、礼仪、服装、配饰、音乐、美术、舞蹈以及宗教这些元素。无所畏惧的唐代,公然地引进和吸收,毫无束缚,大胆地创造和创新,打破框架,不落窠臼,突破传统,这就是产生文艺上所谓“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三)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的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貌地质、气象、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岑参边塞诗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与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不解之缘。西域独特的物候与自然景观,令岑参惊异而兴奋,他用手中那支诗笔,酣畅淋漓地写出了很多很多神奇瑰丽的边塞诗作。

(四)岑参两度赴西域,历经西域各地

岑参曾两度出塞,东起交河西至热海,沿着天山南北,遍历西域各地。正是由于诗人深入西域广大地区,走过西域的每一个角落,才为他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题材,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唐代西域的状况。根据岑参的诗作,可以考证他到达过的西域地区。岑参所留下的诗篇,大概恢复了诗人西域之行的大致路线(诗歌不一一赘述)。岑参从长安出发,经过咸阳到陇山,过陇山至秦州、渭州、金城、过河西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出玉门关。以上,是岑参从长安直到今甘肃玉门关所经历过的地区和路段,也是诗人西域之行的玉门关以东一段路线。

出了玉门关西行,岑参曾经远赴交河,也就是今日的新疆境内:吐鲁番、经银山,至焉省(焉省,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过铁门关到安西、北庭、轮台、西至热海。这些都是岑参西出玉门关后所到达过的西域地区。

二、岑参思想中的西域文化情结

(一)赞美西域壮美山川

边疆奇特的.美景和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民情风俗的亲身感受让岑参对这片土地有了深沉的情感,他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他常常浓墨重彩地描绘、毫无拘忌地热情赞美西部边疆的壮丽山川、奇俏景观和多姿多彩的异域生活场景,表达对边疆深沉的爱:“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此乃岑参第一次见到火山所作的《经火山》,他为祖国西北边塞如此壮丽、壮美的山川而感到十分惊异和惊奇,诗中描写了许多独特景象,意境变幻多端。

(二)热爱异域风情生活

西域异族的生活风情在岑参所著的边塞诗中随处可寻,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说道:“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云:“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诗云:“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可见,诗人对胡琴、琵琶、羌笛等音调、色彩浓郁的地方乐器充满了喜爱。

诗人对充满浓郁生活风情的西域生活往往给予浓墨重彩的描述和诉说,描述的背后不仅仅是诗人对这片异域生活的向往,更是对这片异域土地的热爱。

(三)反对外来侵略,平等对待少数民族人民,维护多民族团结一致

天宝十年,阿拉伯帝国的士兵入侵安西四镇,昭武诸国合力相助一同攻唐,高仙芝出兵反击,岑参所著《武威送刘丹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升府》盛赞声势浩荡、所向披靡的土蕃、汉甲兵再战斗中的凌然悍气,也表达了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和平,凝聚力量维护国家统一的强有力的感慨之情。即使是对发动战争的汉族统治者,岑参也同样不留情面,在其所作的诗歌中对汉族统治者的批判也从不留情。《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中写道:“兵马守西山,中国非得计。不知何代策,空使蜀人弊。”流露出诗人对当时唐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严厉批评统治者推行的扩张政策是弊大于利,是危害国民、破坏和平统一的失策之举。综上所述,岑参站在一个反侵略、维护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的公正、客观立场之上。

在对待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岑参一直注意维持和平统一。岑参和他手下的将军们跟西方少数的上层人物官员喝酒享受,并唱歌和跳舞,气氛非常融洽。有一首诗写到:“中军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干。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这是揭示几个国家语言通用的诗,写出了大家一起相互唱歌,团结有爱的生动场景,岑参也有意识地成为一个各族下层人民爱戴的人,甚至成为他们的朋友。《戏问花门酒家翁》中“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岑参用榆荚当钱,问老人,甚至超过七十岁的老人也可以成为他的朋友。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展现了岑参平易近人,友好的样子,让人们深感诗人和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同时,岑参也是一个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人。即使在“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这样的恶劣天气条件下,也以少数民族的习俗为重,用极大的热情和少数民族领导人狩猎赛马,加强情感交流和少数民族的团结。

虽然岑参没有明确表示其超现实的鲜明的民族观的思想,但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传达出自己和各族人民一样要求统一、渴盼安定的心声。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全诗如下:

逢入京使的诗意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1、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3、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4、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诗意: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

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

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www.lz13.cn)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扩展:诗人岑参的名句

1、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2、想法荒唐,结果必然糟糕

3、人生不得恒少年

4、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

7、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8、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9、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10、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11、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12、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