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表明预习重要性的名言 正文

表明预习重要性的名言

时间:2024-10-03 12:38:00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1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

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所选的这三段融为一体,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能体现原著精神。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 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 (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 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

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

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木直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板书见后)

【艺术特征】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存”、“坚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存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机动的写作特点。

教学假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懂得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懂得其意义和用法,接着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考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懂得,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差不多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标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结束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懂得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已,结束,学习不能够结束,不能够放松,不能够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解释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解释学习能够使人提高自个儿、转变自个儿。)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缘由),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解释学习能够转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解释学习能够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能够已”。

第3段:解释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3个侧面证明只要擅长学习,擅长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接着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照,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照,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运用学习、运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运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运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运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啥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擅长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本事,擅长运用处界条件补充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个儿,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能够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释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存、坚持不懈、用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存,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存。正反对照,解释学习必须不断积存。)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照,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来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能够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安排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或听录音。

2、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多媒体显示:

1、第一组,通假字:

⑴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2、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 砺(lì) 参(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中心论点:君子⑴曰:学不可以已⑵。

⑴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⑵ 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研习第2段:

⑴ 学生齐读第2段:

⑵ 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 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 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 輮:使…弯曲。

⑤ 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 有:通“又”。

③ 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 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 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 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 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 参:验,检查。

② 省:省察。

③ 乎:相当于“于”。

④ 知:通“智”,智慧。

⑤ 过:过错。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青─→蓝 冰─→水

胜于 寒于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輮 绳 砺

⑷ 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

① 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习第3段:

⑴ 学生齐读第3段。

⑵ 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 须臾:片刻。

② 跂:提起脚后跟。

③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 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 假:借助,利用。 ② 舆:车。

③ 利足:脚步快。

④ 致:达到。

⑤ 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 绝:渡。

⑦ 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⑷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2、3题。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六、总结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请学生举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

七、作业

1.写一篇一二百字劝学文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用多媒体)

劝学

《荀子》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板书设计1

板书设计2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 lì 参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 “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背诵课文

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用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

四、总结、扩展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板书设计:

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

中 学习的重要性 冰寒于水 木受绳则直 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 改变自己:輮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

论 学习的作用:弥补自 登高博见

点 己不足(反复设喻)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 假舆马 假舟揖

学 要积累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不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可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要坚持不懈 骐骥 驽马

以 (正反对照设喻) 朽木 金石

已 要专一 蚓——用心一 (积的保证缺一不可)

蟹——用心躁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 313—公元前 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省临淄县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令。公元前 238 年失官家后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劝学》原文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三、补充注释

[君子]开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君子”,是作者用虚拟法发表议论,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加强观点的说服力。后文的“君子”,如“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则是泛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 “已”,废止,停止。

[揉]一作“煣”,用火烤,使竹、木弯曲。

[日参省乎己]“参”,也解作“叁”,读sān,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泛指多次。

四、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酉,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小学生珍惜时间课件设计材料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拨表针、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滴答滴答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钟表”

师:钟表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叫我们起床,告诉我们时间……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钟表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课件出示)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钟表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在拨动钟后面的按钮,你又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钟面上都有什么?你能只给大家看吗?

生:钟面上有三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粗较长的是分针,又长又细的是秒针。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钟面上有12个数。师:它们是用来记录刻度的。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顺着什么方向走的?

生:它们都顺着1、2、3……12的方向走。时针跑得慢,分针跑得快。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

学生拨小闹钟。

2、认识整时

(1)(课件出示2时)

同学们请看这个钟面,谁知道现在表示的时刻是几点?(2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点。

师:2点在数学上又叫2时。那这个时刻又是几时呢?(手指大屏幕的4时)

生:4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这时的时刻你能马上说出是几时吗?(8时)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2时、4时、8时,它们都是整时。仔细观察一下,整时钟面上的指针有什么共同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2)拨表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拨一拨小闹钟?(想)

我说你拨

3、学看电子表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用这种钟表表示时刻外,还常用这样的表表示时刻。(出示电子表)见过吗?

生:电子表

师:仔细观察电子表是怎样显示时间的?

生:电子表的表面有两个点,左边是几就表示几时,右边是几就表示几分。

师:电子表的表面有两个点,当两个点的左边是几,同时,右边是两个0,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像电子表显示的这种表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电视、手机、电话。

师: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表示3时吗?8时和11时怎么表示?

小结:刚才大家学得非常认真,那现在能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首歌(时间像小马车)。

三、实践应用

1、动脑筋

轻松过后,再来观察一下这两幅图,你能说说小朋友在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吗?

生:小朋友10点钟在上课,小朋友10点钟在睡觉。

师:为什么都是10时,而小朋友做的事却不一样?

生:一个上午10时,一个晚上10时。

生:一天时针在钟面上走两圈……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一天时针在钟面上走两圈,所以有两个10时。因此,要准确地表示时刻,还得用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词语。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每幅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刻干什么吗?

2、拨一拨

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3、猜一猜

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时几时整?(6时)

谁来补充?(早晨6时)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7时)这时你在干什么?

四、课堂小结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能做到吗?

那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小学生珍惜时间课件设计材料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科学地安排可利用的时间,合理的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实际,制定并发展一些具体实用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具体的学习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时间的可贵,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珍惜时间的做法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还比较贪玩,自制能力也相对较差,加上各种娱乐场所和伸手可及的娱乐设施的存在以及同龄人的相互影响,很容易养成浪费时间的不良习惯。初一学生情况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合理安排课外时间;有将近60%的学生承认自己在课堂上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由此可见,若是学生不能真正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并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自我反思和感悟名言,总结出珍惜时间的具体做法,并学以致用落实行动中。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 课前听歌曲《童年》创设轻松学习氛围

一.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己处在新的环境,面对新的规则,具有新的角色,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学会学习,运用新的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学习第二单元第四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共同来探讨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各抒己见,感悟名言 1、课件:听歌曲《童年》

师:歌词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说明了时间有什么重要性?

生: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无价之宝,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也换不来已经逝去的时间。。

2、学生发言列举表明时间重要的名句:课件

问:这些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或者使我们明白什么?

师小结:时间是宝贵的,(板书)珍惜时间,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过渡:既然要珍惜时间,我们现在在看一看昨天自己的安排是否合理。

三、实话实说,走进生活 

1、课件请你具体说一说,昨天下午5:30-9:00你是怎样安排时间的?学生各自写下来然后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在同样的时间里,同学的安排各有不同,收获也有差异,有的同学收获多,有的同学收获少,为什么在同样的时间里,有人收获多,有人收获少?过渡: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是关键,那么怎么合理安排呢?

通过活动切身体会善于利用时间和不善于利用时间的差别。提出课题并强调科学利用时间的重要性。

学生交流经验 

2、学生交流自己合理安排、利用时间的经验.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说自己的经验,也可以说其他同学的做法。最后通过讨论,将本活动中总结出的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的做法整理出来并保存。

四、畅所欲言,总结做法

(一)、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1、珍惜每一天 提出问题到底“应该怎样珍惜时间呢?”学生阅读课本P26页第1段,找出(板书)珍惜时间首先体现为合理安排(让学生补充在书上)学习时间。

1、课件: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放录音,学生跟读。(在读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读了这篇优美的散文你对 “昨天、今天、明天” 有何感悟?

生:要抓住现在,珍惜每一个今天。

(板书)A合理安排时间首先要珍惜每一天。学生在书上勾出P25最后一句话。

要珍惜好每一天,就要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

2、我的作息时间表 见课件

过渡:除了珍惜好每一天外,还要计划好每一节自习课。我们看课本P26阅读材料 《忙?盲!》

2、制定计划,分清轻重缓急

1、看材料:

《忙?盲!》

自修课上,李莉翻开

师:问题探究

⑴.你认为李莉这样的时间安排合理吗? (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胡乱抓一把。)

⑵.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呢?

将李莉应该做的事按轻重缓急填写在P26页活动表册:预习数学、外语作业、看语文书

(板书)B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要制定计划,分清轻重缓急。

2、课件二:

合理安排时间应分出轻重缓急,排好先后顺序,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下列连线。

①今天放学后交数学作业(重要但不紧急)

②1个月后参加学校运动会(不紧急不重要)

③学校阅览室叫我马上去还书(紧急不重要)

④放学后学校学生会干部开紧急会议 (紧急且重要)

过渡:合理安排时间。除了以上两点外,还要考虑自己实际情况。

3、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板书)C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要结合学习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时,并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1、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

你在什么时间精神最好?

你在什么时间记英语单词和背文言文?

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安排在哪段时间?

哪些学科哪些难学,用哪段时间进行强化提高?

家离学校有多远?

2、一天中最佳的学习时间

人的大脑有一定的活动规律:一般来说,上午8时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下午3时思考能力最敏捷;晚上8时记忆力最强;推理能力在白天12小时内逐渐减弱。

3、根据这些规律,

①早晨刚起床,兼读语文和背诵英语单词;可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②上午做一些需要严谨的工作,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③下午除听课外,要快速准确做好当天的书面作业;

④晚上加强记忆和理解,预习第二天的功课;

⑤中午、傍晚的空隙时间宜安排一些不费力的事务性工作,如看看报纸、收集写作素材、散步和休息等。

4、※时间够才讲,否则设计为课外作业。虽然这样,但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怎么办?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

过渡:珍惜时间,除了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呢?

(二)、善于有效利用零星时间。

1、名言:

我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欧阳修

2、学生讨论得出:(板书)珍惜时间也体现在善于有效利用零星的时间。

3、零星时间是怎么来的呢?

时间,就象海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挤出来的。

4、同学自由交流自己是如何利用零星时间的?

⑴、自己有哪些可以利用的零星学习时间?

⑵、打算如何利用?

生:等车时、乘车时、做操前、预备铃后的2分钟、晚上睡觉前5分钟。。。。。。。

五、收获平台 

课件:收获平台 看视频:视频中哪些人的做法是正确的、好的,采用了哪些方法珍惜时间?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珍惜时间有什么新的感悟,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⑴、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珍惜时间

⑵、珍惜时间我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善于有效利用零星时间。

学习的重要性作文1

学习重不重要,这是一个在学生界讨论较为激烈的话题,就此,我想做出两方面的解释来澄清学习到底重不重要。

学习不重要:

就拿语文来说吧,作文可能对作家级的同学有帮助,但古诗、古文,甚至白话文阅读理解等等,在以后的生活中,根本就不需要,你看见过每天做阅读、背古文的上班族吗?没有。

再者数学,数学上的就更加不需要了,除了四则运算和简单的计算以外,高年级的幂、π、几元几次方程等等的知识,只能在“教以后自家孩子或当老师”上起作用,一般的上班族,白领,蓝领就不怎么需要了,只要在大学报专科就行。

拿英语也说说,英文,只要在普通的城市、不出国的情况下几乎不需要了,但是我在这里不反对英语的学习,因为在国际发展的途中,英语是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灌溉”再多的知识,知识为了一个——考试!

学习重要!:

我在辩手的根据上写文章。

首先是语文。语文的生词生句,不学怎么办,将来中国发展起来,到处是“不认识”的,怎么走向社会?难道要败北在字词上吗?老师是社会必须要的人才,如果将来的“老师”全都不认字的,怎么办?

其次数学。数学的地位至关重要,帮孩子解题是其中之一,大老板、BOSS们就不用学了?处于高层地位的人就更要学识渊博

英语我就更不要说了。

还有,家长是付出血汗钱来供我们上学的,岂能有浪费光阴+浪费钱财的道理?

综合上述,所以我觉得学习更重要!

总结:两位辩手出色的完成了辩论,由此可知,学习还是重要的,请大家爱护时光吧!

学习的重要性作文2

进入高中学习,很多初中的方法就显得格格不入。经过一个学期的磕磕碰碰,我有了一些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在我看来,高中学习最重要的是具有自主性。因为没有人会在你的背后赶着你逼着你学习,能够依靠的就只有自己。每一刻的放松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终身的遗憾。

在学习的方法上,我主张三点。

一曰:预习。谁都不能忽视预习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但高效率的预习却可以很好的为我们的课堂学习作引导。例如,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出自己认为是本节课主干的内容作好标记,等到上课以后,就对这部分的内容特别留意,以此来加深知识的理解。还有,一些自己不明白的东西要加着重号,当老师讲到这个知识,就要认真听讲,努力分析理解这个知识点。这样,学习的内容就显得主次分明,复习的难度也就大大减小了。可见预习是十分的关键的。

二曰:珍惜时间。我认为,我们不仅要珍惜上课的时间,还要珍惜睡眠的时间。上课的时候,就要紧紧地跟着老师的思维思考学习,千万不要松懈,往往是一小会儿的松懈就会导致知识的遗漏,多次如此,不仅学习的效率降低,而且心情也受影响。该要休息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把握。千万不要盲目地挑灯夜战,消磨时间。一个好的睡眠可以为明天的听课增色。

三曰:复习。《西游记》里有这么一个场景:猪八戒因为人参吃太快,而没能尝到人参果的滋味。同样,高中的学习,知识点多且杂,没有及时的复习,往往会像猪八戒那样,没能尝到“人参果”的滋味。因此,对学过的知识要反复的咀嚼,这样才能品味到知识的甘甜芳香。高中的学习是繁忙的、紧张的。但我却不会感到畏惧,现在的我一直都在找寻着学习的快乐和学习所能带来的满足感。而且,我认为我已经找到了。这种感觉也将永远伴随着我。

学习的重要性作文3

在我们前进的征途上,还存在许多的未知领域。未知,是一种诱惑,一种智慧的挑战、人格的挑战。只有学习新知,探索未知,才能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和能力,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新世纪新阶段,一个人如果不学新知识就跟不上新形势,思想就要落后蜕化,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为数不少的科盲、法盲、电脑盲、外语盲“四盲”之人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还要认识到不学新知识、不探索,精神就要窒息。

人生有许多困惑、许多悖论、许多选择,当你面临选择的痛苦的.时候,你可以去学习,用学习和思想抚慰你的焦虑,缓解你的痛苦,启迪你的智慧,寻找你的答案。学习归根结底是通向真理、通向知识、通向光明的抉择。通过学习,你将避免冲动,避免极端,避免刚愎自用,避免出尔反尔,避免无所事事,避免精神空虚,避免消极悲观,更避免暴跳如雷和怨天尤人。

我国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首流传至今的名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尽管衣着不够华丽,可依然仪表堂堂,英气逼人,那都是他饱读诗书的结果。人的一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品味人生真谛,淡化身外之物,保持道德操守,做到不义之财不取,非分之想不贪,重品行、有节操、守信用。很多事例也证明,修养高的人、懂得人生的人,是能够抵制外界种种诱惑的人,也是十分注重学习的人。

学习的重要性作文4

曾经有几位名人说道过如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想,书,有那么重要吗?在我小学的时候我从1年纪的语文就不好到了后来成绩一落千丈,也是是不爱讲话,或是不太爱看书。

老师说回去多看看书就好了老师说的话,而我却没有听,反而把这些话当耳边风。因为我觉得读不读书不重要,努不努力不重要,我想:“上次能考好,这次也一定能考好,我抱着这样的心态读了半个学期。

结果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后来我想到有人说的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想这可能是我太骄傲了也许谦虚点会考的好点。

通过以上事例,就表明我们只有用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锲而不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之心才能学好、学会。我们要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学习态度;要向机灵的同学学习磨练大脑;要向朴素的同学学习吃苦耐劳;向遵守纪侓的同学学习遵守纪律。

学习首先是为个人,但如何学好它呢,我觉得是要有一个目标一个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最后就是坚持。如果你能做到以上你就可以学得好。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好好读书,就像周恩来总理说的:”为中华人民之崛起而读书。“但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要为自己而读书,为社会发展而读书,为全世界而读书,祖国的建设需要我们,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来报答社会、报答祖国吧!

学习的重要性作文5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处处充满科技的社会。现在,学习知识成了社会生活的头等大事。显然,没有知识,在社会上是寸步难行,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更不要说服务于社会,对社会有所作为了。

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无价之宝。

在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改变它;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也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总结;推翻了之前的迷信思想,更是人类用知识来改造的。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学习放在一生中的重要位置上,我们的社会每天就会有许许多多在学习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日新月异的。

为了祖国的强盛,我们要学习;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更应该学习。为了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为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让我们一起,不知疲倦地学习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博览群书,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朗朗书声,让我们每一个城市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学习气氛。

这样,大家便不会将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益的活动,人们不仅在学习中得到知识,而且从中也感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我们的科技便会突飞猛进,我们的国家会强大起来,人民的生活也会美好起来。知识使我们的明天充满光明。学习也就不会在迷茫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