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说课会用到的名言 正文

说课会用到的名言

时间:2024-10-03 06:23:53

一、讲故事法

讲故事是一种好的开场白方式,人们喜欢听故事,喜欢回到童年。如果在主持人做了一个比较好的推崇,讲师一上台,就讲一个扣人心弦的又与主题相关的故事,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开场白讲故事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一定要与做讲的主题相关。

第二:故事要有内涵、有品位,不能粗俗。

第三:故事要有新意,不落俗套。尽量避免讲学员听过的故事。

第四:开场白的故事内容不要太长,不能喧宾夺主。

第五:讲故事要有技巧。尤其是配合身体语言、语音语速等。

比如主题讲积极主动不要推卸责任。可以一开场就讲“金克拉的一脚踢猫的故事”

(关于怎么样讲故事,会在以后的《充实你的内容》中会有介绍。这里只表达的是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开场白的方式。)

此外,在开场白中还可以运用笑话,只是要慎重,除了符合以上几个要求外,讲师还要有好的控场能力,不然的话,大家把培训当娱乐,太放松了可能控不了场。

二、引用法

也称为引经据典法。引用一些诗词歌赋、名人名言做为开场白也有很好的效果。

引用法除了与主题相关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准确性,尤其是有些大家都知道的名言,诗词等,一定要求很准确,否则会弄巧成拙,带来不好的效果。同时还要求要很好的朗诵技巧,如果感觉自己在这方面不太自信,最好不要用这方法。或者可以采用幻灯片的方式展现出来,但是这样一来效果会打折扣。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讲人际关系,可以引用卡耐基的对于人成功的名言。

三、摆事实列数据法

就是摆出一些能给观众带来震撼的事实或者数据,以引起观众对于主题的重视。这里更要求准确无误,尤其是涉及到某些数字,日期方面。一定不能出错。

比如给大学生讲生涯规划,可以一开场引用最近的本地的或者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些数据。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重视。

四、回顾展望法

回忆过去发生的什么事情,联系现在的的主题和场景。这是拉近观众的很好的方法。

或者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激励现场的观众。

比如:“感谢各位的大力支持,去年的11月份,我第一次来到了这里,受到大家的欢迎。今天我再次来到这里,相信我们一定会愉快的度过两天的美好时光。”

五、询问提问法

通过提问题引起大的重视,尤其集中注意力。人们对于问题总是很敏感的。对于问题的答案更是急于想知道。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

第一、与主题相关

第二、与大众的兴趣相关

第三、难度适度,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重视,而不是让观众出丑,也不是显示自己的高深莫测

第四、确保自己知道准确答案。不然的话下不来台的。

比如说讲《时间管理》,一开场,可以这么做:“大家好。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什么是时间?”还有一种间接的询问方式:“请问,咱们本地某著名的企业家,他和我们最大的相同点,和最不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金克拉先生在一次演讲中的开场白是:“感谢大家。处于好奇,我想知道,在主持人介绍我之前,有谁听说过我的名字?”当然得到的是热烈的响应,但是这是“大师”才可以问的,除非你知道下面有很多人认识你,否则就不要问这让你自己尴尬的问题。

以上五种方法是常用的几种开场白的'方法。

另外还有“展示背景资料法”一上台,直接展示一些数据,案例,或者资料都可以的。这里和前面“摆实施列数据”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实物或者说场景,而“摆事实列数据”主要是口头表达。这对于环境有些要求,包括灯光,音响等。

还有一种“活动演示法”,讲师一上台,什么话都不说,在台上演练一些道具,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当然这要求讲师和活动有足够的吸引力,还有前面的会议主持人的开场工作要很好。当然更多的方法是综合运用,把以上的两种或者三种方法综合运用,效果更好。

我昨天在给重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讲《高效时间管理》就运用的是综合法。

首先一上台,我就讲了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后,接受迈克。华莱士采访时回答的非常经典的话。(这故事听美国老师讲过,而且有磁带,所以上台前做的准备比较充分,也模仿了语音语调)表明时间的重要性。

接着就邀请观众做了一个游戏。在最快的时间内把各种不同的水果装在一个塑料桶里。强调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良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开场白对于一堂培训非常重要,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所以开场白可以说是决定整个培训的成败,就如同唱歌一样,最开始起的调决定后面的整个发音。如果在开场白没有做好,后面需要花很多精力才能调整,这对与讲师自己的状态也是一样。所以有经验的专业培训师会非常重视开场白。

成人培训教育和在校教育是不一样的,这里必须依赖你的个人能力,没有外力可以利用。同时成年人的心理也是不一样的。

在人交往和沟通中,要明白对方心里有三个问题:"一。我相信你吗?你是值得我信任的吗?"如果这问题弄明白了,他们会问第二个问题:"你是关心我吗?你是想帮助我吗?"最后他们心里会问第三个问题:"你确定你自己很棒吗?你可以做到卓越吗?"。只有你明白无误的给他们肯定的答复,他们才会继续跟你交往。作为培训讲师更是如此。

根据培训中的"三三三原则"。在开场后由第一印象的三秒钟(国内的教材更多讲的第一印象是七秒钟,其实人们只要一眼的印象,感觉就会进入大脑,得出结论),如果三秒钟的感觉还不赖,他们会继续听你讲三分钟。如果你在三分钟内解决了他们心目中潜在的三个问题("我相信你吗?";"你关心我吗?";"你确定你很棒吗"?)那么他们会继续听你讲三十分钟,然后是三个小时,这就是三三三原则。充分利用这原则,有助于提高整堂课的质量。

具体说来开场白的作用和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集中听众注意力

告诉观众:"嗨,演出正式开始了,你们的注意力该转向我了。"

二、衔接讲话前与正文的桥梁

主要是把接力棒由主持人转向讲师,同时也是为了顺利自然的进入主题。

三、让观众了解培训目的和主题

让观众觉得今天没有来错地方,前提是你确定自己没有来错地方。你的主题书与观众相关的。

四、把观众众纳入你的轨道

你的角色之一的导游工作开始了,让观众觉得他们将要进行的不是死亡之行,而是快乐之旅。

五、使听众期待下文

引起好奇,没有什么比他们自己跟你走更有意思的了。

六、与听众建立互动和感情

好的培训除了信息的传递更需要情感的交流,不要忘了你和观众都是有感情的动物。

七、让听众接受你对他们的指导

这是确保你们的旅游顺利进行的关键。只有他们信任你,才会跟随你走向未知的世界。

八、让听众明白对他们有用

有用,是观众能够参与最重要的因素。人们只会关心与自己有关和有用的事情。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五)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六)课堂练习

讨论: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

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七)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己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提供一个范例。

(八)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力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情感目标: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学生普遍认为是因为生了气体。猜想偏离于预设。于是我让学生将装满了染色的水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吗?试管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学习,接触的实验仪器少,使用传统仪器操作麻烦。烧瓶容量大,要一定时间实验效果才明显。因此我改用了简易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因为简易装置小,如果用常规手段直接实验讲解,学生看不清楚,耗时长。动画演示在此派上用场,它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方法变得简单、直观,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学会。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和讨论时间。此课的意外惊喜是:因为实验充分,有小组对同种液体做了两次实验,发现同种液体在不同情况下热胀冷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1,老师将小组数据汇总在表2。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表分析能力在此得到了培养。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影片、动画、图像合理地加以组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最佳时期,既吸引学生,帮助学习,又省时省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李冬雪老师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与在座的老师交流她对《赛龙舟》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本课写就是在端午节这天中午,某地的人们盼龙舟、看龙舟、赛龙舟、争上游的经过。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言记叙了龙舟竞赛的过程。抒发了自己的感受——龙舟竞赛体现了一种公平竞争、积极向上和力争上游的精神。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争强好胜,却又有点自私,不善于与人合作。当今社会处处也充满了竞争,缺乏竞争能力与合作精神,就难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明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和成功。告诉学生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听从指挥,动作协调一致,才能使龙舟的前进速度加快,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教学目标:

1、 通过读课文,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 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点、难点:学习课文是如何描写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的,丰富积累语言。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我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创设学习情境,营造阅读氛围。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赛龙舟的紧张气氛,体会积极向上、公平竞争和力争上游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通过老师的课余爱好(看书积累)来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2、通过《端午》这首古诗引入新课,让学生猜猜这首古诗是写哪一个节日的。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北方端午节时的习俗,教师及时点播端午节的由来和端午节时那些习俗的含义。

3、由此引入到我国南方每到端午节时的一个重要习俗赛龙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通过由浅入深的谈话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初读感悟、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再读课文: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你读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3、三读课文:部分同学自由读课文,(你喜欢读第几自然段你就站起来读第几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所读的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小标题来概括一下。请同学们再一次快速浏览你喜欢的段落,想一想这一段的小标题是什么?如果没想好的同学可以和你喜欢同样段落的同学讨论一下。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帮助归纳并书写板书:盼龙舟、看龙舟、赛龙舟、争上游。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预设:时间顺序)教师板书:时间顺序

(通过三次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三读课文时抓住了课文着重描写的4个方面,帮助学生理清了写作思路,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设计三读课文,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达到读通文本,了解大意的目的,为后面进一步感悟文本做铺垫。)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我们先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盼龙舟这部分内容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第一自然段,看看第一自然段都向读者介绍了什么。(多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预设:介绍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观看赛龙舟的人很多,也向我们介绍了人们盼龙舟时焦急的心情。)你从哪里看出观看龙舟比赛的人很多。(人山人海)那你能不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呢?(在这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两句话,但却把要交待的事情交待得清清楚楚,文章就要这样的开头。

人们的翘首企盼,终于迎来了龙舟的到来,如果你在场,想象一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非常的激动、非常的高兴)带着这种感受细读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生自由读、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的?

(一)汇报1:“隐隐听到远处一片??直指蓝天。”

那么这一部分抓住了龙舟的哪方面来写的?(样子)我们来一起看看龙舟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多媒体出示龙舟图片)在写龙舟样子的时候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当龙舟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了远处的锣鼓声,然后是龙舟出现了,龙舟过来了。什么顺序?(由远及近的顺序)(附板书:由远及近)

我们再来看远处的龙舟像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上比喻句,文章要描写的事物就更加生动、形象,大家在写作文时要注意学习这种方法。(附板书:比喻) 我们刚才读了龙舟的样子也看了龙舟的样子,那么龙舟的样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你能不能用上不仅而且这个关联词来说一说。(大屏幕出示:龙舟的样子不仅??而且??)(预设:漂亮,有气势,精美,威武)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你们的声音来让大家感受到这种气势呢?谁想来试一试?他读得怎么样?(师生评价)谁觉得比他读得好,xxx来试试,大家试着读一读。 我们再来看看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二)汇报2:“每条龙舟上,都整齐地坐着两排划船手??好看极了!壮观极了!”(多媒体出示)

那么这段话是写什么的?(预设:选手们的表现)既然是描写选手们的表现,那就让我们到赛场上看看他们的表现吧!(放录像)刚才看了选手们的表现,又看到了龙舟的威武。我们是龙的传人,那么我们也应该是威风凛凛的,对不对?同学们我们来一个现场模拟划船的姿势怎么样?

你们就是一条龙舟上的两排划船手,要想比赛应该怎样坐着?(整齐的坐着)穿着什么?(一式的运动衣)划着什么?(一式的短桨)穿戴整齐,我们就要出发了,做好姿势,预备开始。(配上音乐)划不齐怎么办?(预设:就会失败、就会输)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我们必须齐心合力、团结奋进

中心人物出现了,他的动作是什么样的?(身子一颠一颠地使劲击鼓、敲锣、吹哨子。)(学生做动作)这个中心人物也在用他的指挥方法使全船的人能够齐心合力、团结奋进,取得胜利。

在你们的努力下,龙舟有节奏地起伏着飞快地前进着,作者看到此景,发出了赞叹!让我听听。(真像是龙腾大海,好看极了!壮观极了!)刚才我们看了录像,又做了现场模拟比赛,那么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感受,用你的声音来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把动词突出读,读出选手们的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还有没有描写热闹场面的语句了?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在学生读前,我播放了龙舟的样子还有选手们的表现,又做了现场模拟划船比赛,.再让学生根据情境来读,就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汇报3:“最前面的几条龙舟??咬得可紧了!”(多媒体出示)

同学们比赛进行的怎么样?(非常激烈)怎样才能读出激烈的场面呢?自己试读(放手让学生尝试练读)。同学们看这里的“忽而??忽而??”能换成别的词吗?(多媒体出示:( )这条在前,( )那条在前,船与船之间的距离不到一个“龙头”,要得可紧了。)(预设:一会儿??一会儿??、时而??时而??、忽然??忽然??)这些词的意思都很相近,那作者为什么没有用这些词而用的是“忽而??忽而??”(因为它更能体现时间相隔的短暂,更能让读者体会到比赛的紧张和激烈。)

如果把“咬”字去掉,你打算用上哪个字?(预设:追、跟、挨)意思相近的字很多,可作者为什么偏偏用了这个“咬”字呢?(因为“咬”字更显竞赛进行的“十分激烈”)比赛进行的十分的激烈,那么此时此刻观众们的表现又如何呢?来我们配合一下,我来当导播,你们来当观众,用你们的声音用你们的动作来告诉大家观众们的表现好不好?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观众们这种激动的心情来齐读这一自然段。

同学们,作者就是抓住了威武的龙舟、整齐的队员、激烈的比赛和兴奋的观众这几个方面向我们展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使我们如临其境。如果今后让你写一个场面,你也要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抓住几个方面,把它写具体,写精彩。 (通过读一读、找一找,使龙舟和队员的特点清晰地呈现出来,把第二段的两个层次不言自明。对描写龙舟样子和队员的语句反复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其披文入境。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并没有泛泛地读,而是巧妙地撷取了一句话,重点分析了“忽而??忽而??”和“咬”这两个关键词,使学生步步深入地体会到龙舟竞赛的紧张和激烈,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确,使学生的读由正确、流利,上升到读出感情、读出滋味。同时也使学生读出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积累语言,在字斟句酌中运用语言,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感受全文、感悟升华

比赛十分激烈,也十分精彩,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吧!(看录像)

赛龙舟这项活动能够从古代流传至今,仅仅是因为比赛的热闹和激烈吗?(不是)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龙舟竞赛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那就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做一个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人!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龙舟的样子、选手的表现、比赛的情况及观众的表现,把这次龙舟比赛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才让我们感受到了赛龙舟的热闹。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请同学们选取一种我们北方端午节时的习俗来试着进行仿写、练写。如踏青、包粽子等。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也可以抓住几个方面来写。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名人名言、美文佳句、俗语、谚语等,这样才能在写作文的时候使我们的文章言之有物,不空洞乏味。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不论做什么事情时都应该有“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精神,努力为建设富强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希望同学们从今天的学习中汲取力量,发扬龙的精神,今天积极进取、努力学习,明天积极进取、共创祖国的辉煌。

四、说板书

盼龙舟 时间顺序

看龙舟 由远及近

赛龙舟 比 喻

争上游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它是一篇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与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部分(2、3)讲“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第三部分(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母亲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三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针对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3)情感目标: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难点: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我”和护士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语言感人,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2)创设情境教学法

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

(3)对话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后再展开课堂对话。

2、说学法

(1)自读自悟法

“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合作学习法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在回答问题上可以相互补充。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的歌碟,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

1、同学们,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呢?

2、是的,是歌颂母亲的歌,叫做《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为直弯道跑的技术练习。属田径运动教学内容之一。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的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掌握一些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运用田径运动项目科学锻炼身体,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识,技能水平情况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了解跑的基本知识,尝试直弯道跑的技术原理,并能明确科学锻炼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

2、 技能目标:让学生正确掌握直弯道跑的技术要领,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竞争,团结协作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说教学程序:

在课的结构上,为能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运动兴趣,把掌握直弯道跑的技术整个安排在游戏中进行对比教学。

1、 在课堂常规后,准备部分借助游戏“喊数抱团”进行热身运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奋性,然后统一领做徒手操,让学生准备充分,满怀信心进入课堂。

2、 第二阶段:首先利用“20米往返接力”游戏让学生在愉快中体会直线跑的动作要领,并带问题“直线跑的摆臂和身体姿势怎样?”进入下一个教学内容。紧接着有安排了弯道跑技术的专门性练习游戏“圆形接力”。让学生边体会沿圆弧快速跑与直线跑的异同点,经过游戏体会得出结论。

3、 在课的结束部分有安排了放松游戏“下雨啦”,作为从运动状态到安静状态的一个过渡,使学生大脑兴奋点转移,达到心理上的放松,最后进行小结,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表扬,结束本课教学。

三、 说教学特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愉快教学法”作为指导思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在愉快,轻松,活泼中学习。

四、课的预计:

本课预计平均心率在120次——130次之间,最高不超过170次,能让85%以上的学生掌握直弯道跑得基本技术。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教材64页——65页的内容,教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经历做活动角、比一比活动来探索角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一个、不规则纸、三角板两个、各种有角的实物

学具准备:不规则纸、活动角一个、三角板两个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笑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想不想看?

师课件展示主题图,引起学生兴趣,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认识角”。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说角: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角,比如剪刀、圆规、钟表的角……(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

谁愿意说一下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学生举例)

2、画角: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出所喜欢的角(师巡视观察)。

3、折角: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纸折出一个角,小组内展示(师巡视观察)。

4、摸角:请大家动手摸一下折的角,你能发现什么?师随机板书。

5、介绍记法、读法:角包括顶点、两条边以及两条边之间的区域。我们把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圆弧连接,并在旁边写上“1”的话,就表示这是角1。记作“∠1”读作“角1”(板书)

发散:如果老师写的不是1而是2的话,怎么办?

6、用手势说角:

7、学习角的画法:回忆老师画角的过程,怎样画角呢?学生说画法,教师演示。

8、重新画角:学生重新按顺序画角,(师巡视指导),生展示。

9、完成课本64页的练一练。

10、判断是否是角:

展示题目,学生初步判断是否是角,和同伴说一说(小组合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评价。

(分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活动角。师:这是一个可以变化的角,请大家自己操作一下,注意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操作,探究。

3、学生汇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的边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4、小结: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5、比一比:

(1)课本65页(1)题。

(2)师出示两个相似三角板,学生猜测两个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学生操作对比。(师反问边长的角为什么不比边短的角大?)

学生操作,讨论。

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6、去掉1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

7、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小秘密,请你试着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表示角,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合作,我们比比看谁找到的角最多。

学生合作在身体上找角。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展示角构成的图案,鼓励学生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

六、课外延伸:请同学们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

(分析: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6页、77页例2,例3及“做一做”和相关的练习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在学习了1 000以内数数和l 00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教学,为比较1 0000以内数的大小和读写万以内数打下基础,而且为学习万以内数的四则计算创造条件。《课标》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依据这一理念和《课标》要求,本课时素质教育目标确定以下三方面:

(一)知识教学点

l、理解1000以内数中各个数位所表示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1000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及1000以内数的组成。 3、掌握10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

l、能够比较熟练地读、写1000以内的数。

2、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计数器,使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建立数位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渗透热爱运动的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000以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1、中间、末尾有零的数的读、写方法。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计数器、小棒。

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学习法、动手操作法、讨论合作法,练习法等。

三、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师:我们学校准备举行运动会,要选裁判员。具体要求:数数员:会数1000以内的数; 播音员:能准确读出1000以内的; 能正确写出1000以内的数。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000以内数的读写,(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读写) (二)、探究新知

第一层:学习没带零1000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例2:有多少个圆点?

1、指导学生用小棒,数位表,计数器表示出这个数。 :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数怎样写、怎样读。

2、先让学生汇报,拨出235,并说出组成,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让学生讨论归纳出没带零的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百位是几就在百位写几,十位是几就在十位写几,个位是几就在个位写几;读数时,百位是几就读几,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合起来就是几百几十几。

第二层:学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

课件出示射击比赛,请学生上台板演,在计数器上拨数,并把这些数读写出来。板书:读作、写作

4、分组讨论归纳: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数的读写。

教师强调方法: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数都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用来占位;读数时,中间有0就读零,末尾有0不用读出来。 教学例3: 加深对1000的认识

你能用最快的方法数出有多少个彩点吗?

引导学生借助彩点数、圈、填,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1000有多大,认识千与百、十的关系。 (三)、练习巩固 1、学生说出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其它同学在本子上写,并说出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数

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感受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 ,数学真有用。

2、练习读出、写出下面各数. 3、拨珠游戏

四个人一组,一个同学说数,一个同学拨珠,一个同学写数,一个同学说数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0以内数的读写,今后我们还会学习更多更大的数,你们有兴趣吗?

作业:第80页练习十六,第6~9题。 想一想:由6 ,2 ,0组成的三位数有几个? 读0的有哪几个? 不读0的有哪几个?

四、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去探索学习1000以内数的读写。由于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因而,在教学中应用了色彩鲜艳的计数器和课件,联系生活实际,采用直观演示进行教学,利用旧知去探索新知,大胆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把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比较、类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读写

写作:235 写作:201 写作:300 写作:120 读作:二百三十五 读作:二百零一 读作:三百 读作:一百二十 1000里面有10个100; 1000里面有100个10; 1000里面有1000个1.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在家里》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语文教科书第一册识字1第3课的内容,本课由一幅插图,一组词语和一篇简短易懂的课文组成,本课通过插图和文字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反映了学生的家庭生活,拉近了识字与孩子生活的距离,更容易让孩子喜欢识字,愿意运用汉字。

本课涉及的8个词语为插图中事物的名称,多为家庭陈设用品。短文和图画描绘的是晚上爸爸看报、妈妈看电视时,“我”给他们送上水果,家庭气氛温馨和睦,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也说明“我”是一个尊敬长辈,会做事的好孩子。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我结合教材,在综合分析本班学情的基础上,我设定本课目标如下:

1、学会“沙、发、报、纸、电、视、台、灯”8个汉字,会写两个字。

2、认识“氵火扌”3个偏旁。

3、认识一些简单的家庭陈设用品,并能将它们与对应的词语联系起来。

4、在识字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读表示家庭陈设和用品的8个词语,认识其中的8个生字,学写2个字。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提倡多渠道的识字途径,多认少写,及早阅读。我本着课内识字与课外识字相结合的理念,充分运用教材的插图,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让识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同时,在识字教学中,对那些认读的字只要求能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既不要求书写,也不用对字形作过多分析,可以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

四、说教学、学法

(一)教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开发课程资源,走向生活大课堂。

(二)学法

1、观察法、自学尝试法愿意表现自己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在我在课前鼓励他们回家观察自己家里的摆设,并和爸爸妈妈一起给这些物品准备好标签,我还鼓动他们尽可能多的认识这些物品名称,或给这些物品编一个小谜语,然后让他们带到课堂上互相交流介绍,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表现天性展露无疑,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充分的表现着自己,而其他学生也会在他们的带动下争先恐后的交流。这样以先进带后进,以表现促发展,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劲头自然而然地也就高涨起来了。

2、兴趣激励法培养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课中我运用“小红的家里有……有……还有……”的句型以及“我的家里有……有……还有……”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鼓舞兴致高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复杂繁多的汉字仅在课内学习是不够的,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课前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尝试性作业“说说我的家”,要求孩子们回家观察自己家里的摆设,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给这些物品准备好标签,同时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地认识这些物品名称,或者给这些物品编一个小谜语,请其他同学猜一猜。

虽然这只是一个尝试性作业,但一年级孩子好表现的天性却让他们在准备的同时,给了他们一个在生活中识字的绝佳锻炼机会,同时让他们树立“生活中处处皆语文”的意识,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不断认识汉字,丰富词汇,并不断积累语言材料。

2、课始交流促发展。

上课伊始,我采用了集体交流、小组交流等方法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这时,有一些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向周围的同学介绍起自己的家来,而有些不太愿意说话的同学在他们的带动下也兴致勃勃的介绍了自己的家,有的孩子甚至还得意洋洋的举着自己准备的物品标签,向别的同学介绍自己认识的物品名称,有的还指导其他学生认识这些物品名称。而我只是在做好一个倾听者的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我的家里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自己的家。

3、课中创情境悟字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并且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因此在接下来的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字物搭配的情境,引出了小红的家,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小红的家,让学生看图来说说小红的家里有哪些东西,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还小,对他们的说话训练不可忽视。所以此时我穿插了说话训练。如看图:家里有些什么?你怎么把它介绍给大家?可以按照方位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按照家具类和电器类等等,只要说清楚、说流畅就行。

这种说话训练,能帮助学生逐渐把话说得具体,有条理,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进一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随机出示了词语,并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自己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谈一谈识字方法。如果学生讲到了好的识字方法,就大力表扬。但由于孩子刚刚认字,有些方法还不知道,所以我们这时要结合学生及时渗透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的方法、换一换的方法等。

《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力求识用结合,因此教学时通过乱字排列、组词使学生得到词语的拓展练习。如用生字找找朋友或说一句话。如学习“报纸”一词时,我问学生:你家里有什么报纸?你知道哪些报纸?学习“电视”一词时,我又提问:你喜欢看电视吗?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看电视时,不要忘记保护视力等,让学生在组词时、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时,也加深对生字的记忆。然后我又采用“小组读”、“同桌读”、“自由读”、“个别读”等形式加以正音,确保面向全体学生。最后将课件中的物品变成不带拼音的生字再进行认读。

4、课终游戏记生字。

孩子年龄还小,直观意识占主要,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不长。在前面好长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可能已疲倦,注意力也易分散。此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并运用好剩余的时间,向这最后的几分钟再要效率。此时,我们可以采用课件动画的形式,让学到的家具和电器一个个跳跃出来,来进行巩固训练。一则吸引孩子的眼球,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二则也在孩子高呼家具和电器名字时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最后一个环节是生字的书写。本节课重点学习“上下”的写法,先学习笔画点的书写。起笔轻轻,落笔重。本课的生字比较简单,“下”这个字写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下它的笔顺,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这些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后再写,再评,互相促进。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有充分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在选择中主动体验学习,同时以识字为基点,引导学生发现词与事物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感受识字之乐的同时,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说课稿 篇8

一、对教材的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教材已安排了1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节课就是以此作为基础,利用知识的迁移,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四点:

1、理解几加(减)几的算式和十几加(减)几的算式之间的联系。

2、利用几加(减)几和十几加(减)几的算式之间的联系,熟练计算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算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经历主动分类、尝试探究、实践应用的行为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对学情的分析

1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计算;20以内各数的读写及组成,学生也已掌握。因此,这堂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合作学习,利用推算的方法,自主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注意力较易分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努力创设情景,如游戏、操作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学习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的意图

本课分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由游戏——帮小动物找朋友引入新课,迎合了学生好动的心理,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二环节分两个层次:

第1层次:通过议,分析比较几加几和十几加几的加法之间联系,通过学生经历算、说、练的行为过程,思考得出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在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思考,提倡算法多样性。

第2层次:学生已经认识了加法中的相像题,请他们编出减法中的相像题,已水到渠成。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教师的引,学生的试、讲、算建立计算模型。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第三环节分三个层次:

第1层次:卡片游戏,既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对以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也起到了调节学习气氛的作用。

第2层次:由易到难设计了二个练习。首先,仍是以一道十以内的加(减)法和一道十几加(减)几的加减题为一组的形式出现,进一步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直接计算十几加(减)几的式题作好准备。接着,直接计算十几加(减)几的式题,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第3层次:教师设计了一组带﹡的题,是考虑到班级中还有部分能力强的孩子,提供给他们一个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进一步探究、尝试,从而刺激他们数学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