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佛说众人平等的名言 正文

佛说众人平等的名言

时间:2024-09-28 09:21:48

第三福德圆满:就世俗言,福聚甚多;就胜义言,则不成其为福聚;佛之福德圆满亦然。妙生於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圆满观如来否至是故如来说名具相。

第四身圆满: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随顺众生而显;若从胜义,不能以色身圆满(随形好)与具相(三十二相)观如来也。此诸相好,入地菩萨皆修得成满。

以上三段与《方便般若》毕定品相当:般若谓菩萨入地後,於佛道得决定,随类受生,与佛相似,不虞退堕,於诸众生,作大义利。又谓行般若行生神通波罗蜜(即智证通,智善通达,而得无碍),知一切众生心意、性行,随应教化。此经就五眼说,在佛为五眼,在菩萨则为五通也。又般若谓具神通波罗蜜者,便能往诸世界见佛闻法,福德相好,皆得具足,与此经说福德身相圆满之意正同。妙生於汝意云何如来作是念我说法耶至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第五语圆满:此就说法言之,佛之说教,随顺众生,契当实相,所说圆满,而不以为有所说。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亦即戏论也。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如实相说,虽说而无所增益,实际等於无说也。说法如是,谓之圆满,地上菩萨亦可分分得之。

此段与《方便般若》差别品相当:般若谓诸法性空而有四谛安立者,是佛方便为众生说之;实则无法可说也;正与此经意同。妙生白佛言世尊於当来世颇有众生至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六意圆满,又分六种:其一就佛意之在众生言,佛常以众生为其念处,众生於法能生实信,即为佛所系念,知见是人。但在佛并不作众生分别,亦非非众生,胜义中原无比等差别也。妙生於汝意云何佛得无上正等觉时至如来说为非法故名善法。

其二就佛意之在正觉言,实无少法是佛所证,无上正觉系就众生所知者而假名之。无上之梵语曰阿耨多罗,义即微细不可得;正等觉之梵语日三藐三菩提,“三”字有等徧二义:等觉者,诸佛所证,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谓之等(所离无我众生等,流转性与菩提性亦平等);徧觉者,一切善法,皆正觉了,故谓之徧。然此随顺众生依世俗言,谓佛得无上菩提;依胜义言,一切诸法无有自性,实无少法可证也。妙生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妙高山王至故名愚夫众生。

其三就佛意对於众生施设义利言,此经法门於世有大义利,比之施福,远为殊胜。经云曾无有一众生是如来度者,佛心如境如实知见,既无通途之众生执,故亦无我等见。又佛说法,所以安立众生於实际,而众生本当如是,觉之使自得其所,乃分内事,实无所度也;若有度生之见存,则我等执随之而起矣。我等见固无,无我之我等见亦复无有;而佛说我等执者,乃随俗而说,非如来说实有此我等见也。是故佛说善法,所以导引众生住於实际,说不善法,亦但如众生所执随顺言之;乃至所谓愚夫众生,亦皆假名施设而已。彻底推究说法之意,方知佛说皆为不得已之施设也。妙生於汝意云何应以具相至故彼不能了。

其四就佛意摄取法身言,佛持法为身,此法即法性真如实际,故不应从世谛禅境以具相观於如来也。所谓诸相非相,非无相也,乃以法性等为相也。盖佛缘(是所缘,非因缘)法性而生,以法为身,故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也。然法性离言说思惟,但可内证,非於色声上可得而识,故云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也(具相亦非得正觉之因,故次经云:“莫作是念如来以相具足得成正觉。”今译缺文)。

妙生诸有发趣菩萨乘者至不应越取是故谎取。

其五就佛意不着生死涅槃二边言:发趣菩萨乘者,於法住法性,不作断灭见,而视一切流转如幻如化,以之为用,即不住涅槃;然在用中於无我及无生法得忍解(非流转法自体为无我,不从业惑生为无生),能於恒沙七宝布施不取福聚,即不住生死。又不取福聚云者,乃佛说法异门方便,先除执着,後显正理:所谓不取,非无所取,乃应正取,不应越取也;符顺实际,循矩不违,是为正取。不着生死而显示有生死,是即正取也。

以上各段与《大品般若》七喻品、平等品相当:七喻品说於诸法性空中有六道差别者,乃由众生颠倒而有因果业报,然毛发许非实有;即与此经佛意在众生一段意同。平等品要义有四:初说诸法平等性为净,归於实相无相(无凡夫所执着相故);然据世俗谛说诸佛证得平等性为无上菩提;与此经正觉段无有少法是所证意同。次说诸法义利,但能引发觉道,不能资助果圆,若不圆满,不得正觉;但以无着教化众生;与此经施设义利段意同信。三说诸佛与平等性无别,龙树释谓得平等性为佛,实不可分,此非凡小戏论所及知,与此经佛以法为身段意同。最後说有为无为法,共性平等,是为胜义,即佛智境界;佛於胜义不动(不离意)而益众生;与此经不住生死涅槃一段意同。

其六佛行住不染,即举止无不清净之意。此指佛化身之用後得智者而言,化佛行动自然,毫无染着也。又分三层,初威仪:经云妙生如有说言如来若来若去至都无去来故名如来。

行往坐卧,为四威仪,如来从如而来,从如而去,来去与法界合,随众生所感而显现;虽有其事,并无着意,故谓之都无去来也。妙生若有男子女人至故名法想法想。

次就名色身观行自在说:色身指器世间,名身指有情世间,佛之举止自在,两皆无染。就器世间言,佛於三千大干世界作极微观,而观极微,亦复非实。妙生推阐佛意,谓有情世间,亦同其不实在;若以此两世间为实在,则佛应有聚执。聚字在余译作搏或合,乃常人认识上所以构成实体之原因;盖就同类事物,取其通相(相同之相),作为一搏一聚,心思分别,以为实有,遂生实体之执;从将大地析为墨窿,犹取极微舆极微和合之相,谓之微聚,而生实解(事物本身原无实与非实分别),是为聚执。综合有情相同之情识,执为有情聚,亦复如是。然此但属世间假名,无实体性,愚夫妄执,谓为世界,谓为聚也(聚执有译作一合相者,不甚恰当:细作粗为一,粗析细即不为一,故云一合即不能兼分析与综合之意)。妙生如有说云佛说我见云云,示无聚执方便:谓佛说我见者,就外道执我,假名我见,非有所执。如是於一切法皆应作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解。法之无实,归於法想(假名分别);不但观法无实,乃至观法想亦复不实,而於法想,亦无所住;然後始能究竟无聚执也。妙生若有人以满无量无数世界至应作如是观。

最後为说法不染:说法所以开示众生使其领会实相,故於此亦应无染着。说法通利,胜世间施;云何通利,则在无倒显示离言自性,不增众生之执,是名正说;亦即般若所谓不坏法性而说假名也。以此佛之说法,视众生之着不着而异:不着则说,着则不说。如闻者着空,则不说空而说有;有原无可说,如闻有而解其不实,则不妨说有也。不着则顺离言法性,着则随名言生执,於此了然,而後说空说有自在无碍。

云何正说,经文以一切有为法一颂,明示其例,亦兼以结九分般若之终也。颂以九喻显因缘和合所生l切有为法皆空无实性,所举九事皆就常人习知者为譬,使闻者不致随语起着也。是义极关重要,余处亦说有为法种种喻(如小乘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等),大都就无常为言,不足以达深义;惟此九喻,导引解空,精辟无比。诸家解释,出入略异,今以三层分说:初就见相识设喻,以见一切有为法之自性。有为法,按实不外认识作用之能知(见)、所知 (相)、及知之事(识)而已。星以喻相,谓星光微弱,暗中闪烁,月明则稀,白画全没,众生世相,亦复如是,智慧日出,则不复见。肾以喻见,病目空华,无中生有,我见不实,殆亦如之。灯以喻识,油炬相资,灯焰不绝;由渴爱润,取相炽然;又如油膏垢腻,不净可恶,识以烦恼漏故,亦染着不净。仅此一层,众生虽知有为不实不净,犹执实有受用事在,故次皋三喻,以明受用之发生由於取内外及事,见其不实。幻以喻外器世,明假此幻彼,变化无端也。露以喻内身,诸根不住, 如露见日则唏,遇风即殒,势难久住也。泡以喻受,受假根尘和合而有起灭,事过境迁,皆不实在,如水上泡,起灭随风也。虽已明受用之非实,但以众生时间观念极强,或谓现在不实,过未当实,故最後复举三喻以见三世之不实。梦以喻过去,往事成空,不堪把捉,梦中历历,但忆念之偶然显现,醒後何所有耶。电以喻现在,明现在法,刹那不住,稍纵即逝也。云以喻未来,来者无凭,如云变化开合,不息且不测也。综合三类,而後知有为法之无实体,此即顺乎法性之正说,所以结一经之终。地上菩萨, 求得佛意同满,应随佛说作如是观,乃能随顺众生示其趣向而无所染着,亦如佛之随众生所感而现者,是故菩萨入地即为究竟住也。

此段勘与《方便般若》如化品相当:般若所说要义有二:一、不劲胜义而敬泛求生,如化人行化事,随感而应,无所用心,故无染着,即此经言郡无去来也(乃至佛人涅槃亦复如化,欲众生知佛希有,转向精进也)。二、佛事谓之佛化,三乘事为三乘化,有情事为惑业化:前二是净後一是染,莫非化也。化者似有实无,与空无异;於化不着,切假名分别,即谓之空。彼经云:远离一切法想为空,远离者,假名分别与一切化事原自不符也。知法如化,即远离一切假名分别,故一切皆空,即此经於世界乃至法想亦无所住之义。三有问一切法如化,尚有不如化者在否?佛说凡法与生灭相合者如化;又说涅槃非化。宁非矛盾,佛自解云:涅槃非化,乃为新学菩萨而言,因其仅有信解,未证无生法忍,若闻涅槃如化,修践无凭,易堕空见,为学有其次第,不能不先有阶梯也。就道理言,涅槃者,化法之法性,亦不在化法之外,得化法之实相(空无自性),即是涅槃,故涅槃如化,为佛之正说(此颂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等,於无为法不提一字,即专为新学菩萨说教)。化法如化,化法法性之涅槃亦复如化,不言而喻,故说有为即概括无为也。考什师译《大品》如化品,改题为涅槃如化品,虽未见经文申说,然其含义推比而知,可谓深得经旨;而本经终结於此一颂,实为新学菩萨入德之门也(此颂在本经马结论,而於般若学法为发端,净师在印得通人指授,回国译传此经,复作《金刚般若末颂赞逑》,附刊世亲释後,可资参考;但须先明《大品》如化品要义,心知其意,始能领会也)。

佛教名言名语生活感悟【经典篇】

1.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2.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3.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4.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5.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6. 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7. 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8.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9.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10.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11. 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12.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13.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14. 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15.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佛。

佛教名言名语生活感悟【精选篇】

1.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3.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4.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5.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疑。

6. 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7. 多年行脚觅归途,入室知为道路愚。检点旧时新衣钵,了无一物可提扶。

8.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9. 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10.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1. 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12.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13.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4. 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15.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16.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17.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18. 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19. 反复叮咛无相形,觉时恋梦梦恋醒。慈悲空洒常啼泪,沉醉心扉依旧扃。。

20.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21.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佛教名言名语生活感悟【热门篇】

1. 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l un,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2.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3.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4. 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5.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6.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7.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8.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

9.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10.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11.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12.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13.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14. 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

15. 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16. 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17.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18. 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19.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20. 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21.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宗嘉节自《圆觉经》)

22.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23.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24. 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

25. 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26. 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27. 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28.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29.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30.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偈颂:二乘乐小法,悲心莫能发;着相心不广,不受无上法。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偈颂:口诵心能行,无相亦无住;感得人天供,如佛应恭敬。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偈颂:前念一念迷,后念一念觉;悟后消罪障,即能证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偈颂:供养无量佛,不及悟无生;远离颠倒想,究竟到彼岸。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偈颂:好乐小法者,不信此大法;如灯除众暗,故心即狂乱。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偈颂:此经般若义,妙法不可思;所得之功德,果报不可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偈颂:如来灭度后,若有人发心;当依何法住,如何降妄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偈颂:当生菩提心,自度及度人;无我度众生,无人被我度。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偈颂:若心着四相,则非菩萨行;实无能所度,亦无涅槃求。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偈颂:实无有四相,亦无发心者;既然无有我,岂有人被度。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偈颂:尊者解佛意,且悟无相理;故言无法得,世尊即印可。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偈颂:如来于师处,若心有法得;既是着四相,岂能得授记。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偈颂:诸法如本来,原是净无染;取舍故浊秽,无别自归净。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偈颂:如来心无得,自然得清净;心本无一物,随缘任妙用。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偈颂:万法由心生,此心即自佛;综观一切法,何处不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偈颂: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偈颂:人身虽长大,有相非大身;法身无形相,不住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偈颂:不但佛如此,菩萨亦复是;我人若不除,不得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偈颂:实无一切法,岂有菩萨名;不见诸相者,斯人是菩萨。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偈颂:严土之心得,即非菩萨行;心若无能所,净心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偈颂:了知一切法,无我人等相;通达无障碍,此乃真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偈颂:众生有五眼,迷覆不能见;妄除心能觉,诸眼自开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偈颂:一沙一恒河,妄念如河沙;一佛一世界,息妄在佛国。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偈颂:心中之众生,自性如来知;妄心本非有,歇即见本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偈颂:前念瞥然过,后念犹未至;今念何曾在,念念尽不实。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偈颂:虽有七宝施,此心不可得;无住心清净,此福徧法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偈颂:心既本空寂,岂有色可得;但色不离空,故色即是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偈颂:如来无形相,岂有相可见;无相无不相,故空即是色。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偈颂:如来无能所,假立名言解;万法原空寂,遇缘随人说。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告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偈颂:执法着圣见,不信是凡夫;凡圣皆不生,斯人乃正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偈颂:外无求菩提,内无所得心;一尘莫能染,是名究竟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偈颂:佛说菩提法,凡圣尽平等;离相修众善,净心即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偈颂:凡修诸善法,有求即非善;不希求果报,是名为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偈颂:修福不修道,何时能解脱;受持般若经,福智尽无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偈颂:众生本自佛,何者如来度;若不因闻法,何者能成佛。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偈颂:我者清净义,凡夫心混浊;若能净其意,佛由凡夫成。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偈颂:相好且庄严,不执也为难;法身非相好,不应如此观。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偈颂:为遣执相病,世尊说此偈;着相求菩提,不能见自性。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偈颂:自性虽具足,不修岂可见;若说断灭法,无疑断佛种。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偈颂:通达一切法,法本空无性;我法两不执,此忍胜宝施。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偈颂:菩萨不为利,但愿众离苦;心中无贪着,故说不受福。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偈颂:于相有来去,本性无来去;如来常空寂,来去皆自如。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偈颂:一念无明起,妄念似微尘;妄念岂真实,不住念清净。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偈颂:三千贪瞋痴,六道轮回苦;若修戒定慧,淤泥生红莲。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偈颂:世界于自心,执心被相缚;但莫执有无,假名谈实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偈颂:实相不可说,学人须自悟;凡夫常口说,执事不达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偈颂:佛见即正见,常乐我净也;我佛人人有,常住不变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偈颂:真发菩提心,应学佛知见;触目一切法,悉皆不取舍。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偈颂:发心为人说,其福胜于彼;众宝有竭尽,四句偈无穷。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偈颂:但无一切心,何取一切相;无心亦无相,如如自不动。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偈颂:妄心起生灭,虚幻本无常;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偈颂:心悟无相理,行应无所住;此经之宗趣,信解当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