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都从其中汲取营养。易道广大,洁静精微。其中不乏教育人修身处事的至理名言,这些修身的金科玉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1潜龙勿用
出自《易经》乾卦。潜龙就是潜在水底的龙。这是要告诉你,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要注重积蓄力量,韬光养晦,不要随便做出什么大动作。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的隐士,潜龙是有德行的隐士,“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人间的繁华不能搅扰他安静的心;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也不会觉得难过烦闷。
2亢龙有悔
出自《易经》乾卦。飞的过高的龙会有悔恨。我们常说,物极必反,日中而昃。做事情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转变,好事就会开始慢慢变坏。亢,就是穷高,只知道往高处飞,知进不知退。这样做一定会有悔恨。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经》乾卦文言。健是刚健的意思,天刚健,所以阴阳交合,万物生长,四季变化相推。君子看到这种情况,就要效法天,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字面意思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
4地德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自《易经》坤卦文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一个人要能承受自己能力以内,要自己权衡。一个拥有博大胸襟与高尚品德的人,不断进取,宽厚待人,自然会得到众人的敬佩与支持,进而取得巨大成功。
5君子以成德为行
出自《易经》乾卦文言。什么叫“以成德为行”?就是说把成就自身德性、品德作为行动的一个目的。我们现在都说,生活就是修行。在古人那里,也确实是这样,“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行、修道、自我提升,这些都不需要刻意为之,都在个人的生活中。
6无平不陂 无往不复 艰贞无咎
陂是坡地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平地和山坡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去就会有来。艰、贞是两个词,艰是说外在环境的艰苦、穷困;贞是君子内在对贞正的坚守。君子在艰苦、穷困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和品行的贞正,是没有什么过错的。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就是君子和小人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7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指以谦卑自守。语出《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就是养,引申为自守。卑以自牧就是谦卑自守也。谦卦是64卦当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
8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周易》第三十二卦是“恒卦”,其卦辞大意是,这一卦象征恒久,亨通,没有过错,利于守持正道,利于前行。后来,《易传》对这一卦解释说,天地运行规律就是恒久不停的,日月顺行天道而能永久照耀天下,四季往复变化而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永久保持美德而能教化社会;观察这些恒久的.现象,天地之间万物的性情就可以明白了。
9君子以同而异
君子应该在求大同的前提下,保留小的差别和不同。
10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这句话出自《易经》第四十二卦:益卦。这两句话和《论语》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有些类似。“迁”就是改变的意思。
11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语出自《易经》的第四十六卦升卦。《升》卦谈的是上升之卦,亦犹其爻辞所说的“升阶”之义。君子也应当效法这一精神,谨慎自己的德性,不断进修,由小处著手,累积成高大的德行或者功业。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6、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0、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11、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1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1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4、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15、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1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1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2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22、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2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7、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1、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32、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33、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3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5、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36、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38、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9、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40、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41、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43、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4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4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4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7、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4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4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50、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51、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5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53、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54、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55、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5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5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59、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6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6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6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6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6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6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68、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69、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70、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处】《荀子性恶》。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礼记缁衣》。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君子强学而力行。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实事求是。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