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 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 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2.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3.百闻不如一见。
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7.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9.不可同日而语。
10.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2.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
1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4.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15.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1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17.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1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0.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21.貂不足,狗尾续。《《晋书》》
2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23.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2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5.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2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2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2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3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31.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3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杜牧》
3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34.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3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6.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7.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38.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9.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
4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1.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4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4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6.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4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4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50.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51.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陆机》
5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53.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5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5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56.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57.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6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1.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刘义庆》
6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运命论》》
63.—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南阳萧绎》》
6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6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66.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67.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资治通鉴》》
6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69.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路史》》
70.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71.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72.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7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7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75.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7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78.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7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
8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8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8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8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8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85.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8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8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8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8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9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9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9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9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
9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95.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96.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97.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98.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
9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100.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魏书》》
10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0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汉韩婴》
103.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10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0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0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10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0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0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10.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11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1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1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1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11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116.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11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11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1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2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121.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2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12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24.疑则勿用,用则不疑。《陈亮》
12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12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12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2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12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3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131.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132.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 伊训》
13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3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13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36.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1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3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39.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140.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4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14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