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舍得的名言古文 正文

关于舍得的名言古文

时间:2024-09-23 07:28:04

1、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2、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白居易《江楼月》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徐再思《阳春曲·闺怨》

5、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6、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7、萱草石榴,也解留春住。——刘铉《蝶恋花·送春》

8、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王令《送春》

9、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王维《送别》

10、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11、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12、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庾信《重别周尚书》

13、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14、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15、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1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7、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18、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1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0、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21、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22、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23、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王昌龄《送狄宗亨》

24、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25、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26、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27、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

28、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欧阳修《别滁》

29、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30、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31、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32、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33、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钱起《送僧归日本》

34、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35、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苏轼《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36、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37、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38、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39、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40、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苏轼《送贾讷倅眉》

41、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李颀《送陈章甫》

42、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43、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高適《送郑侍御谪闽中》

44、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

45、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46、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47、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48、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49、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50、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51、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张纮《闺怨》

52、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53、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54、衣上酒痕诗里字。——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55、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李商隐《落花》

56、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57、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58、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鱼我所欲也》告诉我们,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习任务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习方法

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 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 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关于孟子

孟子故居

孟子简介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 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③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④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四、深入探究

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 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五、拓展探究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下面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2. 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3. 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六、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1. 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不已……

2. 请讲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选择的故事,并谈谈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例:一个14岁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择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母亲,她就选择了富贵、选择了澳大利亚;选择父亲,她就选择了贫穷,选择了中国。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择了父亲,选择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小女孩做到了无愧于心。

附:《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日:“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日:“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嵩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日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此才识,走避不得 走避:逃跑躲避。

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哀矜:怜悯慎重。

C.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决杖:处以杖刑。

D.坚多识典故 典故:典制掌故。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B 解析:“哀矜”,怜悯,同情。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试题时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知识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先整体阅读本句,根据上下文确定大致意思;再根据韵脚,句式,标志词断句。抓住“岂可”“哉”“书”等词断句。

【思路点拨】古文断句要点:①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断句只是考查的一种切入方式。②备考中,要以解读文本为主,断句标志为辅,将二者结合起来。③考试中,在致力于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注意断句标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人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后来果然李知古被杀,蛮众反叛。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C 解析:原文是“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即在徐坚反对的时候,李知古只是请求筑城,征收重税,选项中却将请求当作了事实。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1)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答案解析】(1)每当有了疑难之处,常常去询问徐坚(到徐坚那里去询问),徐坚必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明,王方庆很喜欢他(对此非常赞许,对他的学问非常称许)。 解析:5分;译出大意给2分;“疑滞”,“疑难之处”“疑问”“疑惑不通”等;“征”,“征引”“引用”“引证”“援引”“用……证明、证验”等;“善”,“喜欢”“赞许”“赞赏”“认为是好的”等;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徐坚认为蛮夷桀骜不驯(生性粗陋、顽固不化),不能让他们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如果使军队劳累长途跋涉,损失的东西弥补不了获取的东西(得不偿失)。 解析:5分;译出大意给2分;“以”,“认为”“以为”;“同”,“与……相同、一样”“等同”等;“劳”,“使……疲劳、劳累”等;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思路点拨】高考文言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只是辅助。因此,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否则一定要讲究字字落实。专用名词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照抄,省略要补出,词类活用要准确,特殊句式要调整。尤其要有得分点意识,学会抓关键词,书写要工整,语句要通顺,杜绝错别字。

译文

徐坚,是西台舍人齐聃的儿子。年轻时好学,博览经史,品性宽厚自尊。圣历年间,皇上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荐徐坚为判官,专意委托他起草表奏。王方庆爱好《三礼》之学,每当有了疑难之处,常常去询问徐坚,徐坚必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明,王方庆很喜欢他。又赏识他的文章典雅充实,曾称赞说:“徐坚是撰写诏令的最佳人选。”杨再思也说:“他是做凤阁舍人的材料,有这样的才识,是逃避不了的。”徐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人一同修撰《三教珠英》,众人依照徐坚等人的体例,很快撰修成书,徐坚升任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年,徐坚两次升任给事中。当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的不轨行为,反而被武三思诬陷,中宗立即命令杀掉韦月将。当时正值盛夏,徐坚上表说:“韦月将诬告善良,有意违背诏命,依据他的情状,的确应当严厉诛杀。但如今是酷夏季节,天道让万物生长,在这时公开杀戮,违背了时令。谨依照《月令》:‘夏行秋令,则会使低湿的地方发生水涝,庄稼不能成熟。’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而光大史册的美名,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将怎样训导后人?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允许等到秋分处决,以使陛下审慎用刑罚的规范,光照千载;又使陛下哀怜的仁惠,遍及四海。”中宗采纳了徐坚的表奏,便下令对韦月将处以杖刑,流放岭表。

当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求派兵进击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投降归附以后,又请求筑城,加重征收他们的赋税。徐坚认为蛮夷生性粗陋,不能让他们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如果使军队劳累长途跋涉,损失的东西弥补不了获取的东西(得不偿失)。因此独自建议认为这样做不利。睿宗不听从,令李知古调发剑南军队前往筑城,准备分置州县。李知古因此想要诛杀蛮夷中的豪强,抄没他们的子女作为奴婢。蛮众恐惧,便杀了李知古,相继反叛,服劳役的人奔逃溃散,姚、嶲道路由此多年不通。

徐坚的妻子是侍中岑羲的妹妹,徐坚因与岑羲是近亲,坚决辞去机要职务,便改任太子詹事,他对人说:“我不敢求取高官,是为了躲避灾难。”等到岑羲被诛杀以后,徐坚竟没有被过深连累。徐坚通晓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一共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十七年去世,终年七十余岁,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