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认读量词。
2、了解包含递进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短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5、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
5、习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1、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交流习作,修改提升。新—课—标—第—一—网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量词。
2、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3、习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第1课时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
2、带着问题去发现:
(1)指名读词,想想能发现什么
(2)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结论: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环境中意思不同。
(4)指名读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字,想想能发现什么
(5)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与数字连在一起。
(6)结论:这些字与具体的数字在一起,是数量词。
3、齐读,积累词语。
4、你能想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另外几个词语吗?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五年级语文教案2
一、背景知识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
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步骤如下: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学生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知,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
(2)、课堂教学中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3)、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4)、“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5)、比喻手法所能体现的总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有句名言说:“比喻总是跛足的。”比较也是一样。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目的,不曲解课文的本意。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段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两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看图片引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
2、学生交流讨论,
对,它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学生简单介绍)。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尽量划出能表示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2、指名朗读(请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教师以此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各段表示中心意思的句子,教师挑中心词进行简单板书。
塑像——精美
艺术宝库
壁画——艳丽多姿
(三)深入学习课文4、5两段
1、学习第4段
①指名配乐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感受画面内容,体会画面上主要在画什么。
②交流讨论,并从文中找出对应语句。
③朗读体会
④比较朗读、
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引导学生找动词从而体会画面女子舞姿的优美。
⑤学习课文第一句,由背景来感受壁画的艳丽多姿。
2、学习第5段
①学生写感受看了这样的壁画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②交流所写感受
③学习课文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游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后一个段落。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栩栩如生的画面内容。
3、背诵4、5两段
①学生自己准备
②检查背诵情况(可由学生自己选喜欢的段落来背诵)
(四)教师
(五)布置作业1、积累4、5两段2、上
一、散文概念
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
二、散文的特点
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真)
形式上(行散):(1)表达方式多样: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3)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
(4)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5)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叫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三、散文分类
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
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四、散文的线索、方法:理材料,抓线索,识文眼??
1、找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理顺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①以人为线,②以事为线,③以物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时间为线,⑥以地点为线。
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有的文章有明(事件)、暗(感情)两条线索。找线索的方法:a.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b.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c.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4、品情感。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几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5)联想。
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6)衬托
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7)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8)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七、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
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
关于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7、关键词的赏析:
⑴、该词的本义;
⑵、该词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⑶、该词在本句中的含义(对句子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作答;
(4)、该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8、阅读步骤: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第四、“十六字”方针。
1、字不离词。2、词不离句。3、句不离段。4、段不离篇。
二.常见考查题型: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解题钥匙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考题形式:
1.解释词语含义。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答题策略:⑴、该词的本义;
以借物喻人的青松作文1
终于踏进了中学的大门,不知不觉过了许多日子;在这些日子里,我悄悄的爱上了这美丽的校园,这里花儿是那么绚丽,就连小草也是那么的青绿,更让我喜欢的是路旁的一列青松。
虽然只是那么几棵,立在路旁,像士兵,高峻、挺拔、威严。
它屹立着,叶子像针一样,片片向外伸展着包住了整个树身;由下到上逐渐变浅,对列相间而又生得那么整齐,微风吹来,叶片轻轻晃动,显得娇嫩而端庄,那丰满的姿态很像一位丰姿卓约的少妇;作为一个姿态,小鸟时常停在松树中,它们在那儿唱出清脆的歌声,我想应该是这绿色使他们的歌声这么婉转清脆吧。
秋霜把花儿打落,小草也不那么青翠,只有那松树越发的青黑,叶片针尖一样,我轻轻摘上一片,保留做往昔的记忆;心中想:也许这可怜的松树也会不再绚丽,也会淡淡的枯萎吧,来年的春天我一定将去年的拿出来,和新的叶片比较。相信他们会一模一样的,就像一个叶柄里长出来一样。我知道就算凋零它也有悠悠的欢乐,不会惆怅。
北风呼啸,冬雪飘零;只有松树依然挺立,依然那么的青绿,鲜花不再香,鸟儿的歌声不再脆。它会孤单吗?我凝视着这一片绿,树旁是一个学生捧书而读的身影。书声朗朗,书香淡淡。从此,哪怕天寒地冻,哪怕万物凋零,我知道它不会孤单。
以借物喻人的青松作文2
我家后院的花坛旁有一棵,他就象一位哨兵,守卫着我们家。
春天,百花争艳,青松也不甘示弱,发出了嫩芽,小小的,鲜绿色,十分可爱;每当春雨下过,青松细细地吮吸着雨露,静静地发芽,小鸟飞来,站在青松的顶头,唱着动听的歌,青松慢慢的欣赏。春姑娘给啊了一个指点,青松向春姑娘道谢。
夏姑娘到来了,青松枝叶茂密,无论是烈日的暴晒,还是风雨的吹打,青松都如此的挺拔,人们在烈日站在下面乘凉,时不时的拉拉他的枝叶,而他却一点儿也不介意。
秋天,其他的枝木都以凋谢,惟独青松,而却挺在那,秋风习习,枝叶飘落,青松的枝叶仍然那样鲜绿,青松你是多么执着,你是多么坚定。
冬天,寒风刺骨,普通树木都以凋零,唯一青松是那样特别,就象白锻上镶嵌着一朵绿色的话,是多么独特,多有别有风格,冬天是一个树木的末日,而青松却向树神勇于挑战。
青松,你就象是一名战士,挺立在风雨,你意志那样坚定,啊!青松!我爱你!
以借物喻人的青松作文3
春天,它那针形的叶子呈现出嫩绿色,给山崖添上一道绚丽的色彩。它的枝干也开始增高,山崖上到处飘着一股松香味。青松点缀着山崖,使山崖变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在这个季节,它的叶子也很柔软,不是那么扎手。
夏天,它那针形的叶子变成墨绿色,碰一碰“针尖”,也会把手扎到。这时侯,树枝上面长满了绿色的松塔,不过还没有长成熟。在炎热的夏日,青松用它的枝叶遮住了毒辣的阳光,使来到山上旅游的人们不必饱受阳光的照射,如果累了,就可以坐在树荫下休息一会儿。树干的颜色越来越深。有了这些青松,显得这座山很古老。
秋天,墨绿色的叶子逐渐变成棕色,也没有以前那么湿润了;树枝上的松塔,慢慢裂开,露出诱人的松果,它的颜色也慢慢变灰,招引来了可爱的小松鼠,它们抱起松塔,高兴地跳着,而树干依然是棕色,和树叶差不多,山上的松香味更浓,更清新了。
冬天,有些树枝可能会冻死,长在这些树枝上的树叶和松塔也会落在地上,有的人会把它们拾到家里,烧火取暖。冬天虽然寒冷,但它们依然挺立在那里。虽然它们都生长在岩石缝中,但它们却没有半句怨言,深深地扎根在岩石缝中。
山崖上的青松,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它们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冬日里,许多植物都枯死了,但它们却在寒冷的冬天里等待着明年春天的到来。
以借物喻人的青松作文4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小山坡脚下。山坡上到处是一片绿油油的青松。
春天,那片青松绿得像蔚蓝的海洋。绿油油的松毛里开满了粉黄色的松花;那花粉随风飘散,花香迷人。人们常会去那里参观。有的人在看花,有的人照相,有的人在玩游玩。
夏天,青松和春天的样子没有多大变化;只是树上的枝丫和松毛密集了许多。密密麻麻的松树,苍翠挺拔,像千千万万的哨兵日夜守候在自己的岗位上。那一支支松花变成了一个个锥状的果实,像一颗颗香甜可口的菠萝点缀在林中。
秋天,那松针变成了绿黑色。一个个松果裂开了,像成千上万的神仙向人间挥撒着绿色的种子。
冬天,下雪了!鹅毛般的大雪落在松针和干的松果上。那松丫和松毛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偶尔发出“咯吱”的声音。真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节,待到雪化时。”
我喜欢你——青松。你一年四季都是那么可爱!
以借物喻人的青松作文5
家乡的许多景物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青松。
春天,春姑娘给花草树木换上了一件新装。花开了,草绿了,所有树木都长出了新的枝干,枝干上满是绿叶。这时松树枝头的芽苞里也吐露出好象钢针一样的嫩叶,尖尖的,绿绿的,与原来的那些老叶对比鲜明,多么地生机盎然啊!
夏天到了,但是松树却没有向炎热低头,叶子更加茂密了,一点也不怕热似的。偶尔,燥热的风拂过林梢,撩拨松树唱出歌儿,那么动听。
秋天,其它树木的叶子都枯黄了,惟有松树的叶子还是那么青葱苍翠。冬天,在呼呼寒风的吹袭下,草儿全都枯萎了,树木仅剩零星的黄叶。松树却披着那身绿色的战袍,昂首挺立在风雪中。看到它那个英勇不屈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一首诗: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我们要学习松树这种英勇不屈的精神啊!
以借物喻人的青松作文6
青松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树木,我见过的青松的叶子呈针形,有长有短。
春天,阳光明媚。一株株青松抽出了新的芽儿,长出了新的枝叶,它们吸足了阳光,奋勇的长着。
夏天,烈日炎炎。许多花草经不住烈日的照射,都低下了头。而青松却依然高耸直立,坚强的抵挡着烈日的暴晒。
秋天,秋风萧瑟。一棵棵树木的枝叶都凋零了,满地尽是落叶。只有青松还叶绿枝盛,高耸直立。它做好了准备,与即将到来的寒冬进行顽强抗争。
冬天,大雪纷飞。一棵棵树木被大雪压弯了腰。只有青松巍然屹立、不屈不挠,这正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它傲然屹立于风雪之中。
啊!青松,你不屈不挠,你不畏严寒,你不怕酷暑,敢于挑战,敢于斗争。让我们都来学习青松的优良品质吧!
以借物喻人的青松作文7
超格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题记
有人喜爱梅花的高洁,有人喜爱竹子的清高,而我却独独喜爱青松的坚韧和不群。
青松,一年四季颜色如一,所以被称之为“常青树”。酷暑和严寒奈何不了它,改变不了它的颜色,它是夏日里最显眼的葱绿,更是冬天里唯一的一抹绿色,为苍茫的白色大地带来勃勃生机。青松不论周围环境如何,始终也改变不了它的`青翠和挺直,这种卓尔不群的品质,是我最为欣赏和喜欢的地方。
“饱历冰于霜,千年方未己”,这既是青松气节最好的写照,还能形象的刻画出像鲁迅先生这样拥有青松品质的人。当时白色恐怖,在反动派强大的兵力和压迫下,许多人叛变,被杀害,但是鲁迅先生却临危不惧,利用文字与反动派作斗争,批判反动派,呼吁大家挺直腰杆为争取民主与自由而抗争。鲁迅先生被抓后不屈服,不叛变,直到牺牲,好一棵活生生的青松!我敬佩鲁迅先生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鲁迅先生真是青松的最好代言人,我愈发的喜爱青松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
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青松也正是无私的奉献出它全部。青松的树干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可以当做造纸的原料;脂液可以制松香、松节油;根和枝杈是很好的燃料。松针还能用来熏肉,制作松花蛋。总而言之,青松为我们默默奉献着,它要求与人的很少,给予人的甚多。
青松,我的榜样,高尚的品质是我所追求的境界。我喜欢青松,我要做一个具有青松般精神的人!
以借物喻人的青松作文8
我爱你,坚强的象征——青松!
我爱青松,并不是因为它具有的某种外表,而是它的超凡脱俗,无论是炎热的盛夏,还是寒冷的隆冬,都无法改变它的本质——坚强!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大地萌发出了大片大片的嫩绿。青松也吮吸着春天赐予的甘露,在微风的吹拂下,愉快的生长!
炎热的夏季,太阳狂喷着火焰,灸烤着大地,有的花草都被晒得打不起精神。但苍松依然那么挺拔,一根根松针绿的发亮、冒油。油区的大路两旁,被青松所覆盖,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在绿色中,还偶尔有红的、黄的斑斓点缀,又像是跳动着色彩的波浪。置身碧海,阳光下,一株株年轻的青松碧绿滴翠,挺拔坚毅,亭亭向上。
凉爽的秋天是金色的季节,也是人们喜气洋洋收获的季节。此时,青松却毫不泛黄,依然那样浓绿,冠如一团乌云,浓得吹不进风,而针叶缝里,却挂着一串串硕大的“松塔儿”,点缀着朴素的松枝。
隆冬来临,很多树木往日的“神采奕奕”一下全无,只有青松无谓严寒,依然那样葱郁,当鹅毛大雪纷纷飘落之时,那些苍翠欲滴的青松像是披着银白色大衣、戴着银色帽子的战士,美丽的树挂吸引着赏雪的人。拨开白雪,好似“拨开乌云”,我看见了浓浓的绿,我又感到了春的气息,想起了雪莱说的
我爱青松,爱它苍翠欲滴,爱它四季常绿,爱它的顽强精神。在万绿丛中,它是那么脱俗,又是那么平凡,它那永存的绿,给了人们信念,给了人们希望!
我爱青松!
我爱这棵永不褪色的长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