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人们令你失望,你更要勇往直前,因为早晨到来,又是阳光灿烂的一天。
And when they let you down
You get up off the ground
cause morning rolls around
And it’s another day of sun.
2.一次小小的邂逅,可能就是苦等的机遇。
A little chance encounter…
could be the one you’ve waited for.
3.我们追寻的不过是另一个人的爱,一股悸动、一个眼神、一个碰触、一支舞,凝视一个人的双眼,点亮一整片天空。
Yes,all we’re lookin’for is love from someone else.
A rush
A glance
A touch
A dance
A look in somebody’s eyes…to light up the skies
4.我只需要这疯狂的感觉,与噗通乱跳的心,但愿它一直都在。
cause all that i need’s this crazy feeling.
The rat-tat- tat of my heart.
Think i want it to stay.
5.总会有个地方能让我实现,对自己的期许。
Somewhere there’s a place…
where i find who i’m gonna be.
6.就这样一文不名,我跳上巴士,来到这里,勇敢或疯狂,未来见分晓。
without a nickel to my name
Hopped a bus,here i came.
could be brave or just insane,we’ll have to see.
7.没人喜欢爵士,连你都不喜欢
well,no one likes jazz!not even you!
因为你,我现在喜欢了
i do like jazz now because of you!
8.敬那些做梦的人,哪怕他们有点傻,敬那些痛着的心,敬我们制造的`混乱。
Here’s to the ones who dream
Foolish as they may seem
Here’s to the hearts that ache
Here’s to the mess we make.
9.正是那一丝丝疯狂,让我们看见新的色彩。
A bit of madness is key
To give us new colors to see’
10.人最爱别人倾注热情的事物。
People love what other people are passionate about!
11.音乐与机械打造的彩色世界,召唤我跃上大银幕,活在每一个场景中。
A Technicolor world made out of music and machine
it called me to be on that screen
And live inside each scene.
12.你为什么把「浪漫」说得好像很不堪?
why do you say“romantic”like
it’s a dirty word?
我不知道,洛杉矶就是这样,什么都崇拜,什么都不重视。
i don’t know.That’s l.A. They just worship everything and they value nothing.
13.你可以自己写角色,写跟你一样有趣的东西。
You could just write your own roles,you know?
write something that’s as interesting as you are
14.爵士就是…每次都是新的,每晚都是全新的,非常非常刺激。
it’s new every time.it’s brand new every night.影视知识
it’s very,very exciting.
15.如果那么墨守成规,要怎么当革命者?
How are you gonna be a revolutionary if you’re such a traditionalist?
你紧抓着过去不放,但爵士是放眼未来。
You’re holdin’onto the past,but jazz is about the future.
16.等你拿到这个角色,你必须要付出一切,全力以赴,这是你的梦想。
when you get this,you gotta give it everything you got.
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记下重要的知识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
-------------------------------------------------------------------------------------------------
二、教师
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根据学校设施条件和个人职称专业,安排学生入座、发放学习资料、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引导辅导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听课练习,组织考试、传授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开展主持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记忆认知、动手沟通、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经验技术。他受社会的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执行各项教育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称号给予人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
-------------------------------------------------------------------------------------------------
三、教师读书笔记54篇
篇1、教师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
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篇2、教师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让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篇3、教师读书笔记
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篇4、教师读书笔记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篇5、教师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综合起来讲,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书中谈到首先要有效备课。备课中讲到三种计划的制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能力。具体到日计划的制定,也提出要考虑三个要素:
(1)学习者,包括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及学生需要。
(2)学科内容及其结构,在这里指出教师的责任,尽管教科书中规定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师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再度开发。还提出了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文中指出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目标既不至于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
具体教学目标应该以激励学生热情的学习为标准;教学方法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考虑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组合,很轻松地指出教师是一个“象受欢迎的男女演员”一样的复合型的天才。
其次,有效指导。主要讲了“有效讲授”与“有效提问与倾听”。在有效讲授的论述中教了我们三种技巧,感觉很亲切,很实用。象一位长者在循循教导,我浏览了刘教授的博客,其中对加入的条件有几条要求很耐人寻味。这样写:接受我的新生活建议,1、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2、把体育锻炼当成头等大事3、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4、不破坏、不挥霍自然资源5、宽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文化多样性6、保护动物,尊重生物多样性。感觉刘教授更加有血有肉,读起文章来更感觉亲切,似乎再听报告一样的感受,仿佛看到教授写书是的情景。文中关于“保持节奏”的策略也讲的很细致。如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教学环节的过度及不同主题间的过度要重视,要保证过度数量不多,尽可能有条理,简洁等。
篇6、教师读书笔记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篇7、教师读书笔记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篇8、教师读书笔记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篇9、教师读书笔记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篇10、教师读书笔记
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篇11、教师读书笔记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老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作为一名老师,想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就需要不断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才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只有在反思中提炼出精华和真理,才能不断地修炼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教学反思是老师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切实有效的反思活动。翻开杂志,打开网页,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成名的教师都有一个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可以说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它一方面让我们在教学中的正确的行为予以肯定,不断的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自己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正、自我完善。教学反思使我们拒绝平庸,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以升华,使我们吐故纳新,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写反思都是在查找教学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而在发现自己的优势,肯定一节课的亮点上花的功夫相对少了一点。同时,我们在反思时,往往写的都是教学反思,而忽略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反思。所以,对于平日里与学生接触时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要认真地、耐心地反思,从中找到某种教育规律。再者,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往往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学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虽然做了好多年教师,偶尔也进行过教学反思,但创新方面是少之又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老师终身受益。”教育随笔,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全纪录,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需我们抓住一天中的一个火花,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听课,也可以是网上,杂志上看到后的灵感。
篇12、教师读书笔记
这个月读了《做最棒的老师》一书,上面举了很多教育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作为老师应有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把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
作为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时,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控制自己的言行,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错误。这就需要向慈母一样将爱播进学生的心田。心理学还告诉我们:人际交往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我们除了做好“严师”,“慈母”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多接触,推心置腹的和学生交谈,成为学生的“挚友”。
总之,作为一名好教师必须以多种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做一名好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作一名好老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做有益事、以宁静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做事”;要有理想、有思想、有激情、很认真、多读书、会反思、有韧劲。我们应该不断实现专业自主,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是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工作有情趣,生活有品味,做人上境界。
篇13、教师读书笔记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篇14、教师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不到两年的英语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专业水平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读书既能够提升个人的修养,也能促进一名英语教师各方面的发展。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想要让自我的学生变得优秀,首先就要让自我变得更优秀!但是,我感觉自我有太多不足的方面。因此,我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又不明白从何学起。自从加入名师工作室之后,感觉有一盏明灯指引这我并且让我在教师道路上有了前进的方向。为了让自我成为一名更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我利用将近一个月的寒假时间来给自我冲电,我看了一些关于《新教育》、《新课程标准》和《给教师的推荐》等书籍,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我从中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推荐》是一本十分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虽然不是什么很有名的书,但是它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推荐,并且每一条推荐都谈到一个老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例相结合,加上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自我法子内心的觉得这是一本对于一名想要进步教师的好书。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让我从中真的学到很多,虽未亲身经历,但却受益匪浅。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务必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就应要不断培养自我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资料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句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比如,上课的时候,一个优秀的老师不只是有课本上的知识,肚子里还就应装有其他的知识。这样,即使不喜欢英语的学生也会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英语。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我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在现实生活中,我了解到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我对所教资料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我是很不认同有这种想法的老师。首先,我觉得一名老师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资料就越生动搞笑,而学生的思维也就越容易跟上老师;其次,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最后但不只是只有这一点,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和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才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容易做出与学生实际的相贴合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透过《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我们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更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努力。
篇15、教师读书笔记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家庭教育书籍,是在长春的联合书城。当时和好朋友一齐去买书,为了凑够买300元钱的书就能够办一张会员卡,我就毫不犹豫的听了书店工作人员的介绍买了这本书,理由是这本书书是师大附小的老师推荐给家长看的。
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品读,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遍后,又挑重点地方读了第二遍。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我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我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香港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的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
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我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潜力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不会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齐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在节假日,我没有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习和感受……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思考的。
此书让我的收获颇丰,此刻谈谈自我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让孩子泡在书海中。以前我总是说自我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其实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引导的方法。首先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父母更要和孩子一齐读书,这一点和我校的亲子共读是一致的。让孩子读感兴趣的书,哪怕开始的时候和学习的书并没关,但是当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后,他就会不知不觉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书,这是名著和文学书籍就会走近孩子的视野中。从我儿子的身上我就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以前的儿子从来不读课外书,是一本校园文学书《淘气包马小跳》让他爱上了校园文学。那次我和他一齐去书店买学习用品,儿子自我挑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回到家后,我陪儿子一齐看,儿子一看就上瘾了,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看完后,又央求我给他买另一本。
看到儿子有主动读书的愿望,我没有吝啬钱,在网上给儿子买了全套的《淘气包马小跳》共20本。看到儿子捧着新爱的书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的由衷的高兴,当儿子读完这一套之后,又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全套16册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系列。此刻每当我和儿子去吉林或者长春的时候,孩子最爱去的地方不是游乐园,而是书店。我们母子都喜欢在书海中漫步,畅游。如今,儿子读完的书已经有几十本了。这中间包括校园文学、四大名著、科普知识等等,只要是儿子买书的要求,我一律同意。此刻我感觉到儿子写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样“词穷”了。书读多了,他的想象力也丰富了。每一天我家睡觉前都会看到我和儿子各持一本书在床头品读,虽然是个读个的,但孩子真的是爱上了阅读。
二、爱在自由里。孩子不是机器,教育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仅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做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绩方面和别人攀比,在孩子小学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各方面基础都打扎实了,正如厚积而勃发。在给孩子学习时间的同时更就应给孩子玩的时间,有的时候,玩中也是一种学习。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相信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最大的心声。
读完此书,收获还不仅仅仅是这些,我会把我学到的教育理念不单用在自我孩子的身上,也会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让我的学生们也在陪伴与自由中快乐成长。
篇16、教师读书笔记
在这短暂的一个假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假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假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就应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十分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我。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我。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到达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能够帮忙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我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我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完美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情绪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我的学生,首先务必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就应学会的`,更就应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向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务必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带给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能够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取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我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持续一颗好奇心,想一想这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这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我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我是一名教师,我也期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篇17、教师读书笔记
寒假期间学校布置了一份作业让每位教师看一本书,并写下读书体会。对于我来说此刻难得会捧起一本书来看,也许是因为在这个现实的生活环境让人变的越来越浮躁,静下心来看一本书往往变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假期正好久别的女儿回到了身边,于是想到了看一本对儿童教学的书,能吸取一些教育经验的同时也能完成了任务。于是在网上搜索,看到一本叫《卡尔威特的教育》推荐的人比较多,所以找来这本书,以下就是一些读这本书的体会。
书中讲述的是老卡尔。威特―位乡村牧师,他把出生时别人认为低能的孩子教育为天才的教育过程。这位乡村牧师与别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小卡尔出生时是个被认为有些痴呆的婴儿,但他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6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了《但丁》一书,并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他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而是全赖于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他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这本书,这本书中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我教学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卡尔威特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本书在问世了三个世纪后,依然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我自我也正尝试按照老卡尔的教育理念去教育我的女儿,虽然此刻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书中教育的成果,但有些资料确实讲得十分有理。
书中的第九章《什么样的教育才不会损害孩子》让我感触最深,一向以来怎样教育孩子和教育学生,让我很困惑。我们固然很爱我们的学生和孩子,但也不能因为爱就放纵他们,也不能以严格为借口就过于苛刻的对待他们,这个度很难把握。书中的这个章节写了老卡尔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和尺度的把握。老卡尔的严格完全取决于道理。他说:“纵容只会使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他将儿子在花园舞剑时不留意将一束花砍倒后如何处理这件事,而他又是如何引导的过程在书中写得详详细细。老卡尔的做法让每一位读者钦佩。如今,很多父母,老师把对孩子的严格教育理解为专制,不知不觉中把自我变成暴君,把孩子变成唯命是从的懦夫。他们以为孩子不听话就就应以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这种做法的后果不但不能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我,反而使孩子对父母、老师甚至对于所有人产生怨恨,使性格与人格产生扭曲。
边读这本书边对照自我教育学生的过程和方法,感受颇深。夏曦尊说:教育不是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觉得教育学生,教育自我的孩子就应给像老卡尔教育孩子那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给孩子最博大的爱,用智慧和知识以及正确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第九章中描述的老卡尔并不是一味的严厉,让我感受更多的是“严而不厉,爱而不溺”的教育方法,而严与爱不一样尺度的把握。在假期带女儿的这段时间里自我就有这样的感受。
刚把女儿从丈母娘家接回来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让我感到职责很重大重,女儿跟自我已经快3年没有生活在一齐了,很多时候在想自我亏欠女儿的太多了。长辈的教育跟父母的教育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担心女儿此刻是不是已经有了很多坏习惯。因此在开始的几天自我都十分严格的按照自我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女儿的行为,几天以后我感觉到女儿都不敢正眼应对自我,跟我讲话的时候都不敢用眼睛看我。而接下来正遇上春节的几天我就妥协了,什么事情都放任着她,结果所有的问题又开始暴露起来了,变的娇气任性一不开心就嚎啕大哭,大人们都要围着她转由着她就开心了。在春节过后我开始尝试自我独立跟女儿相处,跟老婆商量要渐渐的培养她自我的独立性,她自我能完成的事都要她自我独立完成,该严厉的时候就严厉,该表扬的时候表扬,渐渐的感觉在很多时候她自我也愿意理解这一切,也变得更加懂事了。
当我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时,对怎样从爱出发去教育孩子,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孩子是不一样的,只要身为教师的我们用心去感受,并付出真心地关心和爱护,用自身去影响他们,这才是教育和爱的本质所在!
篇18、教师读书笔记
最近,在我们学校教师圈里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全校开展了同读一本《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的活动。全书分为6辑,精选了其中67篇文章汇集成册,由于我刚刚生完小孩,迫于时间的压力,只是细细品读了其中几篇,但足以让我对教师这项职业改变了看法。我始终觉得,我选择教师这项职业是因为喜欢和热爱。我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我所教学的课程。但也许诗意的生活,是源于灵魂,更是源于我对生活的热爱,懂得怎么样享受人生,享受职业带给我的存在感与幸福感。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期待所有学生都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也不能过于急功近利。读完其中一篇《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后,突然不知道我之前都是怎么做的。是啊,我要如何做一名教师,并且是一名快乐的教师?
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付出自己的爱”。成功学中有一句话是:“爱是一切成功的最大秘密”。那么就是说对学生应该包含满满的爱,学生就会快乐,反正我也会快乐,这样,做起教师来不是更加轻松。我们身边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眼睛缺少发现。我们能够拿这样的话来劝慰我们的学生,但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呢?我们要对学生的过错多一份宽容,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对我们的学生只要犯了错误,对有些惯犯那更是深恶痛绝,只要一犯错,我们马上就把他们的老底给抖落出来,批评后,学生表面温顺了,但心里也是鼓鼓的。那么我们快乐了吗,动了肝火还不是要老几岁?想想我们班四十几个学生,每天都有人犯错,那做教师的不是要累死。想想吧,我们把眼睛看往何处,我们的心态就会是什么样的,看到鲜花我们会心旷神怡,看到垃圾我们会恶心呕吐。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多看看学生的优点会让我们更公正的看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也同样会使我们更乐。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天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在未来的每一天发生巨大的变化——只要你愿意。如果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你可以去尝试的话,你会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诗意的生活着,会获得健康、财富、幸福和快乐。
篇19、教师读书笔记
刘良华教授在《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中提到:渴望赏识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一例外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一个人要是在他的一生中没有遇到过几个好老师,他这一生就基本上没有希望了。
对于这一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同时也让我回想起我的恩师—陈子增老师。陈老师是我读高一时的语文老师,当时他很瘦,个子很高,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弱不禁风,但他的眼睛很大、很敏锐,在课堂上,学生点滴的亮点都会被他发现,并大加赞赏。从初中起,我就很怕写作文,因为每次写作文时,我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记得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后的第3天,陈老师把已改好的卷子发下来,同学们就立刻相互看成绩。我还没来得看卷子,我前排的一位经常捣蛋的男生就抢了我的卷子来看,我听他突然大喊起来:哇!你真厉害!作文竟然拿到10分!”(当时的作文满分是40分)其它同学立即大笑起来。我记得我当时的脸煞白,我觉得自己羞愧得无地自容,恨不得能挖个洞钻下去。
第二天,陈老师讲作文时,抽了好几个学生的卷子,我的也包括在内,当时同学们的目光都往我这边扫,似乎在等着看老师怎样修理我,等着看我的笑话。但令大家“失望”的是,陈老师把我的作文投影在屏幕上,叫全班同学齐读,然后问他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怎样?我觉得这文章很不错,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写作文时,要好好学习她这方面的优点。这篇文章之所以拿不到高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材料来支持观点。只要她今后能多看书,多积累材料的话,我相信她今后的作文一定能拿高分”。陈老师这句话,像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田,我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从那以后,我爱上了读书。每次考试,我不但作文能拿到高分,而且语文的整份卷的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高考时,我的语文成绩在全校排第二名。结果,我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了,成为村里的第一位女大学生,这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善于赏识学生的老师。
在平时,我们总会听到教师们在抱怨自己班上的学生有多差。我想教师们应好好反省一下:到底是谁制造了差生?一个经常批评学生的老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吗?学生不是神,他们也渴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赏识。通过赏识,我们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赏识,可以帮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通过赏识,我们可以让学生获得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会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燃起学生的希望之火,唤起他们的进取心,让一个平庸的人变得伟大。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赏识,要做一个善于赏识学生的教师。
篇20、教师读书笔记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一专业的发展阶段有了更深的理解。
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与研究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这些教师发展阶段论所奉持的基本观念和立场是:每一个教师都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中后面的发展阶段通常比前面的阶段要成熟。教师一般是从新任教师时的彷徨恐慌缺乏经验与技巧缺乏稳固的专业地位逐渐在现实的冲击中锻炼成长从而不断走向专业成熟的境地。有的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完全专业阶段;也有将教师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过渡阶段、探索阶段、创造与试验阶段、专业教学阶段;还有一种认为教师的专业生涯包括下列五个阶段:师范生、初任教师、发展中教师、实践教师、资深教师;金树人的教师发展四段论包括入行阶段、表现阶段、中年生涯阶段、交棒阶段;蔡培村的五阶段论分为:适应期、能力建立期、成熟期、稳定期、后发展期。
归纳另外一些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可发现:从发展总趋势来看教师是能够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专业成长的人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很多教师可能会遭遇挫折、沮丧而停滞不前需要多方的帮助。例如“职业挫折阶段”。这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阶段经常出现的现象。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遭受挫折灰心沮丧心力交瘁教学理想幻灭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下降对教学生涯的意义和重要性感到怀疑。这时也意味着“重新估价期”的到来。年复一年单调乏味的课堂生活或者连续不断的改革后令人失望的结果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生涯产生怀疑并重新估价严重者可表现为职业生涯道路中的一场危机。在这一时期教师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面临的现实压力越来越大逐渐感到力不从心;面临着自我成就水准与现实危机冲突的情况;面临太多与专业理论及理想的专业自我形象不符合的事实要求感到无所适从。合格教师阶段的第三个时期为厌倦期在这一时期有些教师经历多年教学生涯后产生一种奉献教育的内在化价值而以教书为终生的事业;多数教师因为教材已教得滚瓜烂熟或因校长领导非专业化学生表现太差工作负荷太多等等开始厌倦教学;有些教师因社会变迁教材改变很多新知非资深教师所能胜任因之产生不胜负荷的倦怠感。研究表明多数教师要经历一个自我怀疑、放弃幻想和重新评价时期;在这段时期里他们会分析并决定自己是继续做一名教师还是放弃这一职业。
在传统的教师在职教育中教师是被动发展的。这种教师教育的基本假设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等方面是需要提升的是受教导的对象需要向拥有特定知识与技能的“专家”学习。学习的方式通常有参加短期教师进修班、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参加研讨会、听专家针对某一主题的专题演讲、进行教学录像观摩等等。在这些专业发展活动中专家只管介绍自己的理论缺乏和教师的互动与交流教师日后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教师对这些专业发展活动失去兴趣与信任感到缺乏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从而陷入专业发展的“危机”。
许多研究也认为教学是一门相当孤寂的行业教学工作所能得到的专业支持十分贫乏。教学和其他专门行业不同教学人员不曾形成某些共识或是根据知识经验形成一致的统一文化。这使教师们普遍采取一种退缩保守的、自我防卫性的策略教师受到现实情境条件的限制较多教师们会尽量避免创新和突破尽量避免争议较多的问题。华勒的古典社会学观点认为在教学中日益因循守旧的教师往往自己的学习能力亦日益衰减。另一方面教师角色的孤立还体现在社会、家长、专家学者、教师管理者等等不断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时间要求教师提高教学品质与绩效还要尊重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要求教师不断检讨反省和革新。而很少有人关注教师的生存环境意识到教师渴盼得到了解和支持需要种种的帮助来改变孤立无助的状况。
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发展。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工作、学习方法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上,是我的读书笔记。
篇21、教师读书笔记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对知识的渴望都是无穷的,这个假期有幸读了《你能成为优秀教师》一书,我又一次享受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作为教师只有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专业的理论思想与技能,才能始终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的更新,永远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上审时度势,不断激发勤奋工作的热情,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书中认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养:对工作敬业——竟也是创造价值的基础;对学校忠诚——忠诚是信赖的前提;对领导服从——服从是步迈协调的保证;对自己信任——自信是成长的基点;对他人欣赏——欣赏是快乐的源泉;对社会奉献——奉献是卓越人生的境界。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成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它不会一蹴而就,成功蕴藏在平凡的工作当中,生命的价值也蕴藏在平凡的工作当中,生命的价值离不开工作,工作是我们创造价值的平台,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自己的工作,并投入全部的热情。大家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干的是良心活,是呀,我们的身上担负着教育好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所以我们更应该要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我热爱我的工作,它让我得到尊重,得到幸福的满足,光有热爱是不够的,我要做的事在热爱的基础上如何让自己一步步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受人喜爱和尊重。作为教师,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多从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凡是多问问大家的想法,做到对学生信任和欣赏。每个孩子都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我们应该多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尽可能的给大家创造一个战士自我的舞台,时刻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和孩子们,用阳光般的笑容感染周围的人,快乐是可以传播的,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所以要努力让敬业成为一种习惯,从小事开始,坚持天天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的做好,学会欣赏他人,多向同事学习与同事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欣赏。有句话叫“成功不必在我,团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人人都有我们值得钦佩的地方,真诚的为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喝彩!
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要做事,先做人,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有德的人才可以把事作对,有了好的人品做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正气。做人要时刻保持一颗自律的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守住自己的道德准则,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生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变会得到多少,若你没有得到那便是付出的不够,我们不该去埋怨别人,更不该起埋怨人生。没有谁辜负我们,辜负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最后,让我们心怀感激之情,感激我们周围的一切人和事。我们应该感激我们的学生,我们成绩的取得是应为我们有这帮优秀学生的表现,孩子们,真心的谢谢你们!是你们和我共同品尝工作中的酸苦,分享工作中的快乐,真心的谢谢!为了优秀的你们,今后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让我们一起加油!
篇22、教师读书笔记
暑假里阅读了《教师的20项修炼》,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看了此书才知作为一名教师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内在要求。因此,教师要想成为有艺术、有智慧、有魅力的教师,就应该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应该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完善,从细节入手,好好“修炼”。教师如何修炼呢?《教师的20项修炼》从细节入手,从修炼教师形象、精练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绘了有活力的教师的生活方式,是每一位有志于从事教育的教师应该用“心”去读的一本书。
本书涉及的20项修炼,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三项分别是教师的德行、教师的智慧和教师的规划,以下就这三项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教师的20项修炼》中的第6项修炼是:教师的德行——用德行育人。教师德行之本是善良与爱。教师对待学生的善良,是以爱心为基础的,只有爱生如子,才可能有教师对待学生的本质的善良。有教育者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调查的结果是:“有爱心,愿意跟学生交朋友的老师”,“对学生宽容,有耐心的老师”,“知识渊博,教课教得好的老师”,“风趣幽默,有突出人格魅力的老师”等位居前列。这些都反映了教师的“德行”,也就是一名教师的道德品质、做人的品格、育人的智慧。其中“爱心”位居第一。教师德行中的爱,表现为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善的标志。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可谓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体会到,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之窗的盏盏烛光,美好的人生是被爱所唤起的。“问题学生”不是一天之间就形成的,“问题学生”不都是有学生自己造成的,教师在的演变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用爱心呼唤爱心,用真诚撞击真诚,用高尚塑造高尚。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做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只要能够坚持用德行去教书育人,同时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是一件难事。
教师的修炼,其实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修炼。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不安于现状、富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通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真情与真谛,收获“教育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型的教师,每个教师都应该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都应该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作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革新,从细节入手,逐步提升自我。
教师啊,无论你是否伟岸英俊,是否靓丽动人,只要你注重修炼自己的气质,你的形象就会价值连城,只要你注重修炼自己的专业品质,你就会对学生具有百般的感动力,感化力,感召力。
篇23、教师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篇24、教师读书笔记
寒假中,我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则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是啊,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个极端的教育谎言像枷锁一样天天束缚着我,使我常常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中,使我天天怀疑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真的就认为我就是那个不会教的教师,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会学习呢。今天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它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宣传鼓励口号,而绝不是评价教师工作的客观标准。
老师们,让我们轻松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篇25、教师读书笔记
一份报纸,一杯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在网络中的巧遇,让我认识了你——《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热爱学习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解放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根本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差异。“班级在线”、“教师论坛”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这种规矩应当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把统一的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性的限度,就像陶行知所告诫的“六解放”。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新课程”、“创新课堂”、“综合实践”中每一篇文章都渗透这新课程的理念,帮助我把握好学科教育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阅读《中国教师报》的日子里,我有了更多的反思,在反思中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正是因为有了她,“热爱、宽容、解放学生”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
有《中国教师报》相伴的日子里,教育、生活真美妙!
篇26、教师读书笔记
假期,难得有暇,静下心来一口气读完《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抚卷细思,感到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从而经常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也就是说的师生共同成长。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guǎnlǐ、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距离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guǎnlǐ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会有所悟、有所省,从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误,而给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伤害”。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教师是潜在的动力源,运用社会赞许可以乌枣学生的行为”,“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语言,使我们共享卡罗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变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原型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发展。
作为刚踏入教育界的我来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着很高的权利。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成功还是失败,赋予学生权利还是剥夺学生权益,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像其他权利一样,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权力就很危险,极易产生负面效应。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现在想想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所以作为新岗当老师的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如果当我行使权利出轨时,这些新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在此,我也建议老师来读读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很好。
篇27、教师读书笔记
今天我看了一本关于各种老师教育学生的书,看完后我觉得那些老师就像天使一样,全心全意地教导孩子,使孩子们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书里有很多教师感动人心的故事。有两位教师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一位是晏宏才老师,另一位是斯霞老师。
在2004年时,晏宏才被查出肺癌晚期。他很淡定的向学生宣布要给他们上最后一节课,学生们各个都很惊讶,个个都想与这位老师呆在一起的时间长一点。后来,晏宏才又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又来给孩子们上课,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大都含着眼里泪水听课……在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颅内大面积积水,说话也成困难时,居然还要去授课,并让妻子在自己讲不出话时递上一杯水然后继续上课。
2005年3月12日,这位伟大的教师,带着自己的遗憾去世了……
这位晏宏才老师是真真正正的英雄,他爱他的学生,爱他们超过了爱自己。在癌症晚期时也努力的用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时间来教育孩子,天底下能有多少人会在临近退休,脑内积水说话已经不清楚时来冒着生命危险来给学生上一课?而晏宏才老师却会这样,所以说,晏宏才老师是与学生是一体的!
这是另一个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里正在为“三好学生”颁奖。王强认为自己成绩普通,父母是工人,一定不会有他。正当王强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旁边的同学居然说有他的名字,叫王强快点去领奖。王强十分激动兴冲冲地跑上领奖台,可校长却问他为什么上来,王强又委屈又疑惑,卫生么别人都有奖状,自己却没有,反被问呢?队伍里爆出一阵笑声,是王强的同学做的恶作剧。斯霞老师看王强的样子,再看看同学们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就知道了。她上前跟校长说明,说是自己忘了,结果她自己被校长批评了一顿。王强当上了“三好学生”,由于没有奖状了,斯霞老师干脆把自己的钢笔送给了王强。王强第一次当上“三好学生”后,明显有了改变,人变得自信起来,努力学习当上了一位班主任。偶然,王强听闻斯霞老师因病去世,不由得想起了当初斯霞老师为了自己向校长说谎,伤心起来。
王强只是一个成绩不出色的学生,根本不可能获得“三好学生”的称号可却因为同学的一个恶作剧,莫名其妙地走上领奖台。而斯霞老师为了维护王强的自尊心,不惜然自己被校长批评,还把当时宝贵的钢笔送给他,斯霞老师知道王强的性格,也知道是同学们开的玩笑,所以向校长撒了谎,从中我可以看出她的善解人意。
不止这两位让人印象深刻的老师,书里还有很多中国好老师的故事,我也不一一道来了。老师们都是一样的他们都爱自己的学生,都尽心的教育我们,虽然方法不同,但是用意我们都明白,不要不理解老师,他们这样都是为了我们,都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做铺垫。
老师就像园丁,而我们,则是花园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老师做的每一步,都让我们改变,经过漫长的照料,我们才会长成更美的花朵。而这一切的功劳都归功于老师。
让我们向所有老师致敬,向所有老师说声:“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
篇28、教师读书笔记
学期伊始,从年级组长处拿到一本李明高老师的《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18项修炼”可包含为一备课、二说课、三上课、四听课、五评课、六作业、七命题、八教研、九课题、十班主任、十一班集体、十二班级文化、十三班会、十四班级活动、十五家访、十六家长会、十七评语、十八专业素养
书中每谈一个修炼,首先是精辟的理论分析,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一定高度和深度的理论基础上;紧接着就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操作点化,这部分内容指导我们如何做到之前的理论对教师的要求,而且操作性非常强;第三部分就是一些生动的案例剖析和点评,让读者对该内容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更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慨,其中让我思考最深的就是第四项修炼“聆听他人的智慧——教师如何听课更有效”。
我们要学会听课,就要掌握好听课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在听课前我们要做好足够的准备。听课前,要学习和掌握有关学科的教改信息和新的教育理论;熟悉课程标准,充分把握教材,了解目标、重点、难点,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预设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在听课时可与指教老师的教学设计作对比,找出其设计的优点和值得探讨的地方,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又有哪些好的地方,哪些还需要改进。另外,在态度上,听课要做到虚心、诚心、专心、细心、公心。在情绪上,应做到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对比之前自己听课前的毫无准备,才明白其中的差距是多么的大。
第二步,在听课时要掌握听课的方法。首先是学会观看,观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学仪态等基本状态和情境创设、内容呈现、过程设计、课堂调控、板书设计、媒体运用等施教行为,看班级的学习气氛是否浓厚、课堂秩序是否井然。其次是学会倾听,听教师的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诱导语、提问语、评价语是否科学、简明、规范、生动、得体、富有感染力和可接受性,听学生语言,他们是如何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回答问题时是否具有逻辑性、准确性、创新性。这是听课时的关键,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发现、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自以为是的交头接耳、吹毛求疵。再者,是学会记录。记好教学环节、问题设计、衔接过渡、细节特色、板书提纲、点评批语、个人思考等。只有将课堂上精彩的环节记录下来,课后才能根据记录进行反思、交流。
第三步,听课结束后,要积极做好听课反思。以前我在听课之后的小组交流讨论时,总是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老教师对于重难点的突破、对于细节的完善、施教者某些独具匠心的设计等等。
由此,我们要善于发现人家课堂教学之有点,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做到取人家之长来弥补自己之短,才能更快的提升自我素养、更好的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
篇29、教师读书笔记
本学期我研读了《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一书,读后感触颇多,尤其是在美术教学方面,深刻认识到了一些问题。
孩子学习绘画最初就是从画第一笔线条开始的,线条可以画出一切,表现一切,而且小孩子的线条最具表现力,最有创造力,他们的线条不受美术学习原则的束缚,没有经过规范的学习,这样的才是最真的,但并不是说他们的线条就是最美的。孩子的线条从手中来,从心中来,从他们纯真的思维中来。
学生脑中固有的形其实是很难改变的,他们在幼儿时期学过的画法,大多是教师、家长所教授,或是从书中看来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实地的去看过和观察过,比如一些动物,他们只是在书中或电视上见过,甚至他们都没见过真正的鸡鸭鹅等家禽,因为动物园里没有。他们画的只是他们看到的、学到的“形”。让孩子们多看大师的作品,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艺术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突破外轮廓的局限。多安排写生课,让孩子们去画那些自己亲眼所见的物象,真正的体验“形”的概念
不知其他教师有没有同样的想法:在刚开始当老师,或者是每个学期刚开学的一阵子,都会制定计划,认真备课,想方设法地进行精彩的教学设计,让课堂内容生动有趣,让自己的状态达到最佳,目的是吸引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听话。当然,效果是明显的,前几课师生配合默契、课堂纪律良好,但过一段时间,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习惯,学习疲倦,教师的各类业务逐渐增多,比如教科研工作、各类论文比赛、各级绘画活动和比赛的展开、学校活动的增加,都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转移到此,对上课也就不那么上心,再加上学生的不配合,美术课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玩乐课”。所以,学生是很容易厌倦教师的同一种上课模式的,教师要多花时间在教学设计上,尽量每一节课都展示不同的自己,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保持下去。
我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一些语言的问题:讲话太多,不能让学生主动思考。由于我一直从事低年级美术教学,我深深的感觉到:一二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力差,课堂纪律和学习意识较薄弱,最容易在音、体、美等“副课”上讲话,不遵守纪律,于是我不时的提醒他们,或整顿课堂纪律,便养成了一种“唠叨”、“多嘴”的毛病,平时发现不了,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才觉得这样是不对的,美术课应该给学生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语言应该为这种课堂服务也。
回顾自己的美术课堂,总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孩子们不配合、不听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真正投入到课堂中去,没有进行积极充分的准备。实物进课堂、课堂进场馆,课外、校外课堂都是很能丰富课堂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能真正应用到普通的课堂上,也只能在一些优质课、研讨课、公开课上使用。我们平时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和网络,正如书中所说,这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些东西是需要学生亲自体验,亲眼见到才能有所感受,有所启发的。读书之后,我深有体会,我也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做到尽可能的让实物进课堂、课堂进场馆。
篇30、教师读书笔记
有幸在暑假中读到了屠美如老师撰写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鬃毛还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行将倒地的马?为什么只刻画动物而不太画别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在幽深黑暗的洞穴里画画?”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有关,是原始人重视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认为,画出被击中或被捕获的动物形象,就等于是击中或捕获了它所描绘的那种动物本身,而且描绘得越逼真,显现的魔力就越大。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当代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同样信息的客体,而是一个有待读者、听者或观者参与并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艺术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象力来补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许多接受方式,欣赏者融入作品的任何东西都合法地成为意义。这一理论在儿童欣赏现代派大师的抽象作品时体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对抽象作品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能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如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儿童在欣赏时创造习惯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这幅画说的是沙滩上有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看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就投了一颗石子。”有的说:“我感觉是一个人在变魔术,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一只脚变没了,把沙滩变成了一条直线。”还有的还说:“我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在左右、上下、前后摇晃,因为这个人的身体是歪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和创作“变形的脸”,他们对脸庞、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头发等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变成了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螺旋形、爱心、水滴、花、火箭、葫芦、蝴蝶、字母和各种水果的形状,有的还把五官移位或改变其距离。这种变形、挂帐联系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儿童来说,这几种对话是互相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儿童发出信息,儿童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儿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在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艺术的无错特点以及它给儿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如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人云亦云;他们能大胆发问,并积极尝试解决和回答;他们会就某些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常用的句式有:“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种感觉……”“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孩子们积极的情感态度。
篇31、教师读书笔记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理念、方法成为教师的追求。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觉得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甚至有人感叹“语文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面对种种困惑和疑问,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伴随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我觉得上简单的语文课是正确的选择。
一、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明。在一堂语文课上我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关注什么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中要明确体现。充分发挥目标在教学中的导向、调控、检测的功能,让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简洁明了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有一条线而不是一大片”。诚然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积累运用千头万绪,“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不休。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就如同张庆老师讲的“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落实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个实字,让语文课上讲语文的东西,不要出现关于语文和非语文的东西。
三、简约明晰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的方式多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应该有一个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评价。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形式各异。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应该姓“语”。在简单中看到复杂,于平淡中体现神奇。
篇32、教师读书笔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科课堂的主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也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主人。班主任管理班级时,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就像学科教学一样,班主任不应该成为管理的主力,而应该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监督者。从班级管理的实践来看,一个几十人的小学班级,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管理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这学期,我就是把班级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就是从培养学生管自己能力开始的。《班主任大全》一书中就指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由于家长的溺爱,这些“小太阳”们在家庭中失去了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他们更多的依赖成人的帮助和照料。对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向学生正面宣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学生从认识上加深对独立性的理解。第二方面,在班级中安排“人人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负责。第三方面,联系学生的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培养学生在家的自我管理。
其次就是培养一支班干部队伍。利用管理班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对于学生自己选出来的班干部,要尊重他们的权利。每天的值日先由卫生委员负责评比,然后,由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供他们参考。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级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以即“以面带面”。同时也要注意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时,还要求他们注意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尽力在同学之间树立他们的威信,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样培养的方法,所有采取的措施,其目的不在于人人都能管人,而在于人人都能管自己,培养学生对自己、班级、家庭的责任意识。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给高尔基照成相了吗?如果他来,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又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梦中结束了,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为此,我设计这样一次练笔:凡卡美梦可以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他们有的写道:“凡卡睡醒以后,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发现了,结果遭到了一顿毒打,他那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住而死了。”还有的这样写道:“凡卡每天翘首期盼爷爷到来,但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没有怜悯这可怜的小孩,凡卡的希望在一天天无了期的等待中扑灭了,凡卡在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最终死去。”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但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的典型文章。因此,在学习本文后我马上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家乡的传统节日,主要训练点落实到对文章写作顺序的安排以及内容详略的处理方法上,结果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有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的仿写或迁移写法也不容有失。例如《穷人》一文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描写的片段,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穷人宁可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尤其段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更能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当时时断时续、忐忑不安的心理。学习本段后,我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过的焦急、忧虑、担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写一写,例如早上睡过头而迟到了、一个人处于黑暗无助当中、进行比赛前的紧张状态中等,让学生在练笔中实现语言迁移的运用,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篇33、教师读书笔记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生“分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考试”对学生考前心态调整进行干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E时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
健康隐患,开展了集体指导讲座“沉溺网络的危害”,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而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虚度年华,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这些不同的主题教育都是根据学生不同时段可能发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意识的集体预防性干预途径,这些特定的集体干预内容,可以在不同时段疏导学生的心理,防范于未然,则能大大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目标中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教师除了要从态度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篇34教师读书笔记
对于成长于文化断层年代的我们,胡适先生似乎只是历史的一个符号,他曾经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等,由于种种原因,难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对于他的了解多来自片段性的轶事或宏大感受。近日于南图觅得一本《胡适的声音》,虽然只是一册不同时期的演讲集,但也足以窥见胡先生博大精深学养的沧海一粟。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适的声音》一书的卷首语,这是胡先生一生主张并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来,不论在什么语境下先生都会是一个“大右派”。作为一个有深厚旧学背景,在完善的西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者,胡先生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是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晓畅明白,朴实自然,没有精英意识,即使现在阅读也有极强亲近感,很符合他倡导的白话文应该是“活”的文字。
书中涉猎的领域和年代跨度很大,从“五四”时期到五十年代,几乎收录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各种演讲内容,让我们看到胡先生历经学者到官员(驻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长等不同角色转化中为人,治学的态度,可以充分体现他毕生倡言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为人之道。
对书中感触颇深的是一篇对“五四”事件的回顾演讲稿,具体而详尽的过程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一方面,他承认“经过了这次轰动全国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赞叹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另一方面,他坚持说,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他明确表达了:对抗争政府的同情和对运动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为独立知识分子,一贯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宁鸣而生”。
另一篇极具特色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禅宗的发展史,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系统讲述了佛教在中国成长发展的过程。胡先生关于禅宗发展史的研究考证翔实,表述客观风趣。胡先生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从学问的视野进入。胡先生的禅宗研究源于他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到他离世只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禅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处,他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弥补。胡先生对禅宗史下过很多功夫,颇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础上专门为影响很大,成为一代宗师却不识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会和尚传》;晚年,又花很多时间去考证《虚云和尚年谱》。虽然禅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学一隅,但严谨的态度足以描述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发日本禅宗学者铃木大拙与他的一翻论战。胡先生对于禅宗史的研究体现了他在治学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感受到他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用独立、理性、责任、正见、负责的言论来发表个人思考的行为特点。
如何深入的探寻与认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思维来“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我们需要一生探寻的问题。
篇35、教师读书笔记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轻松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形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面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形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努力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可以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可以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白下进校俞洋
篇36、教师读书笔记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幼儿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幼儿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但是我认为幼儿需要通过表演来感受、认知、理解这个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幼儿园有为幼儿创设表演的机会和条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儿园比较注重幼儿的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动中?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幼儿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表演。教师可以通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幼儿去感受,从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角色的选择应当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可以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应该观察幼儿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幼儿问我,“老师,我们怎么不表演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幼儿很用劲的点头,说,“恩!”因此,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剧本应该让大多的幼儿想要去表演。
二、关于课程设计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符合班级和幼儿园实际的课程,应该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幼儿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应该是幼儿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关于幼儿教师知识
虞老师认为,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幼儿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幼儿老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幼儿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幼儿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老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关注幼儿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快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幼儿,任何的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幼儿去遵守,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幼儿一个幸福的童年。
篇37、教师读书笔记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起的成长事例。可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建议,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对比,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对比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待,希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贵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美好时光。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同,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可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间只去不回,孩子们美好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可以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可以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要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特别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可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可以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美好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积极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今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可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考虑要不要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起,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情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幼儿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接受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非常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好都希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情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所以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应该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应该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努力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现在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篇38、教师读书笔记
最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窗,下面是我写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务必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忙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职责帮忙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构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向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能够让家长和教师持续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能够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能够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个性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必须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就应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教师每一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取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篇39、教师读书笔记
《我的教学生涯》这是关于中国教坛的泰斗人物——斯霞的一本书。这本书我是向学校图书管借阅的,说实话最初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十分感兴趣,一方面作者从事的是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这与我自身的状况大相径庭;另一方面这本书已经出版二十多年了,那发黄的书页里的理论,我担心对于这天的我们来说并没太大帮忙。但是随着一天天的阅读,当初的想法一点点的烟消云散,读过之后真是受益非浅。
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的扉页上,诗人臧克家为斯霞题诗一首:“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齐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这是斯霞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她“童心母爱”的真实写照。
斯霞老师从事教学72载,包括解放前20多年和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她所走过的是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在旧社会里被人嘲笑、瞧不起,受尽贫苦的折磨,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曾被打压和评判,但即使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她都不悔做一名小学老师。有人说过:“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她的行为,又是什么让她身处逆境却对教育事业义无反顾在书中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关于信念,斯霞自己也是说过的。‘当我在党的教育下,逐步树立了一切为着孩子的成长,一切为着祖国的未来这样的信念时,我感到我是幸福的。……有了对所从事的工作执着的热爱,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够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正像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的:“信念只有在用心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斯霞老师正是如此,她没有让自己的信念成为“花瓶”,而是用她的实际行动丰富了她的信念,让它看起来是有血有肉的。她用她的信念和行为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真正含义。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什么是爱岗敬业呢,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二条是这样说明的“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它是一个标准更像是一个方向标。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呢”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嘀咕:“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啊。”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嗨,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第三个工人哼着小调,欢快地说:“你问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诉你,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这也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有些人,不明白尊重自己的工作。他们把工作视作取得面包、衣服、房子的一种厌恶的“需要”,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而在一个人将他的工作视为苦役与痛苦时,他是决不能在工作上竭尽所能的。爱眼下的工作吧,选取了做教师,就努力做一名像斯霞一样的人民教师。也许不能像她一样成功,但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愧教师这个称谓了。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于我们的手中。人们常说:教师是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人梯,让别人踩着自己的肩头攀登辉煌;老师是艄公,把一批批的学生送达理想的彼岸。这些都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许,但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平凡。教师这个岗位是平凡的,一个人选取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就选取了平凡和奉献,在芸芸众生中,他平凡得像银河里的一颗星,大海里的一滴水。在他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只在真正做过教师的人,只有把自己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篇40、教师读书笔记
《教师的20项修炼》一书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元祥的着作,本书主要透过“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三大方面阐述了教师就应不断完善的20项修炼。所谓修炼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是一种对卓越境界的追求;修炼是一种自我提升的策略,是教育之真、之善、之美的内在的要求,是领悟“教育人生”的必由之路。
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作者率先提出了“教育人生”这一术语。“教育人生”就是要求教育中的人和教育相关的人,个性是教师自己,不再把教育仅仅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教育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要用目标去激励学生,用活力去感染学生,用激情去感动学生,用美德去感化学生,用创新去吸引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文化去丰富学生用良知去引导学生;“教育人生”需要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感动中国、感动未来;“教育人生”需要理想,更需要信念,要有追求卓越、反对平庸的理想和信念,要有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良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还需要职责,需要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
本书作者从三大方面作了详细地阐述,有“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等三方面的资料。其中“修炼教师形象”共有8项资料,有“教师的服饰——服饰是信任的外衣,有调查研究证明60%的人认为得体漂亮的服装能够增加自信;教师的微笑——身体的教育好处,我们何不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对同事多一点微笑,对家长对一点微笑呢;教师的语言——沟通无限,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教师的习惯——习惯成就人生,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需要改良与更新、发展和进步;教师的宽容——用德性育人,教育中没有了关爱、挚爱、热爱,便没有了教育激情;教师的智慧——成为一个大智的人,教师工作是充满创造的劳动;教师的情感——做一个多情善感的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的第二部分“精炼教师生活”,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之乐”。乐从何来呢从有魅力的教育中来。教育是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一种人生的样式;教育就是教师的专业生活。因为,教师的成就感来源于教育,教师的幸福体验产生于教育。精炼教师的专业生活,乃教师修炼必需。教师要学会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要透过阅读来拯救自己,要学会表达教育生活体验,要反思教育生活,要追求成就体验,要学会释放压力,要从教育中寻找快乐,要珍爱身体,要真正成为人师。
教师的规划——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缺少生涯规划的教师,极容易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教师的阅读——所谓阅读就是过一种阅读的生活,因为阅读不只是去读,更重要的是自我觉醒。无论我们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透过阅读来开拓胸襟,拓展思路,都能够用阅读来拯救自己。教师的研究——专业发展必经之路,“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境界。教师的写作——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写作即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务必写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而且要写得真确、诚恳才成。
教师的反思——新型教师的必备潜力,盲目的反思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启发,教师反思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所谓理念就是理想和信念,就是理论和观念。理想地说,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就应建立在必须理念基础之上,所谓有理念就是对自己的策略选取和行为方式能够清晰地进行理念解释和行为描述,能够进行“为什么”的阐释。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理念的形式,观点是理念的资料,思维方式是支配行动的重要因素,我们怎样思维,就会怎样行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们常用的反思主要是总结性反思,总结,其实是一个将零散的、过程性的点点滴滴进行整理的过程,是将其系统化的过程,总结其实就是一种反思的过程;总结是反思的起点,总结过去的经历和经验、感想和感悟,就是反思的开始。
教师的幸福——体悟教育之美,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理念,是一种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幸福。教师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要始终持续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一天对着镜子朝自己笑一笑,每年做一次体检,每月听一场音乐会,每周唱一首歌,每一天多喝一杯绿茶或酸奶,每小时伸伸胳膊踢踢腿,每分钟都持续乐观阳光的心态!教师的健康属于自己,也属于教育!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从理解与尊重中来,从仁爱与豁达中来,从沟通与合作中来,从反思与研究中来。
优秀的教师必须是具有教育精神、教育专业品格的人。她不仅仅拥有人格魅力,而且具有教师的专业品格。他们善于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构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艺术;他们善于擦亮眼睛看教育,反思课程、教学、德育、管理,构成自己的教育行为品质;他们善于变革,改变自己,向往卓越和崇高,对学生展现出充分的文化影响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从教育实践中来,从教育反思与研究中来,从教育良知与教育职责重来,从教育梦想与教育追求中来的!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重要的是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成为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作为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务必有信念,作为一位有品位的教师,还要务必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篇41、教师读书笔记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丰富广阔性,尤其对语文教学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多年来,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效果这一主题,教师们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了许多教绩斐然的教改名家。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宁鸿彬、上海的钱梦龙和于漪、湖南的杨初春等,他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体现着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然而,我们发现:在学习这些经验的同时,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现象,而且有时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指令划一,这种现象是令人忧虑的。
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不同的见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吕淑湘先生对此都有论述。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到:“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不考虑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师自身素质与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识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等实际情况,盲目崇拜某种教学方法,亦步亦趋,其结果必定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满意呢?所以我们必须在考察分析各种因素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齐划一,不能机械仿效,更不能无目的随心所欲。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去选择适宜我们自己并能达到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首先得从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入手。
一、“知己”——从教师自身出发,反复检查省悟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把握教材,选择教法,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教师的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个性爱好、习惯兴趣等各个方面都不甚了了,怎么能选择出一套真正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呢?又怎能使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指点获得最大的收益呢?
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受过的训练不同,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以及教师自身的个性素养及风格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即使对同一个教材,不同的教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和一个刚刚出道的年青教师,一个性格开朗的教师和一个性格内向的教师,一个男教师和一个女教师,他们在对教学环境的理解,对学生的研究掌握,对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对各种事情的处理办法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很大差异。正象是对待一年四季,人们的感觉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节的同一天,人们的感受亦不一样。如夏天,在文学家的眼里是一个炎热奔腾的季节,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则是可诅咒的“炼狱”。对待鲜花亦是如此,有人从它的馨香中感觉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从它的绚烂中感到了鲜艳夺目的惊异;更有人从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绰约如处子”般的韵致。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感知上的区别和个性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在执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性质及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深层和广阔的思考选择。倘若我们凭主观臆想办事,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对自己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种教学方法的框架,“东施效颦”,那势必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只要是遵循教学原则、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认为是好的,应该借鉴之,并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去消化,借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学。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当成个性和风格。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准备阶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确选择。
二、“知彼”——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找出特点
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因此,学生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便是教学中的“彼”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性爱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好准备。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在教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作示范课时,虽然他们对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在上课时,开始总要对学生进行些适当的调查了解,然后再开始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是在为我们树立榜样。只有了解了学生情况,才能适宜地选择教学突破口,灵活运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大家们如魏书生、宁鸿彬、钱梦龙等人的个性教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实际上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生,研究学生,依靠学生因情而动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客观规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取得满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选择恰切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此而动,又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应得的训练和强化。那么,怎样去了解学生呢?首先是课下了解。经常保持和同学们的接触,通过闲谈、聊天、讨论等形式,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本人个性习惯、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各种方面,这样就对他们有了比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寻找出其共性的特点。其次是课上了解,这是课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们特殊情况的最好环境,也是籍以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和学生学习同步和谐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同学们的神情举止,讨论发言,迅速判断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的注意力与自己的教学同调,这就使共性和个性有了结合的机会,也就使教师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再次,课后了解。每一节课结束后,找几个同学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教学的反应及听课要求。这既是一节课的总结,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了借鉴。这些活动的持续进行,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又能调动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决定和体现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对教学法的选择,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陈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仅凭一时的热情冲动,而应该经深思熟虑、反复摸索之后,慎重选择出既符合学生实际,又体现自己教学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管怎样,教学效果,是任何教学方法所永远孜孜以求的永恒的目标。
篇42、教师读书笔记
《走近教育大师》为我搭设了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作为这次教师主题读书活动的必读书目之一,正如编者所言,该书让读者一册在手,便能概览从孔子到蔡元培,从苏格拉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张,通读全篇,受益匪浅。书中共收录了47位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论,这个数字应该说不小了,但对于人类2000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实,任何一部辞书都难以容纳所有的教育家。所以,当我合上书本时,稍思片刻,就会深深地发觉: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的。竞争的时代,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家长一起上书,道老师的好、说老师的坏,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师的数量与质量却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作为一名新教师,孔子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那道指什么呢?我理解,应是指社会、政治的准则和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从少年到白头。
准则其实是物与俱来的,有的隐藏较深或道理较深,有的则容易让人察觉和接受。不管怎样,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们的悟性所经历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样,但求道的过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谓“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说现在学校开展的历史读书活动,读书之道,倒并不是真的为了颜如玉、黄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拥有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落后于生活。特别是我们做教师的,如果知识不够用了,那就意味着职业生命的结束。——拿什么去教学生!既然要读书,那又要花费许多休息时间,又会出现各种工作上的冲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认为视名利为空者得道也,对吗?谁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这句话老在脑海里沉浮。反复玩味,目光流转,在猜测,这是怎样一种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价也可以承受。
处于今天的社会中,立于自己的世界里,我以为“朝闻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与不得,有何区别?求为何求?我们应体现道的价值,体现求的价值,然后死亦无憾。
当然,理解为道是自觉,不是自主。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闻道者可以离开是非之人,进入立行真人世界。这又是另一种境界。
走进书本与大师为友,走进书本与经典对话,走近这些教育的痴心汉可以让人少一点浮躁和功利,多一点理解和宽容,更多一点热情和关爱,可以让我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让学校的生命线真正得以延长。
篇43、教师读书笔记
自从走上岗位后,深感责任重大,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在各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开展师德师风的学习活动中,我更深深的感到,一个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多么大的春雨润无声式的影响,甚至可以使他们终身都感到受益匪浅。长期以来,我所形成的座右铭是: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要自觉坚持用“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这两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自从选择了这个职业,在政治思想方面,能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最高美德,时时激励我,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并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做家长认可,学生喜欢,学校放心的“三满意”教师。
在平时我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努力营造一个好老师的形象。到底怎样做才能塑造一个好老师的形象,让学生喜欢上你呢?我认为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是学生喜欢的标志之一。王崧舟老师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是啊,一个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此,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
要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学生闹矛盾,我给予合理的处理;学生犯了错误,我耐心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我还抽时间和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等等。热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平时我很我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差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最大的努力使他们健康成长。我们小学老师,跟学生的接触尤其多,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他们。所以我们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
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据有关调查表明,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学生占31%;而喜欢具有师爱型的学生达到53%,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由此可见,在学生们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的魅力。学生表示:对有爱心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李叔同先生的为师之道。他就是把学生当做人来看的,当做平等的人,堪与尊敬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下级,当做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时下某些老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自以为尊贵无比,维护师道尊严,不顾学生的颜面。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像李叔同先生那样,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篇44、教师读书笔记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刚开始看到书名,心里想着,哪有老师会不抱怨呢?要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抱怨,似乎也成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本书里的第一章有这么一句话:“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他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饶人不安。”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等等。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篇45、教师读书笔记
读了《给新教师的推荐》,感受还是很多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做,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我给自己罗列了以下努力目标。
1、潜心经历。经历是一笔财富,我们刚参加工作,不仅仅仅是环境的变化(从学习的地方来到了工作的新学校),也不仅仅仅是主角的变化(讲台下的学生变成了讲台上的老师),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生经历的变化,这个变化是重大的。很多时候,别人告诉我们,刚参加工作,要学会“多做事,少说话”,我想这句话就应放到“经历”的层面上来理解,这种经历是具体的,日常的。小到去传达室拿信件,到总务处领取办公用品,去油印室复印资料,大到上课,参加教研活动,申报课题研究,都是一个新老师具体而实在的经历。多做事情,就是多多地经历,少说话,就是要用心去经历,经历的直接收获就是带来熟悉和经验。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熟悉事务和具备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2、要做好从头学习专业知识的准备。我们的师范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一个就业方向上的限定,而专业的学习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似乎差别不大。我们的知识与我们课堂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务必根据的学生特点、教学要求、考试要求等资料做出相应的转化。我们作为一个新老师,务必重新学习一番中学的学科专业知识,我们有了四年的大学基础,学起来也许很简单,但也许很艰难。用宏大的、泛泛的大学专业知识,去驾驭中学的课堂,往往会出现很多矛盾或者冲突。那么如何从头学习专业知识呢我觉得需要找一本比较完备的高考复习指南之类的书,认真研读一番,不是为了备考,乃是为了获取新知。
3、要认真做一次教育和教学上的研究。我们新教师,就应有意识去做一次体验,研究的体验。比如,我上课学生不欢迎,我就此展开研究,如何提高课堂魅力
4、通读一本有故事的教育好书。影响一个人的,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本书。寻找一本有生动细腻的教育细节、有感人肺腑的教育情怀、有发人深思的教育感悟、有血肉丰满的师生形象、有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有激情洋溢的教育理想等等的教育书籍。我觉得通读一本教育好书,往往能够改变我们很多东西,而最主要的,就是它展示了一个真实教师的形象,从而激扬了我们的教育梦想。
5、听老教师的课。课堂是一个教师施展教学本领的真实场所,置身于这样的场所,往往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教师的综合气息,比如教学语言、教学智慧、教学行为等等,这种真切的感受,能够带给我最新鲜的认识。同时跟上课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分析自己听课的得失,让自己尽快成长。
6、逐步享受写东西的快乐。教师主要教书和育人的,但是,我觉得写东西也是一个重要工作。写的资料是多方面的,学校常常要求我们写的是论文、总结、计划,从日常化的要求来看,我觉得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工作感受、教学启迪、生活苦乐、人生感悟、见闻杂感、世界大事等,都能够成为笔下的东西。此外,我还觉得,写东西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写是促进和加深思考的绝妙方式。很多问题,只有提起笔来,我们才能思考得更深入,更细致。
篇46、教师读书笔记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这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看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应当怎样做教师这是我们常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明白如何往教学生。在暑期潜心浏览《给教师的一百条新推荐》使我受益非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回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勇于露拙也勇于表现自己。
不管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眼前露拙。却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实在,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而言,他们已不再象小学生那样以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假如在学生眼前伪装甚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假如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能够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很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间隔一下子拉近了很多。另外一方面,假如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读,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先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立刻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很多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假如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
有些退了休的老同道,一每一天地老的个性快,大多由于他们没有甚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用心休息,也是进步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假如整天只明白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实际上是最好的方法。比如看杯具。杯具就是把完美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碰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实在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进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进了进往,夜以继日乐此不疲,会令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十分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篇47、教师读书笔记
随着新课程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所接触和理解,现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闪烁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亮丽火花。但现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教育思想、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师生主角定位,还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细节方面都存在着超多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南辕北辙、格格不入的。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假日以时日;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我们不断关注学生,将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出发点,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将学习作为自己的第细节作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视角;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将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将反思作为自己必修课;需要我们不断关注细节,将细节作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视角;需要我们不断提升实效,将实效作为自己教学的落脚点。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创造型的教师,培育出创新型的人才呢读完这本书,让我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1、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
创造性是人的本能,而此刻许多老师、学生身上所体现的创新潜力却很弱甚至不具备创新潜力,其原因是被人给消磨掉了、奴化掉了。有些教师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工作认真诚恳,但自己没有问题,所以进步很慢。而有些教师经常在思考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敢于进行尝试,进行改革,所以就很快地成为了优秀教师。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都能找到。因此我们要敢于超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2、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我们许多教师和家长常常感到一个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儿童低年级时学得很好,掌握知识不甚费力,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却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什么儿童已经掌握、积累起来的知识似乎是他们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不会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学习原因就出在教师的教育观念的问题上。教育观念不同,随之带来的教学目标不同,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学措施就不同,带来的教学效果更不同。有的人往往把掌握必须量的知识当作教学目标,没有把教学视为培养潜力的手段,所以在教学中,超多的时间放在让学生掌握知识上,失去了培养学生潜力的良好机会,学生不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创新潜力的培养也成为一句空话。
3、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多采用问题性教学、过程性教学、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教学以问题为纽带,透过学生在问题中思考问题,来发展智慧。问题是教学的目的,知识是产生问题的手段,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产生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有提问题的意识,让他们明白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在变化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探索、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让他们学会综合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带给创造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的新知识作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并让学生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带给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当学生确有困难时,再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要领”,从而自己领悟“要领”解决问题。设法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创造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心理能量,蕴涵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关键就在于教育如何去释放心理能量,如何去开发创造潜能。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交知心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能较大地促进学生心理能量的释放和创造潜能的开发。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实现自我价值。
篇48、教师读书笔记
最近,看了《透视课堂》一书,在译者陶志琼先生写的序中,对课堂的描述和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摘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东方有课堂,西方有课堂,此见同,此识同:皆以展示和开启智慧为首要使命。东方有教师,西方有教师,此心同,此理同:皆主要在课堂里以完成展示和开启智慧之使命为使命。
一说到课堂,既可能让人想起凝神屏气的紧张,也可能使人想起乱哄哄的吵闹,还可令人想起豁然醒悟的欣喜。课堂,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莫测的地方;课堂,一个充满了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课堂,一些人一心向往而另一些人又惟恐避之不及的地方;课堂,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地方;课堂,一个既可远观欣赏又可近观理解,但就是“不可亵玩”的地方。
课堂既可以说是“周围受敌,四面楚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也可以说是“八面玲珑,援助多多”(各种压力变成支持力量)。压力和助力无非是在表明:课堂是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之人以成熟魅力,让不动动起来,让不活活起来,让不灵灵起来的生命放光彩的场所。课堂里有苦恼、无奈,有希望与绝望,有奋进和退缩,有欢欣与惆怅。总之,课堂,乃人之生命精华展现的小舞台。
理想的课堂总是以理服人、以志激人、以情动人的。
说起课堂可以说是赋予没有生命活力的知识以生命活力,让不活的活起来的场所。教学中有种种困惑需要解决,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透视课堂)一书是对一些教学问题,尤其是现代教学课堂,包括信息加工、决策、学生对一般知识及其课堂教学理论的阐述。阅读此书,使我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说增强和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用于进行课堂决策。
很多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大概就是学生不完成作业的问题。读了此书,使我有了新的认识。处理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先搞清楚,学生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许多时候,由于学校的课程教满,学生既要完成语文、数学,又要完成英语之类的,因为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而导致学生的课外作业负荷过重。教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强迫学生交作业,又怎么能使教师称心如意。所以此时我们不能够要求交,否则会经常令人生气。
一些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完成作业。这不是他们的动机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问题。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补课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也需要正视一些反应慢的学生,需要拿出自己的耐心和决心。这些孩子往往有较大的惰性,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又会出现懒散的现象。此时,我们对孩子的鼓励和支持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尽量提出他们的点滴进步。
处理能够做而不做作业的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则不一样,我们知道万事开头最重要,一出现此类情况,我们应立马禁止,断绝他的这种行为。并明确强调自己对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要求,讲述做作业的重要性。当他们完成每一次作业时就及时反溃但是针对我班一个心理并不健康的孩子,我们就需要看场合处理,在适时(也就是他心平气和)的时候谈心。否则他就会以强硬的态度对待你的教育。因为他的家长也无能为力,这种孩子如果逼着他完成容易走上极端。
如果在班级中老是出现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就需要反思自己的作业布置有何问题,并及时调整作业的难易和改变检查和批改的方式。作为教师需要随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处理,如果一味地钻死胡同,强制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交出要求完成的作业,那么痛苦的就只是自己了。
其次,此书也向我们提供了解决注意力不集中和孩子多动症的问题。我们常感叹现在的孩子缺乏静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里它建议“不要让这些学生把你引开以便你开始不恰当地对待他们”否则他们会觉得是老师误解自己。关键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老师和同学造成的影响,让他们产生一种比较强的自我控制力的印象。通过作出提醒来帮助他们自我控制,改进要讲究循序渐进。而且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上,只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问题。而(透视课堂)一书向我们介绍的远远不止这些。它还从课堂生活、课堂观察、教师期望和课堂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做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完全值得你我细细琢磨。
篇49、教师读书笔记
通过假期读书活动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将是我今后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因为,合格教师不是终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各级教育上级部门的方针政策,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心理、信息技术等,力求知识全面。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二、拼弃旧事,与时俱进拼弃旧事,紧随时代步伐。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教师的挑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都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需要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和提高。因此,教师要勇于拼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关怀。因此,教师要学会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处与烦恼;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沟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立足本职,做好工作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
对教学过程负责。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对学生未来负责。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
对学困生负责。帮助学困生是教学工作的重任,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上、情感上应给予特殊的关顾,如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从心底知道老师并没有把他们“看衰”。
教师,只有立足本职,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和牢固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个人在工作上才会有所所为;教师,只有更新观念,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50、教师读书笔记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力求“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长进、发展。笔者认为当前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几个“点”来优化教学。
一、把握本文的基点
各篇课文的基点各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虽说“一千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变成“孙悟空”。因此准确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找准课堂切入点
就教学来说,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可以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掏出”极宝贵的可教因素,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比如有位老师上的《天鹅的故事》,紧紧抓住“感动”一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动老天鹅,感动天鹅群,感动老人,最后感动读者,感动所有的人,让人们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到天鹅的顽强和团结精神。
三、捕捉情感兴奋点
有效的教学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创设思维生成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抓住“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可以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试试写写菲格雷总统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演讲稿。一是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了训练,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有效教学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就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呢?这篇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的确,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学生自己可以进行探究的学材,使学生能够逐步自主发展,教师的价值与智慧也主要体现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还应能唤起学生充分的阅读期待、要体现语文味、在读、说、悟一统语文阅读课堂的今天还应引导学生扎实落实“写”的训练。
篇51、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面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建议:
1、全神贯注的聆听。
2、认同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
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助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欢。B:为什么啊?A:因为很漂亮。B:……A:因为你的画上面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欢那个小的蜗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知道的自己的作品的优点,今后可以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习、提升。
三、关于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直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老师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5、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助他弥补失误。
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可以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面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建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同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间,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52、小学教师读书笔记
当我拜读完《做不抱怨的教师》这本书,我心里为之一颤。为自己以前对工作的不满而懈怠;对学生的不满而愤怒;对他人的不满而耿耿于怀。心里就十分懊悔、沮丧,难过。但这天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灵仿佛释然了许多。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慰藉了心灵,我将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抱怨工作,获得工作的乐趣。
俗话说得好:“好工作不如好身体,好身体不如好情绪。”的确,愉悦快乐的情绪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整天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你纵使工作条件再好,职位再高,薪水再多,也是徒劳无用的。因为他们没有好的情绪去享受工作的乐趣,自然就会怨声四起,抱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是如此,倘若我们没有好情绪,如何将快乐传达给学生,如何让学生愉快学习呢
高尔基以前说过:“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一个人之所以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往往并不是因为他的工作真的有多么的糟糕,而是因为他没有用一种良好的情绪,用一种用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我曾抱怨自己的工作太累,一周的满工作量,再带班主任,常常搞得自己晕头转向总是抱怨不止,虽然已尽力但还是力不从心,总觉得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不对,工作说变动就变动,这个年级学生的基础刚打好又被调到另一个年级,把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工作热情一下子就这样扑灭了。抱怨不给自己机会,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了课堂,让自己的工作变得焦头烂额,此刻回想一下,感觉心惊肉跳,怎样能够有这种想法呢醒悟的瞬间情绪简单了,工作踏实了,也不感觉累了,原有的热情与幸福感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
不抱怨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常常听到周围的同事抱怨说:“某某同学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懂。”“家长还说自己的孩子够聪明,简直太笨了。”“这届学生笨的太多,教的都感觉没有成就感”等等。这是教师常常抱怨的声音,当然侧面也表达出对学生的期望。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就应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可能某个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总有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比如某学生热爱劳动,就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充分调动他的用心性,培养其组织劳动潜力。某某生在音体美方面有特长,可为其带给他的展示机会等等。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在爱的教育下都会有所收获,健康成长。
不抱怨压力,获得前进的动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压力是一把双刃剑,要么让你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要么让你一鼓作气地扶摇直上。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个中关键在于不抱怨压力,而是找出压力,利用压力,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用心应对自己的人生,进而追求人生更高层次的发展。
或许我们在工作中会觉得有很多压力很多不自在,不满足,不愉快的事情,客观的条件让我们颓废、悲观。但是,我要说,人不是万能的,七情六欲在影响着我们,教师是不就应唉声叹气的。我觉得,我们就应更用心地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光光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持续快乐的情绪,做一个阳光老师,不抱怨的老师,拿得起,放得下,生活就会简单而充实。
与其抱怨,不如埋头苦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时刻铭记身上的重担,把埋怨的时间和心思都用到提升自身素质上,让我们以书中的事例为借鉴;以书中不抱怨的心态为行为准则;以书中改变抱怨的方法为思路,做一个不抱怨的践行者。
读了这本书,我会延续以前的做人态度,不悲不喜,不卑不亢,多工作,少抱怨。累了,伸伸懒腰;困了,望望远处的风景;烦了,想想人生是多么的完美,活着真好;厌了,找家人说说内心的苦闷,让倦怠从此随风而去……
我们要正确应对种种压力,用阳光的心境缓解压力,用用心的人生态度挑战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挑战性,在这三尺讲台上创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如果你还有时间抱怨工作,那么你就有时间将工作做好。若想有所作为,就要抛弃所有抱怨,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正能量时刻围绕在身边。
从今以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取!怀一颗宽容的心,静静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篇53、中学教师读书笔记
在寒假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挑选了一本文娟、李慧编著,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如何与中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认真研读,受益匪浅。书中所谈到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例及原因和方法分析,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如身临其境,让我不知疲倦。更主要的是,这本书进一步提高了我对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必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书中谈到青春期的各种心理异常,如多动症、学习困难、抑郁、不懂人际交往、离家出走、迷恋网吧、结交不良朋友甚至暴力犯罪等。这些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学校,经常困扰我们老师,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护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必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人生命运,也必将影响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复兴。
通过认真研读,我深刻的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是广泛而普遍的,它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质之上的,健康的心理如同健康的身体一样,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对他们个性的各个方面、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积极影响。书中例举了许多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了渴望的学生,甚至是被众人歧视的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原因剖析、方法指导、心理干预等方法,摆脱心理障碍,并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和方法让我感动,它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使我羞愧的感到自己过去仅仅是一个教书匠,根本不是一个教育者。
书中谈到:近年来,我国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有明显上升趋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至5000万孩子存在行为问题。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据。心理健康问题,真正不容忽视,否则,害人误国。作为一名教师、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先从自我做起,像书中谈到的那样,以宽容的心态去疏导孩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考试压力,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应适当放手引导他们朝着自己喜欢的正确方向去发展,对孩子不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多一些表扬与鼓励。让孩子们像海鸥一样,勇敢地,向着更高更远处自由地飞翔。正如书中谈到的一个案例:小伟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很不喜欢一个老师,因为那个老师很凶,学生们都怕老师,所以他的成绩也一直不好。可自从他换了个懂得他心理需求的老师之后,他的成绩就突飞猛进。并且那次转折,也使他有了以后的巨大成功。看看书中的一个个鲜活案例,想想自己以往的工作,确实有许多改进的地方。
这本书是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想工作做得成功,要想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健康茁壮地成长,必须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每个孩子予温暖和阳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由教书匠变为教育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国家、社会、家长、学生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篇54、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我重读了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一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帮助,现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书写如下:
一、培养学习兴趣
1、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
2、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影响。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果学生有了兴趣,那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启发积极思维
1、让学生被动地记忆、重复、模仿来获得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如经过预习),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联系,
2、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能力的开端。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如在讲解化学计算题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启发学生运用概念、原理、公式等去理解计算题的关键所在,以便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三、建构知识结构
学生有时反映,“化学不好学,学不懂,记不住,不会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化学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变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知识,去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弄清重点、难点,进而订出规划,具体落实,使知识连贯成索链,环环相扣,先后有序。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能从整体出发来深刻地理解局部,将局部的知识纳入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中,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智能。
四、严格进行智能训练
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于实践。严格训练便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它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训练必须讲求实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目的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练有实效。练不在“多”而在“精”,要以少胜多。针对问题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文1
古代的时候,有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在健全,法规也在健全,他们,随着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健全,法规如此,足球比赛也如此,为成方圆而行规矩。
1840年,11人足球比赛制的确立使得蛮混乱的踢球场面被大大控制,1970年,黄牌红牌的使用克服了语言障碍警告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推行了换人制度,1978年,点球大赛为加时赛仍然为平局而正式启用,2018年允许有四个人换人名额的规则,积极有效的保护了球员身体安全,并且,首次投入使用,var技术,大大减少冤假错案,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系列规则引入与变迁,这是规矩成方圆的体现。
德国一裁判瓦尔德曾说:点球大战也并非是完美的,规划总有他退役的一天,会有更合理的规则取代点球决胜。时代在发展,规则也会因此而健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性质在变动,适应社会的法规也在变动,为维护社会稳定,而行法规。
如果没有法规社会,会如何?网络中曾有人说,法律,只是为了弱者而构建的,对于强大的人而言,法律,大多只是约束自己,对于弱者而言,法律保护自己,若没有法律,弱肉强食,若没有法律,弱者,没有办法保护自己,倘若没有法律,社会混乱,强者所说的就是法律,弱者没有所谓公平而言。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成方圆则为,混乱则为野蛮,野蛮则为落后,因此,规矩的有极为重要。如果没有法律法规,我们所说的话,没有人会听信。这个世界上强者只是少数人而大多数的人都是弱者,如果因为法律没有健全,而导致少数人代表法律,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崎岖的,这个社会就是崎岖的,这个国家就是崎岖的。
规则是因为不是因为改变,你就适应时代克服不适应,健全法规,需要发现不适应的地方,承认分析并解决或克服不适应,求更好的发展与进步,足球运动法规的健全,是一种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是进步的体现。
任何地方都需要法律法规,任何人任何事也是这样,无规矩不成方圆,为成方圆,我们应该行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文2
俗话说得好,没规矩不成方圆。日常生活随处必须标准。大家遵守纪律,日常生活才会出现纪律,不然便会乱成一锅粥。标准是時刻提示大家留意自身的一言一行。
世界杯赛便是从一开始的粗暴错乱到现在的遵循纪律,和睦,公平公正,必须得益于标准,要是没有标准,便会导致错乱,有可能会摆脱世界各国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和睦关联,制订有关标准,还提升球类运动的观赏价值也推动了赛事的公平合理,促使赛事顺利开展。
有的人很有可能会感觉遵守纪律要一直墨守陈规地感觉好烦,很不自由,换一个层面去想,如果不遵守纪律了,社会发展便会很错乱,打架斗殴行凶会经常会出现。社会发展还会继续像如今那麼稳定吗?自然是不容易的。世界杯赛也是这般,沒有标准就难以开展下来的,再再加各国语言不一样,沟通交流中存有着阻碍,如果没了标准,那么就真乱了套了。标准尽管限定着大家,可是换一个层面去思索,实际上它在大家日常生活只充分发挥了非常大的功效。
日常生活之中实际上有很多事例,不单是只在球类运动里能反映出去。就如平常大家都是做的排长队买饭了,如果我们不遵守纪律,随意排队,便会造成他人的损害,朋友之间的友情。反过来,如果我们遵循了标准,好好地排长队,就不容易导致错乱。另外,也会防止许多多余的不便,这也就跟世界杯赛足球比赛相近了,大家都遵循世界杯赛的标准,才能够使赛事顺利开展下来。
世界杯赛足球比赛的标准持续去健全,持续去又话升级足球运动员们就持续去遵循新标准,融入新标准标准人非常好的管束住自身,这就是在其中一个拼搏精神——标准精神实质,遵守纪律是每一位选手来源于是全球的老百姓都必须的,搞好的一件事,那就是以便社会发展的和睦稳定。以便各种各样事的顺利开展,没了标准,大家按自身意向办事。相互之间中间打打闹闹,你退我嚷,到处都是争执的响声。那样的全球,我敢确信也不会喜爱的,那就是一副令人厌烦的丑恶嘴脸,想起来就恐怖。
无规定不成方圆,不但是体育文化行业在各行各业上都是一样的标准,针对我们都是很重要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文3
法律说离我们远也不算远,说近也不算近,它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我们却都不太去用到它,无规矩不成方圆,万千世界的繁花缭乱,如果背后没有规矩来支撑,那将会多么的混乱啊。所以法律也就是我们的规矩。它无时不刻都在约束着我们,管制着我们。
走进北京大望路地铁站。迎面而来的是黑压压的人流,扑向耳朵的是人声鼎沸的嗡嗡声,前胸贴后背,好不容易挤进车厢,依然是前胸贴后背。只听到有人小声嘀咕:“挤成这样,一点尊严都没有了。”
毋庸置疑,地铁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科学、必然的选择。到20xx年,我国将建成长达17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在改善人们出行条件,优化城市交通布局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地铁需要建好,更需要管好。谁来限制地铁的超载,谁来管理地铁的超载,这些,都对于法律规则有关。一节车厢乘坐多少人,既是安全问题也关系到居民出行的质量和尊严。据了解,我国地铁车厢在生产时,规定不同类型的车厢有不同的核载人数的标识牌,这就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规矩了吧。
这样的情况在全世界也不鲜见。日本作为地铁大国曾发生多起地铁事故。原因之一就是超载,日本的超载,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地铁推手”,专门推那些无法挤进地铁的人进门。所以要严格限制地铁人数,自然涉及管理成本。也许这些成本是巨大的,但若是考虑到城市化高度发展后出现的新情况,这些管理成本,绝对是法律必要的。
地铁超载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的一滴水,滴水见太阳。这滴水处理的好不好,恰恰是一个城市规则和制度的体现,是否以人为本的映照,所以说和规矩不成方圆。
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德底线越来越低,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当时代对“非主流”顶礼膜拜时,当城市亮相对“拜金男女”疯狂追逐迷恋时,当冷漠成为一种时尚时,当自私成为一种潮流时,我不经惊讶于社会何以变得这么陌生。如何找回这个时代的社会责任感唤醒这个时代,人们麻木的心灵,确实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文4
“剑桥规则”的问世,标志着比赛制确立,并开始使用越位规则,推行换人制度,启用点球大战制度等等。我们看到的是规则的引入与变迁、是规则的强化、是制度的完善,足球场面从先前的野蛮混乱、语言障碍、警告不明确等一系列的问题渐渐演变成合理的规则,顺畅而公平。
毋庸置疑,足球场面内质的飞跃,正是规则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运动员。时代的迅速发展,需要条条框框的规则、制度来限定运动员。可见,无规则不成方圆,规则需要我们共同遵守、保护。
社会中,如果每个人的心里没有道德的底线,没有规则的约束,就会出现一些法不能容忍的、违反法纪的行为,例如小至乱闯红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到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如果没有规则的约束,这种现象就会随处可见,那社会又将如何?我曾看过这样一则“笑闻”:从前有一个班纪律上动作拖拉、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班主任想出了一个“规则”,如果下次谁再出现不合规则的行为,那么,那个违反规则的人就要当着全班的面说对不起、大声朗读反思,然后针对这个现象,班里没有出现迟到的现象,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要按照规则的做事,不违背法律。
国家上,没有制度的规范同样会使社会寸步难行、难以前进。一个社会正需要制度的引领,才能走上轨道,才能使走向繁荣。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近年来,国家公布各种各样的法律规定来维持生活稳定,《慈善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合同法》、《交通管理法》等,正是因为这些条条框框的制度、法律法规限定着国家繁荣昌盛,是国家管理更加制度化、更加规范化,公平公正的处理,不偏私,公平公正。
一条条规则的引入与变迁,一种种制度的实施与完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更是法规的健全与审美的引领。竞技体育是如此,国家、社会的发展也亦如此。因此,我们树立道德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行为。同时,有关机构完善相关法律,以法治国,不以人的意识管理国家。
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则,应从你我做起。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文5
我看了我们湖北省高考作文是“以方圆为话题”之后,我也想写一篇无规矩不成方圆的作文与同学们分享。
于是,我就到网上查有关“方与圆”名言和事例:其中,孟子的《离娄上》有一句名言:“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离娄的聪明和公输班的精巧都是依靠利用“规”和“矩”才画出了“方”和“圆”,此句引申为“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譬犹巧锤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比如就象巧锤自己制作画圆和方形的工具留给后人,才使后来的工匠们知道圆应该怎么画,方形该怎么做。古人也把它叫做规矩绳墨,国不可一日无法,家不可一日无规,校不可一日无纪。
项羽力能扛鼎,勇冠三军,却因为过分自大而自刎乌江,而越国大夫范蠡深知自我约束的重要性,在灭吴之后,并不邀功请赏,反而急流勇退,告老还乡,经商贩马,以享余年。由此可见:人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要学会自我约束或接受来自外界的约束才能实现双赢。不仅赢得个性的发展更有智慧上的收获。
冯玉祥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当年担任陕西督军的时候,一次接待了两个外国人。他很有礼貌地请他们坐下,谈话。两个外国人打开旅行袋。拿出一块新鲜的野牛肉,要送给冯玉祥。冯玉祥问:”哪里弄来的野牛肉?”外国人回答:”是我们在终南山打猎打来的。野牛凶得很,不好打。”冯玉祥皱起了眉头:”你们到终南山打猎,和谁打过招呼?领过许可证吗?”外国人忙说:”我们打的是野牛,没有主人,用不着和谁打招呼。”冯玉祥沉下脸说:”终南山在我们中国,是我国的领土。野牛生在这里,自然归我国所有,怎么说没有主人?你们不经允许,私自猎牛,这是犯法的!我作为地方官,有保护国家主权的责任。你们在中国就要守中国的规矩,不能蛮不讲理!”两个外国人理屈词穷,只得承认做了错事。
同学们!以上几个事例说明:无规矩,真的不成方圆!我们将来的路还长着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懂得行为上守规矩,学习上守规矩,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名文明向上的好学生。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文6
有一句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意思就是说没有规矩是不行的,行不通的。爷爷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小时候,爷爷就开始教导我:“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吃饭时,我喜欢蹲在地上吃饭。因为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爷爷见我这模样,就厉声呵斥道:“池晴!快起来!家里没有登子吗?非要蹲在地上,像安徽人讨饭似的!成何体统!快!快起来!”我便马上站了起来,搬了一个凳子,坐在凳子上。
边看有越的电视,边吃饭。爷爷看见我魂不守舍的样子就来气,谴责道:“吃饭能看电视吗?你看看你那魂飞到外太空去的样子!多丑呀!以后没有经过我的准许,谁也不能边吃饭边看电视!否则,家法伺候!”一听到家法我就鸡皮疙瘩就全来了。因为我们家的就家法就是——抄《朱子家训》十遍,并背诵。
小时候爸爸就是触范了家规,抄《朱子家训》抄到午夜十二点。我便没有再说什么,安安静静地吃饭。爷爷带着严肃的表情说道:“无规矩不成方圆!”
爷爷从小就给我解释过家风、家规、家训是什么。他说,家风,就是家中一股良好的风气,只有这一股良好的风气,才能使家中的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偷,不抢。只会让他们乐于助人、善待他人、讲文明、讲礼貌,最后就会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天空中“最闪耀的一颗星”,成为这个家的骄傲!家规,就是家中一些规定,有了这些规定,才会更好的让家里人知道不要触范家规,污染家风。
就会让他们知道家规有多么严重。让他们时时警诫。不触范,就不会罚,也就不会多行不义必自毙了。家训,就是家中地位最高的人说的,哪怕是一个字都要记牢,不能忘却。往往地位最高的人说的话都是有利于我们生活、工作、事业的。这些话不但记住,而且还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寻找合适的方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他们都做到了吗?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平日里他身上都有一股很难闻的气味。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他没有重视家规。
在这里,我想说:“我们一定要重视家规,家训。让家规,家训、家风伴我们成长吧!”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文7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妈妈说过,爸爸说过,老师也说过,可我总是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自从我们学校开展了诵读《弟子规》活动,我对这句话渐渐地有了真正的理解。我终于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规矩,什么是方圆,什么才是真正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可不是有形的东西可以媲美的哟。《弟子规》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弟子规》给我们规范了做人的`道理,如果我们做到了,我想我们会是一个文明高尚的小朋友。
就说我吧,我以前学习习惯很不好,又不讲卫生,妈妈经常说我,我很不高兴。学习弟子规后,我慢慢地改掉了以前的一些坏习惯,妈妈也开心地笑了,夸我懂得了不少规矩。
弟子规里有一段叫有余力,则学文,这一段中有一个故事。
内容大致是: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生活奔波,但只要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学习,所以知识渊博,人们都佩服他,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学习要得用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得用这“三余”学习。董遇生活很贫苦,但他专心学习,我们现在生活富裕了,就更应该努力学习。董遇面对重重生活上的困难,他没有回头、放弃,我们并没有遇到困难,如果不专心读书学习,就辜负了爸爸、妈妈、老师,和亲人对我们的期望,所以同学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按照董遇说的那样——利用“三余”学习。
没有规矩,真的不成方圆,我们将来的路还长着,我们从小就应该人人守规矩,尽责任。行为上守规矩,学习上守规矩,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名文明向上的好孩子。
相信我们一定能用规和矩画出真正的方和圆。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文8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有很多的规矩需要遵守,像是《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我觉得这些规矩都是很容易遵守的,身为中学生,也应该做到这些。不过在生活中也时常看到一些中学生违反了这些规矩。例如很多女孩子喜欢佩戴饰品、男孩子留奇奇怪怪的发型,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规定:中学生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前不遮眉,后不过颈,侧不过耳),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我们是中学生,不应该打扮得像社会上的人一样。
也许有人会觉得有了这么多的约束,自己很不自由,可是如果没了这些约束,学校还是学校,社会还是社会吗?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果谁都不遵守任何规则,这个世界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规矩由来以久,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但当时的社会结构简单,生产原始,所以规矩也很单一。
只有到现代社会,人们的交往日益复杂化,生产日益规模化,规矩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复杂,严守规则是做人的基本要义,也是为人的底线。法制社会就是就是让人们遵守规则,对规矩的谨守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现在很多的贪关,没能守好做人的底线,无视规矩,最后落的惨痛的下场。虽然这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连中学生守则都无法好好遵守,以后怎么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河水渴望自由,冲破了岸的束缚,但是,河水没有了岸的束缚,自己也走向了灭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
对于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这些观点,我还是觉得中学生都应该遵守,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规则使我们的生活美满幸福,是规则使我们的经济突飞猛进,是规则使我们的社会井然有序,我们一定要谨守规则,为了拥有一个美好的高中生活,一定要遵守好这些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文9
有时候我想做的什么事,就被老妈老爸阻止了。
有时候,一天二十四小时,爸爸妈妈只让我看20分钟的电视,这下都快把我气坏了,为什么弟弟也有作业?他都能看半个小时,而我只能看20分钟的电视,我很不服气,爸爸说:你爱看不看不看拉倒,但我只好垂头丧气的去看了20分钟的电视。
有时候我想出去看电影,可妈妈眼里的束搏,是不让我自由在家写作业的,我对妈妈说,今天老师布置了观影感,所以你能不能带我去看一下电影,你们60篇博客里还有这观影感,再等等再等等。终于可以去看电影了,我想吃爆米花,可妈妈说那是垃圾食品,不能让我吃,一枝花对身体不好,我心里想,难得你只带我看一次电影,你都这么不让我自由自由。
终于我可以自由了,好像我是魔法师似的,我长了一双洁白的翅膀,自由自在的飞来飞去,没人管我,我可真好,以后再也听不见唠叨的妈妈了,也不用写作业。
想到这儿,我又开始烦恼起来,我马上就开学了,我还有一大堆作业呢,那该怎么办?但我还是不想写作业,没有办法,我只好忍着气回家写作业了,谁知道?妈妈居然不管我,于是我开开电视开始看电视了,我看了将近半个多小时的电视,可我还是想着我那一堆作业,我实在忘不了做业这件事只好去写作业了,我觉得爸爸妈妈不管我,我挺自由的,可我马上开学了,但是……唉,我还是去看电视吧!看了一会儿,我的眼睛不是太舒服,就出去了,很多大人们好像是魔法师似的,他们都把自己家的小孩扔到一边,带着自己的心走了。
世界上如果没有了束缚,岂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那世界就会乱成一团糟。
爸爸妈妈还是老师管我们教我们是有好处的,有束缚世界就不会变成一团遭,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束缚,上课时间不能迟到,马路上司机师傅不能乱闯红灯,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文10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处处需要规则。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规则是时刻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世界杯就是从一开始的野蛮混乱到现在的遵守秩序,和谐,公平,都要归功于规则,如果没有规则,就会造成混乱,有可能会打破各国和平相处,互帮互助的融洽关系,制定相关规则,还增加足球运动的观赏性也促进了比赛的公平公正,使得比赛顺利进行。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遵守规则要一直循规蹈矩地觉得很烦,很不自由,换个方面去想,如果不遵守规则了,社会就会很混乱,打架杀人会经常出现。社会还会像现在那么安定吗?当然是不会的。世界杯也是如此,没有规则就很难进行下去的,再加上各国语言不同,交流中存在着障碍,要是没有了规则,那就真乱套了。规则虽然限制着我们,但是换个方面去思考,其实它在我们生活中只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生活当中其实有很多例子,不单单只在足球运动中能体现出来。就如平时我们都会做的排队打饭了,如果我们不遵守规则,随便插队,就会引起别人的伤害,同学之间的友谊。相反,如果我们遵守了规则,好好排队,就不会造成混乱。同时,也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就跟世界杯足球赛类似了,大家都遵守世界杯的规则,才可以使比赛顺利进行下去。
世界杯足球赛的规则不断去完善,不断去又话更新球员们就不断去遵守新规则,适应新规则规则人很好的约束住自己,这就是其中一个体育精神——规则精神,遵守规则是每一位运动员来自是全世界的人民都需要的,做好的一件事,那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为了各种事的顺利进行,没有了规则,人们按自己意愿做事。互相之间吵吵闹闹,你退我嚷,到处都是争吵的声音。这样的世界,我相信你也不会喜欢的,那是一副让人厌恶的嘴脸,想起来就可怕。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仅是体育领域在各个领域中都是一样的规则,对于我们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