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论语名言警句及注释 正文

论语名言警句及注释

时间:2025-01-12 02:45:09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一起来看看关于孔子名人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10.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13.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4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15.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6.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7.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19.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20.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21.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2.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23.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24.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25.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26.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27.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28.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29.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第一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曰:说,说道。

(3)学:学习。

(4)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常常;习,复习,温习。

(5)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6)说: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7)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8)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9)自:从。

(10)乐:快乐。

(11)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12)愠 :生气,发怒的样子。

(13)不:表示判断。

(14)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逐渐将古人用来表达不同意象的“学”与“习”重合等同起来;其二,朱熹的解释,强调了“习”字含有的“反复不断”的含义,误导后人以为是“重复学”就是“习”在这里的本意。

查看“习”字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小鸟反复试飞”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偏向。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如果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

原文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yú) ,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检查。在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

重点词句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2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重点字解释

温:温习。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以为:可以、能成为。

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之,代指温故而知新,译为“这一点”。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词解注意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 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 和体会。也指通过温习历史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温故知新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

而:却,表示转折。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危害。

第五则

原文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翻译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重点字词解释

女:人称代词,你,后作“汝”。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智慧,这里指聪明。

之:代词,对待知与不知的关系。

诲(huì):教导。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 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他们中间。

内:内心,自己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值得我去学习的人。焉,相当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

行:走路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在其中。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方面。善:好。者:...的方面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改:改正。

第八则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翻译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

重点字词解释

士:有抱负的'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为:看作。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

而:表并列(任重而道远)

其中成语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第九则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

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重点字词解释

之: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shù)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本段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