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爱迪生天赋的名言原文 正文

爱迪生天赋的名言原文

时间:2024-10-03 08:30:46

【原文】

我们敢不敢站在孔子肩膀上

①大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站得更高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的,只有始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维,才能有所成就。

②牛顿本来就是这样的,在他之前,对于被亚里士多德证明了的自然界的地面、落体和星体三运动,是不容置疑的定论。但是,他还是无视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对这三种运动予以否定,完成了人类自然历史中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其实,其时不迷信权威,站在巨人肩膀上思维的又何止牛顿,道尔顿之于原子学说,欧拉和柯西之于微积分,拉普拉斯之于太阳起源说,达尔文之于进化论等等,无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思维的结果。

③同样在这一时期的前后,欧洲各种新思潮正可谓汹涌澎湃,特别是法国出现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思想家,他们果断地提出要摧毁旧的政治体制,提倡人权和理性,用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旗帜号召人民,反对专制主义,实现民主和法制。他们十分推崇英国思想家莫尔、洛克的“初级阶段”的民主和法制思想。但是,他们也绝不把莫尔、洛克等当作高不可越的神明而一味龟缩在其腋窝下思维,而是坚决地站到他们的'肩膀上,提出自己全新的主张。他们终于打开了一片新的历史天空。

④【 】。可是,自孔圣人以来,我们的祖先们在做什么呢?他们往往只能恪守成规,对前人亦步亦趋。太早的不说,近点的如程颢程颐主张“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朱熹进一步发展这种理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丝毫没有要撼动思想霸权而一举站到他们肩膀上的意思。与同时代的莫尔、洛克等相比,连万分之一的超越也没有。当西方社会变革推动着知识分子把争人权、争自由、争平等、争法治弄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的知识分子却在那里点灯熬油、皓首穷经,研磨八股,为孔夫子、程朱夫子做嫁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鲜有人站在孔圣人的肩膀上思考。

⑤也许现在还无法说清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只能在巨人胳肢窝里思维的原因,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除了知识分子的阘懦之外,权力者的话语霸权亦是其不能站到巨人肩膀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⑥时光虽然把人类送进了现代化和信息化时代,那么今天的我们是不是都敢说自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维了呢?我们不仅没有以平视的眼光来对待古老的思想巨人,而且还不时地制造出新的神圣巨人。

⑦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无疑也是巨人,但人们还是没有沉醉于这座“科学巅峰”和“完美的大厦”之中,而是一而再地站到他的肩膀上,这就是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对牛顿光粒子说的质疑,爱因斯坦对其绝对时空观的否定。只要这个地球还在转动,巨人就注定要被踩在后人的脚下。我们,尤其是我们的后来者们什么时候都敢说,我要在孔子们的肩膀上思考,那么我们就可伸出双臂来拥抱这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到来了。

(选自07年第三期《杂文选刊》有改动)

【问题】

14.请你根据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补出下面这段话中所缺的内容。(4分)

15.文章第四节中在介绍东方的思想历程时,又列举同时期西方的莫尔和洛克的事例是否多余,为什么?(3分)

16.请你在第四节的开头选择一个名言,使上下文连接更加顺畅。( )(3分)

A.勒南说:“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科学,没有真理。”

B.爱迪生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C.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D.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参考答案】

14.2-3节说明西方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思维打开了一片新的历史天空。

4-5说明我们没有站在孔子的肩上思维,造成了落后的局面及其原因。

15.不多余。(1分)运用了对比论证(1分)更好地证明了“站在巨人的肩上思维”的重要性。(1分)

伤仲永

1、作者,字,号,世称,(朝代)家,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写得很好,名句有:

《伤仲永》选自

2、对黑体字理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指: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 )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 )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注音)( )仲永环谒( )(注音)()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 )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 )(注音)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 )材人( )远矣。卒( )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 )夫( )不受之天,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根本原因是什么?

还有其他原因吗?

5、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

说明了什么道理?

6、世隶耕说明了什么问题?

7、高尔基和爱迪生各有一句关于天才的名言,分别是:  、

,仲永的

天赋非常出色,但与这两位名人的区别是:

8、伤字的含义是什么?

它有哪几层意思?

木兰诗

1、作者(朝代) ,文章选自,这诗歌是 (朝代)

北方的一首民歌

2、对黑体字翻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 )户织,不闻机杼( )(注音)声,惟( )

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 )(帖: )(注音),可汗( )大点兵( )。军书( )十二( )卷,卷卷有爷( )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 )为市( )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注音),南市买辔( )(注音)头,北市买长鞭。旦( )辞爷娘去( ),暮( )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溅: )(注音)。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 )骑鸣啾啾( )。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 )飞。朔( )(注音)气( )传金柝( )(注音),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 )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 )尚书郎。愿( )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 )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 )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 )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文章出了两个成语,分别是: ,意思是:

,意思是:

4、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描写木兰回家,家人兴高采烈的场面的句子是:

木兰与伙伴喜剧见面的句子是:

用比喻巧妙解答木兰女扮男装奥秘的句子是:

侧面描写木兰功勋卓著的句子是

最能反映木兰艰辛的战场生活的句子是:

最能反映木兰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的句子是:

5、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一句子你怎么理解?

6、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句子你怎么理解?

7、为什么木兰不用尚书郎,反而要还故乡呢?

8、该文叙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吗?

这个故事有怎样的特点?你能用一个双音节词语概括吗?

9、该文故事性很强,如果按照情节概括的话,高潮和结局部分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吗?

10、你心目中的木兰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你还知道古代其他有名的女性吗?

11、你能说说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吗?(最起码两句)

孙权劝学

1、作者,字,(朝代)家,家

2、文章选自,这是一部史,记载了从到共年的史事。

3、孙权,字 三国时 的创建者。曹操在赤壁战败后曾感叹:生子当如 ,孙权读书治国的才能可见一斑。

4、对黑体字解释:

初(),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文章与《伤仲永》比较,有何异同?

6、文章出了两个成语:,意思是:

,意思是:

7、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

8、文中共出现了3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他们分别有什么性格特征:

9、文中的经具体是指:

10、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 ,作用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了吕蒙学的

11、孙权告诉吕蒙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是: 、 (用原文词语填空)

12、有的同学认为,老师、同学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这是校园里的势利眼。请你联系文中鲁肃与吕蒙结友的失事,谈谈你的看法。

13、你能说出古今中外有关劝学的名言吗?(至少两句)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学习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方法。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够顺畅地翻译全文。

3、认识到后天学习和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作用。

说明: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短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记述了方仲永由“神童”变为“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发表议论,表达了对方仲永的哀伤、惋惜之情。本单元的主题为“成长故事”,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思想成长的关键阶段,伤仲永的故事应该可以引起学生对自身成长的思考。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古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重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关注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能够顺畅地翻译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难点:深入探究伤仲永由“神童”沦为“普通人”的原因,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我们从中可以吸取的教训。

说明: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够把握全文的主要写作内容,是全文学习的重点。本文原有三段,但教材质选用了其中的两段,即叙述伤仲永成长经历的两段,而删去了作者由此事发表议论的段落,因此对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许有些难度,所以教师可给与学生适当的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主旨,并引发学生对自身成长的思考,认识到后天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初读文本

1、如何理解课题中的“伤”?“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2、要求根据注释疏通课文

⑴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 扳 谒 称 泯 耶

⑵ 掌握下列字的含义: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三、研读文本: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3、文章对方仲永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A),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B)?

A:1、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

3、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   的形式。B:“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四、思考:作者对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是怎样看的?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五、课后作业:

1、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150字左右。)

2、以“由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感想,150字左右。

5 周处

教学目标:

1、利用注释、工具书,基本把握故事内容,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反复诵读、圈画关键词句,把握文章脉络,感悟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让学生从周处的生活经历中体味勇于改过自新的可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懂得闻过即改的可贵。

2、难点:感悟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说明:把握文章重点字词,正确、流利、生动地朗读课文,体会改过自新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另外本文从叙述周处“凶强狭气,为乡里所患”起笔,交代义兴三害,周处尤剧,叙写乡人劝说周处斩虎杀蛟,实希望三害留其一,不料三害俱除,乡人同庆,又不料周处凯旋,再不料周处目睹此景,心生悔意,入吴寻二陆,担心终无所成,陆云再劝,终悟,遂成忠臣名将,整个事件的发展峰回路转,情节曲折,但作者略写周处危害乡里,详写周处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学生较难领悟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独具,但领悟此点,怎样安排写作素材是有指导意义的。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我国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写了一部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周处是晋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在做御史中丞时,纠察弹劾官员的错误,即使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有人造反,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道周处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周处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箭尽,临危不退,壮烈牺牲。就是这样一个刚直不阿、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在少年时期却曾是一个被乡人憎恨的祸害。《周处》一文用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知错改过的少年周处形象。

二、给加点字注音:见幻灯片

三、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解决字词、句意:注意下列词意

蹉跎、冀、并皆、彰、尤剧、改励、更相、令名、凶强侠气;

注意下列句子意思

1、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2、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3、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四、思考讨论:

1、周处家乡的老百姓把周处与蛟、虎并称为“三害”,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更相庆”,这又说明什么?

3、周处为什么“寻二陆”?

4、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的评价周处?

五、作业布置:

1、在抄写本上完成原文抄写、加点字解释和译文。

2、完成《感知 体验》上《周处》一课的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