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试题
1.填空(5分)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最大的断代体史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
(2)我国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
(3)先秦历史散文主要有、、,诸子散文主要有、、、。
(4)小说成熟于唐朝,称为,明清是古典小说高潮期,其最有影响的四大章回体小说是、、、。
(5)杜甫的“三吏”是、、,“三别”是、、。
(6)“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和宋代的、、、、、。
(7)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和,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和。
(8)宋词豪放派代表词人有和,婉约派词人有和。
(9)元曲四大家是指、、和。
(10)最早能体现新文学实绩的小说集是的,诗集是的,长篇小说是的。
(11)1930年3月,进步作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茅盾的长篇小说和曹禺的剧作、。
(1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为、、,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为、、,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为、、。
(13)20世纪50年代,文坛上出现了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以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为艺术风格,对当代文坛产生极大影响,被文坛誉为“”派。
(14)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倡导了具有鲜明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风格,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派。
2.请把下列作家和作品对应组合起来。(5分)
作家:(1)美国的海明威(2)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3)法国的雨果(4)法国的莫里哀(5)英国的莎士比亚(6)法国的都德(7)法国的司汤达(8)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9)爱尔兰的伏尼契(10)法国的大仲马(11)西班牙的塞万提斯(12)意大利的但丁
(13)德国的歌德(14)丹麦的安徒生(15)法国的福楼拜(16)法国的罗曼?罗兰(17)英国的雪莱
作品:A.《战争与和平》B.《伪君子》C.《柏林之围》D.《神曲》E.《牛虻》F.《海的女儿》G.《少年维特之烦恼》H.《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I.《约翰?克利斯朵夫》J.《包法利夫人》K.《红与黑》L.《老人与海》M.《悲惨世界》N.《无事生非》O.《基督山伯爵》P.《简爱》Q.《唐吉诃德》
3.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另外善于运用幽默讽刺手法的'外国作家还有、、等作家。(2分)
4.指出下而评价的各是哪一部名著。(2分)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3)文不甚深,言不甚俗(4)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列宁语)
5.指出下列
(1)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人木三分
(5)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6.根据语境,默写填空。(3分)
(1)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句
(3)“衣带渐宽终不悔,”,近代学者王国维用这句词形容治学过程中的执着境界,这句词的原作者是代著名词人,我们学过他的词《雨霖铃》。
7.在文章中贴切地引用名句可以使文句显得优雅。写出或补出下列句中引号内的名句。(4分)
①《夏日雨后的山里,空气清新,禾苗秀美,忽见翠峰之上,蓝天之下,彩虹横贯,真是“赤
橙黄绿青蓝紫,。”
②学校里语音室、电脑、电视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都“”,没有派上用场,只是摆设而已。
③当许多城市居民彩电、冰箱、空调都齐备的时候,这边远山村才开始有黑白电视,真所
谓“人间四月芳菲尽,。”
④我国的广告业,起步迟,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之势。
8.按题中要求填写句子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一句诗是:“”。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③《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这名诗上。
④《过秦论》的论点句是。
9.某后某月,我驻美使馆召开部分留美学生座谈会。(3分)
①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
②甲同学的发言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
③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
④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
⑤丁同学的发言引用了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
⑥戊同学的发言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
10.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名句。
①一代名相诸葛亮在告诫后人的文章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引导,后人也常常将此作为座右铭以自策,这两句是“”
②东晋诗人陶渊明一生作过不少山水田园诗,被称为“田园诗人”,但是,他在表达志向时却写了两句刚劲有力的诗句“,”表达了读《山海经》的感受。
③游山玩水,赏心悦目。人们对山水的不同感受,全因心情有别。南北朝时文学理论家有两句诗写出了游山玩水的饱满激情,这两句诗是:“,。”
11.默写填空(4分)
①涉江》中表现屈原坚持真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句是:
②盂浩然《过故人庄》中,描写的清淡幽静、别有天地的诗句是:
③按照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填空
④默写唐代自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颔联。
12.根据提示,默写《师说》中的语句。(2分)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3.根据语境,默了名句及文学常识。(3分)
(1)《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我劝天公重抖擞,。
(2)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相如日:“……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14.默写,回答问题。(2分)
一桥飞架南北,。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
以上语句出自写的《》。
15.我国代文学家在《六国论》中,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六国破灭,,,。”(2分)
16.默写。(4分)
⑴敕勒歌
北齐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7.清人钱大昕在《弈喻》一文中说:“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2分)
18.默写杜甫诗《登高》中的四句。(2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9.默写杜甫的《春夜喜雨》。(2分)
舂夜喜雨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0.默写(2分)
①《礼记?学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不以一己之利为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21.下面是我国唐代以后的小说发展情况简表,请在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3分)
小说名称
或体裁
以课文中
学过或涉
及的篇目
《柳毅传》
《李娃传》
《碾玉观音》
《红楼梦》
《聊斋志异:
22.写出下列各诗词名句的下句。(2分)
①天长地久有时尽,。(自居易《长恨歌》)
②溪边初起日沉阁,。(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③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④旧书不厌百回读,。(苏轼《送安悼秀才失解西归》)
23.把下面的成语、名言警句的意思补充完整。C
①仰之弥高,。(《论语?子罕》)
②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
③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④己所不欲,。(《论语?颜渊》)
24.选出含有哲理的一组诗词名句。(2分)
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
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⑤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元好问)
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A.①②③④⑥⑦⑩
B.①②③⑥⑦⑧⑩
C.②③④⑤⑥⑨⑩
D.①②⑤⑥⑦⑧⑩
25.在下面名句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形容词。(2分)
①()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霄。(刘禹锡《秋词》)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时雨。(贺铸《青玉案》)
⑤莫等闲,()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天。(苏轼《水调歌头》)
⑧一去()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26.请在下列各句的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3分)
①()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②()带雨晚来急,野波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④()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翎《寒食》)
⑤()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⑥小楼一夜听(),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⑦风乍起,吹皱一池()。(冯延巳《谒金门》)
⑧()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7.在横线上填写原句。(4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8.古人作诗常“化用”前人成句。请把下列诗句所化用的前人成句默写出来。(4分)
①旧时玉谢,堂前双燕过谁家?
前人成句。
玉盘女小乱珠迸,酒上汝面,花艳眉相并。
前人成句。
③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前人成句。
④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哪里人家有。”
前人成句。
29.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文句。(4分)
①选文天祥作品一句,将对联补充完整:殿角生微凉,呼吸湖光饮山渌;天地有正气,
②陆游在《诉衷情》一词中写道:“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意思与此相同的两句是
③《(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作者说明写序目的的句子是.
④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指南录)后序》)
30.填出上句或下句。(4分)
①,不见泰山。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③绳锯木断,。
④等闲识得东风面,。
⑤男儿有泪不轻弹,。
⑥沉舟侧畔千帆过,。
⑦尔曹身与名俱灭,。
⑧三十功名尘与土,。
31.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
①凡事预则立,。(礼记中庸)
②《史记?樊哙传》:“攀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这里的“事急”即指《鸿门宴》中写到的。
③“你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到头来只会落个贻笑大方的结局”一句中画横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即是。
④不知细叶谁裁出,。(贺知章《咏柳》)
⑤谁言寸草心,。(孟郊《游子吟》)
⑥清水出芙蓉,。(李白《论诗》)
⑦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⑧为人性僻耽佳句,。(唐朝杜甫)
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⑩,岁岁年年人不同。(唐朝刘希夷)
○11莫道昆明池水浅,。(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
○12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讯《无题》)
2005年《
一、考什么
《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考点有三个具体要求: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从这三个具体要求来看,其考查重点是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著名作家,且中外有别:中国作家要记住其生活时代及代表作,外国作家要记住的是其国别及代表作。对文学体裁而言,重点应是高中毕业生应该了解的一般常识。
历年高考的文学常识题和这一要求是相吻合的:试题中涉及的都是不同时期(或国别)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以教材中出现的文学常识为主,并适当向课外延伸,其衡量标准就是“重要”与否。
二、怎么考
文学常识题的考查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常常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多种文体常识放在一起综合考查。从题型来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题型:
1、表述性单项选择题
即把小说、
例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001年全国高考题)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驼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答案]B《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而桐城派是清代的一个散文流派,其代表作家是方苞、姚鼐等。
2、连线型单项选择题
即把作家、作品、作品的时代、作品的体裁(或主人公)等用横线搭配连接,构成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应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例1、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
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北京人》——曹禺——现代——话剧
C、《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D、《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诗体小说
[答案]BA中《秋浦歌》的作者是李白,C中《哈姆莱特》是戏剧作品,D中《欧根·奥涅金》的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
3、填空题
例1、按要求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它运用了的创作手法
(2)雨果,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它的著名作品有、等。
[答案](1)《诗经》赋、比、兴(2)法《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这种填空题是单一的文学常识填空题,也有可能和名句名篇的考查相结合。
例2、按要求填空。
(1)我国代文学家在《六国论》中,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六国破灭,,,。,破灭之道也。”
(2)“衣带渐宽终不悔,”,近代学者王国维用这句词形容治学过程中的执着境界,这句词的原作者是,我们学过他的词《雨霖铃》。
[答案](1)宋(北宋)苏洵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2)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4、判断题
例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国最早的国别体、纪传体、断代史史书,分别是《国语》《史记》《汉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2)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繁荣,流派纷呈,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陈子昂等,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等。()
(3)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也妮·葛郎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主要人物老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之一。()
(4)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它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5)现代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通过祁老人一家的生活变迁,反映了我国解放战争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
[答案](1)(3)(4)正确;(2)错误,陈子昂不是山水田园诗人;(5)错误,《四世同堂》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
三、怎么办
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而且因为以前没有把它列入考试范围,考生并没有多少有意识的积累,现在它“不期而遇”,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如《中国文学的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古代小说鉴赏》《现当代戏剧鉴赏》《中国古代文学概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唐诗简介》等等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如我国古代小说可构建如下知识网络:
上古先秦两汉:神话传说,它是我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主要保存在《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都是其中耳熟能详的名篇。
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分别以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唐:主要是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成熟。代表作品有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女娃传》、元稹的《莺莺传》等。
宋:话本小说,它的出现标着我国白话小说的成型。代表作有《错崭崔宁》《碾玉观音》等。
明清:有拟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拟话本小说代表作是“三言”“二拍”,“三言”指冯梦龙编的《喻世
文学常识看似头绪繁多,“山重水复”,但只要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再辅以正确的备考方法,相信定会“柳暗花明”。
《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论,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提供了《六国论》的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2、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简介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老总曾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
2.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 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预习
侧重于字词,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
(1)读课文,注意读音
(2)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①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渭语前。
②其势弱于秦。
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
三.研习新课
1:研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读第一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或曰:有的人
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率贿秦耶:一概,全都,副词。
盖失强援:承接上文,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
(2)句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 表判断,固定用法,古文中称为判断句。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 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明确:“弊在贿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贿”字上。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
(2) 提问: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一是从贿秦的国家说--------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贿秦的国家说--------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师生共同明确思路,试背第一段。
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
贿秦力亏
板书:弊在赂秦 { } 故曰:弊在“赂”
不贿者以贿者丧
(4) 学生齐背第一段。
3:研习第二自然段
(1)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暴霜露 pu 暴秦之欲无厌 bao
胜负之数 shu 数吕师孟叔侄shu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ong 从散约败zong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二段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 其实百倍:他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
b. 固不在战矣:本来、当然,副词。
c. 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 是两个单音节词
d. 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引申为分辨、清清楚楚的意思。
e. 理固宜然;助动词,应该。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a.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
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
得”与“亡”的对比
“难”与“易”的对比
“有限”与“无限”的对比
引古人名言印证。
b.学生齐背第二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和“ ”相比,又用“ ”和“ ”相比,得出“ ”“ ”“ ”的结论。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 ”与子孙的“ , , ”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 , ”与秦国的态度“ ”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证明中心“ , ”。
五:课堂小结
本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第二段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害,只能换“一夕安寝”“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一、二自然段。
2:预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继续研习课文。
2. 掌握词类活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3——5名)
2.分小组背诵一或二自然段
3.学生齐背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牧以谗侏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胜负之数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三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贿者以贿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的论证。
板书:
(1) 齐国:与赢不助五国 反面
(2) 燕国:用荆卿为计速祸 正面
赵国:牧以谗侏用武不终
(3) 齐人勿附
燕客不行 胜负或未易量 反面假设
赵将犹在
学生顺思路背诵第三段
(二)研习四、五自然段
1.学生反复诵读四、五自然段
2.请两名同学试析这两个自然段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的意义和用法
(1) 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厘相待”。
(2) 并力西向:名词做状语,“向西”
(3)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
(4) 日削月割:名做状,“日日”“月月”
(5) 苟以天下之大:假若,如果,连词
3. 问:第四段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第五段是否多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第四段的中心是论史评古。作者先承上文之末的设想抒发感慨,如六国不贿秦而抗秦,必将大有作为,行文摇曳多姿,兴味无穷;然后承上启下,又回到史实,揭开病根,重申赂秦之弊,最后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告戒为国者,对敌要以此为训,敢于斗争。
第五段并非多余,是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
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
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若于秦”);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
4.学生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2.教师点拨
本文是史论,但不是进行史学分析,也不是就史写史,而是就史立论,以古鉴今。
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运用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突出的运用了对比论证。
运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3.明确: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论点鲜明,论据严密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四、难点、重点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谁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赔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共地,齐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3.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政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