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20句 正文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20句

时间:2025-01-15 20:05:36

1、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林逋

2、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何坦

3、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徐荣

4、医书治已病,平心和气治未病。——司马光

5、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李时珍

6、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张从正

7、多言则背道,多欲则伤生。——林逋

8、俭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龙遵叙

9、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葛洪

10、摄生之道,大忌嗔怒。——魏裔介

11、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馁,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佚名

12、风者,百病之始也。古人避风如避矢石焉。——曹庭栋

13、保持一生壮健的真正方法是延长青春和心。——柯林斯

14、养生如病,不得他求。——曹庭栋

15、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吕不韦

16、强忍着自己的眼泪,就等于慢性自杀。——威廉·弗雷

17、心清则神静,神静则身宁,身宁则体健。——曾国藩

18、食服常温,一体皆春;心气常顺,百病自退。——蔡清

19、服药千副,不如一宵独卧;服药千朝,不如独卧一宵。——杨慎

20、睡侧而屈,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蔡季通

21、多才惹得多愁,多情便有多忧。——徐甜斋

22、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梁章钜

23、草食之兽不疾易蒌,水生之虫不疾易水。——佚名

24、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司空图

25、太饥伤脾,太饱伤气。——曹庭栋

26、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孙思邈

27、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佚名

28、医能医病,不能医命。——鲁迅

29、纵耳目之欲,恣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枚乘

30、使身体充满精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快活的习惯。——葛德文

31、智者养生也,必须四时而调寒暑。——曹庭栋

32、高位实疾颠,厚味实腊毒。——佚名

33、治身不静则身危,养生之道在于动。——曾国藩

3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佚名

35、寿命的缩短和思想的虚耗成正比。——达尔文

3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佚名

37、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葛洪

38、吕祖谦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最好不要太过考虑身体的健康。——霍姆斯

39、食过则成积聚,饮过则成痰癖。——梁章矩

40、得而不喜,失而弗扰。——佚名

41、乐之方至,乐而弗骄;患之将至,思而弗忧。——佚名

42、治已病,不若治未病。——曹庭栋

43、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吴普

44、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李光庭

45、妨碍休息和一定的睡眠是直接自杀。——徐特立

46、有规律的生活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巴尔扎克

47、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

48、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乔治·桑

49、食不语,寝不言。——佚名

50、势顺则强,气顺则舒。——刘基

51、久立先养足,久夜先养目。——吕坤

52、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佚名

53、世上最好的医生是饮食有度、保持平安与喜悦的心情。——史威福特

54、寤寐不惊忘嗜欲,何须采药烁金丹。——严慎修

55、树怕剥皮,人怕伤心。——李悝

56、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梁章矩

57、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马克思

58、世上最高级的三个医师:节食博士、安宁博士、快活博士。——史威夫特

59、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张景岳

60、要保持健康的身体,除了节食、安静这两位医生外,还有一位,就是快乐。——丘吉尔

61、动静节宜,所以养生也;饮食衣服,所以养形也。——程颢、程颐

62、饱食伤心,忠言逆耳。——佚名

63、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痛。——《黄帝内经》

64、心平则气自和。——王通

65、居心要宽,持身要严。——申居郧

6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67、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心气养身。——吕岩

68、神虑澹则血气和,嗜欲胜则疾诊作。——佚名

69、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庄子

70、饮食节制常常使人头脑清醒思想敏捷。——富兰克林

本节主要叙述了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及特点,指出四季之中,一定的气候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发生有具体的内在联系,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各有特点,对于人体的影响也是各有不同。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2),夜卧早起,广步于庭(3),被发缓形(4),以使志生(5),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6),此春气之应,养生(7)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8),奉长者少(9)。

夏三月,此谓蕃秀(10),天地气交,万物华实(11),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1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13),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14),天气以急,地气以明(15),早卧早起,与鸡俱兴(16),使志安宁,以缓秋刑(17),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18),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19),水冰地坼(20),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21),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22),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23),奉生者少。

【注释】

(1)发陈:发,指草木发芽。陈,敷陈。发陈,指草木枝叶舒展。

(2)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指自然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

(3)广步于庭:广步,缓步而行。

(4)被发缓形:被,同“披”,披散,散开。披散头发,解开衣服,使形体舒缓无拘束。

(5)以使志生:使意志如春天生发之气宣发舒畅。

(6)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是指精神、行为活动需顺应春阳生发之气。杀、夺、罚,是指违逆春阳生发之气。全句强调春之养生需要与春阳生发之气相顺和,不可相左。

(7)养生:此处养生强调养护春生之气。

(8)夏为寒变:春季失于调养,生发之气不足而导致夏日发生的寒性病变。

(9)奉长者少:奉,奉养。春气不能生发,便不能奉养夏令长气。

下文奉收、奉藏、奉生之义皆仿此。

(10)蕃秀:蕃,繁茂之义。秀,华美。形容万物茂盛壮美。

(11)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华,开花。实,果实。指天地阴阳之气相交合。万物繁茂充实。

(12)使华英成秀:华英与成秀是对比词。华英,人的容色神气。

秀,草木开花,形容人精神容光焕发之意。

(13)痎(jiē)疟:疟疾的总称。

(14)容平:容,生态,相貌。平,平定。形容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景象。

(15)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令天气清凉劲急,大地万物萧条,山川清肃景净。

(16)俱兴:兴,起身,起床。

(17)以缓秋刑:秋刑,指深秋的肃杀之气。缓,减缓,减少。

(18)飧泄:指完谷不化的泄泻。

(19)闭藏: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

(20)坼:裂开。

(21)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

(22)亟夺:亟,频数,多次之意。夺,耗夺,剥夺。

(23)痿厥:四肢痿软无力而逆冷的.病症。

【白话详解】

春天3个月,草木发芽,天地一派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缓步而行,披散头发,舒展形体,使意志顺应春生之气而舒畅条达,而不要损害、克伐它。要顺应春天的生养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就要伤及肝气,生长之气不足,到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3个月,是万物繁盛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适应夏天的阳光,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使人心舒畅向外,如同所喜欢的东西在外界。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供给秋天收养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会得重病。

秋天3个月,是万物成实的季节。此时天高气爽,西风渐起,地气清肃明朗,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闻鸡起床,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意志不外越,从而使得肺气清平。这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方法,如果与之相违背,肺气则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变生腹泻完谷不化的疾病,供给冬季闭藏的精气就少了。

冬季3个月,是万物潜伏的季节。此时水结成冰,地冻开裂,这时节,人们不要扰乱阳气,要早睡晚起,早晨等待太阳升起后而起床,使精神内守伏藏而不外露,保持若有所得的心态,还要避免寒气侵袭,保持温暖,但不要过热而致皮肤开泄出汗,以致阳气频繁耗伤。这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蓄的道理,若违背这一原则,就会伤及肾气,到了春天,就会得痿厥一类的疾病,供给春季发生的精气也就少了。

【按语】

本节主要叙述了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及特点,指出四季之中,一定的气候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发生有具体的内在联系,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各有特点,对于人体的影响也是各有不同。从而体现了《内经》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体应当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并且达到机体与自然界变化的相互协调而养生调神。

人的五脏通应于四时,一旦违逆,则内伤五脏,并且在下一季节发生不同病变。这在上述条文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内经》中有关顺四时变化而积极调整情绪、作息从而达到保养身体的观点,为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后人多有所发挥,并在预防养生以及病人病后调养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应用举例】

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病发动。又兼冬时,拥炉熏衣,啗炙炊煿成积,至春发泄。体热头昏,壅隔疫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常当体候。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三伏内腹中常冷时,忌下利,恐泄阴气,故不宜针灸,惟宜发汗。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平居檐下、过廊、街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不得梳著头皮,当在无风处梳之,自然去风明目矣。

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肺盛则用咽以泄之。

秋间不宜吐并发汗,令人消烁,以致脏腑不安。惟宜针灸,下利进汤散以助阳气。又若患积劳、五痔、消渴等病,不宜吃干饭炙煿,并自死牛肉、生绘鸡猪、浊酒陈臭、咸醋黏滑难消之物,及生菜、瓜果、蚱酱之类,若风气、冷病、痃癖之人,亦不宜食。又当清晨,睡觉闭目叩齿21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次,多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

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宜居处密室,温暖衣衾,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老人尤甚,恐寒邪感冒,为嗽逆麻痹昏眩等疾;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阳气内蕴之时,若加汤火所逼,必出大汗,高年骨肉疏薄,易于感动,多生外疾,不可早出,以犯霜威;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晚服消痰凉膈之药以平和心气,不令热气上涌,切忌房事,不可多食炙肉面馄饨之类。(《摄生消息论》)

在《内经》里面,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强调阳气,尤其大家很熟悉的《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有一句名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我们知道火神派的开山祖师,郑钦安的弟子,就是卢崇汉老师的祖父卢铸之先生强调过,为医者如果能够悟透这句话,这个医生就有办法,这句话怎么悟透呢?“阳气者,若天与日”,像天、像日一样,刚刚我们讲了,就是像乾这样。“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人的寿命是以阳为本,那么“失其所”是什么“所”?这个“所”是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代词?我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就感慨很深,发现20多年都没有读懂这一句话,都是在囫囵吞枣,好像懂了,知道阳气很重要,却从来没有去认真的考虑这个“所”是什么,实际上这是秘密所在,我们今天要谈扶阳,要真正弄清楚扶阳,关键词就在这个“所”字。因为这句话是名言,所以从读书开始就要读,考试肯定也要考这句,但可以说,我读了几十年,都没有真正弄清楚,现在回过头来看,秘密就在这个“所”上,什么“所”呢?

实际上,我们把它放到乾,就知道,这个“所”就是指“元亨利贞”之所,所以“失其所”不是指的一个“所”,不是指的某一样,它是指的四个“所”。如果还连带坤讲的“元亨利牝马之贞”,那就是五行俱全了,还加上土。土不主时,所以在《周易》的“乾”里面,土也是不主时的,它旺于四时。这说明阳气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那么在元这个“所”或者在春,它对应的是什么?阳气是什么功用呢?阳气是生发的功用,也就是肝,春就是肝,就是木,这个就到五行上面来了,到脏腑上面来了,所以这是一环一环相扣。肝的根本在哪里呢?我们要研究肝的生理也好,病理也好,当然这个词是现在的词,它的本是什么?《内经》讲生之本是本于阴阳,《内经》又讲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肝的本是什么?我们要探索这一脏,他的本就在于“生”,这个“生”指的是阳的生,阳气的生,所以肝为什么会生病呢?讲肝条达也好,藏血也好,都不离这一点,都不离其“生”,所以肝的阳气不能生发,就是肝病的根本。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现在误区太多,由于没有很好的理解阴阳,所以现在治病的方以苦寒为主。因为西医给我们提供了病毒这个概念,所以大家都去清热解毒,其实不然,苦寒,不是生,是杀。春三月,讲的是生而勿杀,予而勿夺。我跟我的师父卢老师就非常有体会,有一位兰州的病人,这个病人是位西医,而且是传染科的副主任医师,本身就是搞传染的,但是自己患肝炎,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西医都治不好,病情越来越重,最后这个病人找到我,我为了学习,就找到我的师父。现在几个月下来各项指标都非常好,最主要是人完全改观。那么思路呢,看起来,原来的思路都是违反了圣言,圣人讲到了“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各位当领导的要切记,早上起来切莫批评人,早上起来就给你劈头盖脸的骂一顿,大家想想会是什么感觉?早上刚起来,睡眼惺惺的就被批评,那绝对很伤人的。这是春,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这一点是大原则。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违反了,违反了怎么样?就生机匮乏,那还能不硬化?所以这一点很重要,这是肝。那心呢,心的根本是什么?心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心就是主管阳气的宣通,它的本在这里,主“长”。肺主管什么呢?也就是秋,秋是主“收”。这一点实际上《素问》讲得很清楚,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是这样来的,西方就主收。《素问》讲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肺是禀秋之法而成的,秋是什么?是“收”,所以肺就是一个“收”字。肾呢?就是贞了,就是冬,冬的特征就是藏,所以肾所,肾之本就在于藏,这个已经讲了,“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那么这样我们就从阴阳落实到了很具体的问题上,所以我们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是这样一个意思。如果在春,在元这个“所”失掉了,就意味着肝不能生。如果是在夏,失掉了亨这个“所”,就意味着心不能长。如果是在利这个“所”失掉了,那么就意味着肺不能主收了。如果在冬,在贞这个“所”失掉了,就意味着肾不能够主藏了。肾不能藏,心不能长,肝不能生,肺不能收,脾不能够旺于四季,不能够周流,不能够运转,这样还有生命吗?当然没有,所以折寿而不彰,这个根本就在这里。

拓展阅读:经典的《黄帝内经》养生名言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5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6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释文: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

7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释文: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会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8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释文:人的心情高兴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喜悦可以使心气涣散,所以说喜则气缓。

9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释文: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所以喜爱跑动。

10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释文:人体脏腑的功能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拿一个君主制的朝廷君臣职能做比喻的话,那么心脏就好像地位最高的“君主”,它具有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并且使它们相互协调,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脏产生出来的。

11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释文:到了四十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气血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行,机体衰老,便没有生育能力了。

12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

释文: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所有的血气都是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的。其阳气的精微上注于眼目,而使眼能够看见东西;其旁行的经气从两侧上注于耳,而使耳能够听。

13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释文:邪气侵犯人体而产生病变,有的先发生在阴经而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发生在阳经而后才影响到阴经。先发生在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遭受了风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袭而引起的;先发生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是由于饮食失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的。

14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释文: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而能顺乎自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大快乐,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无忧无虑的境界,因而可以长寿。这就是聪明人的养生方法。

15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而不止。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

释文: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损伤神气。神气被伤,就会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气流散不止。因悲哀过度而伤及内脏的,就会使人神气衰竭消亡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的,神所就会消耗涣散而不得藏蓄。忧愁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气机闭塞而不得畅行;大怒的,就会使神气迷乱惶惑而不能正常运行;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气流荡耗散而不能收敛。

16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释文:人体中的阳气,还可因为大怒而运行紊乱。阳气过分上逆,使形体正常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血液就会随着阳气上逆而郁淤头部,从而使人发生昏厥,成为“薄厥”病。

17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释文: 大怒会使肝气上逆,血液也随气向上逆行,病情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如果肝气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的飧泄病。所以说怒则气上。

18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

释文:至于五脏的咳嗽,是由于五脏各自在所主管的季节受邪气侵袭,发病而产生咳嗽。因此,如果不是在肺脏所主管的秋季发生咳嗽,则是其他脏腑受邪气侵袭而转移到肺,引起咳嗽。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五脏和季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五脏在各自主管的季节中受寒邪侵袭,就会产生疾病。轻的容易造成咳嗽,重的会造成腹泻和腹痛。一般在秋天肺脏先受邪气侵袭而引起咳嗽;在春天肝脏先受邪气侵袭,然后再影响到肺,产生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