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大司马名言100句 正文

大司马名言100句

时间:2025-01-11 14:45:25

古人勤学的故事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古人勤学的名言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到用时方恨少。书籍是成功的阶梯,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7、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0、书患不能观耳,观则万卷非多,只字非寡 ——明 吴应萁

11、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高尔基

1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3、凡读书需识货,方不错用功夫 ——清 陆世仪

1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7、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 ——巴金

21、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2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8、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是写好

29、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严如玉。

30、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 ——清 颜元

3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2、书要读懂,先要不懂 ——现代 闻一多

33、仅在字母、文字和书页中浏览一番——这不是读书。

34、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6、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37、阅览和死记——也不是读书。()

3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4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教学背景】

2012年11月6日,李宗玲名师工作室在我校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围绕古诗词教学,我选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归园田居》其三上了一节研讨课。课标上讲: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位。”虽然课标给出了古诗词教学的定位,但操作性不够。何况大部分老师教学的重点只停留在读读、写写、背背层面,只是迎合考试而为,也没有注重初中与高中这两个学段的有效衔接,我感觉这也是李宗玲老师开展古诗词教学研讨的初衷。明确初中学段古诗词应怎样教,既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又能注重学生的长远效用。这首诗是陶渊明田园式的代表作。描绘了诗人劳动中纯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自然流露。学生很容易读懂,难点在于诗人想表达的心境。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我必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巧妙结构教学框架,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参与互动,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把这首诗定位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感受诗的语言美,给学生以画面感;让学生学会对话,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难点辅以多媒体出示诗人背景及诗歌要求。一节课,学生读书、思考、积累、感悟有机地融为一体,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达到了学生考试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得到了思想的启迪。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其乐融融。

导入新课:

师: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千万富翁,叱咤商界多年,有一天,你累了,你关掉手机和电脑,离开办公室,带着至亲去“隐居”,请问此时你最大的追求是什么?你如何设计自己的隐居生活?

生:

师归纳:

《归园田居》其三板书课题

一、朗读诗歌,积累字词,学法指导。

一、通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畅;(自由读)

二、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个人读)

三、再读: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

【出示幻灯片】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荷:扛着。

沾:(露水)打湿。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

二、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而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月亮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赏析诗歌:

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淳朴自然、恬静淡远、宁静闲适。

赏析诗歌: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美。(结合作者背景资料)

【幻灯片】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幻灯片】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 :早年: “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明确:

洁身自好、安贫乐道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师明确:

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是对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结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

师: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幻灯片】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 “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他是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五、小结:陶渊明先生的作法不一定值得效仿,但是他点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已经足够了!对于诗歌的学习,西方有句名言:“诗歌是不可以翻译的”,但是乔布斯的一句话却能体现我们对于诗歌学习的态度: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g it.(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拓展阅读:作者简介

人物生平

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后世评价

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 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 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上过中学的都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很多人会随口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他“不为五斗米折 腰”的故事。然而要进一步对他说些什么,恐怕就有点困难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 那样的人,总得有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若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知道他 的生平、多读他的诗文,是必不可少的。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时更名为潜。谥号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就是现在的江 西九江。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但在陶 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经成为历史。有时候日常生活所需也出现危机。陶 渊明年轻时徘徊于仕与隐之间。在那个年代,做官是所有文人的入世之道;正所谓 学而优则仕。然而看样子陶渊明是不大喜欢做官的。二十九岁那年,他做过江州祭 酒的小官,但很快就“不堪吏职”辞职不干了。此后一直在家隐居,直到中年后迫 于生计又一度出门任职。当他在做彭泽令的时候,他因不想“束带”去见督邮,说 了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又辞官归隐了。这一次是真正地归 隐田园,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从他的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归田园居》中 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 ,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 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 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 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

东晋是乱世之末,又是佛教风行、崇尚名士风度的时代,因此,才会造就出陶渊明 这样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唐以来的许多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 陆游,都是非常推崇陶渊明的,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也深受其影响。陶渊明的 诗文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 重要。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的时候,便感到了一 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陶渊明出身于落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第一篇:不走寻常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在这些路中,有寻常的路,也有不寻常的路。而至于走哪一条,就要看你自己了。而我确认为——寻常路太平凡,没有什么趣味。不寻常的路,却有着别样的美趣。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电学家、发明家。他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

其中的道理为止。

有一次爱迪生看到了鹅舍里的母鹅在孵蛋,他就问妈妈为甚么母鹅总是成天坐在那里呢?妈妈就告诉他母鹅在孵蛋,爱迪生便想如果母鹅可以那我也一定可以,过了几天爸爸妈妈发现爱迪生一直蹲在木料房里,不知道在做甚么,当家人发现爱迪生在孵蛋的时候每个人都捧腹大笑了起来。

不走寻常路,是一个小孩做出另人没有想到的举动。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和父亲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不走寻常路,是一个诗人不懈地追求自由的生活。

木兰是一位出名的巾帼英雄。当她得知父亲要去从军后,非常的忧愁。因为她的父亲已经老了,不能再去打仗了,但她又没有哥哥,所以只好自己乔装打扮,代父从军。备办好战具以后,木兰行军神速,赶到了战场,战场的军营生活很艰苦,但木兰熬过来了。几年后,他们打败了敌人,顺利的归来。皇上让她做官,她却不做,马上赶回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

不走寻常路,是一个弱小的女子为了亲人和国家而坚强。

有些人就是这样,为了尝试,不顾一切地寻找属于自己的路——不寻常的路。没有经受磨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也许我们就要像爱迪生和陶渊明一样发现生活中的美趣。

通往成功的路只有一条,而那条路上却充满着美丽的事物,那里的花花草草是如此的美丽,那里的动物们是如此的和睦相处。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快去寻找属于你的那一条不寻常的路吧!

第二篇:不走寻常路

鲁迅曾有一句

不寻常的路,拥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则是这一例子,它就是用不寻常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草船借箭中,按周瑜的说法,三日内造十万支箭,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谈何容易,就算是造箭的材料全部准备完毕,也很难造成。而诸葛亮却计上心头,神机妙算,在鲁肃府上吃喝了三天三夜,全无为自己立下军令状而有的危机意识,因为他用了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弄好了十万支箭,他巧妙的避开了一条寻常路。

曾经听政治老师讲过一个打工人的'故事,主角是唐骏,他是中国打工之王。上世纪,唐骏四处打工,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想出国,他想去当时的信息技术巨头——微软挑战。他只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当时,有身份、有钱就可以使任何人轻松就业,不幸的是,他一点也不沾边,但他没有放弃,在微软当了十年的小职员,开始对微软的整个系统研究。这种行为,我们都认为不可能,可是他却获得上帝对他的保佑,他成功了,并且令盖茨都对他刮目相看,他成为了中国的微软总裁。他后来以自己丰富的

面对唐骏的成功,我们多多少少有点向往,然而成功就是一条路,有一条不寻常的路和一条寻常的路都同向它,如果我们能走不寻常的路,那成功之路也越发精彩。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那些寻常路,也是走出来的。

第三篇:不走寻常路

犹太人也许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吧!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独特的看法。如果你身上有一大笔的财富——金银珠宝,你想找银行为你保管,那你是不是要付保管费呢?那么大笔财富要有多少保管费呀!聪明的犹太人想到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们先到银行的借贷部门贷款一美元。他们要干嘛呢?贷款就得抵押,于是犹太人就把所有的财富拿去做抵押,就这样,他们只要付一美元的利息,而银行就得为他保管这些金银珠宝,聪明吧!

这时有人就会说:“不走寻常路就是耍小聪明吗?”当然不是,不走寻常路,还包括志气。

说起志气,要数大家十分熟悉的周杰伦。在那个抒情歌泛滥的年代,周杰伦能够独树一帜,唱起了说唱形式的歌曲。他的出现,推翻了老一代情歌,掀起了一股新的潮流,歌迷们为他疯狂,为他呐喊,为他声嘶力竭。周杰伦无疑是成功的,他成了歌坛的领袖,成了旗帜,成了标杆。虽然后来歌坛中也出现了几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但若没有周杰伦,他们能走上这一条不寻常的路吗?能不去唱老一代歌曲吗?能像现在这样叱咤风云吗?走上不寻常的路,不仅要创新,还要有勇气,有能力,更要有一种境界。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对九旬夫妇在退休后的30年时间内共资助了85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而家中摆设极其简单,不过是张上世纪50年代的床,60年代的箱子,以及70年代的五斗橱。而当记者问其原因,回答仅是他们受过国家帮助,现在只是回馈社会而己。多么质朴简单的回答,却引来无限深思。九旬老人,原是在家儿孙满堂,安享天伦之乐的年龄,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艰难、困苦的环境,但他们却乐在其中。我认为人有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两位老人三乐境界均以达到,难怪幸福。这不是寻常人走的寻常路吧!

“不走寻常路”,一句美特斯邦威的广告,却能引来如此之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