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 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4.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
5. 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6.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7.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9.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0. 其志不在小。
1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2.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3. 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
14.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15.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史记中
16.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
17.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8.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伤感的句子
19.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溪壑可盈,志欲无满。
20. 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
21. 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 迷而知返,得道不远。
史记经典名句语句摘抄
1、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司马迁 《史记》
2、 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史记》
3、 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 ——司马迁 《史记》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5、 顺 不妄喜;逆 不遑馁;安 不奢逸;危 不惊惧;胸有惊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也 。 ——司马迁 《史记》
6、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司马迁 《史记》
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8、 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混(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司马迁 《史记》
9、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史记》
10、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司马迁 《史记》
11、 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司马迁 《 史 记》
12、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
13、 李将军列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 马 迁 《史记》
14、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史记》
15、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
16、 日者列传:得不为喜,去不为恨。 ——司马迁 《史记》
17、 太史公自序: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司马迁 《史记》
18、 商君列传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司马迁 《史记》
19、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 《史记》
2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史记》
21、 管晏列传: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 辱 — —司马迁 《史记》
22、 虽被万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 《史记》
23、 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司马迁 《史记》
24、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
25、 高祖本纪: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司马迁 《史记》
26、 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司马迁 《史记》
27、 刺客列传:天雨粟,马生角 ——司马迁 《史记》
28、 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司马迁 《史记》
29、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司马迁 《史记》
30、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史记》"
31、 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 《史记》
32、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 —司马迁 《史记》
33、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史记》
34、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 亦 归 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司马迁 《史记》
35、 魏文王问扁鹊 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 , 中 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 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史记》
36、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 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 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 史 记》
37、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 皆 无 益于子之身。 《史记》
38、 法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史记》
39、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史记》
40、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 相 , 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
41、 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 雩 ,咏而归。孔子喟尔叹曰:“吾与蒧也!” 《史记》
42、 韦编三绝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 《 易 》,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史记》
43、 倒行逆施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 必 存 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史记》
44、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 矜 其 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
45、 优孟马谏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 爱 马 ,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黙,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髃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ren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史记》
46、 (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 苦 。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史记》
47、 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 , 虞 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司马迁 《史记》
48、 鸡鸣狗盗 齐闵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 王 曰 :“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史记》
49、 "All men will die, but death could be weightier than Mountain Tai,or lighte" r th an a feathe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史记》
50、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史记》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2.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明史》
3.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
4.人非有才之难,而非用其才之难。《明史》
5.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明史》
6.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7.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8.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9.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1.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12.审而后发,犹未为晚。《北史》
13.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14.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周书》
15.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
16.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南史》
17.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史》
18.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北史》
19.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旧五代史》
20.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22.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新五代史》
23.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
24.因人成事,其功不难。《隋书》
25.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隋书》
26.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旧唐书》
27.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
28.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
29.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
30.在善用,不在众。《新唐书》
31.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32.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33.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34.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35.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36.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3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38.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
39.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宋史》
40.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史》
41.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宋史》
42.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辽史》
43.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
44.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4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4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4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4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4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5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51.富贵一时,名节千古。《明史》
52.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明史》
53.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明史》
54.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55.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
56.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57.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齐书》
58.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59.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60.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61.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62.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63.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
64.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陈书》
64.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
66.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金史》
67.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金史》
68.教化之行,兴于学校。《金史》
6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70.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71.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72.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73.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74.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75.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7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77.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元史》
78.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元史》
79.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元史》
80.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81.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
82.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北齐书》
83.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北齐书》
84.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
85.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86.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87.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88.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89.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
90.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91.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92.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93.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94.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晋书》
95.天下未尝乏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元史》
96.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元史》
97.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元史》
98.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
99.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周书》
100.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周书》
101.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