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不异远,义不辞难。——《汉书》
2、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汉书》
3、心如欲壑,后土难填。——《国语》
4、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6、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战国策》
7、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
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9、吃一份亏,受无量福。——《警世通言》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11、祸与福相贯,生与死为邻。——《战国策》
12、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战国策》
13、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晏子春秋》
14、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15、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16、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
17、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本草纲目》
18、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晏子春秋》
19、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警世通言》
20、凡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格言联璧》
21、寨有盍饕之心,而欲不可足。——《战国策》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警世通言》
23、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战国策》
24、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25、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战国策》
26、橘生北则为橘,生于南则为枳。——《晏子春秋》
27、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本草纲目》
28、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生。——《格言联璧》
29、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全。——《韩非子》
30、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警世通言》
31、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警世通言》
32、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格言联璧》
33、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
34、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汉书》
35、营气之粹,化而为精,聚于命门。——《本草纲目》
36、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战国策》
37、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战国策》
38、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警世通言》
39、持身如玉洁冰清,襟袍如光风霁月。——《格言联璧》
40、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警世通言》
41、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警世通言》
42、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43、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战国策》
44、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格言联璧》
45、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子》
46、廉者,政之本也;谦者,德之主也。——《晏子春秋》
47、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警世通言》
48、学求其于世有济,事行乎此心此安。——《警世通言》
49、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
50、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
51、做官乃造福之地,而人以为享福之地。——《格言联璧》
52、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也,虚生百病。——《本草纲目》
53、淫与耳目,不当民务,此圣王之所禁也。——《晏子春秋》
54、戎狄志态,不与华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书》
55、真圣贤,决非迂腐。真豪杰,断不粗疏。——《格言联璧》
56、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国语》
57、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战国策》
58、敬为千圣授受真源;慎乃百年提撕紧钥。——《格言联璧》
59、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三十六计》
60、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家法,虽危不亡。——《韩非子》
61、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战国策》
62、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韩非子》
63、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太玄经》
李时珍
身如逆流船,心如铁石坚,望父成儿志,至死不怕难。
【出处】《铭志诗》
【译文】我的身体就像一条逆流的船,但我的心像铁石一般坚定,希望父亲成全孩儿献身医学的大志,我不怕任何困难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出处】《本草纲目·标本阴阳》
【译文】凡是慢性病就要治疗病根,凡是急症就要治疗外表。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神无所居。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气和,营卫乃行,常有天命。
【出处】《本草纲目·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
【译文】五谷之气安定就昌盛,五谷之气断绝就灭亡。水没了营气就散了,谷气没了卫气就会灭亡,那样的话,神就无处居住了。所以血不可以不养,卫气不可以不使其温和。如果血气温和了,营气卫气就正常运行了,就可以常常与天命相合了。
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也,虚生百病。
【出处】《本草纲目·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
【译文】众多疾病的积累,都产生于虚弱,虚弱就会生百病。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出处】《本草纲目·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译文】人的身体不外乎表和里,气血也不过是虚和实。
怒则气逆,喜则气散,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则气泄,寒则气收。
【出处】《本草纲目·诸气》
【译文】生气就会导致气血逆行,高兴就会导致气血发散,悲伤就会导致气血减少,畏惧就会导致气血减除,惊恐就会导致气血混乱,劳累就会导致气血消耗,思虑就会导致气血凝结,过热就会导致气血发泄,寒冷就会导致气血收紧。
痰有六:湿、热、风、寒、食、气也。饮有五:支、留、伏、溢、悬也。皆生于湿。
【出处】《本草纲目·痰饮》
【译文】稠浊的痰病有六种情况:湿、热、风、寒、食、气。清稀的饮病有五种情况:支、留、伏、溢、悬也。都产生于湿气。
醴,薄酒也,泉味如之,故名。出无常处,王者德至渊泉,时代升平,则醴泉出,可以养老。
【出处】《本草纲目·醴泉》
【译文】醴,就是度数不高的酒,清泉的味道和它很相近,所以得名。醴泉的出现没有固定的地方,帝王的德行可以达到深泉,当太平盛世的时候,就会有醴泉出现,饮醴泉可以养老。
诸有玉处山谷水泉皆是也。太华山有玉水溜下,土人得服之,多长生。
【出处】《本草纲目·玉井水》
【译文】那些有玉存在的山谷里流出的泉水就是玉井水。太华山有玉水流出,当地人喝了这些水,大多长寿。
乳穴水,近乳穴处流出之泉也。人多取水作饮酿酒,大有益。其水浓者,秤之重于他水。煎之上有盐花,此真乳液也。
【出处】《本草纲目·乳穴水》
【译文】挨着石钟乳洞处流出的泉水就是乳穴水。人们多取乳穴水作饮水或者酿酒,大有好处。那些水质骗浓的,称量起来比其他的水要重。用火煎时水上面有盐花,这是真正的乳液。
海乃百川之会.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而地在其中。其味咸,其色黑,水行之正也。
【出处】《本草纲目·碧海水》
【译文】海是百川的交会处。天地四方,都与海水相通,地就在海水中间。海水的味道是咸的,颜色是黑的,这是纯正的水的德行。
卤水。此乃盐初熟,槽中沥下黑汁也。盐下沥水,则味苦不堪食。今人用此水,收豆腐。
【出处】《本草纲目·盐胆水》
【译文】卤水。这是盐刚成熟时,从槽中滴下的黑汁。盐滴下的黑水,味道很苦不能吃。现在的人用这个水,凝固收取豆腐。
营气之粹,化而为精,聚于命门。
【出处】《本草纲目·人精》
【译文】营气的精华,感化就成为精,聚在命门处。
人之一身,贪心动则津生,哀心动则泪生,.魄心动则汗生,欲心动则精生。
【出处】《本草纲目·人精》
【译文】人的身体,贪心一动就会生津,哀心一动就会生泪,愧心一动就会生汗,欲心一动就会生精。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
【出处】《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总说》
【译文】凡是人的身体都有经脉、络脉,中正直行的叫做经,旁边支行的叫做络。
《本草纲目》简介
关于《本草纲目》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公元1578年,年龄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书名。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家化的`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
《本草纲目》的成就贡献
《本草纲目》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目录《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因此书中不免有些内容与现代的认识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铅粉辛寒无毒,现代则认为有剧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草鞋、男阴 毛治蛇咬、女阴 毛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部分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不过也正由于巨细靡遗的收录,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纲目而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