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清明节屈原的名言 正文

清明节屈原的名言

时间:2024-09-23 19:24:21

1、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宋之问:《途中寒食》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4、张继:《闾门即事》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5、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笃天地龙蛇蛰,两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封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邱。

7、杨万里:《寒食上冢》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8、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9、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0、程颢:《郊行即事》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1、高翥:《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2、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

饧更香、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

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清明看、汉蜡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

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13、晏殊:《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

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

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14、张先:《青门引》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

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

隔墙送过秋千影。

15、辛弃疾:《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慢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16、吴文英:《风入松》春园

听风听雨过清明,

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

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

迷离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

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

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

幽阶一夜苔生。

17、朱淑真:《浣溪沙》清明

春巷夭桃吐绛英,

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

曲房朱户闷长扃。

恼人光景又清明。

18、圆至:《寒食》

月暗花明掩竹房,轻寒脉脉透衣裳。

清明院落无灯火,独绕回廊祀夜香。

19、张可久:《清江引》春思

黄莺乱啼门外柳,

雨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

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20、陈子龙:《清明》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日子,下面是有关清明节古诗集锦,请参考!

有关清明节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江南清明

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习俗

清明节习俗是丰富有趣,除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洋钱票之后仿制,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银元一样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元宝、锞子,有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围坐聚餐饮酒;有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据说,插柳风俗,也是为纪念“教民稼穑”农事祖师神农氏。有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天”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功用。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爱国之心是无人能比的。

我们怎能忘了屈原,在怀王客死于秦之时来到江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举世皆醉,而我独醒。”渔夫劝他说:“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长叹一声说:“世人又有谁能理解我呢?楚国日削月割,怀王客死于秦,只剩下无能的襄王与子兰。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颜面苟活于世?唯有一死,乃了我心头之恨!”乃作《怀沙》之赋,然后怀石投汨罗江一死。后人对此不平,以为楚王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我认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前者是别无选择的献身,后者却是投机。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使“国破山河在”,亦不必***,诗人可以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奉献,但作为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失败的唯一选择,他把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放到“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伟大的,他为了祖国,为了社稷,殚思极虑,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的边界,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生命里,还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活在历史里,活在未来中。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上的人生更为漫长浩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