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经》里面,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强调阳气,尤其大家很熟悉的《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有一句名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我们知道火神派的开山祖师,郑钦安的弟子,就是卢崇汉老师的祖父卢铸之先生强调过,为医者如果能够悟透这句话,这个医生就有办法,这句话怎么悟透呢?“阳气者,若天与日”,像天、像日一样,刚刚我们讲了,就是像乾这样。“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人的寿命是以阳为本,那么“失其所”是什么“所”?这个“所”是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代词?我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就感慨很深,发现20多年都没有读懂这一句话,都是在囫囵吞枣,好像懂了,知道阳气很重要,却从来没有去认真的考虑这个“所”是什么,实际上这是秘密所在,我们今天要谈扶阳,要真正弄清楚扶阳,关键词就在这个“所”字。因为这句话是名言,所以从读书开始就要读,考试肯定也要考这句,但可以说,我读了几十年,都没有真正弄清楚,现在回过头来看,秘密就在这个“所”上,什么“所”呢?
实际上,我们把它放到乾,就知道,这个“所”就是指“元亨利贞”之所,所以“失其所”不是指的一个“所”,不是指的某一样,它是指的四个“所”。如果还连带坤讲的“元亨利牝马之贞”,那就是五行俱全了,还加上土。土不主时,所以在《周易》的“乾”里面,土也是不主时的,它旺于四时。这说明阳气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那么在元这个“所”或者在春,它对应的是什么?阳气是什么功用呢?阳气是生发的功用,也就是肝,春就是肝,就是木,这个就到五行上面来了,到脏腑上面来了,所以这是一环一环相扣。肝的根本在哪里呢?我们要研究肝的生理也好,病理也好,当然这个词是现在的词,它的本是什么?《内经》讲生之本是本于阴阳,《内经》又讲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肝的本是什么?我们要探索这一脏,他的本就在于“生”,这个“生”指的是阳的生,阳气的生,所以肝为什么会生病呢?讲肝条达也好,藏血也好,都不离这一点,都不离其“生”,所以肝的阳气不能生发,就是肝病的根本。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现在误区太多,由于没有很好的理解阴阳,所以现在治病的方以苦寒为主。因为西医给我们提供了病毒这个概念,所以大家都去清热解毒,其实不然,苦寒,不是生,是杀。春三月,讲的是生而勿杀,予而勿夺。我跟我的师父卢老师就非常有体会,有一位兰州的病人,这个病人是位西医,而且是传染科的副主任医师,本身就是搞传染的,但是自己患肝炎,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西医都治不好,病情越来越重,最后这个病人找到我,我为了学习,就找到我的师父。现在几个月下来各项指标都非常好,最主要是人完全改观。那么思路呢,看起来,原来的思路都是违反了圣言,圣人讲到了“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各位当领导的要切记,早上起来切莫批评人,早上起来就给你劈头盖脸的骂一顿,大家想想会是什么感觉?早上刚起来,睡眼惺惺的就被批评,那绝对很伤人的。这是春,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这一点是大原则。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违反了,违反了怎么样?就生机匮乏,那还能不硬化?所以这一点很重要,这是肝。那心呢,心的根本是什么?心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心就是主管阳气的宣通,它的本在这里,主“长”。肺主管什么呢?也就是秋,秋是主“收”。这一点实际上《素问》讲得很清楚,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是这样来的,西方就主收。《素问》讲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肺是禀秋之法而成的,秋是什么?是“收”,所以肺就是一个“收”字。肾呢?就是贞了,就是冬,冬的特征就是藏,所以肾所,肾之本就在于藏,这个已经讲了,“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那么这样我们就从阴阳落实到了很具体的问题上,所以我们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是这样一个意思。如果在春,在元这个“所”失掉了,就意味着肝不能生。如果是在夏,失掉了亨这个“所”,就意味着心不能长。如果是在利这个“所”失掉了,那么就意味着肺不能主收了。如果在冬,在贞这个“所”失掉了,就意味着肾不能够主藏了。肾不能藏,心不能长,肝不能生,肺不能收,脾不能够旺于四季,不能够周流,不能够运转,这样还有生命吗?当然没有,所以折寿而不彰,这个根本就在这里。
拓展阅读:经典的《黄帝内经》养生名言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5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6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释文: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
7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释文: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会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8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释文:人的心情高兴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喜悦可以使心气涣散,所以说喜则气缓。
9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释文: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所以喜爱跑动。
10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释文:人体脏腑的功能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拿一个君主制的朝廷君臣职能做比喻的话,那么心脏就好像地位最高的“君主”,它具有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并且使它们相互协调,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脏产生出来的。
11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释文:到了四十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气血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行,机体衰老,便没有生育能力了。
12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
释文: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所有的血气都是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的。其阳气的精微上注于眼目,而使眼能够看见东西;其旁行的经气从两侧上注于耳,而使耳能够听。
13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释文:邪气侵犯人体而产生病变,有的先发生在阴经而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发生在阳经而后才影响到阴经。先发生在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遭受了风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袭而引起的;先发生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是由于饮食失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的。
14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释文: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而能顺乎自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大快乐,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无忧无虑的境界,因而可以长寿。这就是聪明人的养生方法。
15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而不止。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
释文: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损伤神气。神气被伤,就会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气流散不止。因悲哀过度而伤及内脏的,就会使人神气衰竭消亡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的,神所就会消耗涣散而不得藏蓄。忧愁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气机闭塞而不得畅行;大怒的,就会使神气迷乱惶惑而不能正常运行;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气流荡耗散而不能收敛。
16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释文:人体中的阳气,还可因为大怒而运行紊乱。阳气过分上逆,使形体正常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血液就会随着阳气上逆而郁淤头部,从而使人发生昏厥,成为“薄厥”病。
17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释文: 大怒会使肝气上逆,血液也随气向上逆行,病情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如果肝气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的飧泄病。所以说怒则气上。
18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
释文:至于五脏的咳嗽,是由于五脏各自在所主管的季节受邪气侵袭,发病而产生咳嗽。因此,如果不是在肺脏所主管的秋季发生咳嗽,则是其他脏腑受邪气侵袭而转移到肺,引起咳嗽。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五脏和季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五脏在各自主管的季节中受寒邪侵袭,就会产生疾病。轻的容易造成咳嗽,重的会造成腹泻和腹痛。一般在秋天肺脏先受邪气侵袭而引起咳嗽;在春天肝脏先受邪气侵袭,然后再影响到肺,产生咳嗽。
《本愿经》的确功效非凡,功德不可思议,只要发愿虔心读诵,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见到如心所愿的事实。
笔者过去从未重视过《本愿经》的功德与力量,认为修学佛法,《本愿经》太简单了,还错误的认为《本愿经》总与鬼说法,所渡众生层次太低。结果这回竟是金水逼着我,小杨感召我,不得不发大愿持诵《本愿经》,因为只有《本愿经》是为超度自家累世冤亲债主与历代宗亲,扫除修行道上所有障碍的最好佛法。曾经有同修告诉笔者,他一个已修行三十多年的大师,现在也不得不回过头来读诵《本愿经》。有修行经历的同修都知道,只要一发心修行念佛,必定招致累世冤亲债主的追踪,许多都是自家或与自家有缘的历代宗亲前来干扰,不是让行者倒霉,就是让行者的家里频繁出事,它们的目的就是一个,报仇与求超度!
从念《本愿经》的第一天,笔者突然回忆起:自己家族与婆家家族曾经有11名亲属遭遇横死,而笔者自己还有做过三个流产胎儿的经历,再有就是笔者年轻时的一个追求者,竟上吊自杀了。几年前笔者曾梦见他来找笔者,并对笔者说:“我已经等你十年了!”笔者醒来甚觉恐怖。这么一算,竟然有15条横死者包围在笔者的周围。难怪2007年,因儿子的病,笔者赶赴哈尔滨求助出马仙时,不止一个仙家说,我家有横死鬼和上吊者。当时因为没有想起来而马上予以了否认。这就是为什么金水频频遭遇附体魔障的根本原因。找到原因的那一天傍晚,我与金水傍晚在楼下散步时,突然有了与它们对话的冲动,结果经与它们对话,它们表示我的判断都是对的,我必须先超度它们,才能安心修法求解脱。
想自己烧烟九个月以来,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奇迹:笔者疼痛了两年多的腿脚与身上十几年的`莫名疼痛,都已不药而愈。那么对于横死之怨灵来说,光烧烟超度它们,似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们遭遇横死后的怨气深,难超度,也许它们根本就吃不到施食的烟供。尽管金水与笔者每日共修一堂烟供也有半年之久了,而一再的犯病,已经说明它们只有听闻《本愿经》,方可获得解脱的希望。而《本愿经》对于这些横死的历代宗亲来说,则是极为有效的佛典。从我五月十四与它们对话,并承诺一定将它们超度出痛苦方证菩提的第二天,我儿金水就睡的极香,并且前额与两个上眼皮上的黑气均明显退浅,许久沉着的脸上也出现了罕见的笑容,由于睡眠大幅度改善,金水的药也再一次被我撤除了。
亲爱的同修博友,没有经历过彩虹,不会知道彩虹的绚丽,没有尝过饥饿的滋味,也不会体验饱足的幸福。凡是家里有类似精神疾患怪病的,都应属于自己家族累世冤亲债主与历代宗亲没有得到超度的原因造成,而有效超度它们的上乘方法,就是自己发心念诵《本愿经》与烧烟、拜忏,回向功德来彻底解决,不要总想指望他人来解决自己或亲属的痛苦,从笔者求法的经历中,已经证明这个时代,修成并能为他人解决严重附体病的行者,似乎还没有出现,也许是笔者的福报不够。但是,笔者相信上师的一句至理名言“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
欲想修行解脱生死者,在修行道上,应首先应扫除自身修行的障碍:即冤亲债主与历代宗亲的讨报、纠缠;其次,行者必须从念诵《本愿经》与修烧施供养法同步进行为最佳方案;再次,要真诚忏悔自己累世的罪孽,拜忏三十五佛也好,八十八佛也好,一百零八拜也好,总之是拜佛越多越好,可得到佛力的极大加持,快速退却身上的阴气,同时增长身体的阳气。所以,今天笔者在这个博客里,毫不保密的将自己一生的遭遇与亲身体会公布出来,以供养大家,真诚希望尚活在精神苦难、欲求解脱的同道博友们参考,祈愿大家真诚发心念诵《本愿经》、烧施供养法界众生、拜忏,将功德首先回向给与自己最为亲近的苦难万缘——冤亲债主与历代宗亲,然后方可一身轻松的奔向解脱的大道!礼敬十方一切诸佛!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礼敬观世音菩萨!礼敬大愿地藏王菩萨!礼敬阿弥陀佛!
拓展阅读:想要不生病,先找《本愿经》
我学习一段中医后,发现不管中医西医,都面临着一个无奈。就是人心不好时,神仙下凡都救不了了。现在的病,用简单的几味药,一定能治好。尤其是五脏内的病,治病成本其实不高。如果花了很多钱,吃了很多药都没有好,这就是业障病了。
有人抱怨说,我找不到好医生,或者医术不高明,仪器不够先进。其实不是的。人要是造下了恶业,因为业感,他就会找错医生,医生找对了,也会开错药,药开对了,吃了也没有用。这个在中医上说,叫做“司命之所属。”这一块,就属于阎罗王管理的范围了,人间的大夫已经无能为力。
我们要明白,这个色身是具足一切的,是本来没有病的,而且能开发无穷的潜力,展现无限的智慧。那为什么还生病了,甚至盲聋喑哑。这就是业力所为。业障蒙蔽了这个范畴。你去学养生时,也知道应该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吃的用的,都很讲究营养。但真的健康吗?不会的。现在人不缺营养,更多是营养过剩了,更多缺少的是福报。有的小孩,很容易生病,大人觉得是营养不良,其实不是。是他本来福报不足,加上怀孕时杀生,或者父母以前的堕胎等,导致小孩会生病。
很多人迷恋科技,科技再怎么发达,他也抵挡不住人的业力。抵挡不住阎罗王的手。那也有人迷恋养生,怎么吃,怎么睡,去按摩经络,泡脚等。虽然高谈养生,但却不能保证他长寿,也不能保证他开启智慧。外在的养生,不是最主要。主要的是人的福德,还有业力的轻重。
当人业障重时,他就会感召各种奇怪的东西。以前有了天花,后来天花没了,又有了癌症,癌症没了,再有什么呢?就不好说了。这些各种奇怪的病,他们的相是千奇百怪的,但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业障。
你看佛,全天下的佛,长得都一个样。因为福德圆满了,就同一个样。那众生,福德有缺,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健康的人,身体都一个样子,就是他的磁场都一样,是光明的,像佛背后的光一样。人也是有光明,而且有七层。不健康的人,他身体就不一样,如果心脏有病,心脏就有脏磁场。肾脏有病,肾脏就有脏磁场。那就是业障嘛。
《本愿经》才是治病第一经。《本愿经》讲的,就是处理好人的关系,尤其是父母亲属关系。第二层,处理好鬼神道众生的关系,尤其是祖先和冤亲债主。这两层关系先处理好了,根本不用吃药,病就好了。要是这两层关系有缺,身体就会生病,吃药也没有用。而且,最关键的是,你要修行,想修上去,是不可能的。或者想去修其他经典,也会遭到魔障。
比如有人求子,念观音菩萨就能得到孩子,也有人球了几年,就是没有动静。这不是菩萨不慈悲,而是你基础没有打好,菩萨也无能为力。《本愿经》中,最后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出场,来弘扬《本愿经》。因为观音菩萨主要是度人,要度人自己要有本领,下水救人也要自己会有游泳,本领就从《本愿经》里面求。
药师法门也一样。药师法门要转变这个业障身,是最快的。但它也要有基础。药师法门的基础,也是《本愿经》。念一念药师佛,为什么能六根完具,不再受苦。这就是《本愿经》讲的。要从基础打牢固,修药师法门,开启智慧,转变色身就是非常快。否则也会有障碍。
所以不提倡说,某部经代表一切的法门,一切的佛法。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弥勒,药师,弥陀等,这些菩萨,以及他们的经典,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但里面也有个次第。《本愿经》的重要,在于能打牢基础。基础不牢固,你修观音,文殊,普贤,还是药师,弥陀,都无法成就。基础牢固后,你再修其他的,上手就非常快。
《黄帝内经》在历代医家、易家的分类归纳出九个模块的内容,前面已经分别介绍了“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都是理论性很强的篇章,其中的“五运六气”部分,因为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延伸开来,五行学说的预测已经很惊人了,五运六气,就知道有这个名称即可,目前没有形成成熟的预测体系。
余下的养生、疾病及治疗部分,实践性很强,作为了解型的人士,知道这么一些医学的概念即可。当然,这些辩证论治的手段,也是可以移植到命理、风水分析上来,这些移植的内容,放到具体的八字学、紫微斗数、风水的知识点去,这样才能够“理论结合实践”。
运气学说
这里的运气,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运气”,而是指“五运六气学说”。
运气学说是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其对人体影响的理论。运气学说是以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人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的反应作基础,把自然变化规律和人的生命现象统一起来,形成了运气学说理论。
【运气】就是五运六气,五运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在整个气候变化之中,把一年的变化情况分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行之气的运动趋势。
【六气】是指三阴三阳之气,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这些人是看不到的,但是它会表现出来一些现象,风、火、署、湿、燥、寒。
五运在天为阳下降,六气在地上升,形成了一个阴阳和合或者阴阳不调的大环境,这样一个术数模型。这个术数模型功能非常强大,特别在预测气候、流行病方面,甚至是国运,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例如
1956年(丙申年)全国爆发乙型脑炎,老中医蒲辅周根据当年年运属火运太过,是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的岁气特点,拟出重用性味辛寒的石膏,以解肌清热为主的处方,在全国推广使用,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死亡率下降,后遗症减少。1958年(戊戌年)全国再度发生乙脑流行,大家再度使用蒲老当年的处方却收效甚微,请教蒲老,他指出1956年年运以火为主,1958年却是年运属土以湿为主,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属寒湿岁气,必须重用性味苦燥的苍术,重在散寒燥湿,蒲辅周据此调整处方后,再次取得了神奇的疗效,显示了中医的威力。
2003年(癸未年)的非典,当时指导广东省中医院防治“非典”的老中医邓铁涛提出防治此病,重在祛湿。事实证明,只要人体内环境改变,没有了湿、寒、热三气并存的条件,人就不会染病,就可以和病毒“和平共处”。 广东省中医院接治“非典”患者五十多人,正是应用了这一理念,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有后遗症。平心堂当时也是依此理论,熬配中药两万多人份,凡服用此汤药者,包括已被宣布隔离的北方交大、电影学院等,均未出现一例疑似。
运气学说,就是以五运六气,五行、三阴三阳为理论基础,以干支作为演绎工具符号。在中医里占有重要地位,对疾病发生、气候现象对机体的生理方面的影响都是很有意义的。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影响,中医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这个理论,可以确定治疗原则。
为什么在子平八字学里面不用“天干五合”的合化?答案就在这里,天干五合的合化条件,已经是“五运六气”的算法系统,不再单纯是五行学说。
养生学说
养生,也叫摄生,简单说就是保养生命。
养生学说是研究如何保养身心,祛病延年的原则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养生,当然也会体现在《黄帝内经》上。
《素问.上古天真论》引用了在黄帝时代的古人是如何养生的,“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古圣人的教导来启迪后人,这句话可以有两方面的信息:外避虚邪(躲避体外的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侵袭和危害);精神内守(对内调养精神)。
所以,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用一种对比的方式,阐述为什么有的人长寿,度百岁乃去,为什么有的人短寿,半百而衰。“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当世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务快齐心,逆于生乐。”(不养生,反面教材)
在《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论比较充实,如《四季调神大论》提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阳阴,以从其根。”这些都是“法于阴阳”。
《灵枢.五味》篇提出“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灵枢.平人绝谷》说“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竭尽故也。”人不吃东西,七天就把体内库存的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耗尽。关于饮食的问题,《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五味太过对人五脏的损伤“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肝气属木,木盛克土,脾属土,受伤。这些是饮食方面对人体的好坏两个方面。
在情志方面,人的精神活动对自身的调节作用,对外有适应作用。《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就是控制、适应、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做好自我身心的调控对健康很有意义,正是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拓展阅读:内经:唤醒内在的曼达拉
胎儿的生长第一个七天生起来的脉,并不是以这个脉为主。我的'话逻辑很清楚,我现在是讲暂定第一个七天生起来的就是中枢神经的脉。他讲脉是什么?中枢神经也可以解剖的,我们的背脊骨这个骨节,一节一节连起来,中间是一条空管。把背脊里头解剖了,分析起来有三层,硬骨头里头软骨,软骨里头一种液体,液体里头还有空的,那个是脉。所以脉跟气,跟水一起结合的。
那么我们人体上呢?整个的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液体。拿我们《易经》的八卦来讲,风水叫“涣”,散开了。所以第一天起来是这样。这个中脉所发生的以脉为主。我们正在研究《庄子》,我已经讲《庄子》内七篇,其中讲庖丁解牛的时候,提到过“缘督以为经”,以中枢神经为基础。背脊骨为主叫督脉,一切生命都是这里先发展。
譬如我们的神经,以背脊骨为中心左右交叉,过去晓得是交叉,与量子力学的变是一样,是一个变化的形态;还有一个变化形态在神经。所以密宗画了很多的图案叫做曼达拉,曼达拉梵文翻译过来就是道场。反正是图腾的标记,是图案。有些三角形,有些四方形。譬如我们生命的关系到处都有三角,你看自己身上画一画,我们三角多得很。我们两只眼睛下来这样叫三角,到处是三角。整个三角兜拢来是四角方的,整个方的变成圆的这么一个身体。你们画的图,一条线这样交叉也是一个图案。密宗很多的画很好看,老师啊!我送你一张曼达拉,西藏买来的。我说好。这是科学的,科学的图案,但是他们当成宗教崇拜。
中脉生起来是在第一个七天,以后七天一个变化,七天转换一个气,换句话说是生命的能量转变。由入胎到婴儿生出来,三十八个七天,每七天的变化是一个气化,能量变换了,名称都不同。印度同我们《黄帝内经》讲的又不同,太详细了,包括每个转化生出了多少脉。譬如讲人体上脉的路线,由足趾头到头上,依肚脐为中心散开,这是粗的来讲。
所以看密宗很多佛像的图案,画得很科学的,不是迷信。为什么科学的东西变成宗教的迷信呢?我们中国人懂,孔子在《易经》里告诉你,“圣人以神道设教”,其实没有宗教,宗教是人建立的。所以禅宗有两句名主:“魔由心造,妖由人兴”。什么叫魔?什么叫鬼?都是唯心的。谁做的?是人造的,盖个庙子,雕个木头在那里,这是菩萨,这是土地公,你不信就出问题。其实哪里来的?心物一元的,科学的,所以他的图画是这么一个东西。
从肚脐以上到胸口,你看画的佛像,我们中国塑的佛像大肚子坐在那里,这不是真的佛像。西藏画的佛像,那是真的,三围均匀,不管男女,工夫到了一定是这样。这是气脉的关系。肚脐以上到心脏这里,刚才讲研究中医,风大这个气这里是下行气,不是上行气。老年人便秘,假定你用药用错了,给他泻得太厉害,把下行气泻完,老人很快就死了。所以死亡以前肛门会打开,下元的元气空虚了,下行气没有了,所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