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大了,该让自己把持着足够多的自知与自省,清醒地知道何时该穿豹纹高跟,何时该穿棉布拖鞋。何时该耀眼,何时该淡然。何时该犀利,何时该温婉。
2、 人生,永远是一条漫漫长路,走过了,便领悟了,很多时候对于失去和拥有,都不知是那个,究竟先会来到?或许;太多迷茫里的不知所措,无法去提醒时间里计较的自己,对于某一件自己想去做的事情,又和不做,原本就是两回不相干的事,若让自己能够迅速强大起来,持界竟是选择的境界,懂得彻悟,不断的完善残缺的心智,内修和自省则是自己最好的自律,有时候管好自己就是把握眼前一切。
3、 反躬自省和沉思默想只会充实我们的头脑。巴尔扎克
4、 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日本
5、 音乐家必须不断地反身自省,培养自己最内在的东西,以便使它转向外界。歌德
6、 朝省夕省朝夕自省,上廉下廉上下齐廉。
7、 人生中,我们有许多转念的机会,每个转念都有着我们生活经历的感悟和积累,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自省。顿悟人生的机会不多,但是,只要有机会顿悟,每次刹那间的感受都将是前所未有的财富。
8、 修养--是指一个人的品质、道德、气质以及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等,是一个人经过锻炼和培养达到的内化水平。有修养的人,不以地位、金钱、容貌来衡量,他(她)是一个真我的人,一个自律的人,一个宁静的人,一个挑战自己的人,一个自省的人;是一个具有宽容气度、严谨节操、淡泊情趣、高雅气质的人。
9、 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10、 吾人最大之知识,系反躬自省。
11、 学礼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12、 大部分人是永远不能被惊醒的怪物,若是给以压力,总会渐行渐远。当外部压力超越内心,他越是心安理得地丧失自我。可当外界心平气和任他内心枝桠蔓延,他却生出了沉重无望的自省与恐惧。
13、 勤于学习他人之长的人,是谦逊的人;能够倾听别人意见的人,是明智的人;肯于接受批评的人,是自省的人;善于分析得失的人,是聪明的人;四种品质兼备便成就了包容,有了包容之心,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怀一颗至真、至美、至善的心,走向最美境界。
14、 自省巴换位思考,是你职场交际的秘诀。
15、 飞檐流阁是人们灵魂深处的自省。它的参差错落,结构精巧得厉害。如今亭子有:短亭、长亭、凉亭、茶亭、廊亭等等,我更欢喜园子里的小亭子。那种小模样,惬意而坚韧。
16、 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17、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于丹
18、 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19、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20、 对手,让我们经历失败;对手,让我们努力拼搏;对手,让我们时时自省;对手,是我们成功路上的追赶者。
21、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22、 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
23、 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拉丁美洲
24、 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瓦茨
25、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
26、 一个人应当摒弃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地走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斯蒂文森
27、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28、 也许,你的一生,超越过许多坎坷、踏上过无数道台阶,终于步入辉煌,攀上了顶峰。请你面对清风明月,扪心自省,你可记得,每一道沟坎,每一步阶梯,有几位老师搀扶你前行,用肩膀托你到高处去领受人世的风景。
29、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假如是正号叫艮好,假如是负号,那就采取措施。李米特洛夫
30、 夫受人钱而不与干事,则鬼神呵责,必为犬马报人。受人财而替人枉法,则法律森严,定为妻孥连累。清夜自省,不禁汗流,是不可不戒。于成龙
31、 我常遇到有人跟我抱怨:我对他那么好,为什么他对我这样?其实对一个人好,不必想着回报,懂得付出的人,会明白一切都应源自自己的良心、善意和教养,对方会不会爱你,会不会感恩,会不会投桃报李,甚至会不会记得,那都是其他人的事。对人好是一种修行和自省,是一种特别的途径,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32、 人生在世,需要不断地为心灵除尘,自省、自责、自悟、自重。
33、 他七分自省、三分顿悟:路辛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僵化的躯壳,无非是为他不能向他的母亲主动提出正式结婚而作出的一种抗议。
34、 如果我每天都找出所犯错误和坏习惯,那么我身上最糟糕的缺点就会慢慢减少。这种自省后的睡眠将是多么惬意啊。
35、 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
36、 励操行以修法业,当自重;甘淡泊以守清贫,当自省;谋善举以泽众生,当自励。
37、 放纵贪欲必然走向腐-败,加强自省方能保持廉洁。
38、 依法行政要牢记职责不辱使命 置身商海应清正廉洁 自警自省
39、 我们走过了很多弯路,企业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对此都要深刻地反思。王选
40、 也许该让自己把持着足够多的自知与自省,清醒地知道何时该穿豹纹高跟,何时该穿棉布拖鞋。( 高三)何时该耀眼,何时该淡然。何时该犀利,何时该温婉。
41、 心斋(审视内心、反躬自省)是认识自己、获得人生效率的好方法。
42、 人的一世,是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不断自省,不断去掉那些虚荣、假义,去掉那些蘩琐。并且慢慢学会不在乎不在乎那些外在、谣言、伤害,一意孤行保持自己清澈却又曼妙的妖娆,学会在渐次荒芜的时光中绽放成一朵鬼魅明亮的蓝莲花。
43、 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英国
44、 有时候自省,自己的落寞是因为,想高贵却没有能耐,想放纵却拉不下面皮。
45、 等待是一种心态,它让我们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观念,让我们可以自省吾身。
46、 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47、 职高位尊当自重,权势显赫须自省。
48、 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
49、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美国
50、 我们需要的,不是在广告中一千万次再现已被西方化的zg视野,而是思考Antonio Gramsci身为知识分子对文化霸权的自省:我们需要自己的文化主导机器。
51、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
最近,不爱看古装剧的我却痴恋地迷上了这部名为《于成龙》的电视剧,整整在假期里做了一回实实在在的追剧族,把这部电视剧翻来覆去看了个遍。这是一部
剧中塑造出的是一位旷古罕见的清官—于成龙。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曲折动人,冲击着无数观众的心灵。清代初期的他,历官二十三年,清正勤政,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电视剧《于成龙》的魅力,就在于它很准确地揭示了一个清官是怎样循序渐进育成的。廉民勤政的于成龙那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感动着我们,每集故事耐人寻味,其中折射出很多让人深思的东西,观看它,使我的思维有了诸多延伸,给予了自己一次修行,
延伸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许多观众在剧中见证了于成龙的成功,赞叹45岁的他从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知县至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可知于成龙从众多官员中的脱颖而出,是从逆境中奋斗出来的,这背后的艰辛、坎坷在剧中也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记得谁说过: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无捷径,成功之路是在无数逆境中层层铺垫而成的。于成龙踏上为官的征途,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灼像唐僧取经之磨难 ,他遭遇了猖獗的盗匪,面对了灭顶的灾荒,历经烽火战乱,涉足复杂险恶的官场斗争,一步步坚定而坚强地走了过来,政绩扎实可见,所经之处最终呈现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局面。逆境成就了一个内心有信仰的于成龙,使他在艰苦卓绝之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安逸的环境只让人拥有颓废的思想和软弱的骨头,使人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逆境"=地利,有时地利并不仅仅指优越的地理环境,逆境也有利于发展,勤政的于成龙占得了"地利"之素,而这地利却是众官不想去的逆境。
延伸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个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需要自身能力和自身努力外 ,还需要外力因素。于成龙步入仕途前后,结识的这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给予他很出色的帮助:刀笔小吏柳晋阳和幕宾师爷周先生。于成龙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雷厉风行的办事性格加上这两位幕僚的帮助,就是如虎添翼,不得不说周先生(周瑞和)和柳晋阳是于成龙的左膀右臂,让于成龙少走了很多弯路,少吃了很多亏,初期的柳晋阳不能与周先生相提并论,因为周先生本来就在官场出仕多年,已是轻车熟路,周瑞和好似一块磨刀石,一边磨着于成龙,一边磨着柳晋阳。尤其在断案时,周先生与柳晋阳体现出可贵的才华与智慧,尽管有时有分歧,有隔阂,却都是暂时的,最终还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形成方案和决策,助于成龙一臂之力,于成龙也是虚心接受和听取。这也是于成龙为何一直平步青云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之间的这份默契是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最好的诠释。还有神勇捕快雷翠庭、忠厚老实的石玉林、善良的石玉兰常年追随于成龙的脚步,风雨无阻,披肝沥胆陪同于成龙步步走向成功。从这里我有感而发: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助于成长和发展,且拥有一个团结向上的团体,使各尽其能,同心同德也是成功的秘诀。任何人不应妄自尊大、拒人于千里之外,那样致使自己会在工作中孤军奋战,将走弯路,碰壁,吃尽苦头。
延伸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于成龙的成功在我看来是幸运的。他的这份幸运来自于他占有 "天时"与"人和"之势,得到了贵人的支持和帮助。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的出现,改变了"千里马"于成龙快将平凡终老的命运,给了"千里马"施展才能、驰骋千里的机会。于成龙大器晚成,在明君康熙皇帝的开明和提携之下,步步高升。于成龙以明朝副榜贡生在改朝换代的清朝做官,他生逢治世之初,康熙皇帝励精图治,在社会百废待兴的征程中,需要像于成龙如此之士出仕为官,因此提倡举贤任能,恩准前朝副榜贡生皆可"挚签"后选缺任官。于是于成龙和章吉仁决定以副榜贡生身份赴京选缺。可以说时势造英雄,历史给予了于成龙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在当时的从政环境里,遇到一个领导的开明和提携是任何有志之士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领导可以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奠定你一生的成功。除了康熙的'青睐和欣赏,还有康亲王核准平冤案的理解和认可,同乡陈敬廷的推荐,金光祖的重视、张朝珍的保举等等,使于成龙总能在颠沛中化险为夷,最后畅通无阻,甚至三获 "卓异".
有才华的人往往能力超凡,正直刚毅,气节高雅,不随波逐流,不趋附权贵,不看人的脸色吃饭。这是一种风骨,然而这种傲骨很容易被别人看作傲气、清高、恃才放旷,给个人的发展设下了障碍,受人排斥。而于成龙却如此幸运,保持自我,顺境提携,逆境被保护,直到离世风骨犹存。
延伸四: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近良师亲近益友,学习应对,即学习礼貌懂规矩。之所以延伸出这点,我想象了于成龙的童年,觉得于成龙的优秀和独具一格处的事风格在于他所受到过的教育。
在本剧开场镜头里是永宁书院中朗朗的诵读声。随着读书声,于成龙便端坐在书院中的书案前。诵读的内容是《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段话是儒家教育中德政主张的体现。剧中先是先闻其声,不现其人,后是对《论语?为政》篇诵读声的反复运用,许是在衬托于成龙受到根深蒂固的儒家教育。无论在何时何处,他的言行中折射出许多儒家思想:重言教 、重身教 、严以律己 ,学知识 、学品德 、 宽以待人……儒家教育理念使于成龙自出仕以后,从芝麻小官到封疆大吏,能够不断获得"卓异"、始终清廉,成为清朝肱骨大臣以坚实的文化依据。
于成龙的先生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是他的岳父,实有夫子风范,这位老者心中认为从这个书院走出的学生都是出类拔萃之人,陈廷敬和于成龙便是得意门生。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自小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和受到的思想教育,家庭教育也是缺一不可的。家教家风是以家长为主导,以家庭为载体,以日常生活为形式代代相沿的一种教化与传习,它伴随人的一生。早期教育对个人的个性、习惯、道德价值和思维心理模式起着奠基作用。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据说他的父亲在乡里倡导孝义之道,有长者之风。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对于他的家庭背景我只查资料范范了解,但从剧中可感知于成龙有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于母虽在剧中并没有设计到太多教育儿子的镜头,但可臆想到一位慈母对于成龙自小的循循善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年岁半百还支持儿子实现梦想,远赴广西,临别强忍泪水,送走儿子独自在屋中嚎啕大哭。虽说养儿防老,但最终儿子因公务繁忙而未能送自己一程。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的。
提及于成龙之妻也可算是令人敬佩,她是于成龙先生之女,为了于成龙的仕途从于成龙45岁为官开始,为于成龙携儿带孙18载,年华已然在冰凉床榻之上逝去仍然无怨无悔,作为人妻恪守妇道,操理家务,称得上是大度懂礼仪之人。家人的默默付出,也觉之于成龙是幸福之人。
延伸五:出淤泥而不染。
若用一物来比喻于成龙,那应该是莲。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据说"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受过孔孟思想影响的于成龙像是盛开在封建王朝官场的一朵莲花,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尽管当时不是一片浑沌的世界,可在略有人心险恶的官场始终保持自己的风骨和个性也实属不易。从微职晋升到高位,还能死而后已地保持肃正廉洁的清官,更是凤毛麟角。他并非想追名逐利,但他就是康熙王朝的宠臣,若不是年事已高,疾患藏身而一命呜呼,想必他将在盛世之年的河池之中开放的愈加灿烂……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看史剧,让我有机会与那些历史人物"对话".真好!
最近,不爱看古装剧的我却痴恋地迷上啦这部名为《于成龙》的电视剧,整整在假期里做啦一回实实在在的追剧族,把这部电视剧翻来覆去看啦个遍。这是一部
剧中塑造出的是一位旷古罕见的清官―于成龙。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曲折动人,冲击着无数观众的心灵。清代初期的他,历官二十三年,清正勤政,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电视剧《于成龙》的魅力,就在于它很准确地揭示啦一个清官是怎样循序渐进育成的。廉民勤政的于成龙那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感动着我们,每集故事耐人寻味,其中折射出很多让人深思的东西,观看它,使我的思维有啦诸多延伸,给予啦自己一次修行,
延伸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许多观众在剧中见证啦于成龙的成功,赞叹45岁的他从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知县至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可知于成龙从众多官员中的脱颖而出,是从逆境中奋斗出来的,这背后的艰辛、坎坷在剧中也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记得谁说过: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无捷径,成功之路是在无数逆境中层层铺垫而成的。于成龙踏上为官的征途,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灼像唐僧取经之磨难 ,他遭遇啦猖獗的盗匪,面对啦灭顶的灾荒,历经烽火战乱,涉足复杂险恶的官场斗争,一步步坚定而坚强地走啦过来,政绩扎实可见,所经之处最终呈现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局面。逆境成就啦一个内心有信仰的于成龙,使他在艰苦卓绝之后,实现啦自己的人生价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安逸的环境只让人拥有颓废的思想和软弱的骨头,使人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逆境"=地利,有时地利并不仅仅指优越的地理环境,逆境也有利于发展,勤政的于成龙占得啦"地利"之素,而这地利却是众官不想去的逆境。
延伸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个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需要自身能力和自身努力外 ,还需要外力因素。于成龙步入仕途前后,结识的这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给予他很出色的帮助:刀笔小吏柳晋阳和幕宾师爷周先生。于成龙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雷厉风行的办事性格加上这两位幕僚的帮助,就是如虎添翼,不得不说周先生(周瑞和)和柳晋阳是于成龙的左膀右臂,让于成龙少走啦很多弯路,少吃啦很多亏,初期的柳晋阳不能与周先生相提并论,因为周先生本来就在官场出仕多年,已是轻车熟路,周瑞和好似一块磨刀石,一边磨着于成龙,一边磨着柳晋阳。尤其在断案时,周先生与柳晋阳体现出可贵的才华与智慧,尽管有时有分歧,有隔阂,却都是暂时的,最终还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形成方案和决策,助于成龙一臂之力,于成龙也是虚心接受和听取。这也是于成龙为何一直平步青云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之间的这份默契是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最好的诠释。还有神勇捕快雷翠庭、忠厚老实的石玉林、善良的石玉兰常年追随于成龙的脚步,风雨无阻,披肝沥胆陪同于成龙步步走向成功。从这里我有感而发: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助于成长和发展,且拥有一个团结向上的团体,使各尽其能,同心同德也是成功的.秘诀。任何人不应妄自尊大、拒人于千里之外,那样致使自己会在工作中孤军奋战,将走弯路,碰壁,吃尽苦头。
延伸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于成龙的成功在我看来是幸运的。他的这份幸运来自于他占有 "天时"与"人和"之势,得到啦贵人的支持和帮助。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的出现,改变啦"千里马"于成龙快将平凡终老的命运,给啦"千里马"施展才能、驰骋千里的机会。于成龙大器晚成,在明君康熙皇帝的开明和提携之下,步步高升。于成龙以明朝副榜贡生在改朝换代的清朝做官,他生逢治世之初,康熙皇帝励精图治,在社会百废待兴的征程中,需要像于成龙如此之士出仕为官,因此提倡举贤任能,恩准前朝副榜贡生皆可"挚签"后选缺任官。于是于成龙和章吉仁决定以副榜贡生身份赴京选缺。可以说时势造英雄,历史给予啦于成龙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在当时的从政环境里,遇到一个领导的开明和提携是任何有志之士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领导可以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奠定你一生的成功。除啦康熙的青睐和欣赏,还有康亲王核准平冤案的理解和认可,同乡陈敬廷的推荐,金光祖的重视、张朝珍的保举等等,使于成龙总能在颠沛中化险为夷,最后畅通无阻,甚至三获 "卓异".
有才华的人往往能力超凡,正直刚毅,气节高雅,不随波逐流,不趋附权贵,不看人的脸色吃饭。这是一种风骨,然而这种傲骨很容易被别人看作傲气、清高、恃才放旷,给个人的发展设下啦障碍,受人排斥。而于成龙却如此幸运,保持自我,顺境提携,逆境被保护,直到离世风骨犹存。
延伸四: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近良师亲近益友,学习应对,即学习礼貌懂规矩。之所以延伸出这点,我想象啦于成龙的童年,觉得于成龙的优秀和独具一格处的事风格在于他所受到过的教育。
在本剧开场镜头里是永宁书院中朗朗的诵读声。随着读书声,于成龙便端坐在书院中的书案前。诵读的内容是《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段话是儒家教育中德政主张的体现。剧中先是先闻其声,不现其人,后是对《论语?为政》篇诵读声的反复运用,许是在衬托于成龙受到根深蒂固的儒家教育。无论在何时何处,他的言行中折射出许多儒家思想:重言教 、重身教 、严以律己 ,学知识 、学品德 、 宽以待人……儒家教育理念使于成龙自出仕以后,从芝麻小官到封疆大吏,能够不断获得"卓异"、始终清廉,成为清朝肱骨大臣以坚实的文化依据。
于成龙的先生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是他的岳父,实有夫子风范,这位老者心中认为从这个书院走出的学生都是出类拔萃之人,陈廷敬和于成龙便是得意门生。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自小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和受到的思想教育,家庭教育也是缺一不可的。家教家风是以家长为主导,以家庭为载体,以日常生活为形式代代相沿的一种教化与传习,它伴随人的一生。早期教育对个人的个性、习惯、道德价值和思维心理模式起着奠基作用。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据说他的父亲在乡里倡导孝义之道,有长者之风。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对于他的家庭背景我只查资料范范啦解,但从剧中可感知于成龙有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于母虽在剧中并没有设计到太多教育儿子的镜头,但可臆想到一位慈母对于成龙自小的循循善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年岁半百还支持儿子实现梦想,远赴广西,临别强忍泪水,送走儿子独自在屋中嚎啕大哭。虽说养儿防老,但最终儿子因公务繁忙而未能送自己一程。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的。
提及于成龙之妻也可算是令人敬佩,她是于成龙先生之女,为啦于成龙的仕途从于成龙45岁为官开始,为于成龙携儿带孙18载,年华已然在冰凉床榻之上逝去仍然无怨无悔,作为人妻恪守妇道,操理家务,称得上是大度懂礼仪之人。家人的默默付出,也觉之于成龙是幸福之人。
延伸五:出淤泥而不染。
若用一物来比喻于成龙,那应该是莲。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据说"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啦一百多次。
受过孔孟思想影响的于成龙像是盛开在封建王朝官场的一朵莲花,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尽管当时不是一片浑沌的世界,可在略有人心险恶的官场始终保持自己的风骨和个性也实属不易。从微职晋升到高位,还能死而后已地保持肃正廉洁的清官,更是凤毛麟角。他并非想追名逐利,但他就是康熙王朝的宠臣,若不是年事已高,疾患藏身而一命呜呼,想必他将在盛世之年的河池之中开放的愈加灿烂……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看史剧,让我有机会与那些历史人物"对话".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