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出自韩愈的成语和名言 正文

出自韩愈的成语和名言

时间:2024-11-14 15:37:37

初中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初中语文名言名句2

一、友谊篇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 维<<渭城曲>>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 永<<凤栖梧>>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8、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10、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1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1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望天门山>>

二、道德品行篇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学而>>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9、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10、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11、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14、满招损,谦受益。

1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宋?苏轼<<浣溪纱>>

16、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宋?苏轼<<衡论>>

三、爱国爱民篇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示儿>>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四、 思乡篇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2、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清?袁牧<<随园诗话>>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4、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唐?白居易<<长相思>>

五、 壮志篇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厦门行>>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已亥杂记>>

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清?曹雪芹<<红楼梦>>

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 翰<<凉州词>>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 巢<<不第后赋菊>>

8、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六、 劝学篇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学而>>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论语?学记>>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5、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七、诚信篇

1、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 言必信,行必果。

5、人无信不立,友无信不挚,家无信不睦,校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

6、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八、写景篇

1. 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5.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10.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苏轼<<食荔枝二首>>

1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索,洪波涌起。

1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九、哲理篇

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战国?屈原<<卜居>>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

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鹊楼>>

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2、蓬生麻间,不扶自直。 汉?王允<<论衡>>

1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苏麟<<断句>>

1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初中语文名言名句3

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内心矛盾——衣单体寒苦与天寒炭价高的矛盾。

唐白居易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农夫内心矛盾。

唐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运用比喻,抓住色彩,描绘出春天的江南万紫千红的绚丽景色。

唐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比喻和谐音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现多用来赞颂追求事业者的奉献精神。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想象将来与亲人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亲人早日相见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问答的形式表现词人内心满腔的愁苦之情。将抽象的愁化作形象的春水,比喻绝妙。

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与伤感,惋惜中又有点欣喜和安慰之情,也体现诗人的惜春情怀以及对昔日人的怀念。乃全篇妙笔。

宋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看着西风中萧瑟的菊花,联想到自己孤苦的处境,涌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将人瘦与菊花相比,突出相思之苦。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花自喻,以赞花诉心曲,表明自己将继续奋斗,为国效力的志向。

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全句之意境集中在“悠然”二字上,写出了庐山的静穆高远,体现了全诗归复自然的宗旨,表达出诗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初中语文名言名句4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写洞庭湖秋水高涨之景,突出其辽阔,也激起诗人立志为官报国的情怀。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波撼”衬托洞庭湖的澎湃动荡,写出湖水的浩淼和磅礴气势。

宋范仲淹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上写边塞荒凉萧瑟之景,气势雄浑,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充满萧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唐温庭筠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情景结合,用拟人手法写夕晖、流水,暗示思妇失望而凝愁含恨。

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以设问句式,昂扬的激情,尽抒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之情。

唐李贺南园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高挂开国功臣的画像,睹像抒怀,作者以设问句式,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燕昭王筑造黄金台来招贤之典,写出将士报效朝廷的决心,也反映了作者舍己报国的志向。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禅房环境的幽深。成语“曲径通幽”出自本句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作者身心融进宗教氛围,以余音衬寂静,以禅磬净心灵,抒发隐逸情趣。成语“万籁俱寂”出自本句。

(一)

一、试题及答题详解

金沙中学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延续了2013年新课标卷2卷(贵州、青海、西藏、甘肃等)的题型结构、考查方式,只是个别题目有变化。试卷题型结构平稳,难度适中,很符合刚进入高三的学生模考。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选文由自然科学类文章回归为社科类的文章,这一点从考试大纲所提供的样题(2011年的论述类阅读题)中可窥得端倪。题型虽与往年的新课标卷一致,但选文谈的是“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和2013新课标卷2卷谈老子其人其书一样,需要大量传统文化知识做背景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感到比较困难。幸好题目本身难度不大,学生落实好“找”和“比”,容易找出答案。

文言文考查的依然是人物传记,《秦琼传》出自《新唐书》,与2013年新课标卷2卷选自明史的《马文升传》相比,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试题,难度都不算大,如第4小题的“遁”“纳”“谢”“走”四个实词均很常见,但第六题D选项有问题,“后来秦琼上书称病,要求退隐,”文中并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也为错项。所以这道题选C选D都算对。翻译题有一定的难度,难译的词语是第一句中“自顾不能奉事”中的“自顾”,这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应为“顾自”,翻译为“考虑到自己”,许多学生翻译不到位。第二句中“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使”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啖”是“吃”,“子女”是偏义复词,和“玉帛”即财务放在一起,应该是“美女”的意思。这几处许多学生不会根据句意及字形推断,答题错乱,所以翻译得分整体不高。

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还是宋词,为辛弃疾的《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在设问上第8题直接发问“词的上阕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寓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详解。”这道题考鉴赏诗歌的形象,题目指向明确,学生容易上手,故此题的得分略微理想。第9题考查词中典故与对比的表现手法,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这两年全国卷出题人都沿袭了这个出题思路,努力避免近几年来高考复习中考生套用术语答题的现象,重点考查是否读懂了诗词。诗词本身并不难懂,但如果只会答“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这样的术语就难以拿到高分了。对情感的把握,许多学生也是乱答一通。因此此题得分普遍不理想。

默写没有超出考纲中要求的64篇,应该说是考生应该掌握得非常熟练的一道题。初中的一篇、高中的两篇,有诗有文,分别出自韩愈的《师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李白的《蜀道难》,难度不大。但普遍学生得分不高。以高三(3)、高三(15)班为例,3分以下的每班均有20余人。这个数字在普遍班级中应该存在。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采用二选一模式,命题遵循“题组等值”原则,最后一题都是探究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还是小说,还是侧重于人物、主题、情节和环境的考查。选文虽是一篇外国小说,但比起去年的与考生生活距离较远的《马裤先生》,内容恐怕更易为考生所理解,多选题难度也有所降低。“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依旧是人物传记,选文选的是2013年第6期《当代贵州》刊登的在中国慈善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名家邓廷琮,很有时代感。考题考查最多的还是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选考题难度都不算大,学生能够略答一二。但对于我们的学生,想得高分还很困难,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成语题四个成语“矫枉过正”、“穿凿附会”、“隔岸观火”都很常见,但“管见所及”制造了不少障碍,很多学生只能采用排除法答题。病句也都是成份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等常见的错误,有不少同学掌握不到位,胡乱选答。连贯题问题不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语境判断作答。

第16题仍是“补写句子题”,要求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此题考查能力全面,有一定的难度,解题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前后语意的关系。

17题依然是老套的仿写题,这道题本是送分题,但一些学生审题不注意,只写一句,导致不必要的丢分;一些学生不懂例句中隐含的拟人手法,导致错误。需要注意的是2013新课标高考语文2卷的最大变化莫过于17题了:延续多年的仿写题变成了图文转换题。虽然这种题我们并不陌生,但备考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这种题的训练。

二、班级语文比较

本次考试全级均分92.284分,其中文科均分91分,超过均分的班级有3个。理科均分93.853分,超过均分的班级有6个。整体上理科语文不错。从各班均分来看,差距较大,有待老师们研究策略,实效提高。

三、备考建议

1.吃透考纲,把握命题趋势

从2013新课标卷看,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整体趋势是在社科文、文言文、古诗词、文学文本/实用文本、语言应用、作文六个版块中进行考查,而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生活化表现加强。

现代文阅读部分从2012年的科技“黑箱”到2013年的“凤文化”和“老子”都与古典文化知识有关,再次强调同学们对古典文化知识的了解,侧重考查学生对于文本内容详解与归纳的能力。加强学生文化修养,把握行文逻辑,练习筛选信息,比对选项含义是我们备考的重点。命题人喜欢在“以偏概全”、“逻辑错置”、“对象错用”上设置题目,师生要注意研究。

古文阅读的选文是全国卷较为常见的素材,对于此部分题目的设置主要考查学生的古文基础,要想读懂文意,必须有“识记”文言文重要知识的功底。最后一题主要在细节上进行考查,强调学生读懂重要情节的能力。

古诗词选题侧重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体现出命题人对于“探究能力”的关注。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创作的手法,既考查了对文本的详解,又关注的“探究能力”,这是古诗词题目设置的巧妙之处。

小说的考查是全国卷的亮点。重点考查小说的三要素,让学生结合文本独立详解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命题人精心的设计。

作文作为大家最关注的题目之一,不仅因为其分值巨大,更因为作文题目中包含着重要的社会现象,是人们思想态度的一种反思。因此老师要真正去研究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命制背后的实事内涵。不要只会教学生拼凑名人素材,拼凑名句名言,而要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运用充满时代性和典型性的新鲜素材,写出真性情的、生动的、有思辨的、文质兼美的作文。

2.措施到位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是我们备考的准绳。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教导,在备考中落到实处。

3.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4.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形成合力。

5.试题力争原创,避免组题给学生作弊的空间。

语文试卷质量详解(二)

一、导向:“阅读”“习作”中凸显课程动力

第1——5大项的字词句共占40分,阅读、作文各占30分,足以凸显命题者的意志——得“阅读”得“作文”者,方能得“天下”。只有高度重视“阅读”与“作文”的语文教学才是健康的,才是符合语文课程特质的,才是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那种将大量的教学时间花费在基础知识的机械训练上的语文教学,必将被淘汰,就连他们一向颇有资本的“考试”也占不了先机。

试卷是导向。这样的语文试卷必然会敦促所有的语文教师思考:我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有了这样的方向指引,教师和学生都能从繁琐的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大量阅读积累,大量进行言语实践。学生就能有时间去读更多的书,思考更多的问题,写出更多的富有个性化的习作。

二、设置:“语文味”“人文味”中彰显课程魅力

文学常识——紧扣书本,难易适中,分值适度,关注应知应会的名著大家。所选的知识点,全部源于书本中的关键点,“巴金、夏洛蒂、笛福、雨果”,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匠,孩子们是应该用心记住的,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记住了他们的作品,就会如饥似渴地去阅读。这样的文学常识,应该在语文教学占有一席之地。倘若,我们来考察“巴金的原名叫什么?夏洛蒂是哪个国家的人?”之类的问题,就显得偏了,小学语文不能有这样的命题。

阅读短文——学生阅读《积攒温暖》的'过程,就是精神接受净化的过程,就是灵魂获得升华的过程,更是生命得到滋养的过程。再看看具体的题目设置,既有对原文信息的摄取、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也有据“厚”读“薄”的概括、结合凝练语句的思考、沉浸心灵的感悟。语文味、人文味融为一体,这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

三、亮点:“实践性”“开放性”中尽显课程活力

按要求写句子——同样是“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写句子”,命题时,直接这样表述是一种方式,而通过课文中的规范精妙的例句加以引领,并给予极具开放性的表达情境,艺术地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这不是呆板地写句子,而是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激活生活经验积累,充分运用规范、技法加以表达。这是基于实践层面的迁移运用,这是立于语用层面的开放表达。

命题作文——《过节》《校园的“名人”》,走出常规的命题思路,不再唯主题化、高调化,两个题目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且链接到具体的“象”中,目标更集中,形象更明晰,易于唤醒学生的生活,易于表达,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尤其是《校园的“名人”》这个题目,定位在校园,聚焦于“名人”,从学生所写的习作来看,有写运动健将的,有写学习成绩优异的,有写“感动琅小”人物的,有写老师的,有写“主持人”的,也有人见人烦的“调皮蛋”,更有写“每到午餐时,窜至别班化缘讨饭”的,不管写什么,都有具体的画面,生动的镜头,真挚的情感,看来,孩子们是真的感受到“名人”二字上的引号的精妙之处了。正是这样开放的命题,进一步拓宽了习作思路,丰富了习作素材,激活了表达欲求,“情动而辞发”,一篇篇生活韵味浓郁的个性之作、灵动之作应运而生。

建议:阅读短文第一篇的“判断”分值过大,第二篇的总分值适度,但后两个题目稍大。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详解

【态度较端正】

卷面书写较为整洁,全年级只有8名同学有漏题现象,说明学生能高度重视此次考试,态度是端正的,过程是积极的,效果是明显的。

【基础较扎实】

平时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较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积累和运用,从卷面的前五项来看,得分率都较高。

【阅读部分不足】

1)审题不清

不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去答题,如第二篇阅读中的第三小题,就有一些同学只注意概括,而忽视了题目中的要求“不超过15个字”。

2)整体把握能力弱

如“你觉得年轻女孩是个怎样的女孩?,有些学生认为是“可怜”,也有些认为是“聪明”,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不能局限于某一节点,不能抓片言只语,要从文章的整体把握人物的形象,诸如“善良、懂得感恩”之类的理解才是准确的。

【习作部分不足】

1)选材不当,生搬硬套。

2)平铺直叙,重点平淡。(如写“《过节》”,没有将最精彩的部分写具体,只是告诉别人有哪些节日,而没有表达出如何兴致盎然地“过”节。)

3)追求字数,缺少真情。4)语言平乏,难以出彩。

教师自我教学行为的评价与详解

一、日常教学:与“非语文”说“不”

课堂教学——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从语文课程的本质特性出发,确定教学内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努力做到“多读多写”、“教语文的东西”、“种语文的田”,坚决与“非语文”的教学现象说“不”。

作业设置——1)除了书本上的已有习题,年级组研究统一选做《补充习题》上的部分题目,重点选择语言积累、语言运用之类的题目;2)根据文本内容,选择精当的言语训练点,创设具体的运用情境,强化学生言语实践。如《我们爱你啊,中国》《安塞腰鼓》《姥姥的剪纸》等课文中的规范而凝练的语段,都是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的凭借;3)加大平时练笔的机会,调整大作的不当范围,突出

二、单元测验:坚持“阅读”“习作”双翼齐飞

不购买任何额外的练习题。

单元测验,备课组集体研究,一人执笔,坚持做到“人人参与的原创”、“基础题来自书本”、“考察语文的东西”、“突出阅读与作文”、“阅读考两篇”、“作文通生活”。

单元测验,选择一两个单元进行流水批阅,并放置于年级层面进行质量详解,主要寻找问题、制定对策,特别是详解暂时落后的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寻求对策,力求做到“每课有收获,阶段有变化,学期有发展”。

语文试卷质量详解(三)

一、试题命制

试题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和新教材的特点。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能紧扣书本,兼顾了知识的延伸拓展。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详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试题体现以下特点:

1、题型多样

试卷所考查的知识范围、题型设计、各类题型所占比例、能力要求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学生均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卷。试题灵活新颖,覆盖面广,三个大题中就涵盖了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篇章、修辞、朗读等方面。阅读和作文题除了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及想象能力外,还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全面反映学生对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上能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2、贴近生活

试题的背景取向注意接近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较为平和、熟悉的环境中,增强答题信心。如生字词的考查,阅读和写作就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会觉得自然、熟悉,有利于表达。

3、注重积累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6~13岁是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让孩子多读书,多积累一点,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基于这一点,本次质检题注意了对学生语言积累的考查。如第一大题填写词语、古诗、格言等目的就在于检查学生的语文常识的积累。

二、考试情况

这次全县语文毕业会考成绩比较理想,这充分说明各校领导对语文学科的教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广大语文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三、试卷详解

从**年小学六年级毕业会考语文试卷详解来看,我们认为本次会考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要成绩

1、基础知识掌握较牢

试卷的第一题基本都属于基础知识部分,总体来看,学生得分率较高,正确率在80%以上。对汉语拼音,《课标》的主要要求就是能够正确拼读拼写,从第一题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要求。后面的补充成语、找错字并改正、按要求写句子、填空、默写古诗都失分不多,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

2、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本次阅读题设2个题目,旨在降低难度,增加阅读量,题目(一)为说理(二)为叙事。两个不同类型的阅读题学生答题情况都不错。尤其是你从文章中明白了什么和概括短文,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

3、习作基本符合要求

习作《我懂得了--》,可以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某经历和从中感悟到生活道理。习作选材新颖,贴近学生生活,选取材料容易。学生大多行文顺利,完成了400字左右的文章。由此可见平时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训练抓得比较紧。

(二)问题及原因

1、缺乏应变能力

从试卷情况来看,学生缺乏对试题的变通能力。如平时能倒背如流的古诗、一旦要求用到具体的环境就茫然,而且诗文中错字太多,说明学生在平学习古文时只死背诗文而不理解其意。缩句50%的学生在答卷中错误较多,因为句子中有两个主语而不会灵活应变等等。

2、表达能力和审题能力还需提高

口语交际请学生从下面四个话题中选一个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有部分学生不认真审题选了四个来谈自己的观点。在谈自己的观点时,有些观点错误,有些观点语言表达不清楚。

阅读中部分学生不认真读短文,理解能力欠缺,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造成失误较多,但也有多数学生做得很好。

本次习作基本属于叙事作文的范畴,但不是六年级训练过的习作。部分学生能写出较为新颖、有趣、生动的习作,但是多数学生作文内容较为平淡,或者把以前单元题或毕业模拟题中已经训练过的作文硬搬上试卷,叙事不完整,内容不丰富,表达不生动,生搬硬套的作文居多。这一方面说明学生思路还不开阔,有“宿构”嫌疑,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表达能力不强。

3、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了体现这一思想,试卷特别设了2分的书写分。从答题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卷面整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书写潦草,这说明平时就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

四、教学建议与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措施仅供参考。

质量检测已圆满完成,成绩固然可喜,但客观问题不可忽视,为了克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针对本次的质检情况,结合当前的课改精神,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1、重视写字教学,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师要练就扎实的写字基本功,提高自身的汉字书写水平和书法修养,对学生的书写进行示范引领,有效指导,把写字落实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2、丰富人文内涵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倡导自主学习

我们的阅读课要创造自主、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阅读期待”,习作指导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习作期待”,口语交际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交际期待”,教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除了文本本身要有吸引力以外,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努力做到:⑴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⑵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4、强调感悟积累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⑴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详解。⑵引导学生多读。⑶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生活的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思维。⑷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⑸理解内容与欣赏内容相结合。

总之,本次毕业会考折射出了我们教学中的漏洞和薄弱之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仍要以《课标》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

引导语:不平则鸣,成语,作谓语、定语、分句。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出自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试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本文站在韩愈所在时代的角度,结合韩愈所提出的“文以明道”和“古文运动”,并配合文章,浅析“不平则鸣”所对应的两种解释。

“不平则鸣”出自韩愈所作《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其原文如下: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中心句在“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这后半段。

韩愈说“人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死,人们哭泣是为寄托情怀,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都是因为其感觉到了不平!”

这里的不平,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不公平,一种是不平静。

原文前半段的“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等所体现的是第二种,不平静则鸣。而结合到这篇文章是写给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孟郊的,也体现了第一种,不公平则鸣。

而这里的“鸣”,除了唱歌,和哭泣,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鸣”。毕竟人们所发出的声音是短暂且微弱的,而可以寰球共享并流传千古的“鸣”只有一种,那就是像韩愈那样,写文章。

一、因为不公平而写文章

自古到今,都存在着各种不公平现象。孔子更是在《论语》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

表达这些不公平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如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的《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又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等。

而这么多表达社会不公平,自己伟大理想无法实现的文章符合韩愈“不平则鸣”的思想吗?答案是否定的。

韩愈提倡“文以明道”他的“文以明道”与柳宗元的有所不同,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站在现在的角度上看,柳宗元比韩愈的道看似较有进步意义。

但他们的基本思想都是一样的,是重在提倡“道”即所作文章有利于当前现实社会。

而上面举例的文章虽然都强调了不公,却只关乎其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并没有上升到社会层面。

接下来看韩愈的文章,同样是表达怀才不遇的《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将有才能的人比作“千里马”,朝廷比作“食马者”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揭露“千里马”美不外现即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使广大人民产生共鸣。

在不公平的情况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这个想法是符合社会道义,能使大多数人产生共识的。这便是韩愈的“不平则鸣”

二、因为不平静而写文章

矛盾产生灵感,内心不平静所创作的作品往往能加精彩。

内心不平静是人人都会有的体验,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作家。张爱玲在其《论写作》中给出过答案:

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有话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有话没处说。我并不是说有许多天才没没无闻地饿死在阁楼上。比较天才更为要紧的是普通人。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也许是至理名言,也许仅仅是无足重轻的一句风趣的插浑,然而积少成多,究竟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项损失。

简单来说就是心想容易动笔难。但是韩愈所在的时代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落笔成文的。所以韩愈提倡的更是基本,就是每当人们心中有所思所想,内心不平静时,都应该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同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是俗下文字。这样一来,写文章就简单了很多,“不平则鸣”并付诸于文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

韩愈的《答张十一功曹》就是一篇因为内心不平静而写的文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全诗未提一个“愁”字,却使人倍感凄凉,深深体会到了作者浓浓的忧愁。韩愈只是把哀伤时的所见所想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却足够使人们有所体会。这也正是“不平则鸣”的又一表现。

所以,根据“不平则鸣”的观点,当人们一旦有所思所想时,就应该及时表达,最好是写下来。反过来也一样,当一个唱歌,哭泣或是作出文艺作品,那么必然是有其特有的思想感情值得他人去揣摩的。

参考文献:[1]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