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体现生于忧患的名言 正文

体现生于忧患的名言

时间:2024-09-18 15:59:36

篇一:课后古诗词提示性默写

1、刘桢《赠从弟》(其二)对仗句是:亭亭山上松,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中表现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4、王维《终南别业》一诗中引入人的活动,表现生活

气息的诗句是: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5、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写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的诗句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表现诗人挥洒出世的幽愤之句是: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

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中运用想象抒发作者豪情壮志,

的流水喻无穷的忧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7、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

勤为探看。

8、李煜《相见欢》一词中写庭院中清幽景色的句子是:

《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

9、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

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

10、范仲淹《苏幕遮》一词中,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景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表现词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篇二:古诗词中流水意象的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

一、借流水抒写离别之愁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与金陵朋友离别。金陵的年轻朋友纷纷来送行,酒店侍女殷勤劝酒。面对朋友们的深情厚谊,诗人深受感动,内心充满离别的惆怅,尾联将“别意”与东流水相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无尽离愁,流露出了对朋友的恋恋不舍。

欧阳修的《踏莎行》写道“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词的上片写征人在驿馆与情人离别。征人面对春红柳绿,草秀风暖的美景,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浓。“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春水喻离愁,借春水之绵长,状离愁之无尽,自然而真实地刻画了征人与情人别后离情别绪萌生渐长渐多的过程。全词借春景写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语

浅淡而情有致,堪称写离愁之佳作。

二、借流水写情人相思之苦

“情人相思”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其中以“流水”喻“相思之愁”的不乏其见。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全诗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红花易衰”喻男子轻浮易变心,以“水流无限”喻女主人公的愁思如水永远奔流不息。以“流水”喻“愁情”既写出了女主人相思之浓烈,又表达了女主人公担心男子变心的忧愁之深,生动形象。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诗人飘泊在外,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却不得相见,内心充满愁苦,相思之心随着汴水、泗水飘然远去,流水悠悠,天地有尽,而愁思无穷。

三、借流水抒不得志之愁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诗中写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

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诗人登楼与友人李华(唐散文家)畅饮,酒酣之际赞美李华的文章刚健遒劲,同时认为自己的诗歌清新俊秀可与谢眺诗媲美。诗人不仅有惊世才华,更有揽月壮志,可是却得不到重用,于是发出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怀才不遇的痛苦似那滔滔流水斩都斩不断。无奈之下,只能“散发弄舟”退隐江湖。

朱服的《渔家傲》写道:“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诗人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累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时被贬),面对春季雨景,感春光易逝,年华难留,壮志未酬,于是心中绵深无比之愁绪,付与滚滚东流之水,无穷无尽。

四、借流水写亡国之痛

李煜的《虞美人》是借“流水”写“亡国之痛”的典范。作者在词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虞美人》一词则浓缩了词人一生的经历。词人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何时才能完了作者面对美景无心欣赏,却倍感生命的流逝,悲苦之情可见一斑。接着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往事”,自然就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当皇帝时的盛况,可如

今往事已成空,一切都已化为虚无,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凄楚之情不觉涌上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将内心之“愁"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的“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结句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到了极致,不愧以流水喻愁的千古名句。

“流水”意象在古诗词中以“悲愁”的抒情意蕴出现是最常见的。此外,有以“流水”喻时光流逝的,如“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还有以流水衬托美景的,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张志和),“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外边”(《桃花溪》张旭)。阅读古诗词时,遇到“流水”这一意象应结合语境细细品味,准确把握其内蕴,这样有助于我们领略诗词的内容,品味作者寄寓的情思。

篇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提示性默写

1.刘桢《赠从弟》(其二)对仗句是: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

句: 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

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 ;

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

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

诗: , 。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

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

谊: , 。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

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 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 。

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中表现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的句子

是: ,

的诗句是:

4、王维《终南别业》一诗中引入人的活动,表现生活气息的诗句

是: , 。

5、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写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

的诗句是: , 。 , 。表现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以无尽的流水喻无穷的'忧愁,形象地写出了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 , 。

7、李商隐的《无题》诗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 , 。诗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 。

8、李煜《相见欢》一词中写庭院中清幽景色的句子是: 。 李煜《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

9、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 ,

。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范仲淹《苏幕遮》一词中,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景是: , 。表现词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的句子

是: , 。 , 。

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叟,谈笑无还期。

5、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写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的诗句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表现诗人挥

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7、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表现词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篇四:理解性默写填空

(一)《观沧海》(曹操)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 , 。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 。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

(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 , 。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 。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 。

4.该曲的主旨句是: , 。

(三)《龟虽寿》(曹操)

1.人们常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 , 。”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2.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抱负的是: , , , 。

(四)《浣溪沙》(晏殊)

1.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 。

2.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 。

3.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 。 。

(五)《望岳》(杜甫)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 。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 。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六)《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 , 。

2.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 。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 , 。

4.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 。

, 。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

? 。 , 。 , 。

6.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 。

(七)《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1.《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想象抒发作者豪情壮志,表现诗人不凡抱负的诗句是: , 。

2.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以无尽的流水喻无穷的忧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的诗句是: , 。 3.《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描写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句子: , 。 , 。

(八)《望江南》(温庭筠)

1.《望江南》中写出了思妇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 。

2.《望江南》中写思妇盼夫未回失望极深的句子是: , 。3.《望江南》中充分体现思妇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诗句是: , , 。

(九)《观刈麦》(白成易)

1.《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 , 。

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

3.白成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或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的诗句是: , 。 4.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直接提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

(十)《雁门太守行》(李贺)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或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 。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诗句是: , 。

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 , 。

(十一)《虞美人》(李煜)

1. 作者发出度日如年的哀叹,流露出对过去生活的眷恋的句子是: , 。

2. 作者由春风联想到故国,表达强烈的故国之恋的句子是: , 。

3. 由设想猜测到现实景况,形成了过去和现在、愿望与现实的强烈反差的句子是: , 。

5.词中巧设比喻,将愁之多、之长、之滚滚不息形象地表达出来的句子是: , 。

篇五:语文

高考必背古诗文(高中部分)理解性背诵默写

(1)《劝学》

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相同的。

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逍遥游》

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2、承上启下的句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哪几句表明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3)《师说》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阿房宫赋》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赤壁赋》

1、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2、苏轼《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哀吾生之须臾,”的诗句,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浩叹。

(6)《氓》

1、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2、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7)《离骚》

1、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包含父亲对自己美好期望并给自己取美好名字的句子是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

4、我们可以从《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两个句子看出,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5、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6、兼具“内美”与“修能”的诗人报国尽忠心切,唯恐时不我待:“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7、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8、《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9、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自我意识)的句子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0、在《离骚》中,表现屈原心忧百姓的句子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表现屈原誓死追求真理的句子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1、表现作者美好的名字是先人所赐的: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12、作者美好的品格则是自己注重修养的结果: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13、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写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14、诗人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注:木兰去皮不死;宿莽经冬不枯。)

15、诗人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的比喻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6、“内美”“修能”兼备,报国之心可鉴,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楚王)的引路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7、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表明对楚王忠心的句子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8、背诵课本第59页底下的屈原《离骚》中的名句: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曼,同“漫”。)

19、《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然现实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但是诗人也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表现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的句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诗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的句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8)《蜀道难》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6、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但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人的行路之难。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飞湍瀑(pù)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6、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9)《登高》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10)《琵琶行》

1、“嘈嘈切印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描写琵琶声的句子:“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5、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1)《锦瑟》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联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颔联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2)《虞美人》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

明中。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6、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7、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8、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将现实与过去对比来写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0、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念奴娇·赤壁怀古》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间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高考必背古诗文(初中部分)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

(1)《孔子语录》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是:(1)学而时习之;(2)温故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默而识之。

6.《论语十则》中,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论语十则》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2)《鱼我所欲也》

1、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曹刿论战》

1、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8、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的时候。

9、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时候。

10、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邹忌讽齐王纳谏》

1、文中写邹忌对妻认为他美的看法的语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文中写邹忌对“妾之美我”看法的语句: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3、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初下的情景的语句: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虽欲言,无可进者

5、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6、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7、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9、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0、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1、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6)《出师表》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哪两句一致?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写六个出身贫贱成就不平凡事业的名人的事例和相关的道理,告诫我们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

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在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一次次地顽强抵抗,不让日军占领中国,在忧患和艰难中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并且发愤图强,拯救了中国。

我所在的班级,很有活力但是缺少秩序,也没有人能管得了我们班,我们班是让老师最头疼的一个班。我们有时候在课上和老师说说投机逞能的话,给老师顶顶嘴,然后大笑一场,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有时候也感觉很开心。《孟子·滕文公上》有这么一句话: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移,无不为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而我们班就是太过于享乐了,而忘记隐藏着的祸患。

挫折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要经历挫折的阶段,要在挫折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不要抱怨条件的艰苦,而是要努力奋斗,把磨难挫折变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2

孟子的“忧生乐死”首先引用了古代和现代名人的六个例子,得出困境留给人才的结论,然后加深到统治者对国家的统治也需要有痛苦感。如果统治者治理国家没有苦难感,国家就会灭亡,更不用说我们的老百姓了?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团体组织,任何一个国家,出生在苦难中,死在幸福中都是真理。

欧阳修又云:“忧患可以振兴国家,闲暇可以消魂。”这意味着一个有忧患意识的国家可以繁荣,而一个国家和一个渴望安逸的国家将会衰落。自古以来,取代腐朽统治者的统治者们都不明白这个道理。越王勾践被征服后,他受到了极大的勇气和羞辱。有一天,毁灭吴国、恢复越国的时候来了。吴王夫差因为贪图安逸而低估了他的对手,最终成为了一个被征服的君主。这个国家的命运还与苦难的感觉息息相关,更不用说我们了?现在是初中。每所学校都有许多名师,黑马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防止别人打败我们,那么我们将进入高中和大学。这不是更没有竞争力了吗?

《汉书》有:“千万不要忘记危险,繁荣一定要担心衰落。”当一个人的事业达到顶峰时,他必须试着想象自己的衰落和处境。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动力继续前进,奋斗,使他的事业蒸蒸日上。相反,繁荣会衰退,一代人不如一代人。动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杀死了狼。在很短的时间内,鹿群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最终失去了天敌的感觉,从数万只健康的鹿变成了数千只生病的鹿。为什么?有两个原因。一是猎狼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草、鹿和狼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鹿群最终减少。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没有天敌,鹿群对它们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他们将不再经常锻炼,没有理由担心。最终,他们的体质会整体下降。这样,一场小病就能使他们消失。他们生在患难中,死在平安中

忠谏大臣魏正曾说:“宁为太平,慎为危险,厉行节约。”奢侈和舒适往往会使人失去安全感和诚实,加上浮躁,就不会想到危险,就像王自成一样。1644年,王历自成率军进京。进入城市后,军队松懈了。他认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元旦”正在传播。每个人都在等待官员的升迁。清军入关时,被打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顾危险,和平共处,不利于生存和发展。只有我们生活在和平中,思考危险,我们才能有长期的稳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3

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孟子》里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

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讲得一点也不错,坚强的人是在忧患中成长的.。巴尔扎克曾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步阶梯,信徒的洗礼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我们要把不幸,灾难当作我们成功的又一块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来与成功拉近距离。

我不知是在哪,曾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讲的是20世纪初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了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大量的捕杀鹿的凶残敌人狼。经过25年的残忍捕杀,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杀害。然而,罗斯福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的极度保护下,鹿群是有一段时间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很快,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这个故事中,鹿为什么在过度保护下,数量变得更加少呢?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给它们的过度保护使他们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因此,我们心中要有忧患做支撑,在心中时时为国家着想,这样,我们才会免于被社会淘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4

安逸享乐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又如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那坎坷的取经之路要是没有了妖魔的阻拦,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困扰,安心的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但可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又怎能领悟“佛”中能超脱世尘的感悟?那《西游记》便成了一个无趣的故事。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绝处逢生,绝望中寻找通往光明的前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5

生存与死亡,这是平时人们并不注意的问题,因为他们似乎离得很远。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使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在文中已用有力的事实来证明了生与忧患。死于安乐;用历史使我们明白了这个是真理,同时也启示我们,忧患可以使我们生存和发展,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可以立足于世界。

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真理是永不会改变的。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是安定的,世界也是和平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忘记了战争。虽然战争是令人厌恶的,甚至是令世界的人民痛恨的,但人民和国家不能忘记战争对人们的危害再大了。战争真的开始了,只有反抗,不能成为亡国奴,不然则会成为奴隶,而使人民受更大的危害,所以国家是不能忘记战争的,因为国家是人民的。如果一个国家只会享受和平,当他灭亡时,他才会明白这真理!

从大到小,国家是这样,个人呢?一个人不努力不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则一定会被社会淘汰,但重要的是我们个人重视到了生可忧患,而时刻忧患,就一定可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

从古致今,从大到小,生存与死亡都是有关联的,这也是忧患与安乐的关联,从古到今,从大到小忧患与安乐都会成为一个真理,什么也不能脱离的真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前明白这真理,不要等到国恒亡时才感悟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6

读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其中“若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我很受感动。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先让自己经受挫折,接受磨难,使自己增长才干,才能战胜困难,到达成功。所以挫折是人获了成功的重要条件。

穿越历史的长廊,有多少伟人在挫折的历练下登上闪耀的巅峰。公元前99年,司马迁正潜心写作《史记》时,却因为替李陵辨护,遭到汉武帝惨无人道的腐刑。这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次极大的人生摧残和耻辱。在逆境中他想到了死,但更多的是想到不能轻生,因为他的宏愿还未实现,伟业还未完成,他从先人在逆境中奋起而有所作为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狱中,忍辱负重,磨砺心志;出狱后,勤奋耕耘,终于写了《史记》。挫折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时写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后作的,屈原被流放时写了《离骚》,但他们都成了伟人。伟人之所以被称为伟人,正因为他们有着“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精神,经过挫折,他们变得坚强,经过挫折,他们变得沉着,经过挫折,他们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而有些人,他们有着非常好的先天条件,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辉煌,这是为什么呢?因人他们缺少挫折。例如:三国时的刘备可算是一代英豪,一生东征南讨,从织席为生到蜀汉称帝,可他儿子刘裨却是个昏庸的无能之辈,连诸葛亮这样的能人都扶不起来。北宋名臣寇准,他的子孙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家道败落,沦为庶民。正因为他们从小就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没有经历磨难,没有才干,才使自己沉沦。可见磨炼对人多么重要啊!

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须接受磨炼,暂时的顺利将会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潜在障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记得第一次读这段话时是在初中的课文里,那时是背;而现在再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是懂了,悟到了一个道理:成功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必须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

我们期待的是成功,我们需求的也是成功。成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一种精神高昂的期待。但是,想要取得成功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你的执着追求,你的不懈努力,你的饱满热情,你的积极向上的灵魂……只有做到这些,你才能够接近成功,与成功结伴而行;也只有这样,成功才可能会接受你的邀请,把机会交给你,与你成为知己,并将成功的喜悦与你分享。

当然,结果不一定是真正平等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因此结果有时可能发生颠倒,其实这时正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和技能,是否能够解决现实中的某些问题,如果你怀疑自己,那么你的立足点确实不稳固了。通过多次的锻炼,最终为他的成功充分准备好所需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为他后面的发展铺就一条平滑的大路。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朋友们,不要被眼前的失败所吓倒,这只是你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暂时不合,并不是对你的学识、能力的真实体现,也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成功。相反,通过这些锻炼和不断的检验,正好可以为我们营造一个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环境。学习上的不适,事业上的不顺,感情上的不和,这都是一些暂时的现象,只要你能够把自己的精神提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就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正好成为我们今后发展的动力。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压力,有了压力,才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只有有了动力,才能够成功。正所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记住:

无论什么事情:你付出了,去做了,可能会不成功;你不付出,不去做,就一定不会成功;为了能够成功,我们必须去付出,去做,并且要时刻记住提醒自己:我能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8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其所不能。”——题记

人只有经受挫折,不顺利的干扰和阻碍才会使他从实践中增加自己所缺少的能力的毅力。人的一生正因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经历住了磨难考验的人才会出众被着为人才,也才是有用的人,才能接受重大责任。在失败时,不以失败而颓废,不因恼怒而一跌不振,不因为才不如人而心有嫉妒所以愤恨。我们要经常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成功之母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的自我检讨,只有此才会有所一番作为。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沉于安居乐业的事局中,不振奋军队,不让国家发展,止步不前,最终败得一踏涂地。不前进,不后退,原地踏步,最终换来的不是长久的国泰民安,而是敌侵略城池时的血流成河,胜劵他握。所以一个国家的不进步对于他国来说你就是腐朽得不可一世。别人在不停的前进,不住的发展强大。我们因为缺少了战备能力,国家没有军威,没有科技发展,谈什么富可敌国让国生存长久。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温饱不成问题,物质丰富的生活是我们今天追捧的潮流。有的人对物质的追求接近疯狂的地步。这个物质生活就是所谓的吃喝、玩乐。在这个时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该成为一种警告。吃,我们要讲究清淡、健康,那些成疾的“富贵病”就是因为太在于“好”所以才生得的。什么玩乐要高调?高调么?花个几千万租架飞机逛一天就高调?是很气派,最后欠债一大堆,最后就真的生于忧患了,这个价值取向还真有意义么?钱,我们要节约,人短命就往往太过于享受。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物质丰富的时代就要讲究清贫一点,不要去一味的追求人间享乐,这样的人一生都没有价值意义,纵使万贯家财最终都会被一扫而光。而懂得这点的人,他们一生都在奋斗,一生奉献事业。他们的忧患是为国民而忧患,而享乐的人则是建立国民辛苦之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是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写的。我读了这篇文章,觉得篇幅虽短,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同时我也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逆境使人立志,顺境使人丧志。

不是吗?孙叔敖、百里奚、管夷吾、舜等这些人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克服重重困难,锐意进取,成了有所作为的人,虽然他们原来并不为人所知。其实,这种人是很多的。

大家都听说过“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吧。它说的是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带着妻子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回国后,越王勾践为了不让安逸的生活把自己报仇的决心消磨掉,夜间睡在柴草上,并悬吊苦胆,吃饭睡觉之前经常尝尝那胆的苦味,以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越国打败了吴国,雪了国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身处逆境,只要勇于拼搏,有坚强的毅力,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但是如果安于享乐,不奋发向上,就会一落千丈,无所作为。我国古代有一个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气,诗赋曾轰动一时。但由于后来做了大官,在顺境中生活,丧失了学习之志,整天安于享乐,结果使自己的才气衰退到和平常人无异。后人为了不重蹈江淹的覆辙,总结出一句成语叫“江郎才尽”。可见,安于享乐的危害之大。

由此,我们想到自己,因为一直处在顺境中,也曾经在学习上松懈过。有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我的了全班第一,就开始飘飘然了,老师要求我们背默《曹刿论战》,我只是草率地看了两遍,结果默写时有好几处默不出来。第二单元测验,许多同学都取得好的成绩,我只考了80分。我为自己没有远大的理想而感到惭愧,同时我暗暗鼓励自己,千万不能泄气,应该在逆境中奋发。我总结了考得不好的原因,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在毕业考试中,我的语文成绩终于又获得全班第一名。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总要有逆境的遭遇才好,不然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是啊,只有那些在逆境中不懈努力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学习了这篇课文,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体会最深的还是两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 学生齐读课文。

3、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 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 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 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个。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

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