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画像)。今天课文会讲他的什么事呢?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谁?干什么?
3、选择学习:你们是想先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呢?还是想先学课文,从课文了解孔子的为人呢?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学生自由发言,注意不要重复人家的`发言。)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听录音读课文,听出哪些字词的读音跟你平时的朗读是不一样的,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2)(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结合了解古代人的“姓”、“名”、“字”。)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1、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初说印象,不必求全求对,引导学生找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来说明。)
2、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的句子。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的句子,关键词语用红色表示。
(1)“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从这句话中,你认识到孔子有什么样的品行?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引导学生感受“谦虚好学“的品质。
(2)“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你是从句子的哪些地方看出孔子的品格的?
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听音乐想象,孔子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样想的呢?(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他……也许他从硕果累累的秋季一直走到了寒风刺骨的严冬,寒风凛冽,……渴了,他……;饿了,他……;累了,他……;摔倒了,他……几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再次带着敬仰的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3)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话。(结合插图进行教学)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5)“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感悟品行:虚心求教
4、小结学习方法和孔子的品行。
五、生字指导:(学生认为有困难的字,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分笔画书写演示)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感悟老子的为人。
1、用上节课的方法,边读边划出能表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2、全班交流: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感悟品行:爱护晚辈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感悟品行:诲人不倦
3、自由练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迎候”和“等候”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嘛?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拜访”和“拜见”呢?
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三、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四、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五、课外实践
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紧扣课题,引入新课
①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
②感悟题意。
a.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b.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①认读生字。
a.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b.指名认读生字。
②给生字找“朋友”。
a.给这些生字组词。
b.读词语。
细读课文,解难释疑
①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②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课件重点出示: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b.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外作业
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复习词语
①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
②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方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朗读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②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
③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
④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指导书写
①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②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③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布置实践活动
①活动总动员。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②活动筹备。
a.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b.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③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④交流活动计划。
课外作业
按照商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1、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
2、 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
3、 惟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4、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5、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6、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9、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1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1、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13、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14、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15、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6、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17、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18、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20、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2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2、 道不行,秉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23、 不能正己,焉能正人。——《论语》
24、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5、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26、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颜渊》
27、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28、 贫而无谄,膏而无骄。——《论语学而》
29、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30、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31、 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32、 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33、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34、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35、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36、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7、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8、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39、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40、 君子以当仁不让。——《论语》
41、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42、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4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4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5、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46、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4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4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49、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篇》
5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1、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52、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53、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54、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55、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
56、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57、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5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59、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60、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61、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6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63、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孝经谏诤章》
64、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章》
65、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66、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6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68、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69、 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70、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7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7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3、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7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75、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76、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7、 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论语子路》
78、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79、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卫灵公》
80、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
81、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82、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83、 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论语子路》
84、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85、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颜渊》
8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87、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
8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89、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90、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9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92、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9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94、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9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9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7、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98、 子在齐阐《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9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00、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