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的佛语语录一】
1、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 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 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 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 谁,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 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 谁,可助我臂,纵横万载无双; 谁,可倾我心,寸土恰似虚弥; 谁,可葬吾怆,笑天地虚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离; 伊,揽我之怀,除我前世轻浮。 执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万世轮回。 执子之手,共你一世风霜; 吻子之眸,赠你一世深情。 我, 牵尔玉手
2、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 ——释迦牟尼佛 《增一阿含经》
3、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4、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坛经》
5、 《般若》扫迷妄;《法华》示究竟。 ——蒋维乔 《中国佛教史》
6、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心柔顺了,一切就完美了,心清净了,处境就美好了,心快乐了,人生就幸福了。 人这一辈子,不管活成什么样子,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一切喜怒哀乐都是自己造成。 人,要有一颗干净的心。无论相貌,无论着装,心的通透是最美的;不分贫富,不分高低,心的善良是最贵的。身处俗世,却不被俗世所染;对人几分真便会换取几分心;用情几多诚就会收获几多永恒。眼睛纯净,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心灵干净,才能拥有纯粹的感情。一个人的心就是一个人的世界。
7、 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维摩诘经》
8、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维摩诘经》
9、 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维摩诘经》
10、 少年问智者:“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智者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11、 妙有(圆觉妙心) 《圆觉经》
12、 心净则佛土净 亦入世亦出世 在入世中出世 不二法门 《维摩诘经》
13、 外境非有 三界唯心 万法为识 《解深密经》
14、 《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愣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愣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是为“佛教十三经”。
15、 过去泥于“心注眼,眼注空”之说,务求定睛于空际,而睛不能定,又深以“观鼻前四指空,折回观心”为难。今忽悟“观空”、“观心”是同时一件事,“折回”不免是多余之言,且以观心之故,不求定睛于空际,而睛自定,又以观心而心空、空不起念,亦易于无念。 ——梁漱溟
16、 修密,只是为了调心养心,以改去其“心不能闲”之病。 ——梁漱溟
17、 “不除妄想不求真” ——永嘉 《证道歌》
18、 “灿烂的太阳普照万物——那是白天。它让人迎接黑暗的夜! 黑暗的夜空,笼罩着痛苦众生的心。 众生啊,这无边的黑暗,就是那虚妄的无明心。它让人们在轮回中永续。 佛心漂入大海,反映在无垠的天空。这就是甘露的源起。 虔诚者们,让甘露沐浴苦难的心, 唤醒沉睡的佛性——那是过去善缘种子的秧苗, 尤需甘露滋润。” ——仲巴仁波切 《瑜伽士之歌》
19、 “灿烂的太阳普照万物——那是白天。它让人迎接黑暗的夜! ——仲巴仁波切 《瑜伽士之歌》
20、 其功德为: 一、净除烦恼显俱生智 二、调柔气脉证无死果 三、降伏魔仇摄十法界 ——金刚亥母
21、 咒 语 : 嗡 班杂 贝若渣尼也 哈哩尼萨 吽吽 呸 梭哈 ——金刚亥母
22、 一念真实一切是,一念不真实一切不是。 ——梁漱溟
23、 “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若无作求是行王” ——贡噶上师 《恒河大手印偈颂》
24、 天未明,念习静当在后半夜,睡醒时试为之。又念每晚将睡前,宜清净其心,俾梦中少杂乱念头,庶可睡安稳,而醒时精神较好 ——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
25、 一日间当有一时间习静。 ——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
26、 “发愿”与“见体”是吾人一生最要紧的事。愚当下甚有警省。吾人一生若于此二者皆无有,则只有下堕,一生不如一生。因而时时念及之。 ——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
27、 脚踏实地在此岸,精神探险达彼岸。
28、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如来所说十二因缘分,皆依一心”。 《十地经论》
29、 人无所舍,必无所成。心无所依,必无所获。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自己的心还须自己去度。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怨恨嫉妒的是自己,能智慧温暖的还是自己。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
30、 一切事物皆因缘所生,成为假有;虚妄不实,故为真空;空、假不可分离,非空非假即是中道。于一心同时观悟此三者,称“一心三观”。 ——慧文
31、 “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
32、 “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 ——慧远 《法性论》
33、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慧能 《坛经》
34、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 ——智觊 《摩诃止观》
35、 “心和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马鸣 《大乘起信论》
36、 “三界虚伪,唯心所作”。 ——马鸣 《大乘起信论》
37、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惠能 《坛经·机缘品》
38、 古语云:福尽灾来,禄尽人亡。世人皆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殊不知,世人之福,皆有定数;福报享尽,灾到人亡。古圣先贤告诉后人,少年培福,中年积福,老年享福。如此一来,则人之福报则绵长不尽矣。 《每日一禅》
39、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希迁 《参同契》
40、 在四大菩萨当中,观音主悲,是大悲的象征;文殊主智,是大智的化身;地藏主愿,是大愿的典型;普贤主行,是大行的代表。 《中国宗教》
【人生哲理的佛语语录二】
1: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2: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4: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5: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6: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7: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8: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9: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0: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11: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12: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13: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4: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5: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16: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17: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18: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20: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21: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22: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23: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24: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25: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点透人生的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佛性,最讲一个“善”字;禅境,最讲一个“淡”字。
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
善心,点亮心灯;慧心;使心灯长明。
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觉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险为夷。
社会,向善的人越多就越和谐;人生,感恩的心越多就越美好。
不说他人长短,不念他人恩怨,是善心;时刻诚心待人,日夜专心做事,是懿行。
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动人;心里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乐。
贪欲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乐之源。
待人要有平等心,对已要有平常心。
积善可以得福,积德可以增寿。
大慈缘于大善,大善缘于大爱,大爱缘于大德。
只有忘记对别人的善行,才会持续不断的为别人施善。
情是一种心灵感觉,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种心灵味觉,淡里自有佳境。
和为贵,所以才要和睦、和善、和平;忍为高,所以才需忍让、忍耐、隐忍。
忍,有时要让,有时要耐,有时要隐。所以,忍其实是另一种形式“韧”。
福临心享,祸至神伤;祈福避祸,人自安康。
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遇而安,乃心性之至境。
千眼,意在观世,千手,意在济世;人间福音,无过如此。
存私者入俗,去私者新生,无私者才是慧觉。
入世者聪,出世者慧,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者觉。
人生悟道,在聪明的台阶上只能仰视,只能在智慧的峰顶才会鸟瞰。
心性须要修养,就像生命需要滋润一样;心灵需要修缮,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样。
修德要身体力行,养性要心无杂念。
修养,要知羞而学,知错而改,知耻而思。
修形养性和施善积德,既要点滴做起更要日积月累。
赶路要趁早,修身重戒律,养性贵有恒。
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
人的本能是爱自己,人的本性是不伤害他人。
爱人先自爱,自爱先自觉,自觉先自省,自省先自悟。
生命有限,爱心无限;无限的爱可以把有限的爱延长。
爱无所求,被爱无所累,便是真正的自在和幸福。
自爱是一已之爱,博爱是众生之爱;不弃自爱,弘扬博爱,才是真爱。
一已之爱,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众生之爱,有益于社会的和谐。
一颗爱心便是一缕春风,一片阳光,便是一生快乐,一世美好感悟人生。
爱可以扩展,爱可以延伸¨¨故大爱可以无过;爱要铭刻爱要珍藏¨¨故真爱永恒。
一已之光只是一点明亮,只有点亮大众之光,才会燃成一片光明。
赐福别人,就是造福自己;宽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首先是被别人需要,然后是被别人赏识,最后才是被别人赞誉。
人生难得解脱,难求洒脱;解脱只是自救,洒脱才是自在。
无论教化,还是感化,最终的效果当是心灵的灵魂的净化。
面对非议,无愧则心安;身遭诬陷,无愧则定神。
人的威望不可能一天树立起来,人的声望更要用毕生的德行来养护。
点火者明,近火者暖,玩火者焚。
恶性,往往认贼作父;善心,则可以化敌为友。
心如水,而性则可能是盐、是糖、是茶、是咖啡¨¨¨这样,心境不同时,心性也会异样。佛性则是人性的慧根。
心气要高,姿态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宽,心态要平,平自然宽。
【佛语经典语录】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8.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0.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11.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12.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13.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1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5.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7.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18.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19.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20.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2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2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2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24.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25.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6.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7.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8.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9.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0.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2.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3. 心迷就会苦,心悟就自在。
4. 心善即天堂,心恶即地狱。
5. 人的观念不正,就不能正业;观念如果偏差,所做的事也会错误。
6. 人要学习经得起周围人事的磨练而心不动摇,并学习在动中保持心的宁静。
7. 真正的解脱是在众缘中付出而得,也是在众缘的烦恼中解脱。
8. 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
9. 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10. 人都是因为太聪明了,分别的事多,矛盾也多,才会执着想不开。
11. 每天的人事物,就是活生生的一部经,除了可增长我们的智能,又可藉外境将心修练得如如不动。
12. 智慧由定而生,若能心专念一,从事入理,即能产生智慧。
13. 「道」不是在文字上求,应在日常的人事中磨出「定力」,由「定」而产生「慧」。
14. 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能谦虚则能建立美满人生。
15. 争,只能「为善竞争」、「与时日竞争」。
16. 有些人常常起煩惱─因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他卻有意的接受。
17. 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報,將會招來煩惱。
18. 「貪」不但帶來痛苦,也使人
19. 人生多欲为苦─人常被「欲」所牵引造业。
20. 煩惱就像一條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
21. 人生有烦恼,皆源贪、瞋、痴三毒所引起。
22. 人都因為有一個「我」作中心才有煩惱,所以要將「我」看淡些。
23. 拥有的人烦恼「失」,没有的人忧虑「得」;患得患失,即成忧愁。
24. 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佛性,只因烦恼无明遮蔽了。
25. 多原谅人一次,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26. 自造福,自得福缘。
27. 求福寿倒不如求平安,平安就是添福寿。
28. 以亲切的爱心去关怀别人,这分爱心便是造福的种子。
29. 人与人相处,都是以声色互相对待。讲话是声,态度是色,与人讲话要轻言细语,态度要微笑宽柔。
30. 听话、说话要完整,不要只拣前一句、后一句,合起来刚好尖尖地刺进人心。
31. 对人要宽心,讲话要细心。
32. 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悦感。
33. 要做个受人欢迎和被爱的人,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