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春生夏长,这是讲夏天这三个月当中,“蕃秀”,植物春天种下去,一直成长到夏天,这是最漂亮的时候。夏天“天地气交”,这是古文那么讲,因为我们的生命靠三样东西,日光、空气、水。温暖的地方会生长,寒冷的地方就是死亡。“万物华实”,所以夏天是生长最重要的时候,万物繁华漂亮。那么,夜里早点睡,早晨早点起来。“无厌于日”,“无厌”是什么?不要过分在太阳下面活动,避开一点日晒。
“使志无怒”,在心理的修养上少发脾气,“怒”是发脾气。换一句话说:心理上对人、对事宽容,不要有怨恨的心理。“使华英成秀”,等于让大地上的万物成长茂盛。“使气得泄”,这里头有个问题啦,夏天怎么叫泄气?这是《易经》讲消息,成长的时候就开始死亡,当你死亡的时候即开始成长,这是一消一息,所以生命到了最漂亮的时候就要完了。
《庄子》内篇告诉你“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婴儿生出来以后,到第二天,这个婴儿已经比昨天老,三岁的婴儿比一岁老,生生死死很快的在变化。所以《庄子》也引用孔子告诉颜回的四个字:“交臂非故”。生命的道理,一切的道理都很无常,你我两个对面走,你过来我过去,两个膀子一靠,已经变了,都不是现实的你我了。
所以夏季要善养自己的意志,“无怒”,阴气就可以发泄出去了。“若所爱在外”,这个时候人的思想情绪都喜欢向外面,都喜欢放射出去。“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四气调神”就是讲这一套。没有讲怎么调,只讲什么夜睡早起,什么不要发脾气之类的“调神”的道理;所以它没有讲医学,只讲养生。但是你懂了养生的原则去看病,就看出病因来了。
拓展阅读:【南师讲内经】人受委屈会伤肝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这就要读古文了,你看它多别扭,讲的什么话!其实是它当时的文字,简单明了,把言语变成文字,浓缩里头的'意义而已。这几句话,“逆之则伤肝”,春天是生长的时候,所以叫你头发也打开,心境也要好,什么都好,夜里早一点睡,早晨早一点起来,身体要这样保养,还没有讲到心理状态。
如果违反了这样的生活,肝容易出毛病。春天属木,木主肝。你听到肝出毛病,现在的医学以为自己有癌症了,其实是肝气受伤。“肝气”是个什么东西?这就是中医跟西医不同了。后来西医一来,第一个反对中医,说中医乱讲,说肝在左边,解剖了,肝明明在右边嘛。我现在还承认肝在左边,是指“肝气”;身体的神经交叉的、发动的地方在左边,就是说肝气还是在左边。
所以我们看中医的把脉,心、肝、肾在左边,肺、脾、命门在右边。不是搞错了,没有错,它是讲肝气的来源。气脉都是交叉的,上下交叉,左右交叉,这个网路是这样的。所以你违反了春的自然法则,肝会出问题。我们发脾气、忧郁的、内向的、受委屈的,都伤肝。后面有关心理方面的,《黄帝内经》都有,心理跟生理要配合研究才好。
春天讲到肝的问题,其实我们整个的气候一个冷、一个热,春天渐渐由寒变成暖和,到火力很强的时候就到了夏天。所以我们中国讲历史只有春秋两个。春秋是最好的,日夜时间持平,二十四节气里面,春分、秋分的时候,可以乱穿衣服。春天气候温暖过了以后,就是热度高了,是夏天来到。
“夏为寒变”,夏天怎么会寒冷呢?这是说夏是寒冷的相对。“奉长者少”,生长的时候少,春天才是万物生的季节。下面马上就讲到夏,现在只提一个纲要。
“四气调神”,就是我们讲“天人合一”,生命与气候中间的变化。我们常常看到中医里讲“邪风”,或者是“邪气”。这个“邪”代表什么?哪有个风是邪的?哪个风是正的?当我们生命健康的时候,本身那个气是正的;不健康的时候,气就是邪的。医学告诉我们:有寒则畏寒。身体里头有寒的,特别怕冷,感觉外面的风冷得不得了,这就叫“邪风”。正、邪是本身的立场加以分别的。
宋代欧阳修的养生之道
北宋欧阳修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造诣通达精深,这是众人所周知的;其养生之道,亦有不少远见卓识,却鲜为人知。
欧阳修认为最好的养生方法是“劳其形”,“任其自然”。他一贯提倡“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惟不自戕者,而各尽其天年”的养生术。他说,“劳形长年,安乐短命”。他将两位古代名人夏禹和颜回作了鲜明对比,他说,夏禹“走天下,乘四载,治百川,可谓劳其形矣,而寿百年;颜子萧然,卧于陋巷。美食飘饮,外不诱于物,内不动于心,可诣至乐矣。而年不过三十。”意思是说,夏禹王为防治洪水,四处奔走,常年跋涉,劳碌于形,运动于身,获得长寿;而孔子的学生颜回终日闭门不出,端坐读书,表面看来安乐度日,结果还是短命折寿。所以欧阳修得出了“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寿”的养生之见,丰富了我国的养生理论。
欧阳修琴棋诗画最忘忧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他解释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爱好广泛,博学多才,对“琴、棋、书、画、诗”无所不通。他由于不得志,心情郁闷不畅,久之患上了“幽忧之疾”,多方求医,不见好转。为解除烦恼,他便操练这“琴、棋、诗、书、画”五友,一旦全心投入了角色,便怡然自得、不知不觉病已痊愈。他在《送杨序》文中写道:“予常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他劝人以“五友”为伴,防病养生。
他还在《秋声赋》中写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人常有多忧多思之老,方壮遽老,方老遽衰,反之以长生之法。”他告诫人们过多的忧伤会伤害心灵,过重的`劳动会伤其体形,一个人的智慧与体力是有限的,老是多愁善感,则青壮年会加速老化,老年人就会加速衰竭。事实证明,他的话是正确的,性烈之士多招疾患,情郁之人甚少高龄,以“五友”为伴者,则多长寿。
首,素有“医学之祖”之称。虽成书于数千年之前,但其中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解读仍然精准地指导着现在的中医临床实践。最为大众所知的,就是内经中的养生智慧。那么,炎炎夏日,该如何养生呢?《内经》中提到的夏季蕃秀,养长之道具体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正文吧——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释义】
夏三月:指代夏季,即农历四月、五月、六月的三个月,按节气则指自立夏日始至立秋前一日止的三个月。蕃秀:“蕃”,茂盛的意思。“秀”,指草木开完花后结满青色果实的状态。明代医家马莳注释说:“阳气已盛,物蕃且秀,故气象谓之蕃秀也。”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天地气交,万物繁荣茂盛,此谓“蕃秀”,即夏季的气象特征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华”,做花解释,开花的意思。“实”,结果的意思。是说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气温炎热,地之阴气微微萌发上交于天,天之阳气盛极而下交于地,即地气蒸腾上升变成云,天气凝结下降变成雨,一切生物都会因此长养,所以说“万物华实”。也就是说,夏季万物繁荣茂盛、植物开花结果,自然界呈现出茂盛壮美之象。
本条原文是说,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应于心脏,故夏季亦是人体阳气旺盛、心气长旺的季节,因此夏季养生即应保养此“长养”之气。从生活起居养生来说,夏季应该调整作息时间,宜晚卧早起,无厌于日,不要讨厌太阳光照、气候炎热,适当从事一些户外活动,晒晒太阳,补充人体的阳气,促进阴精气血等各种物质的孕育、长养,热热身体,切忌过度趋冷,感寒受凉,伤害我们的身体。同时夏季适度出汗,有利于人体阳热之气宣泄,既可降温消暑,又能排出陈气浊物。就精神情志养生而言,夏季人们要顺应天地长养之气而养生,不要郁闷、憋怒,使自己的情志压抑,应该尽情地去找合适的场合、时间、方式,去把它表达出去,发泄出去,如同植物开花受粉孕育果实一样,若有所爱,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心志、自己的情感。
根据《内经》养生的理论,夏季养生宜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1
情志养生
首先,精神振奋,促阳宣发
夏季与心脏均属五行的“火”行,而心主神志。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使华英成秀”“若所爱在外”,即要神清气和,胸怀宽阔,精神振奋,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阳气的宣发。可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如下棋、游泳、打扑克等。若条件许可,亦可参加消夏避暑、外出旅游、夏令营活动等。
其次,调节情绪,使志无怒
夏季要注意调节情绪,“使志无怒”。切莫因天热、事繁而生急躁、恼怒之情,以免助阳升动太过而伤正气。精神振奋,正常表达自己的心志,调节不良情志,不生郁怒,阳气得到宣发,自然能在夏季暑蒸气耗的`季节里,凉从心生,健康长寿了。如三国时期曹魏养生家嵇康《养生论》指出:“夏季炎热,更宜调神静心,常如冰雪在心。”养生歌也说:“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2
起居养生
首先,晚卧早起,无厌于日
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旺盛,人们应晚睡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参加户外活动,晒晒太阳,顺应自然,培补阳气。另外,夏季昼长夜短,气温较高,出汗较多,津液、阳气极易损伤,使人感觉疲劳,因此夏季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首先应做到起居规律;其次应注意卧室通风、凉爽;第三要保持宁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第四还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恢复阳气、培养阴气,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和学习,同时也是预防中暑的良好措施。
其次,趋避时邪,预防疾病
夏季酷热多雨,暑热、暑湿邪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中暑、阴暑等时令病。
预防中暑:注意劳逸结合,睡眠要充足;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讲究饮食卫生;另外也可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等饮料和使用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药物来防暑。
预防阴暑:阴暑是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引起的时令病。夏季应避免过分贪凉就阴,致使寒邪乘虚侵袭,如室外露宿,对扇当窗坐卧,空调温度过低,睡卧露腹不盖衣被等,均应避免。发生阴暑,病症轻缓的可食用赤豆酒酿等食疗药膳,病情较重者可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服用藿香正气液等中成药。
3
饮食养生
首先,省苦增辛,适当食寒
夏时心火当令,心火偏旺则克肺金,味苦之物可助心气、味辛之物可助肺气。因此,夏季一般不主张多吃苦味食物,以免心气过旺。辛味归肺经,多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防夏季心脏功能过强引起的肺脏功能虚弱,所以夏季特别是素有肺病的人应该适当多吃些白萝卜、葱、姜、蒜等辛味食物,如民间就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谚语。酷暑盛夏,阳热盛极,出汗很多,常感口渴,可适当食用味苦性寒的食物,以制约阳热之气太过,帮助体内散发热量,并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起到清热、解暑、生津的作用,如苦瓜、芥菜等苦味食物,或西瓜、绿豆等寒性食物可经常食用,也可适当用些冷饮。但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凉菜、生冷瓜果等。否则,食冷无度会使胃肠感寒、脾胃阳气损伤,引起疾病。
其次,春夏养阳,清淡营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盛夏,列日炎炎,暑气逼人,人们汗液大出,阳气易于耗散。加之许多人不知夏季如何养阳,常常乘凉外感风寒,饮冷内伤寒湿,使阳气进一步挫伤,所以人们阳气多有亏虚。故本篇指出要“春夏养阳”。如元代养生家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主张夏季“宜桂汤、豆蔻、熟水”,在我国各地也都有夏季吃羊肉或鹿茸、附子等补养阳气的习俗。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常形成阳气在外、阴寒内伏的状况,同时夏季胃酸分泌减少,加之饮水较多,冲淡胃酸,导致机体消化功能较弱。但夏季由于出汗较多,睡眠不够,常常致使人们能量消耗较多。因此饮食调养应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并适当选择酸味的、辛香味的食物以增强食欲。但是,清淡不等于素食,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失衡。所以在夏日不要拒绝荤菜,可适当摄入一些瘦肉、鱼肉、蛋类、奶品以及豆制品,关键是在烹调时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切记不要做得过于油腻。
4
运动养生
劳逸结合,适量运动
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旺盛,人体气血趋向体表,阴静阳动,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夏季经常参加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验观察发现,夏天经常参加运动锻炼比不坚持运动锻炼的人其肺活量、心脏功能、消化功能都要好,而且发病率也较低。
夏季宜于运动锻炼,但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可能引起中暑。所以,只有合理地安排才能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一是运动的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候进行,同时应在室外锻炼。二是项目的选择:宜选择慢跑、太极拳、太极剑、广播体操、保健气功,或晚饭之后户外散步、骑车、打球等强度不太剧烈的项目。三是运动量适度:运动量要适度,不要过度疲劳,不要出汗太多,运动后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四是运动后保健:运动后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易招致感冒、头痛,或引起风湿痹痛、皮肤痤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