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查令十字街8号名言 正文

查令十字街8号名言

时间:2024-11-15 02:43:58

刚刚看完了《查令十字街84号》,趁热打铁写下读中和读后的想法和感想。因为太了解自己的德行,如果告诉自己“好晚了快睡觉吧,明天起来再写”,那我明天一定不会再写,即使写也可能不会像及时写下来一样让自己读起来比较舒服。(我曾有过多次在夜晚思考后感慨横生,但是没有及时记录以至于以后不记得自己当时到底什么心情的“灾难”,所以后来有任何想法,总是会不管多晚都掏出手机记在备忘录里)

我们重新来说这本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隐约中貌似听到过好几次这本书,但真正让我去买来看,是在看完《不二情书》之后。这部电影我不做评价,但是这部电影让我认为,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在纽约的作家因为偶然,和一位英国书店店员相互通信,从而成为了笔友。多年的通信中,两人能够放下防备,向“陌生人”倾诉烦恼和人生的感慨,并一起寻找答案的故事。当然,这两人深深地爱着对方,二十几年的相互通信却不见面,简直是伟大的柏拉图。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爱情小说的人,虽然我不追求爱情,但我追求美。 所以我看完电影对书的潜意识描述后,深深地被迷住了,本来写信就是一件很有韵味的事。我记得我第一次写信收信,就是和老杨一起给当时远在天津卫的Higholy写信,一封信有六七页。她也会回信,并且在我们的信上用红笔“朱批”上自己的吐槽。一封信总是好几天的事情拼凑起来的。那时候拿到牛皮纸信封的感觉真的太奇妙了。

但是看书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是图样图森破。

实际上,这本书六成的内容都是极其平淡的内容。海莲写信给弗兰克告诉他她想要什么书,弗兰克写信告诉她是否有以及书的保存情况以及价格。另外两成是海莲得知当时英国物资紧张并给书店的店员们邮过去了鸡蛋和罐头,以及店员们的感谢。最后两成是店员们和弗拉克的家人、邻居给海莲的通信,表示感谢和欢迎她来英国。 读了书,我才知道,这些书信里,并没有提及爱情。才知道,海莲一直想要去英国,但是总因为工作而无法去。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她和弗兰克是因为认为精神上的交流与陪伴更重要于真实生活中的接触,才选择二十多年通信却不见面的。 所以,我读完之后,不能否认我的`失望。

但是(ALWAYS),我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书信本身的存在意义是充满感情的。虽然这些书信内容对我来说够不到我的沸点,可是还是有几个十分触动的地方。比如海莲因为听说英国物资短缺,从而一直坚持给弗兰克和书店的店员邮食品,因此与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在海莲写给弗兰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数次自己对新书的厌恶(弗兰克工作的书店卖二手书)。她认为旧书读起来更加让人感到由内而外的愉悦,并且假如书上留有上一任主人的笔记,那就更好了。 我不能更赞同,读一本旧书,就好像读的东西不仅仅是纸张上的铅字,更是与书上一任主人跨越时空的接触——我们可能因为同一段话陷入沉思,因为同一段话变得兴高采烈或者黯然神伤。所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读书能使人摆脱心灵的孤独。

虽然这本书没有我想象的那样使人激动,但这些书信所代表的超越载体的意义,才是这本书真正的宝贵之处。 至于这本书里是否是爱情,个人认为不是,但是又难以用友情去定义。所以只能见仁见智了。

这是1968年的冬天。伦敦的天空一如既往地灰蒙蒙。广场上的骑士塑像和狮子像在计程车的窗外缓慢地倒退而过,她点燃一支烟,在朦胧的雾气里笑容满面,新奇如同幼孩。错落无序的枝桠下是裹着大衣低头匆忙行走的英国绅士。她从美国来到伦敦,顶着一头白发走进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缓缓入眼的是散落在地的纸页,和落满灰尘的书柜。

弗拉克,我终于,终于还是来了。可是你却,你却不在了。

《84 Charing Cross Road》初见于一年前。本是不打算重新审视这样一部小众电影,我一向是得过且过的人,总以为捧出记忆不如尘封记忆,因而没做好回忆的准备时都会大肆地将它短暂性遗忘。若非不是碍于一篇影评没写,我便不会再细细地看它。而这一下,倒真像是泉眼里汩汩而出的流水,瞬间就温情脉脉地霸占了我所有的血脉。

没错,温情脉脉便是贯穿了整个影片的关键词。那么二十多年,主人公Helene从及肩短发带着圆框眼镜的困苦女青年苍老成皱纹如壑白发苍苍的老妇,而温厚风度的英国传统绅士Frank逝世于这二十年以后的冬天,逝世于一个还未完成的圆满之中。他们相识的时候,她是恋古书成癖的美国潦倒作家,他是英国一家书店的老板,她通过报纸上的广告写信向他求书,他尽心尽力达成她所愿。

他们有他们的相处的方式,从拘谨的尊称到亲昵的“弗兰克”,从单一地寻求珍贵读本,到越来越多的交谈和关爱。更在之后通过寄包裹给予弗兰克一家莫大的.支持。就这样,英美两国的邮政见证了他们默契的二十年,他们只通信不见面的二十年。

彼时突兀地瞧见电影分类里将它分类为爱情之时,总觉得生涩别扭。他和她之间的感情,不掺杂任何爱情固有的欲望,不炽烫不激烈,平淡至此,淡成一种天涯中司空见惯的清风细雨。说是友情,却又多了一种不能参透的情愫,成为心甘情愿的尽心尽力和不可或缺。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嚼着单调的早餐还不忘夸赞妻子,圣诞节与孩子们玩耍嬉戏;她一定也是一个好妻子,若非,就不会在柜子上摆着已逝丈夫的照片,喃喃地写上一句,你喜不喜欢(这张照片)?

他们磊落而坦诚因而得到周围所有人的承认。因而他的妻,羡慕地都想撇开自己的丈夫独独与她通信。这是她的魅力,也是他们的光风霁月。

我在距离1968年将近四十五年后的今天,在午夜街头微熏的路灯下看倦速食爱情友情,就倍加羡慕他们一生的情长。真让人羡慕,君子之交淡如水,心有灵犀才是此间最让我神往的东西。昨日收到千里之外M的信件,因了信中一句“这个世间存在的另一个我”竟生出不枉此生这样本该落在生命末尾时的感慨。而我是那么贪心那么苛刻的一个人,一席白米清汤以后总还想着有一阵泼茶香。说回他们。中国古话总是说,距离产生美。Helene和Frank生前不得相见,是一种缺憾却亦是一种圆满。其实见与不见又有何不同,她知道他在那儿,从不曾给她失望,他知道她总会惦念着他便知足。这样隽远而没有欲望的相知,因为纯净无邪才更温情,因为不曾激烈地燃放就不会有凋谢。这样古老的一种方式,却最是恒长。时代快速飞转带来的是日益浮动的人心和对欲望的极端放大。人们渴望以最快的方式满足心中澎湃的而出的欲望。而不知过程的缓长恰恰才能积淀深厚和难以倒坍的感情。感情就是一张网,需要各自的细细地缝合才能相交相织,才经得起往后的撕扯。有多少人耗得起二十年陪伴一个触手不得的莫逆,却能换回一种灵魂的共生和自由。

影片的最后Frank逝世,她哭着说:“……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我忽的又想起影片开头飞机上老年Helene与身边的旅客交谈,她说,我是来完成一个未完成的心意。Helene一直在笑。

我突然觉得,这不是孤独的旅途,这是一场共赴。这远远称不上悲伤。

查令十字街84号

1、女主海伦是个很感性且幽默的人,以写作为生,偏爱英国文学,会执着地想要便宜地读到想读的书,哪怕是给远在英国的马克书店写信;会为拿到镶了金边的古书而高兴;会贪婪地去阅读前人所读过的书;会因为读到有缺章的书本而生气,并向马克抱怨,会在抱怨完后还问一句是想要蛋粉还是蛋;会给因为战后物资匮乏的书店的人寄食物;会因为看到爱情而想要读情诗,怀亚特或琼森。

2、当海伦在地铁上看着自己写的剧本能被相中而情不自禁地笑出声。

3、海伦收到一本初版的书觉得自己这个小小的殿堂不配拥有它,而朋友说如果她是这本书,愿意待在这里时,海伦又自豪地笑了。

4、马克会为了帮海伦找她想要的书(希望便宜点),去别处豪宅(可能是藏书馆?)找书。

5、店里的小伙伴都为收到海伦的食物而高兴,马克以为自己没有及时回信给海伦而感到抱歉,却不知道其他人早已偷偷回信给了她,特别是西西利小姐给予的回复,大家都对她感谢以及好奇。(Bill拿着肉罐头回家时他的姑妈说不吃美国寄来的,Bill说这是丹麦来的,而后姑妈闻着肉的香气非常开心哈哈)

6、海伦帮忙去照顾新婚夫妇的孩子,听到孩子哭的声音想进去看看,走到门前想起自己手里拿着烟,又笑着走回去把烟掐了。

7、有两个场景非常非常喜欢:当海伦又收到一本伊丽莎白时期的情诗时,她说到:“可惜你们太客气了,将字句写在卡片上而非扉页上,你们全是爱书人,唯恐会减损书的价值,其实你们已经是书的主人,这提升了这本书将来的价值,我喜欢扉页上的字句和页边的笔记,我喜欢翻到别人翻过的书页,阅读前人与我同感兴趣的段落。”

海伦的朋友凯到伦敦时去了马克书店,并在信中写道,“内部有点暗,人未到就会先闻到它的气味,是种很好闻的气味,很难形容,它融合了霉味,灰尘的气味,还混有墙壁和木地板的味道。书架四处都是,向上延伸到天花板,老旧而灰暗,就像吸收多年灰尘的老橡树早已失去原来的颜色,那里卖杂志,摆了长长的一排,上面摆了克鲁·尚,瑞克·汉,以及许多我不太认识的英国旧时插画家的`作品。”画面中那个老旧的书店散发出一种神奇的魔力,我非常嫉妒他们能有这么美妙的书店。

8、凯偷偷帮海伦将袜子的礼物放到马克的桌上,没有任何人注意到。

9、马克的妻子诺拉请一位老太太绣了一条桌布做礼物寄给了海伦。

10、海伦和马克各自让对方为自己喜欢的球队祈祷。

11、海伦因为补牙的昂贵费用无法去伦敦,也无法与他们共同见证女王登基,马克收到信时脸上满满的失望。

12、海伦嫉妒朋友凯因为演戏能去伦敦哈哈。

13、海伦和马克最后彼此隔空的对话,仿佛在写回信,长达十年的写信,分享了彼此的生活,人生得一知己,已无遗憾。

还有海伦读邓恩的写的《当代文库》里的一段话:全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亡,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一种更好的语言,每一章都必须如此翻译,上帝雇佣了几名译者,有些文章有年龄翻译,有些由疾病翻译,有些由战争翻译,有些由司法翻译,但上帝的手会将我们破碎的书页再黏合起来,放到那个文库中,每本书都会彼此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