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古文观止名言赏析7 正文

古文观止名言赏析7

时间:2024-10-08 00:23:25

高中语文基础:诗歌鉴赏常用典故

本文题目:高中语文基础:诗歌鉴赏常用典故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高中语文作文十大技巧

【技巧一】: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

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写作文必须要把字写好。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

技巧二】: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考试作文中,要注意及时分段,三四个段落显得少了,八九个段落,显得琐碎了些。除非有特殊情况,段落以五六个段落为好。此外,卷面一定要整洁,不要涂改得乱七八糟。我的看法是,考试作文每段最好别超过5行,顶多是5行半。切忌一段都八九行,写成“大肚子作文”。一旦给阅卷老师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他的心理,分数就受影响。如果有必要,死拉硬拽也要注意分段。

【技巧三】:色彩对比也关键,建议用笔选择蓝

考试作文的卷子上,都是用黑颜色印刷的方格。如果你用非常粗而且黑的钢笔答题,墨水容易“泄一滩”,影响卷面的干净。建议学生用不浅不深、笔画不粗不细的蓝色中性笔

写作文。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与黑色的方格形成一定的视觉对比,阅卷老师在视觉上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分数上可能就会占便宜。在用蓝色中性笔写作文的时候,注意不要用字把方格填满,建议占字格下面或者左下面的四分之三,这样,显得作文每行的层次感比较强。卷面显得也相对美观。

【技巧四】: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除了切忌大肚子作文外,“大头作文”也要不得。建议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头结尾占两行半的卷面。顶多也不能超过三行半。想想看,一个开头就占太多的空间,阅卷老师的视觉又会有瞬间的疲劳,也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

【技巧五】: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考试作文中,一般都是由考生自己来拟定题目,题目不宜太长和太短。怎么拟题呢?对于成绩一般的考生,应该采取特别措施了。拟题的办法有2个,一是你去百度上搜索一下作文拟题目,可以找到作文老师讲述的类似技巧。二是考生家长或考生,赶紧去翻阅最近一年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合订本,根据题材,选择几十个比较精彩的标题,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可能比葫芦画瓢地就能采用到。合订本在大洋百货东边胡同里的书摊上有卖。

【技巧六】: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高中语文记忆方法

在的过程中,有许多概念和相关内容是需要的。的有多种,对不同的内容要采用不同的。

1.机械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适用于记忆互不关联的、分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对于语文来说,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作家作品常识、个别文体、、修辞概念等,在不易采用其他记忆方法时,常要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2.理解记忆法 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对字词的掌握,还是对各类概念的掌握都离不开理解,应在抓住特征、理解本质的基础上去进行记忆。如:“线”、“钱”、“浅”、 “栈”,根据声旁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读音大致与“戈jian”相近,根据形旁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字意内容分别与“丝”、“金”、“水”、“木”等事物有关。又如,理解了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根据某一段的具体内容,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推动情节”的角度去考虑写景与写人之间的关系了。

3.联想记忆法 联想的方式很多,可以进行横向的相关联想,例如,从一个作家可以联想到他所处的朝代、作品、出处、对这个作家的评价等;从一个朝代可以联想到与他同代的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作品风格等。还可以进行纵向的相关联想,例如,由一部作品可以联想到作品的文体、内容、主题、写作手法、名言警句等;由介词的功用联想到介宾短语的特点,进而联想到“介宾短语一般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的句子成分划分方法等等。运用联想记忆的方法可以把许多知识联系起来,贯穿成线,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我们在记忆知识时顺藤摸瓜,由此及彼地记住所学的相关知识。

4.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的方法应用的范围很广。例如:在修辞学习中可以把比喻与拟人及夸张做比较、把排比和对偶及反复做比较、把设问和反问做比较;在语法学习中可以把宾语前的定语与谓语后的补语做比较;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把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功用做比较……。 比如,要记叙与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的功用,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记忆,就会容易得多。试看下表: 记叙的表达方式 议论的表达方式 特 点交代人和事物的基本情况(概括或详细叙述) 针对人或事物发表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直接谈看法或有完整的过程)。 在记叙文中 写人记事,以情感人。发表看法,揭示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议中 高中学习方法 提供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事实论据、例证法)。言论说理,证明中心论点(有完整的论述过程),以理服人。

5.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的应用范围很广,现举几例来加以说明。 (1)运用口诀记忆形近字、易错字 例如,用“横戌Xu点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读作戎rong”的口诀来记住“戌、戍、戊、戎”四个形近字;用“王姬去颐和园,人群熙熙攘攘”来记住“姬、颐、熙”这三个偏旁特殊的字;用“老虎是残暴的,虎爪是向外的”来记住“虐”字下半部分的特殊写法。 (2)运用口诀记忆语法知识 例如:可以用“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声”的口诀来记住6类实词后类虚词;可以用“副词放在动形前,介词落在名代前”的口诀来记住副词与介词的区别;可以用“叹词在句首,语助在句尾”的口诀来记住叹词与语气助词的区别;可以用“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状语谓后补;‘的’前定、‘地’前状,‘得’字后边是补语”的口诀来记住单句句子成分的划分方法。 (3)运用口诀记忆文言文知识 例如,可以用“‘是以’是‘以是’,‘以是’是‘因此’”、“‘何以’是‘以何’,‘以何’凭什么”来记住“是以”、“以何”的翻译方法;可以用“主谓间断开,发语词断开”的口诀来记住文言文朗读中的合理停顿;可以用“直译对译和意译,增补省略调语序”的口诀来记住文言文的一般翻译方法。 (4)运用口诀记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分析方法 例如:可以用“本义引申语境义,结合中心作分析”的口诀来记住对句中重点词语的分析方法;用“句式特点与功用,结合中心与语境”的口诀来记住对不同句式或不同修辞句的含义及作用的分析方法。

《大堰河──我的保姆》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问题探究

对于这首诗,有两个问题常常引起我们中学生的争论:第一、有人说,这首诗宣传了阶级斗争的思想,已经不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了。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第二、有同学说,这首诗不押韵,不讲平仄,每一节句子多少不一,每一句字数多少不等。诗歌讲究节奏,这首诗节奏也不整齐划一,这是“诗”吗?

对于这两个问题,你的看法是什么?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无论是对本诗的理解还是对诗歌的认识都会是很有帮助的。

探究思路

第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正确地全面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政治解读,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这首诗的主题解读,就变成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对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所以是与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有着割不断的情缘的农民的儿子。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把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但在新的时代里,阶级分析方法渐渐过时,至少已经不是惟一的文学分析方法,而是众多方法之一种。是否可以因此就否定它呢?回答是不能。首先,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年代,也正是那种阶级意识非常鲜明的时代,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了革命理想,抛弃自己富有的家庭,告别自己剥削阶级的家庭出身,投身革命运动,站到被压迫者一边,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这是普遍的现象。艾青也属此例。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也是非常真诚的,不是空喊口号做出来的,所以,这一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次,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诗虽然表达了鲜明的阶级意识,但没有丝毫剑拔弩张之势,没有咄咄逼人之威,全是人间真情的自然流露。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感情,也都表现在娓娓动情的叙述之中,像是自然流淌的感情之河。诗人透过铁窗,仿佛看到大堰河那“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那“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那“被典押了一丈平方的园地”,那“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情不自禁地产生无限的悲悯和同情;大堰河生时,把全部乳汁和真情无私地献给了人间,献给了大地,她有过那么多朴素而美丽的梦幻,但是却含泪地去了!诗人的情感醇厚而深沉,忧郁而悲壮,让人潸然泪下,也让人荡气回肠,这是一首人世间真情的赞歌。不错,这首诗也是“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诗人诅咒“不公道的世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但是有爱就有恨,有恨才有爱。诗人恨这不公道的世界,正是源于他对千千万万的大堰河的深沉的爱。所以说大堰河是一条流淌着爱的河,它流遍了全中国,流遍了全世界,滋润着所有读者的心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堰河的真正的主题是抒写爱,抒写人世间最真诚、最纯朴的爱。而这正是这首诗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

人世间最可珍贵的莫过于真情真爱。亲情,友情,夫妻情,师生情,学友情,祖国情,就属于这最纯洁无瑕的真情,它不会被权势玷污,它不会被铜臭熏黑,它不会因处境的改变而变形,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磨灭,它永远如春天温暖我们的心田。

读着艾青的诗,让我们也像诗人艾青一样,爱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吧!爱生我养我的父母吧!爱关心我抚育我的亲人吧!爱患难相处生死与共的妻子与丈夫吧!爱教育我栽培我的老师吧!爱同窗共读、互切互磋,互琢互磨的学友吧!从这里启航,你就能驶向爱的海洋。

第二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诗的特征和有关诗的一些基本常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而且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优秀诗作。我们为什么会怀疑它不是诗呢?这说明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诗,也不明白诗有自由诗和格律诗的区别。什么是诗?简单的几句话很难说清楚,我们暂且借用西南师范学院“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吕进教授的说法:“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这是说,从内容来看,诗首先是抒情的艺术,诗的本质在于抒情,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是诗人人格的显露,是诗人心灵的展示。“诗歌唱生活”这一命题,强调了诗的抒情美。《大堰河—我的保姆》最出色的特征,就是抒发了对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最真挚最深浓最纯朴的感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堰河—我的保姆》才是真正的诗。

根据句式、节奏和音韵等安排上的不同,诗歌可以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格律诗是指依照固定的格套和严密的节奏与韵脚而创作出的诗体。中国古典诗歌大都属于格律诗,在古典诗歌里,一般对每首诗的行数、每一行的字数、各个词的音韵和词性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新诗创作中,格律诗的特征集中体现在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音韵、音节)、绘画美(词藻)和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都是典型的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是指表达形式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在语词和诗句组构中不受格律的影响和制约的诗歌。胡适的说法是:“话怎么说,诗怎么写”。《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诗,诗歌的谋篇构段、句式选用和语言风格与全诗沉痛深情的基调相适应。诗以叙述的笔调开头,语言平淡而朴素。结尾分行断句,既强调了“你的儿子”——大堰河的儿子,表达了鲜明的阶级感情,又与开头相互映照,产生复沓回环的艺术效果。许多诗段首尾重复,回环往复,余味不绝。诗句朴素自由,节奏缓长,运用排比和反复修辞手法形成诗歌内在的韵律。如第4节,“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这一节里,诗人用相同结构和节奏(在……之后)的诗句反复咏叹,而且首尾重复,借助联想进行铺叙,构成了一个个大堰河为生活操劳的生动画面,并且诗句长短无定而有内在韵律,音调和谐,情味极其深长,整个诗段显得既明朗单纯而又多姿多彩。

总之,《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思想感情、语言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篇段句结构形式结合得非常完美,诗人充分运用了诗歌这一艺术手段抒发了爱与憎。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在我国诗坛乃至世界诗坛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高考最新作文题目预测:微笑的力量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微笑是一种神奇的电波,它会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你。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个平日对卡耐基很有意见的商人在角落里大肆抨击卡耐基。当卡耐基站在人群中听到他高谈阔论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使得宴会主人非常尴尬,而卡耐基却安详地站在那里,脸上挂着微笑。等到抨击他的人发现他的时候,那人感到非常难堪,卡耐基的脸上依然堆着笑容,走上去亲热地跟他握手,好像完全没有听见他讲自己的坏话一样。后来,此人成了卡耐基的好朋友。

请以“微笑的力量”为题,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写作点拨]“为人处世”类话题,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微笑”在这里是一种平和、宽容的生活态度。写作时只有掌握以下技法,才能让文章脱颖而出:用细小的故事折射人物的品质,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歉疚的笑脸,一串诚恳的笑声,都是写作的好题材,要学会用细小的事件写出自己的感受或人物的品质;用细腻的描写记录心灵的痕迹,要尽量挑选那些富于表现力的、有意义的细节,写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让心灵的波澜在曲折的情节中放射美丽的光彩;用新颖的形式增添创新的色彩。这类文章往往具有时间跨度大、故事性强、适应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尝试用日记、小故事、童话等形式进行写作。

高中语文学法:高三语文复习常遇的问题三

你还在为没有合适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而苦恼吗?别担心,看了“高中语文学法:高三语文复习常遇的问题三”以后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高中语文学法:高三语文复习常遇的问题三

问题5:仿用句式题极具开放性,命题极为灵活,命题形式都有哪几种?

答:句式的仿用是指根据提供的例句或新的语境来仿造句子。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所考查的题型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嵌入式。要求仿写的内容镶嵌在语段当中,既有上文的语境,又有下文的语境 (2)续写式。要求仿写的句子是在给定了上文语境的基础上,承接上文语句的续写,在内容上具有连贯性

(3)话题式。除给定例句外,还给定几个话题

(4)限定式。给定例句,并附加其他限定,譬如以××为开头等

(5)自由式。给定例句,在选材和立意上充分自由

(6)对联式。给定上联或下联,要求写出下联或上联。

学好语文不再愁的十条规律

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

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

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苦海无边,何处是岸?勤奋是舟,规律做桨;老师导航,顺利抵港!

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坚持写日记,这是许多伟大成功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谓:“笔磨秃”。

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细思考:学而思,思而得。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

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

有个性:思结果,成一家。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当然,这里的“个性”,从狭义讲,是指语文学习规律的系统化、个人化,也即形成有每个学生自身特色的语文学习理论,即所谓自成一家。

这就必须:首先建立元认知策略,形成监控自己思维、感悟流程的习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的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的做法。其次是学会总结反思,通过计划总结的方式,课堂笔记的方式、作文后记的方式、试卷分析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理性思维的层次。其次是学会交流共享,通过课堂发言、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吸收对自己学习经验的有益的指点;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接收同好者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经验的表述方式及实质内容。最后学会实践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通过实践检验,我们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我们更应该善待失败的苦涩,这是不可替代的人生经验,也是形成个性化语文学习经验的必然历程。

要跳出:课内法,课外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正向的迁移,我们在学习中必须:①跳出语文课程学语文。从政治科学观察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从历史科学成功人物的人生经验,从地理科学各国各洲的风土人情,从数学科学严密的推理逻辑,从理化科学细致的观察功夫,从美术音乐科学艺术鉴赏的规律和经验。②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

摘 要:古代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关键词:诵读为本 不求甚解 熟背

古代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而且,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首次附上了古诗文推荐篇目。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学古诗文要学到何种程度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古诗文具有高度概括、精练含蓄、思想深邃、感情委婉等特点,因此,儿童学古诗文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古诗文的深刻理解。那种逐字逐句分析、要求学生学一句理解一句的做法,一方面忽视了小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另一方面,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诵”、“熟读”、“诵”很相似,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的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练,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汹涌,不患枯涩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还是“不求甚解”好,当然这种“不求甚解”不是要求学生一点都不需要去理解,而是要在其诵读的过程中实现“自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不是都提醒他们再仔细地读一下课文吗?对于古诗文的理解,我认为就更不需要教师讲解了,一切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至于理解到什么程度,那就要因人而定,不需要搞一刀切,更不需要将教师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此时的理解或许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并且会融入自己的人生体会,其理解的深度与在学校时所学的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这些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法做到的。所以,当前重要的不是他们理解了多少,而是他们记住了多少;不是他们从诵读中获取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而是他们积攒了多少留着在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慢慢享用的精神食粮。

理解有助于记忆,但这种理解应该是一种“朦胧理解”(任永刚、盛文节,《倡导背诵古诗文丰富儿童的语言》),它不是来自于教师的讲解,而是来自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悟。在这里,我们要将“引导”与“讲解”区别开来,讲解不是引导,我认为最好的引导是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国古典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律美和音韵美,这种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现出来,入情入境的诵读不但能使听众感受到美,对朗诵者本人更是极大的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但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也有着激发兴趣的显性功能。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帮助朗诵者更加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避免在理解诗意上走弯路。前面所说的“自悟”也就是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得以实现的。引导学生诵读,强调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而不是教师的解惑作用。教师不需要讲解,只需要通过饱含感情的朗诵就可以达到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意境的目的。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深情诵读,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2、 品味语言,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3、 把握文意,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

1、 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这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阿房宫的兴废告诫君王要爱惜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与胡曾处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则也选择了阿房宫作为他讽时刺世的一把利刃,那么在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观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杜牧,学习《阿房宫赋》。

二、 初读文本,解决字音。

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通过工具书解决都不准的字音。

2、 让个别学生朗读,教师做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3、 教师范读、播放录音,个别学生再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骊(lí)山 廊腰缦(màn)回 囷囷(qūn)焉 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不霁(jì)何虹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辇(niǎn)来于秦 朝歌夜弦(xián)

明星荧荧(yíng) 梳晓鬟(huán)也 辘辘(lù)远听 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剽(piāo)掠其人 鼎铛玉石(chēng) 锱铢(zīzhū) 弃掷逦(lǐ)迤(yǐ)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sù)粒 瓦缝参差(cēn cī) 直栏横槛(jiàn)管弦呕哑(ōu yā) 戍(shù)卒叫

三、 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利用工具书逐段疏通文意。六人分工合作,找出并解释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最后整合翻译整段文意,同时提出疑难点,寻求教师帮助。

1、 第一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六王毕,四海一 毕:完了,结束。

② 骊山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③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抱:适合,随着。

④ 盘盘焉 焉:……的样子。

(2)古今异义

① 直走咸阳 古义: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

今义:多指行走。

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③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

今义: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④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

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词类活用

①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 蜀山兀,阿房出 兀:形容词作动词,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③ 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

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④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⑤ 蜂房水窝 蜂房、水窝:名词作状语,像蜂房、水窝一样。

⑥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

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

⑦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⑧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响:动词作名词,歌声。

(4)小结

第一段介绍了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和布局精巧、构造奇美的建筑风格,以及宫中的歌舞之盛。进而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

2、 第二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荧荧:明亮的样子。

②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无影无声,形容声音的遥远。

③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④ 弃掷逦迤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

(2)古今异义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3)词类活用

①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②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

③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精英:动词作名词,皆译为金玉珠宝等物。

④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

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看作铁锅,看作石头,看作土块,看作沙砾。

(4)通假字

①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缦:通“慢”。

(5)特殊句式

①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判断句

②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判断句

③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定语后置句

(6)小结

第二段写了宫人的来源,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3、 第三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②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纷:多,繁华;念:顾念。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④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⑤ 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露天的谷仓。

⑥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2)古今异义

① 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3)词类活用

①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极:副词作动词,极尽。

②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

③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4)特殊句式

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判断句

② 戍卒叫,函谷举 被动句

③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状语后置句

(5)小结

第三段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滥用民力,以致众叛亲离,导致了农民起义,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4、 第四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②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③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哀:哀叹。

④ 秦人不暇自哀 不暇:来不及。

(2)词类活用

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特殊句式

① 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句

(4)小结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四、全文内容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归纳整理本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和检查上节课的知识点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 )

A.蜀山兀(wù) 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ìngqiáng) 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C )

A.一B.爱

六王毕,四海一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

A.焉B.而

盘盘焉,囷囷焉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谁得而族灭也

B.夫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朗读文本,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文本,全文四段可分几大部分?并概括其大意。请学生合作交流回答。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 豪华,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2、大声的朗读第一部分,思考:(1)在这一部分中诗人杜牧借助史实,通过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阿房宫图,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2)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其进行鉴赏分析。

明确:(1)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示例:(2)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第一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无度。

3、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读出阿房宫恢弘壮丽的气势和作者对统治者无度的忧愤之情。

4、自由的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5、请学生朗读第二部分,读出作者对唐王朝的命运的不安和无穷感慨。

四、品读文本,鉴赏语言

1、本文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鉴赏分析。

示例: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2、请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品读,要求读出节奏和感情。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文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文章为了铺叙其事,运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美的。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走动,通达流畅。总之,〈阿房宫赋〉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1、背诵全文。

2、搜集杜牧的相关诗文词赋,进行自主阅读和相互交流,开拓视野。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阿房宫赋的雄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体会阿房宫赋的雄伟。

【难点】

文言文修辞手法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与合作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运用谈话法,自然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全文。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安排同桌互查互助。

(三)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

2.难点解释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回转”(“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

3.从第一段中体会到阿房宫的规模如何?

明确: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4.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集体齐读第二段。

5.难点解释

明确:“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

6.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四)总结文章前两段写作特点,体会语言

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

例如:第一段中对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运用想象将神奇瑰丽之景展现出来。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五)作业设计

1.从文言知识和品味语言两个方面预习3、4自然段。

2.背诵1、2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