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先哲名言200句 正文

先哲名言200句

时间:2024-11-06 07:35:23

闻一多故事读后感 篇1

每个人都很爱国,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可是能有多少人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为了爱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究竟有多少。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是与众不同的。别人是说了在做,他是做了再说。别人说了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不一定说。他却一生创作了三样文学上的奇葩《唐诗杂论》、《楚辞校补》以及《古典新意》。

他在民主运动中,是另一方面的人。与学者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是说道也会做到。他说到了,但是他用他的生命作为代价。在演讲大会上大骂特务,说为什么不敢明着打,而在暗地里。问他们李先生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杀死他。既然他犯错了,为什么不明着打,是因为他们自己感到恐惧,从而制造恐惧。演讲3小时后就被暗杀了。特务们为什么要杀死他。是因为他们害怕闻一多先生。

由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我们,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为了爱国要向闻一多先生一样,不惧恐怖势力,让人们站起来,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感想。

闻一多故事读后感 篇2

从下册的语文书里看到了一篇臧克家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录。写的是闻一多先生。文中写到“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在写此作文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往事,他仍然历历在目。

闻一多先生总是头发零乱,但他是无暇及此的。我认为闻一多先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我从查阅的资料里知道了了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还是大勇的烈士,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还有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带来的折磨,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一文后,当天就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了,

从这篇短文中我明白了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不要惧怕势力。

闻一多故事读后感 篇3

今天我们学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的言行举止。本文的写作手法令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从人的言行举止来写2精选典型事迹。从这两点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这个人。通过读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言行一致的人。作者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先做后说;第二部分写的是他先说后做。不过这两部分的共同点是说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举例说吧,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什么事情先说了,可是呢,却没有做。有一些人承诺着要完成默项计划,可是到头来还是不能坚持到底。而这一课里的闻一多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说。真可谓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言行一致,对学习认真负责,不能草率行事。

闻一多故事读后感 篇4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是湖北人,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是闻一多先生曾说过的两句话。的确,他做到了。他潜心研究古代典籍,以天下为己任,从文化研究上探求救国的方法。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赫然而出。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他却锲而不舍,依然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依然是那样的心会神凝,成为“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说”了,跟着是“做”了。他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在国民党当局蓄意杀害闻一多先生的信号多次出现后,他仍大无畏的站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声震天地!在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昂首挺胸,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他的“行”!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闻一多先生虽然早已牺牲,但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向闻一多先生致敬!

闻一多故事读后感 篇5

“空谈,水之泡沫;实行,金之点滴。”说一尺不如行一寸,如果说语言是枝叶,那行动便是果实了。闻一多先生便用他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做”了:在李公朴同志被害,警报迭起,凶多吉少的时候,他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这是多么崇高的品格和可贵的精神啊!

诚然,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但他更是行的高标。可反观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呢?他们说是说了,可是却迟迟不见他们行动,或者他们“雷声大,雨点小”,说的时候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可做起来畏手畏脚,停滞不前。这样的人一开始站在语言的巅峰,到后来却跌落到了举止的谷底,最终只能沦为历史舞台上的挑梁小丑。如果说了却不能做到,索性不如不说,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若言而无信,叫人如何相信你呢?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到做到,敢说敢做不应只存于闻一多等人身上,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做到言行一致,敢说敢做,把实干的精神不断地发扬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去!

闻一多故事读后感 篇6

读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我深深地受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所感动,令我茅塞顿开、颇有感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是以第三视角记叙了一些关于闻一多先生生平的事迹,讲述了他一生当中的主要事略,通过字里行间的讲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素养品格,体现了他的修养内涵,更是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文章当中的那句话叫我印象深刻“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有时候做了也不一定说”。是的,关于“说和做,古往今来我们议论得太多了。先哲告诉我们,凡成就大事者,总是说得很少,做得很好。而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述,闻一多先生就给我们很好得体现出了这句先哲名言。而真正到了要说的时候,闻一多先生不但会说,而且说得响亮,说得彻底,说得鼓舞了人心,让人们都起了共鸣。

总体而言,我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感悟就是这些,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说得少,做得好。并且到了真正该说的时候一定是说得痛快,说到彻底,并且要拥有一颗崇高的内心,兼具内涵。

读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我深深地受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所感动,令我茅塞顿开、颇有感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是以第三视角记叙了一些关于闻一多先生生平的事迹,讲述了他一生当中的主要事略,通过字里行间的讲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素养品格,体现了他的修养内涵,更是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文章当中的那句话叫我印象深刻“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有时候做了也不一定说”。是的,关于“说和做,古往今来我们议论得太多了。先哲告诉我们,凡成就大事者,总是说得很少,做得很好。而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述,闻一多先生就给我们很好得体现出了这句先哲名言。而真正到了要说的时候,闻一多先生不但会说,而且说得响亮,说得彻底,说得鼓舞了人心,让人们都起了共鸣。

总体而言,我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感悟就是这些,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说得少,做得好。并且到了真正该说的时候一定是说得痛快,说到彻底,并且要拥有一颗崇高的内心,兼具内涵。

一日,多年交好的文友发来微信,说苦心创作的长篇小说被出版社编辑退稿。心情烦闷之际,约我小酌几杯。

京城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小月河畔,有一家徽菜馆,仿古建筑,幽静且宽敞。每逢春季,我在河畔赏读海棠花海之后,总在这里坐坐。眼下入秋,虽娇红新绿不再,一泓秋水也怡人。临窗而坐,看秋叶初落,聆秋虫鸣唱,念天地悠悠……

一瓶红酒的周边,摆放着我们喜爱的徽菜,诸如问政山笋、香菇板栗、荷叶粉蒸肉、虎皮毛豆腐……然而,心绪,往往是口感优劣的天平,即便是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一旦伴随酒入愁肠,也了然无味!文友说到数十年人生艰辛处,停杯投箸、满目潸然。

我努力搜寻先哲名言,为之开导。道出自身坎坷,为之释怀。解释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的古代案例,依然徒劳无益!

直到野生发菜与自发豆芽合烹的“墨迹银钩”上桌,直到红酒与雅丽的配置形成诗感,我们的话题渐渐欢悦起来……

欢悦,源于中国权威菜肴专著《食典》记述的史话。那是明代一位寒士咸鱼大翻身的生动过程。与豆芽菜密切相关。

我向文友说,在安徽采访时,发现以豆类加工的菜肴,为当地一大美谈。像皖南的虎皮毛豆腐、齐云山的道家黄金条、合肥胡玉美蚕豆腐等。惟一能让我咀嚼出人生滋味的豆类食品,就是蒙城的.清炒豆芽。油亮纤细、翠首银身、咸酸适口的豆芽菜,在蒙城万佛塔公园附近的菜馆随处可见。我多次品尝后,在爽口开胃之余,感悟出几许哲思,也听到食文化播扬者对《豆芽菜赋》的一段段评述。

我开始讲述“豆芽大吏”。眼前,这道“墨迹银钩”,随着娓娓道来,口感渐次鲜明起来……

安徽蒙城,曾出现一位出身贫寒、在数十年官场一帆风顺的古人,即以《豆芽菜赋》一举成名,官至按察使的陈九峰。

这位爷不贪财、不好色、只爱吃清炒豆芽,琢磨其中滋味。

明清面市、至今被史学家称道的《枣林杂俎》,其中一段情节,让我们沉浸到明宣德年间……

陈嶷,字九峰,明代蒙城人。宣德年间,朝廷遍召天下才士应选,企盼国之栋梁,九峰在其中。试卷文题竟是《豆芽菜赋》。那些浸泡在科举八股中的举子,对此手足无措,考场一片叹息声。

陈九峰是何等聪颖之人!他略作思考,简要铺陈了天下美味后,挥笔写到:“有彼物兮,冰肌玉质。子不入于淤泥,根不资于扶植。金芽寸长,珠蕤双结,匪绿匪青,不丹不赤。宛讶白龙之须,仿佛春蚕之蛰。虽狂风疾雨,不减其芳;重霜严露,不凋其实。物美而价轻,众知而易识。不劳乎椒桂之调,不资乎刍豢之汁……涤清肠、漱清胰,助清吟、益清职。”不仅生动道出豆芽的形态、颜色、烹技、功效,还通过豆芽这款大众屡吃不厌的菜肴,描绘出作人的品性和处世方式,以物喻人的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志向。

考官见文,大为吃惊,立取第一名。而后,九峰因屡决疑狱、连破奇案,而得到上峰的赏识,擢升御史,巡按江浙,政绩累累,继而升至陕西按察史,年老,得以善终……

我指着那盘豆芽菜向文友说,发菜,是在贫瘠土地耐受风刀霜剑的野生珍品。豆芽,是在清水中千淘万漉、静待萌发的清素美味。很像人生,有时须砥砺前行,有时须静待时机。

一阵秋雨袭来,窗外竹丛摇曳生姿。餐叙进入生动处,忽然安静下来。我看到,桌上最先净盘的,便是那道豆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