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0.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1.过,则匆惮改。
2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3.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5.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8.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9.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1.放于利而行,多怨。
3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3.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3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3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6.礼之用,和为贵。
37.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38.有教无类。
3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0.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41.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2.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43.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4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5.巧言乱德。
4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7.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4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9.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50.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5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3.过,则匆惮改。
5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作用是确立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性,奠立了中华文明的道德基础,下面是关于孔子在道德方面的
关于道德的孔子名言一:
1.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6.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 过,则匆惮改。
18.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关于道德的孔子名言二:
1.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0.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2.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13.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4.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5. 礼之用,和为贵。
16.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7.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8.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0.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不学礼,无以立。
23. 有教无类。
24.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9.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拓展:孔子思想
孔子与其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主体部分,并且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孔子与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与儒学在塑造中华文化及其精神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孔子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
一、崇德
“崇德”是孔子的原话,见于《论语》,亦见于《尚书》武成篇“惇信明义,崇德报功”,但武成篇的成书时代可能稍晚。自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已经开始不断发展重视“德”的倾向,孔子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德”的重要性。孔子思想中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崇德就是把道德置于首要的地位,在任何事情上皆是如此,无论政治、外交、内政、个人,都要以道德价值作为处理和评价事务的根本立场,对人对事都须先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坚持道德重于一切的态度。如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就是说用政令领导国家,人民可以服从但没有道德心;用道德和礼俗来领导国家,人民乐于服从而且有道德心。孔子不相信强力、暴力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孔子的理想是用道德的、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非法律的形式实现对国家、社会的管理和领导。孔子的这一思想也就是“以德治国”。这是孔子“崇德”精神最明显的例子,事实上,无论孔子思想中涉及国家、社会、个人,孔子对道德理想、道德政治、道德美德、道德人格、道德修养的论述,处处都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道德基础。为了方便,以下我们只从仁、义、中、和四个基本观念入手,来呈现孔子道德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贵仁
在《论语》中,孔子100多处谈到“仁”,仁是孔子谈论最多、最重视的道德概念,因此战国末期的思想界已经把孔子的思想归结为“孔子贵仁”(《吕氏春秋﹒审分览》)。贵仁是指孔子在诸多的道德概念中最重视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伦理原则,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美德,也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仁的性质是仁慈博爱,仁在孔子也是全德之称,代表了所有的德行,仁在儒家思想中又代表了最高的精神境界。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仁成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首要道德概念。仁的涵义可见于《论语》中最著名的例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重视家庭伦理,但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普遍的人际伦理“仁者爱人”,把仁设定为社会文化的普世价值。仁有多重表现形式,在伦理上是博爱、慈惠、能恕,在情感上是恻隐、不忍、同情,在价值上是关怀、宽容、和谐,在行为上是和平、共生、互助、扶弱、以及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等。同时,仁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为道德之首,在2500年以来的历史中业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的最集中的表达。
孔子不仅突出了仁的重要性,而且把仁展开为两方面的实践原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前者亦称为恕,后者亦称为忠,孔子说忠恕便是他的一贯之道。从恕来说,自己所不想要的,决不要施加给别人。从忠来说,自己要发展、幸福,也要使他人发展、幸福。孔子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与人”,即自己认为是好的,一定要施加给别人。这就避免了强加于人的霸权心态和行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想家梁漱溟提出,儒家伦理就是“互以对方为重”,以此来说明忠恕之道的伦理态度,就是说,儒家伦理的出发点是尊重对方的需要,而不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实现对象。儒家伦理不是突出自我,而是突出他者;坚持他者优先,他者先于自我,这是仁的伦理出发点。1990年代以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金律,而在中华文明250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孔子仁学的这一教诲早已深入人心,化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黄石公
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胡居仁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修其本而末自应。--------苏轼
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养正遗规》
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吕坤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正已而不求于人。------礼记
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晏子
学苍竹到老虚心留劲节,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格言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列夫托尔斯泰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习气那个怪物,虽然是魔鬼,会吞掉一切的羞耻心,也会做天使,把日积月累的美德善行熏陶成自然而然而令人安之若素的家常便饭。-------莎士比亚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培根
人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奥斯特洛夫斯基
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它使我们不能认识一个人的主要本性,就这一点而言,习惯既非残忍也不迷人。--------普鲁斯特
不能摆脱是人生的苦恼根源之一,恋爱尤其是如此。-------塞涅卡
为了失恋而耽误前途,是一生的损失。------霍海
既然失恋,就必须死心,断线而去的风筝是不可能追回来的。--------巴尔扎克
习惯是一种最糟糕的痼疾,因为它使人们接受任何的不幸,任何的痛苦,任何的死亡。出于习惯,人们可以与自己憎恶的人生活在一起,学会戴镣铐,忍受不公正和痛苦,以至对痛苦、孤独以及其他一切都逆来顺受。习惯是一剂最无情的毒药,因为它慢慢地,不声不响地潜入到我们的机体,并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起来。当我们发现它时,机体的每个细胞都已与它相适应,每一个动作都受它的制约,已经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治愈。---------奥里亚娜法拉奇
习惯就是一切--------甚至在爱情中也是如此。--------沃维纳格
任何事物都不如习惯那样强有力。--------奥维德
熟习减除对于事物的恐惧。--------伊索
习惯使我们顺从一切。--------伯顿
习惯没有法律那样明智,可它们往往更盛行。-------狄斯累利
习惯之链的力量很弱,因而往往感觉不到,但一当感觉到了,它已是牢不可摧的了。--------塞缪尔约翰逊
习惯是智者的祸患、蠢货的偶像。--------托马斯富勒
在所有古老的习惯里,都有一种深刻的含义。--------席勒
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帕利克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班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