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严复天演论里的名言 正文

严复天演论里的名言

时间:2024-10-05 17:23:48

选择作文 篇1

“自然选择学说”创立者达尔文认为,每种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有力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容易生存下来,繁殖后代,并使变异能够不断遗传下来,而且多数不具有有利变异或产生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被逐渐淘汰,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便是自然选择,论“自然选择学说”。严复的《天演论》里也说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句话虽然是政治名言,但它却源于生物理论,可见在政治思想,也承认了“自然选择学说”。

但在以前,“神创论”支持者,不赞成“自然选择学说”他们只相信世间万物都是由神创造的,但是宗教(神)是想象出来的,无法找到证据来证明,所以到今天“神创论”被推翻了,但“自然选择学说”却无懈可击,这里便有三个例子证明。

一是实验证明:选择一块呢大白布,代表一个生活环境,再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碎纸屑代表不同的生物个体,但每种纸片的数量相同,中学生作文《论“自然选择学说”》。把纸片均匀的撒在白布上,以实验人员代表捕食者捕杀剩下一定数量后,每个纸片增加相同数量,作为繁殖后代。然后“捕食者”继续捕捉,剩余“生物”继续繁殖。再这样几代繁殖之后,最终,只剩下体表为白色的“动物”存活了下来。

这个实验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正确的。但这是一个人为的试验,肯定会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不过我们还有两个事实例子加以证明。

一是长颈鹿实例证明:长颈鹿在繁殖过程中存在变异现象,有颈长或颈短的变异,脖子长的可以吃到高大的树木上的叶子,过于短的,可以吃草和灌木,但介于二者间的无法获取足够的食物,它们便会饿死,使其数量减少,最后全部消失。因为其它长颈鹿不具有这样的基因,在以后的`繁殖过程中,就不会存在脖子长度适中的长颈鹿了。

二是桦尺蛾实例证明:在18世纪,英国的许多树干上都长满了地衣,所以一些体色(灰白色)的桦尺蛾可以避开猎食者,所以它的数量较多,但偶尔也能看见黑色的桦尺蛾。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烧煤的工厂排出大量浓密的黑烟。煤烟杀死了地衣熏黑了树皮,边有利黑色的桦尺蛾生存。于是1840年前后,98%的桦尺蛾都变黑了。

所以上面的三个例子足已证明“自然选择学说”是完全正确的!附:随着生物技术的前进,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人工选择”,它也可以把所有生物往好的方面培育,但这里的“好”是对人而言的,培育出来的生物品种只对人有利益,会对那些生物品种其它方面造成缺陷,但“自然选择”的好处,是对于所有生物而言的,所以从大局而言“自然选择”是远远好于“人工选择”的!

选择作文 篇2

公司10月份的安全员工作例会,大屏幕上播放了一个关于安全生产的教育片,题目是《我选择视而不见》。

故事随着主人公的回忆讲述了一场本可以挽回的一起安全事故。主人公是一位到单位不满一年的新人,在单位担任安全员一职,在车间巡视中遇到一位正在给供气压力管道热交换器进行保养时违规操作的工人,他没有隔离热交换器管线,安全员劝阻操作者的违规行为并告知每一个程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隔离热交换器一旦出现故障可能会直接导致管道中的高温气体喷发出来引起事故,而操作者为了省时省力,认为凭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不会发生意外情况,不愿听其劝阻,并且数落他是一位刚到单位时间不长、什么都不懂的新人,随着一声声数落,他最后选择了沉默,之后多次在车间遇到违规、违章操作,在劝阻当中都是以不听劝阻、以争吵结束,为了不让矛盾升级,他一次次选择了沉默、一次次选择了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人身事故的发生。

通过这个的教育短片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专职安全员的“责任担子”在我肩头的重量,更让我清楚的知道违章就是走向事故的开始,知道了制止违章的重要性,任何的侥幸心理后面都可能埋藏着一起未知的事故,任何一起事故都是一起不可挽回的损失,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伤痛,以后在工作当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无危则安、无损则全,让安全在每天的生产过程中生命得到保证、身体免于伤害、财产免于损失。

我和故事主人公一样,也是一名安全员,我会吸取故事中的教训,该坚持的绝不放松,熟悉掌握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制度,认真学习与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每天勤于检查,及时发现整改事故隐患,防止出现不安全的因素,履行好安全职责。作为一名安全员更应该有一颗赤诚的心来维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用安全的规章制度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在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查找薄弱环节,防止不安全因素存在,杜绝事故隐患,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才能筑起安全大堤。

选择作文 篇3

我今年十岁了,但是有一件事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每当爸爸妈妈出去的时候,我总是不敢一个人在家,自己在家里到底怕什么?这些问题就让我来解答吧!

为什么不敢一个人在家呢?是因为我总是觉得家里的黑暗房间里有鬼或者瘦瘦的女人,听上去就让人胆战心惊。但是大人们也总是说我疑神疑鬼,还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听谁说有鬼的呀!小屁孩别总是胡说八道!去一边玩去!”可是,听了大人的话,我还是有点儿不相信,还是觉得有鬼。但是我最后又想了想,终于想明白了,大人们说的是对的,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只是自己的心里有鬼,在心里烙下了许多阴影,心里有鬼的原因可能是看了恐怖电影,听了那些胡说八道“不靠谱”的同学说的。

现在,我又重新站了起来,变得勇敢起来,不再害怕家中的“鬼”了。我明白了,只要你心里不害怕,你就会不害怕,鼓起劲来打起精神来,变得勇敢起来吧!”

选择作文 篇4

大家都知道,有选择就有放弃。

人生道路条条:荣华富贵的、艰难困苦的、平凡的、伟大的、健康的、无忧无虑的,至于违抗法规这条道路,则是走向黑暗的道路,我们多半都不会选择。

我以前为自己作出了选择——荣华富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我又选择了平凡的度过一生,不受任何疾病的烦恼。我明白,我的选择还会改变。

人生是一个交叉路口,走到了那里,凭着我们的兴趣和理想,会走上不同的道路。有人失败了,重新走回交叉路口,做出另一种选择。有人失败了,就永远的倒在路上。有人成功了,就长久地停在半路上,最终还是一个失败者。有人成功了,对自己的成功还不满意,又更加努力地往前走,好运也和他碰面,取得了永远的成功。

谁都想成功,但有些人不想努力,所以成了失败者。还有些人因为丧气,不想再奋斗。还有人为了成功而拼搏向前,走向了成功之路。

总之,我要做一个好就好到底、不好就重新走的人。

选择作文 篇5

世界是一部变幻莫测的历史长卷,挥动翅膀,舞动心弦,人生充满憧憬和梦幻,人生可真是多姿多彩。人的一生中,无论在考场,商场,情场,就像航行在大海的小船,总是会遇到一些风浪,走上一些岔路的,需要掌握好自己的人生之舵,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步入歧途,飘离正确的航道,越来越远。

时间在不断地流逝着,每个人在成长的路途中享受成功的喜悦,留下失败的印记。难道不是吗?现在我们已步入初三,.com即将面临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中考,所有人都在奋力准备着。中考,一个醒目的字眼,它将在我们的人生留下一段宝贵的记忆,哭过也笑过,仍在努力拼搏着。

清晨,走进教室,习惯性地朝黑板看了一眼,黑板上后侧写着几个不同科目的作业,而后排的同学聚在一起说笑,谈论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或者趴在课桌上睡觉,坐在椅子上低着头玩手机唉!这都已经初三了,如果说初一你都用来玩,初二你用来睡,可这都初三了,仍然是这样。我心里琢磨了。在人生的跑道上,已经落后于同龄人,所要面临的艰辛也异于常人。但是,就应如此就要选择放弃吗?不,人生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即便如此我们也要一路向前。

人生的跑道上需要心灵的坚韧不屈,它不是铺满玫瑰的花径,而是充满艰难险阻的荆棘之路,我们要忍受疼痛,克服困难,还有心灵那隐隐约约的放弃的念头。

坚定信念,掌握好人生之舵,这舵不靠别人而靠自己。即使历经磨难,也要相信自己最终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篇一:《物种起源》绪论说课稿精选

一、说教材

地位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高中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绪论”的写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2、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3、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根据本节课特点再结合高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把教学重难点定为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着“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点拨法,拓展延伸法。

学法上,为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本课的学法是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勾画圈点法,诵读法。

三、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查找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相关

给学生三四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给文章分层。教师点名让学生概括段意。集体讨论得出答案。共两层,第一层(1-4)写作经过;第二层(5-9)介绍著作内容及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四)精读课文 探究文本

1.理清文章思路后,指导学生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a/要明白关键句能突出体现文章主旨。

b/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c/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

d/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

2、呈现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每一节并根据指导筛选出能概每段主旨的中心句。最后由教师给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由各组派代表向教师质疑,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问题答案。这样既节省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品味语言,体会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上。 分析文中典型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想一想这些加点词语对体现达尔文的人格魅力有什么表现作用。

(五)拓展延伸 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强化对学生训练。

通过科技类说明文阅读训练巩固筛选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筛选信息的能力

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

篇二:苏教版必修5《物种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全文的结构。

2、可以从本文语言的推敲品位中感受达尔文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感悟并学习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学

1、神创论

在西方流传的是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出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再用圣土造出第一个男人亚当,又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出一个女人夏娃。他们听信蛇的怂恿,知善恶羞耻,于是扯下无花果的叶子遮蔽下身,这便是衣服的雏形。在中国也流传着一种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远古时乾坤未开,像个混沌的 “鸡蛋”,这“鸡蛋”中生长了一个盘古,他在“鸡蛋”里生长了一万八千年,此阶段,天每日长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日长高一丈,到过了一万八千年时,盘古突然死去,他的气化成风云,他的声化成雷霆,他的右眼化成太阳,他的左眼化成月亮,他的四肢五体化成五岳四海,血液化成江河,筋脉化为地理,肌肉 化为田土,发须化为星辰,皮毛化为草木,齿骨化为金石,精髓化为珠宝……

2、进化论

亦称“演化论”(严复译为天演论)。通常指生物的进化理论。它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该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二、重点讲析

1、作者简介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他出生在英国一个世代医生家里。祖父、父亲不仅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发表过《动物心理学》的著作,提倡生物进化观念。这样的家庭环境,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医生,而是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同不少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又写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2、文体介绍

导言也称引言、绪论,是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开头的话,主要用于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对论著的基本内容和要点以及有关问题(如写作背景、过程、缘由等)作出介绍、说明。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的理解全书的内容。

导言与序言的区别: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内容是否具体说明,对内容介绍的多少都没有明确要求。而导言的主要篇幅必须介绍原作的内容及主旨。序言写作无定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或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的。而导言则侧重议论、说明。文学作品一般有序言而无导言,学术著作有导言,还可有序言。学术著作再版几次可以有几篇序言,但导言只有一篇。

三、设疑讨论

(一)预习思考

1、画出每一自然段的关键句,并思考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2、文中体现出了达尔文作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品格?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二)文本研习

1、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画出每一自然段的关键句,并按要求概括。

【说明】什么是关键句?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标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

【说明】如何筛选关键句?

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第一段:关键句:

主要内容是:——_______(环球远航――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关键句:

主要内容是:_____(主观方面:______、_____;客观方面:______)

第三段:关键句:

主要内容是:

第四段:关键句:我仍想利用这个机会,对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

主要内容是:对支持者表达感激

第五段:关键句: 主要内容是:

推断依据是:① ② ③ ④

第六段:关键句:

主要内容是:介绍研究的方法。

① 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

② 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

第七段:主要内容:家养自然状况的物种变异

第八段:主要内容:全书内容的基本安排

第九段: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探究

①达尔文由家养状况下的变异得出怎样的结论?他所认为的自然状况下的变异又是怎样的?

②概括并总结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③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试结合自己的所学举些实例。

四、反馈矫正

1、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2、阅读课文第5段,回答:

(1)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这个观点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来的?

五、巩固迁移

1、达尔文身上表现的哪一种品质你比较欣赏,为什么?

2、近一百年来,又有人提出“水族动物”(如鲸、海豚、水生猿等)进化为人类的说法;人由外界星球输入地球的说法;根据印度史诗和地下发现经过核放射的化石推测地球人类已经历几度文明,上一次文明即毁于核武器的说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或相关解释,试做搜集、整理、归纳,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篇三:《物种起源》绪论导学案

问题导学

1.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2.作者得到“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对待“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的?这一态度说明了什么?

4.本文语言准确严密,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2)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

(3)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

自主探究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法导析

语言准确严谨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准确严谨。动词、形容词使用准确,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关联词语运用得当,语意体现得严密周到,有相当强的逻辑性,体现了一位科学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善于运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严谨的意思。比如“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句子虽长,但结构严谨。该句的主干是“我被打动”,被什么打动?被“一些事实”打动,这些事实是指南美洲的生物分布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再如“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这个双重否定句很有表现力,它不但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而且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不是不变”是对不变论的有力批驳。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选择你了解的一种科学理论或科技产品,写一个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在“神创论”与“生物进化论”思潮激烈斗争的时期,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环球航行。其间,他以极大的兴趣考察大陆海岸沿线的动植物、地质地貌情况,搜集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物生态标本。

这种勇于探索的执着精神,成就了达尔文的事业。执着是一种锲而不舍的追寻,是百折不挠的探索;执着是一种誓不回头的'倔强;执着是一种苦行僧式的坚守;执着是热情的投入,是无私的付出。执着为我们留下了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传奇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人生因执着而精彩,世界因执着而绚丽。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当一颗普通的种子掉落在达尔文的脚边,他将它拾起,数十年后,《物种起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当一只流萤飞过泰戈尔的窗前,他仔细凝望,不久,美妙的诗篇传到了人们耳边;当一缕光线投射在爱因斯坦的身前,他反复思量,数年后,光量子理论震惊了全世界。这些每天都能看到的事物让人悟出了天地的玄妙,品出了人生的韵味。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原因:一是尽管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完成尚需更多时间,而自己渐感体力不支;二是因为华莱斯通过独立研究,得出了几乎和达尔文一样的结论,达尔文不忍心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

2.提示:一是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二是由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使我们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样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

3.提示:作者不是简单地肯定,也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通过科学分析,一方面指明“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这就肯定了外界条件对生物变异所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这种作用不是根本原因,如果以此解释一切,就是不合理的。作者以啄木鸟的构造和槲寄生的情形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态度说明作者对物种变异和相互适应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的严肃认真。

4.(1)提示:“各种”说明搜集事实的全面,“也许”表明估计的谨慎,“一些”在数量上加以限制,也是谨慎估计的表现。

(2)提示:“当时”一方面强调了那时达到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强调了现在的认识又有所发展。

(3)提示:“差不多”一词使判断更为准确,若没有该词就绝对化了,不合事理。“一般”与“特殊”是相对而言的,用“一般”较为准确,因为只有“一般结论”才可能“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

【自主探究】

提示:观点一:我赞同这个观点。世界上的生物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经历着被环境选择的过程,这是谁都不可改变的。弱者,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牢牢站稳脚跟的,才是真正的强者。它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得以生存。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观点二:我不同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自然生物的领域来说,更多的是在强调自然环境对物种繁衍与进化的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为因素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干扰到物种自然的繁衍生息,甚至对物种的繁衍生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一个物种能否继续生存繁衍下去,与人类对它们生存环境的保护或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已经演变为“物竞人择,适者生存”。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和简明。准确就是不夸张、不缩小、不走样,正确解释和运用概念,修饰语恰如其分,句子表意准确严密。简明就是简洁明白,把事物、事理讲述清楚,做到深入浅出,同时力求简练,做到要言不烦。

范例展示

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

美国宇航局的“好奇(Curiosity)”号火星探测器是一个汽车大小的火星遥控设备。它是美国第四个火星探测器,也是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其使命是探寻火星上的生命元素。2012年8月6日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展开为期两年的火星探测任务。

“好奇”号的隔热板和圆锥形后壳是有史以来在这方面最大的。它们使该火星车的外壳宽达15英尺(4.5米),比以前的火星车使用的隔热板都大,甚至比把宇航员送往月球的“阿波罗”号飞船使用的隔热板还大。用来保护火星车“机遇”号和“勇气”号的隔热板宽8.5英尺(2.6米),“阿波罗”号使用的隔热板宽不足13英尺(4米)。

这个新型火星车的大小跟一辆小型轿车一样,它在这颗红色行星上降落的过程中,与火星稀薄的空气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使它外面的隔热板表面的温度升高到3 800华氏度(2 093摄氏度)。为了把高温挡在外面,这个隔热板是用一种被称作酚碳热烧蚀板(Phenolic Impregnated Carbon Ablator,PICA)的材料制成的。这是火星探测任务第一次使用这么大的隔热板。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执着”“探索”“追求”“探索·发现”“持之以恒”“探索离不开坚定的目标”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反思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反思

反思缘由:

今天上《<物种起源>绪论》。

这篇文章我从来没有读过,要上这篇文章,我怎么上,还真没有把握。因为读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那篇《略说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我一定不会敷衍地上这一课。我必须认真准备,教出自己的理解。

备课准备:

我读课文,一遍不行,就来第二遍,再来第三遍。这篇文章读了几遍?我自己记不得了。读着读着,我渐渐地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原来读懂文章不是想象的那么艰难,平时是因为没有多读多思,所以才惧怕阅读。

文章9节,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写《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发表原因,表达谢意;另一部分是写书中的主要观点,各章内容和体例。第一部分是书外知识,第二部分是书内知识。每一节都有关键性句子。所以我给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筛选信息,找出每节关键性句子和阐发的主要观点;从文本里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我制定好学习目标,找来教参对照,和教材编写者设定的目标不谋而合。我庆幸,我没有照抄别人的,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准备比较充分之后,上课。因为我有阅读的体会,所以不急着涉及文章内容,而让学生阅读。一遍不行就让学生再读。学生读过之后,我就问学生,有没有看懂内容?学生回答基本读懂了,我才开始上课。

课堂程序:

两个学生课前演讲,之后学生评价;

导入课文,出示两个字:胚和槲,让学生掌握这两个字的读音;

学生自读课文,读懂大意;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内容(学生回答,大家补充,完善);

学生分组找寻每节的关键句(三大组学生,每组概括三节,以节省时间);

学生个人回答,集体斟酌,关键句正确与否。(在学生找关键句之前,我做了适当的指导,怎么找关键句: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

由于学生读课文的时间比较长,还有部分内容没有上完,那只好下节课完成。

教后反思:

反思今天的课堂,我基本上满意,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是我自己动脑思考挖掘出来的,按照我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的。我读懂了课文,理出了思路,把握了课文的重点,教起来心中有数,环节自然,也遵循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投入始终积极,不论个人解决问题,还是同位讨论,都能以较佳的状态进行。形式上有自学自读,有讨论回答纠错。我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这节课我自己有所得,学生有所得。

怎么上好一节课?标准很多。从自己的课堂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自己必须钻研文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从自己的阅读感受中,体会学生的阅读体验,制定出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实现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以前没有这么深入地阅读文本,往往是粗糙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复制粘贴别人的东西,走进课堂,自己都没有自信。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而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一项基本功,一种基本能力。走过这么多年,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地认识到,解读文本是何等重要。没有深厚的解读文本的涵养,没有点石成金的功夫,成不了一个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上有突破,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得把时间和功夫放在在钻研教材上,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支撑点和突破口。

挑战自我,需要勇气,当别人把时间放在了业余爱好上,放在了休闲上,放在放松上,自己还在一丝不苟而执着地钻研上,能坚挺得住吗?为了自己更好更快地发展,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前辈期待的目光,我会努力,我会坚守,我会一如既往,因为我找到了打开教学大门的一把钥匙,找到了钥匙,我还愁找不到出路吗?抬头见天,周身有阳,心中存方,脚下是路。

这是这一节反思带给我的动力。

篇四: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物种起源》教学一体化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

2、通过文本阅读引导学生感悟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

3、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悟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可由学生完成,老师适当补充

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的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

(三)解题

绪论,亦称导言,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自己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的观点和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读者理解整部著作。

与序言的区别:(1)序言可以是原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但绪论一定是著作者本人来写;(2)序言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著作,而绪论只用于学术类著作;(3)序言与原作者关系可紧可松,内容宽泛,表达自由,而绪论则是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原作的内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一说明、议论为主,较为谨严。

(四)文本研习

1、请同学们结合绪

可应到学生找出每一节的关键句进行归纳

小结:怎样找关键句(可根据时间选着讲解与否)

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

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

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

2、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其他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第五节)

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是该物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

达尔文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

主观原因:研究工作结束,又体弱多病

客观原因:华莱斯研究结论相同

从达尔文提前发表《物种起源》的原因及其对物种起源的两点主要看法的说明,你能感觉到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达尔文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呢?

教师可适当引导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必缺陷、毫不动摇的科学信念与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在达尔文的身上远不止这些精神,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吗?

3、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较好的体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两句这样的句子吗?

(五)小结

这篇课文是科学论著的导言,它先介绍研究和写作经历,说明发表原因,以表明自己的著作言必有据,没有轻率下结论,然后说明自己研究的思路,阐述立论的根据,这样水到渠成,道出主要观点。

五、作业

1、感兴趣或有条件的同学课后可查找资料完成达尔文大事年表,或者人们对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不同评价。

2、完成学案。

板书见教案中粗体部分

编写:高二语文组 刘正轩

篇五:《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筛选各种信息的技巧,能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概括出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两个观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3.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一.导入: 19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森林里,一个大学生正围着一颗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面蠕动,便急忙拨开树皮,只见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大学生立即抓住这两只虫子,兴奋地观看起来。

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他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特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他只顾看着手里的甲虫,早把嘴里的甲虫给忘记了。

嘴里的甲虫终于憋不住了,它放出了一股辛辣的毒液,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嘴里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中,然后洋洋得意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

这个大学生就是日后的“进化论之父”——达尔文。 这只幸运的甲虫后来也被命名为“达尔文虫”。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达尔文以及他的“进化论”。

二.走近作者达尔文。

除了老师刚才讲的,还有谁知道达尔文的有关情况?

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著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

教师补充: 达尔文本来是个神学论者,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神创造的,物种时不变的。1835年,他以博物学家身份随海军考察船“贝格尔号”作了5年的环球旅行。在途中他亲眼见到的大量事实与他原有的观点大相径庭,使他彻底跳出了神创论的旧范畴,把进化论置于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达尔文为人坚忍不拔,虚心好学73岁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他对生态学、行为学、心理学等都有很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物种起源》绪论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读一读,拼一拼,说说他们的意思。

琐屑 审慎 趋向 札记 传布

琐屑(xiè):琐碎

审慎(shèn):周密而谨慎

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

札(zhá)记:读书时摘录的要点和心得

传布:传播

2.绪论,又叫“导言”,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情况等的文体。 一般由作者自己写作。

读完课文,请问:达尔文在这篇绪论中,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呢?

主要写了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等

3.按照刚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该怎么分?

第一段(1-4):交代了写作经过及提前发表的原因。

第二段(5-9):说明书的内容、阐述作者对物种起源的观点。

四.筛选信息

阅读说明文,主要是能了解、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有关观点,要能够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找到相关段落或句子,并进行适当的概括和拓展。

下面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寻找或归纳。

1.阅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工作者?找出具体的句子来阐明。

2. 阅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提前发表的原因是什么?

3. 阅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这段中心句。

4. 阅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作者写作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

1.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主要句子:

经过5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

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

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2.(1)我的工作即将结束,加上健康很坏,所以要早日出版。

(2)华莱士先生写了关于进化论的论文,促使达尔文要尽早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主要句子:

……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

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

3.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整的。

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4.向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自然科学家尤其是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

五.小结。

我们只学习了1-4段,却深切地感受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他这种精神和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研究上,还体现在他的作品语言的运用上。

课文后面有个练习题,我们可后去探究一下,进一步认识达尔文的这种科学精神。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进一步体会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一.复习提问

1.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文章?作者是谁?

《物种起源》绪论 达尔文

2.文章主要讲述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作者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观点的?请找出相关词语。

(1)交代了写作经过及提前发表的原因。

(2)说明书的内容、阐述作者对物种起源的观点。

二.昨天我们主要运用筛选的方法,通过寻找相关语句,找到了达尔文提前发表的两个原因,并从中感悟到了达尔文对科学的严肃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今天我们再来筛选有关信息。

1.阅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什么问题?

2.为了解决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达尔文在第六自然段中提出了一种科学实验的方法。请问是什么方法?达尔文是怎样评价这种方法的?

3.分别找出第七、自然段的各两句中心句。

4.阅读第九自然段,归纳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有哪些。

明确:

1.把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归为“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 的唯一原因是不合理的。

2.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

为给了解这个难题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和最安全的指导;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3.我把“摘要”的第一段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此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将在第四章里有若干论述。

以后的五章中将论述在承认此学说时所遇到的最显著和最严重的困难。

4.(1)物种不是不变的。

(2)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代。

(3)“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三.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他这种精神和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研究上,还体现在他的作品语言的运用上。

看课文练习2,想一想这些加点词语对体现达尔文的人格魅力有神表现作用。

1.“当时”与现在相比较而言,说明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结论可能会有变化发展。“当时”一词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审慎谦虚的精神。唯一可能,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两个词语同样体现了达尔文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2.经常,虽然不完备,这两个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刻苦钻研,亲身实践的精神。

3.至少是可能的,这个结论是作者经过长期研究以后得出的,它强调了作者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坚信和毫不动摇,表现了达尔文对科学的坚定信念。

四.小结。

《物种起源》的深远影响

① 马克思: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的根据。

②恩格斯: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③李卜克内西: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一个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喧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

④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论据。

五.作业。

篇六:《物种起源》绪论学案(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初步了解“绪论”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筛选主要观点及筛选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辨析绪论与序言。

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他与著作的作者必须是同一个人且两者的内容一定有关联,而序言不必做这样的要求。

2、关于《物种起源》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3、解释下列词语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琐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趋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习课文

1、通读全文和注释。

(1)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2)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2、画出每一自然段的关键性语句。

解说:1、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2、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3、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4、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5、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5-9节,找出各段的关键句。

二、研读课文

1、 第5段的关键句是-----------?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6、(1)辨析选择题,在第5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2) 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研习课文

第二题

1、解说: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1)要明白关键句能突出体现文章主旨。

2)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3)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

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4)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整理成书的过程(1)

第一部分: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4)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3)

向提供过帮助的自然学者致谢(4)

第二部分(5--9)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批判神创论,同时阐明他的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3、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明确:“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整理成书的经过”,表现达尔文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4、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促使达尔文提前出版《物种起源》的两个原因是:一是尽管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成书尚需更多时间,而自己渐感体力不支(主观方面);二是因为华莱斯通过独立研究了几乎和达尔文一样的结论,达尔文不忍心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客观方面)。

总结: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提前发表的原因”。表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精神。

5、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内容过简的原因)

作者还提到,“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得到的一般结

论”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到作者谦虚谨慎的态度。

第二课时

研习课文

1、第5段的关键句是-----------?

明确: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可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层次,同一层次、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点。如:桃花与梅花同属蔷薇科,家猫与东北虎同属猫科,人与金丝猴同属灵长目。

生物胚胎间的关系:人、鸡、猪、蛙、龟、鱼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地理的分布: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差别很大,或者是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相似。

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古生物学的地质学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这就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明确: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明确:“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在科学研究上决不轻率、精益求精的精神。

6、(1)辨析选择题,在第5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2) 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明确:这两句话举了两个事例,来否定一般博物学家的观点。

7、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A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B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人格最复杂、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有研究者甚至慨叹对郭沫若的聚讼纷纭“恐怕会延续到以后的世纪”。整体上看,郭沫若在会通中外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构、定型的生态文化人格,对其创作个性的形成与演变影响至深。可以说,正是生态人格与政治人格的颉颃互竞,形塑了郭沫若深具世纪性特征与文化复杂性的人格结构。具体而言,这种生态文化人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中外文艺融冶的浪漫诗心、四方八面展拓的球形天才、文化创造激荡的青春品性。对郭沫若而言,这种独特的创造人格具有坚实的世界观意义,它深层建构了作家的心理及文格,因而成为破解“郭沫若现象”的阿里阿德涅彩线。

一、中外文艺融冶的浪漫诗心

(一)传统诗学与人格塑形

郭沫若的文化人格定型于二十岁之前的国内生活。在这段生命弧线上,郭沫若主要完成了旧学根底的训练与古代文艺的研习,孕育了素朴的诗性人格与主情的个性气质。特别是母亲的“诗教”与塾师沈焕章的“诗刑”(从对对到作诗),在幼年时期就培养了他对文学的兴趣。郭沫若坦言,私塾期间熟读四书五经的唯一好处,便是“教人能接近一些古代的文艺”。按照沈先生教诲,他从读《诗品》《诗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起步,逐渐登堂入室,遍览历代名家。其中,历代诗作中尤以《诗经》、屈原作品与唐诗对其影响最大。他青睐《诗经》中带有浓郁原始风味与民间生活气息的《国风》,喜欢屈原雄浑的诗品与人品,酷爱唐代诗人王维、陶渊明、孟浩然、李白、柳宗元的诗,“特别是他们对大自然的诗意描绘和富于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更引起他极大兴趣”,他曾评价陶渊明、王维的诗有 “深度的透明,其感触如玉”,称誉李白诗篇富于神思奇想、色彩绚丽。在诗学方面,他表示发蒙时读得最早、最喜欢的《诗品》是其诗学观的“原型”。正如他后来所申明的:“在十岁以前我所受的教育只是关于诗歌和文艺上的准备教育。这种初步的教育似乎就有几分把我定型化了。”在这种诗艺陶冶下,郭沫若初步形成了对中国古典诗学两大主导诗风——冲淡与雄浑的欣赏与偏爱。

刘毅青指出:“中国诗学是从自然审美开始,对自然的直观构成了中国人的审美起点。同时,中国诗歌的想象是一种自然的联想,想象并没有脱离自然的直观,想象与直观之间并不是对立的,这在中国诗学就表现为比兴艺术的高度融合。”显然,早期郭沫若的诗学取向、心理构造也可从自然审美、感性直观等生态视角得到确认。马秀琴就认为:“感受大自然诗性的内蕴和品格,是郭沫若作为诗人的一个突出特点。”故而当乐山、成都的“新式学堂”无法餍足他对新学新知的渴盼,古诗、古文就成了他泄愤排忧、安妥灵魂的最后栖居地。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他还以古诗为媒,风流自命、倜傥不羁。这不仅加深了他与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原有联系,更强化了他与自然、与抒情文学的感情共鸣。郭沫若曾对这段国内求学生涯作过如下总结,“这使我在四川陷到了二十岁,类似强迫地奠定了我的对于旧文艺的基础。”刘易斯(Lewis)认为,“在社会和地理流动几乎不存在的时期,以及文化变迁速度很低的时期,文化趣味与社会阶级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趣味是在孩童时代和青少年时代获得的,在长大成人之后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郭沫若在留日之前,在川省的生活环境大致就是一潭死水,而在他性格形成的青少年阶段,就身处这一较封闭的文化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早年文化趣味、人格精神的终身性。正因如此,当青年郭沫若来到社会和地理流动频繁,文化变迁速率加快的邻邦日本时,尽管能够与那里崛起的和上升的文化风格相匹配,却未能根本改变其饱读诗书的才子性格。故此,十年留日期间,他弃医从文的动力,译介、效法世界文豪的眼光,向“东方未来的诗人”(田汉语)的跨越, “开一代诗风”的文化资本(如浪漫主义、自然本位、艺术直觉、宇宙意识、生态情结等),无不可证之以中国抒情文学的诗学尺度,或可由此追溯其创造的'灵感与源头。

(二)世界文艺与“六经注我”

郭沫若与世界文化(文艺)的渊源可追溯至童年时代。戊戌变法后,欧风美雨洗礼神州大地。塾师沈焕章锐意改革、引进新学,采用格致、地理、地质、东西洋史、修身、国文等新式教科书,在峨眉山下的偏僻乡陬“独能开风气之先”。②此外,家塾中还有省城读书的兄长所采集的《启蒙画报》《经国美谈》、《新小说》、《浙江潮》等新学书刊;在乐山读书期间,有机会阅读梁启超译的《意大利建国三杰传》、严复译的《天演论》与《群学肄言》、“林译小说”等,他对《迦因小传》、《英国诗人吟边燕语》(通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感印很深,尤其对司各特(Scott)的《撒喀逊劫后英雄略》(通译《艾凡赫》)发生“铭感”,称该书对自己后来的文学创作倾向“有决定的影响”;在成都求学时,通过学校的英文课本读到美国诗人朗费洛(Henry Wadsworth Lorgfellwow)的《箭与歌》,令其领悟到“诗歌的真实的精神”。然而,在郭沫若的性格塑形期发生的这种影响尽管深远,但相较他留日期间对东西方文化的广博汲取,国内所受的世界文艺陶冶则更多地体现在导引层面。 东瀛留学期间(分为东京时期、冈山时期、福冈时期),特别是从冈山时期开始,郭沫若大量阅读了泰戈尔、海涅、歌德、席勒、雪莱、惠特曼等人的诗作,以及北欧文学、法国文学和俄国文学,并编译了《泰戈尔诗选》《海涅诗选》,翻译了《浮士德》(第一部)、雪莱的《云鸟曲》《西风歌》等诗作。他倾心泰戈尔诗作的清新平易与创作的泛神论,醉心海涅诗歌的“丰富的人间性”与“近乎自然”的情调,亲近歌德的泛神论与“主情主义”,喜欢席勒历史剧对诗意真实性的强调,推崇雪莱“从心坎中流露出来的”诗风,陶醉于惠特曼《草叶集》那雄浑、豪放、宏朗的格调……显然,上述文学巨匠之所以为郭沫若所钟爱,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着较为相似的艺术个性,有着发生“视域融合”的文化交集,即他们都相当重视自然审美意识与生命意识,极具生命创造个性、浪漫抒情气息与生态整体主义精神。卢卡奇曾以国别为单位对此作过如下阐释:“任何一个真正深刻重大的影响是不可能由任何外国文学作品所造成,除非在有关国家同时存在着一个极为类似的文学倾向——至少是潜在的倾向。这种潜在的倾向促成外国影响的成熟。因为真正的影响永远是一种潜力的解放。”郭沫若接受世界文艺的“期待视野”无疑也可作如是观。也只有从艺术家主体性质出发,我们方能理解为什么“在众多的西方文学流派和灿若天上星辰的西方文学家中,以惠特曼、歌德等人为主要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对他的诗歌创作影响最大”。正是在会通中外诗学资源的美学体悟中,他跨向了更高的诗学追求,既不满足“诗丽而不雄”的海涅,也不满足“诗雄而不丽”的惠特曼,而以雄丽兼备的歌德为典范,在与时代精神的关联中“杂取种种”,“化”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主体,这个主体“爱自然的壮美,也爱自然的幽远”,“爱自然的欢乐、奔腾,也爱自然的恬适,清宁”,这个主体横绝天宇、变化万千、气势磅礴、激情四射,向外能吞下宇宙,向内能自噬其体,一如诗人所创造的“女神”“凤凰”“山岳”“海洋”“太阳”“宇宙”“天狗”“匪徒”,掌控着超越所有时空的绝对自由、无限活力,不仅实现了对“雄”且“丽”的诗美追求,也实现了伟大诗魂对晦暗人间的无穷超越。

二、四方八面展拓的“球形天才”

(一)人格发展的圆满境界

谈郭沫若的创作主体,不能不论他的“天才观”。这一方面是因为“创造社批评家程度不等地标榜‘天才’,而他们中间最大的天才是郭沫若”;另一方面缘于郭沫若超越中外既定结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球形天才”观,并以此为文化自觉,“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建构自己的完满人格。关于天才,历来有神秘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解释模式:西方古代以柏拉图、西塞罗等为代表的一派带有浓重的超验与仪式色彩,呈现不可知论的神学特征;而以贺拉斯、琉善等为代表的一派则强调天才与技艺或天才与后天培养之间的联系,反映了灵感论、天才论向知识与经验的迈进。近代以来,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天才论,尽管突出天赋异禀的主体地位,但更大的价值显然在于他们由此出发深入分析了天才的想象力、认识能力、疯狂心理等心灵特质。与上述从神学、哲学角度观察天才不同,郭沫若拒绝天才的神秘主义与先验主义解释,注重从人才学、教育学角度阐述天才属性。他更接近克罗齐对天才与非天才的界说,肯定“天才是人”, “他与凡人的区别只有数量的相差,而没有品质的悬异”,虽然“天才所得于自然的是‘天赋独厚’”,但决不是生而知之,不学而能,天才精神的发展需要机会,能发展人的天赋的是教育,这样郭沫若就从天才转向了教育,提出“教育的至上的目标便是使人人完全发展其所有的天赋”。如是观之,我们方可理解他的下述观点,“天才多半由于努力养成。天才多半由于细心养成。我们所说的天才多半是由一人的成果来论定的。大概一个人的智力能有所发明发见的,我们便可说他是天才了。”这是郭沫若“天才论”的民主主义内涵。

他的“天才论”的另一特色在于阐明了天才类型及其不同的发展方向,尤其表达了对“球形天才” 的崇拜与企慕。用他的表述即是:“天才的发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线形的发展,一种是球形的发展。直线形的发展是以它一种特殊的天才为原点,深益求深,精益求精,向着一个方向渐渐展延,展延到它可以展延到的地方为止:如象纯粹的哲学家,纯粹的科学家,纯粹的教育家,艺术家,文学家……都归此类。球形的发展是将它所具有的一切的天才,同时向四方八面,立体地发展起去。”他以孔子与歌德为例,对“球形天才”的“放射性”特征给予了具体说明。从他对孔子是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解读,对歌德在解剖学、物理学、绘画、音乐、法学、政治、外交、哲学、伦理、教育诸领域的推崇,从“歌德是个‘人’,孔子也不过是个‘人’”(孔子要见南子,不删“淫奔之诗”,主张自由恋爱、实行自由离婚),“他们的灵肉两方都发展到了完满的地位”的盛赞,可知郭沫若理想中的文化人格就是这种“其大则天”、“人中的至人”,二人充分实现了“人之为人的特性”——“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是人性圆满、自由发展的典范。近代以来,西方哲人或呼吁人们走向“审美的人”、“游戏的人”,或号召人们返归自然,来克服文明异化,走向人性健全与生态和谐。显然,在救赎人性、通向“完人”方面,“球形天才”的人才观、人性观与此不谋而合,它多面发展、立体走向的身心进路有利于发展人性,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正如马修·阿诺德所言,救赎人类的力量不在宗教,“得到救赎是指人性臻至和谐的完美,而这种境界只有通过完全、充分地培育人性的许多方面才能达到”。

(二)“球形天才”的多维面相

如同孔子与歌德一样,横贯数个领域,才如大海,成就巨大的郭沫若也是当之无愧的“球形天才”。振叶寻根,观澜索源。郭沫若的球形天才特点,一在文化艺术才能的全面性,一在跨学科的杰出创造。

就全面性而言,郭沫若青少年成长经验与文化教育的多样与丰盈,提供了他在文艺与学术各领域多元发展的文化资本。留日期间,对球形人格的文化自觉,又使他能够通过文化形式或思想内容的关联,水到渠成地完成文艺与文化、旧学与新学、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实现从文艺到社会人生,再到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跨越;在哲学思想方面,他根据对《王文成公全集》的哲学体悟,“被导引到老子,导引到孔门哲学,导引到印度哲学,导引到近世初期欧洲大陆唯心派诸哲学家,尤其是斯皮诺若(Spinoza)”;在文艺、文化方面,他根据个人趣味涉猎了泰戈尔、海涅、歌德等中外诗人的创作,经泰戈尔通向印度古代哲学,经歌德认识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若莎,这两条途径又将他引领到泛神论。通过诸如此类的联系与交叉,郭沫若球形天才的知识地图初步绘制成型。 就郭沫若球形天才的创造个性来看,最大亮点就是他能在彼此无关的学科中均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特征引导我们对人类认识潜力与创造极限的发问,尤其体现在他的《女神》写作与史学研究领域。从其文化成果的重大性上看,他是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之际,能够“回忆”古代“轴心期”潜力,带有鲜明神话原型思维的浮士德型精神主体。天马行空的《女神》诗人之所以能摇身一变成为古史大家(在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情况下),是因为这两个领域的思维本性存在某种“共性”。原型根源于远古的历史与传统,以无意识和象征的方式贮存和折射历史,“自发地显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宗教冥想、艺术想象、精神幻想的状态中”。《女神》思维“正面的和负面的属性以及各种属性的组合联合在一起”,具有对立统一性和二重矛盾性,带有原始初民意识未分化的混沌色彩。这使诗人能够通过神话学母题、上古历史与艺术的生动素材、泛神论的生命意象,“将个人的命运纳入人类的命运”,将“表达的思想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王国之中”,让整个人类的声音在我们的心中回响。这成就了《女神》独特的感受方式与抒情方式。而郭沫若之所以能在古史领域建树卓著,除了自幼熟读四书五经,能熟练驾驭基本史料,以及学过医,懂得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外,更得益于集体记忆与原型动力的深层推助,这是伟大天才的直观思维远胜概念思维,而由事物的生动印象指导他们的行动的结果。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200年,特别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历史“轴心期”,人类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精神创造与轴心文化模式,“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现代文化转型期是中国文化的再一次崛起,郭沫若沉潜先秦之前的古史研究,可视作轴心期文明穿越重重历史,在时代与个人的交汇点上发生的碰撞与觉醒,这是文化巨人郭沫若的轴心期情结。郭沫若在古史研究的另一优势在于,《女神》的神话思维架构了他读破古文字的桥梁,他之所以能用一两天的功夫,从一片墨黑的甲骨文拓片中解密那些白色的线纹,用刘悦坦的解释即是,“因为郭沫若的思维方式与原始思维相通”,因而在具体考证古文字时能“以我之自由精神直接与古人相印证”从而“求得其真相”。荣格曾言原型“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并且显现于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的任何地方”,“它本质上是一种神话形象”。进而,郭沫若以古文字阐释为前提,根据第一手材料,建构起融古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为一炉的治史特色,这是其天才创造的原动力。综上,郭沫若的“球形天才”结构,“有远古原型的一面,有现代创新的一面,是现代向远古的螺旋式复归。它是审美历史生成的方法,结晶的方法,有着自由自然性。”

三、文化创造激荡的青春品性

(一)青春中华

晚清以来,受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重塑“中国形象”成为有识之士表达社会使命感的中心话题,在以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梦》、蔡元培的《新年梦》、陆士谔的《新中国》、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等为代表的晚清“现代乌托邦”想象中,未来社会以全新的美妙幻景展现在人们面前,晚清文学“首先拉开了这一个世纪的中国形象重构的序幕”。“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所形成的第一个高峰,真实地记录下了现代中国人在现代文化心理建构方面最初的觉醒过程和精神面貌”,这个时期全民热情激动,知识阶级青春洋溢,“新潮”、“少年中国”、“新生活”、“新社会”等呼唤光明与新生的社团大量产生,人们“竞相歌颂新生、青春、少年中国,欢呼着新世纪的曙光”,面对这种欣欣向荣的阶级特质,栾梅健就表示“人们似乎还找不出另外的一个阶级,能像‘五四’时期那样的自由、多样,那样生气扑人,焕发着青春的鲜艳色彩”。因而“青春中华”成为“五四”时期国家想象的主旋律。这种对中国的青春重构,不仅在文化学、心理学上体现为青春象征,更渗透着社会对青年的发现与前所未有的文化期待。李大钊曾言:“胎孕中之中华,则断不许老辈以其沉滞颓废、衰朽枯窘之血液,侵及其新生命。盖一切之新创造,新机运,乃吾青年独有之特权。”鲁迅也强调,掀掉人肉筵席,废除吃人的旧制度,“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深感共鸣的青年郭沫若曾大声疾呼:“伟大的使命压在我们的双肩,要我们同心协力地扛举起来。”可以说,新世纪“青春中华”的觉醒,五四青年的狂飙突进,共同催生了“20世纪的动的和反抗的精神”。而郭沫若无疑是感应时代跳荡,喊出世纪最强音的领衔者。正如有研究者所言:“郭沫若的出现才使文学革命达到了巅峰状态,他破坏一切否定一切的态度符合社会革命的目标,他狂放的激情使‘五四’青年一代为之激动,他特立独行的风格真正表现出了启蒙者无法企及的个性解放,他的自由新诗打破了之前的旧格律的束缚,可以说直到‘郭沫若时代’才真正达到了文学革命的预期目的,从而强有力地推动新文学运动进程,促成古典文学的近现代化转型。”这就是“五四”青春中华与青春文化的伟大魅力,它“反映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要求告别过去、开辟未来、改造中华的文化心态”。

(二)青春人格

郭沫若的青春文化人格不仅代表了五四时代疾风骤雨般的时代性格,更具有超越生理学而通向文化学、心理学的认识价值,即他的一生都充满着“青春”光彩,这在人类文化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在个人振幅与国家民族命运保持高度一致的“生命哲学”中,郭沫若的青春人格呈现如下特征:对青春文化的共鸣,极端的叛逆性、善变性,旺盛而长青的求知欲与创造力,童心未泯的性格。

首先,这种青春人格是一种努力汲取青春文化并创造青春文化的人格。这表现在青少年郭沫若对新学新知有着极度渴慕,注重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富于生态智慧、刚健素朴的内容,如《诗品》《诗经》《庄子》《易经》《史记》《西厢记》等,倾力采借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极富审美救赎与解放功能的知识财富,如浪漫派、生命哲学、泛神论、个人主义、马列主义等;还表现在郭沫若在个人文化创造中的情绪本位与青春自觉,例如,“为了凸显其诗风的昂扬激烈,为了尽现其诗意中生命的庄严和情绪的端方,为了维护汉语白话诗歌的原创性,为了建立白话新诗的艺术规范”,他在编选《女神》时“几乎将他那时候已经写成、译成并已发表出来的一半舍弃了”。从中可见他对创造青春文化的自觉,以及对培植个人青春品格的努力。

其次,郭沫若的青春人格结合了极端的叛逆性与善变性。对其叛逆性,郭沫若将出生时的“脚先下地”,称作其一生成为“反逆者的第一步”,读私塾时的逃学,上小学、中学时带头闹学潮,三次遭斥退,投身缔造新社会的政治运动,好做“翻案”文章等,骨子里的叛逆个性赋予郭沫若以反抗权威、张扬个性的大胆与决绝。同时,他的叛逆又与他的善变相辅相成。郭沫若身上浓缩了几代知识分子的身影,影响现代中国的各种文化思潮几乎都能从他身上找到端倪。正是借助善变,在学术领域“他的见解和发现最快、最多”,所以这种“善变”,“是不固执,是时时接收新事物,通权达变,紧跟历史潮流”。

再次,旺盛的求知欲与创造力是郭沫若又一耀眼的青春人格特征。郭沫若的勤学善思可从他学贯东西中见出,也可从他亡命日本期间由古文字学的门外汉一跃跻身古文字研究大家中见出,直到晚年他还在文章中说:“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③同时,与他的求知欲相伴的就是他的创造力,郭沫若十二岁时就写下了《茶溪》《邨居即景》等诗歌,且不说他在文学、翻译等领域的著作等身,耽是日本十年(1928—1937)他就写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煌煌十五种著作,晚年(1971)仍完成了学术作品《李白与杜甫》,郭沫若长达七十余年的创作生命,卷帙浩繁的文化艺术著述,无不生动地记录了他永不枯竭的创造力量,永远年轻的文化思想。

最后,郭沫若的青春性还表现在他的童心不泯。郭沫若是青春烂漫,永葆赤子之心,“不知老之将至”之人,老舍曾在《五十岁的老小孩》一文这样评价郭沫若:“沫若先生是个五十岁的小孩,因为他永远是那么天真、热烈,使人看到他的笑容,他的怒色,他的温柔和蔼,而看不见,仿佛是,他的岁数。”郭沫若自己也说过:“年龄是可分成生理上的年龄和精神上的年龄两种。虽然没到老年而精神已经衰老了的人,我们也可以叫他做老年;但是许多前进的人,不怕到了七八十岁,他在精神上,却还是个青年。”无疑,这可视作他对自己青春人格的夫子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