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点评: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所谓心存不善,无好后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声誉,殃及子孙,岂不是罪加一等,十恶不赦!
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点评:人生于世有三种最伟大的“爱”。一为“亲人之爱”,一为“爱人之爱”,一为“朋友之爱”,或者简言之,亲情、爱情、友情。亲情温馨,爱情缠绵,友情z真挚,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间哪一种最为无私,莫过于亲人之爱——父母之爱!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还深,父母对于我们的恩,我们三生也报答不了!百行孝当先。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但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奉神无益”,如果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父母之圣,神明犹所不及。如要敬神,何必舍近求远!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点评:兄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内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许多人(包括我)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于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于内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实在令人惋惜。如今提倡优生优育,许多人少了兄弟姐妹,若有幸能有一二兄弟或姐妹,岂可不好好珍惜?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点评:孔圣人说,古之学者读书为己,今之学者读书为人。意思说古代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天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为人若何?为父母、为市场、为金钱名利、为工作职业,读书成为一种工具,读书沦为达到他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现在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读,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为己若何?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用现代人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但依然“行止不端”,学识上是大学生,品行上却是小学生,可谓读书无益,枉读诗书了。
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点评:“作事乖张”乃谓为人处事不讲情理,偏执、不驯服,处处与众迥异。有句话说,人不怕你聪明绝顶,就怕你不讲道理。如果为人不善,居心不良,“聪明”就会为虎作伥,成为作恶的工具。雄狮百万能伏,国贼一个可畏。难怪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敬,谨慎而亲仁,泛爱众,学友余力,则志于文”,学做人在求智慧之先,圣人一片苦心,可见一斑。
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点评:博学为何?通古至今,纵横捭阖,只为修己身。若以读书为装点门面,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为莫己若者,纵然读尽天下古今之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点评:这里不是宣扬宿命论,不是奉劝人知足而止、不思进取。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时势造英雄,人要成事,不仅仅要知己之所能为,更要知彼之所能为否。时运不济,就是客观条件还不足以成为满足实现主观要求的条件,妄然求取,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毛泽东不是说过,要实事求是吗?要让主观的愿望同客观现实统一,要把“求”同“时运”结合起来,学会等待时机,切莫大胆妄为。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点评:青年毛泽东再《讲堂录》写到:货色两关打不破,其人不足道也。货者,财也。钱财是身外物。仗义疏财,是豪杰的行为;爱财如命,难成大器。毛泽东一生不爱钱、不拿钱,不碰钱,前辈之风,后人真是难以企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无功不受禄,妄取人财,与谋财害命差之不远。妄取人财,拿来布施,无异于先饱私囊后,借花献佛博取善名,典型的伪君子!然而君不见现实社会中多少所谓企业家、实业家,借造假造劣来赚取巨大利润,后又拿出“九牛一毛”来做慈善,名利两得,不亦卑鄙乎!
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点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惜爱之。外躯内气,养身莫过于养气。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毛泽东又说,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以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惑,则所以制其气者重。如何养气?唯有制欲。色欲、食欲、财欲,人生于世,天下无处不有欲。若纵欲而行,伤身十分,更是有伤元气,虽灵芝妙药,服之无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以养浩然之气,诚哉斯言!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点评:此句言如若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虽然屡屡行善多积阴德,也是枉然无益。阴鸷,即积阴德之意。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若有骄奢淫恶之恶行而虽有善行亦无益于己,无济于事。达人先自达,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艰苦朴素开始。
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1.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2.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3.辱,莫大于不知耻。——王通
4.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6.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7.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
8.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乌申斯基
9.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10.老鼠正在房子里扒墙穿洞,但是他们不去检查猫的牙齿和脚爪,而要研究的却只是它是不是一只圣洁的猫,如果客观存在是一只虔诚的猫道德的猫,那就行了,决不计较它有没有别的才能,别的才能倒是不关紧要的。——马克·吐温
1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2.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3.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克雷洛夫
14.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15.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16.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德谟克利特
17.去谗贱货,所以修身。——康有为
18.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帕利克
19.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蒙森
20.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知我者则骄。——申居郧
21.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杜威
22.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
23.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24.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苏霍姆林斯基
25.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康德
26.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27.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28.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29.骄傲道德导致丰盈,然后导致贫困,最后导致声誉扫地。——富兰克林
30.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凯洛夫
31.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苏霍姆林斯基
3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33.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34.道德活动既受政府长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约。——洛克
35.美德对于每个人,都是善;不道德对于每个人,都是恶。——莎甫慈伯利
36.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培根
37.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
38.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车尔尼雪夫斯基
39.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
4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42.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43.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宣永光
44.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苏霍姆林斯基
4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4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一》
47.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丘
48.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4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余秋雨他的《君子之道》理性中包含感性,将从古到今留传下的君子之道完美阐释,深入人心。
余秋雨在本书的自序中写到过这本书的缘由,是因他在曾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述中华的集体人格,并把讲题命名“君子的脚步”。之后并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君子之道对于中国,如同骑士精神对于欧洲,武士道对于日本。只要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本书引经据典,将文献加以自己的分析,结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实背景,讲述君子之道的精髓和奥妙之处。巧妙地将君子之道与中华文化结合起来,探寻中国文化历史之精髓。
《君子之道》中,针对君子先进行简单的轮廓描写选出九项君子之道,例如诸子百家对君子之道的不同意见、君子之道的影响以及演变过程,等等。第二部分就是探讨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即君子如何处理世间之谊,名誉、伪君子以及牢狱自由的关系。第三部分就是余秋雨从佛学中得到的修行感悟,从国外的故事中了解其他国家的人文情怀,最后汇集作者几十篇小散文,在文化人类学的立场探索中华民族的人格,追踪历史。于是引出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从而提出了“集体人格”这个词。他将中国哲学作为对照,提到了“西方互助冲突的”的人格,认为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最根本的差异就是人格的差异,因为人格的差异,导致的文化的差异。而与外国集体人格不同,中国的集体人格的表现方式是“君子”,是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升华到了一种人格精神。孔子一直想创建一个尊亲,尚礼的社会,将自己的目标定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基础上,随着理论的完善,提出了君子之道,从此,这便成为文化的记忆沉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样,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没有君子,什么都是徒劳。我曾试图翻阅了孔子的一些文献,却未找到孔子给君子下的定义,通常将小人作为君子的参照物。,用否定来阐释肯定,形成一种对比。下面的例子也许就能证明。
书中君子怀德中有一个例子。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慧”《论语.里仁》 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如升官发财等,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有所行动,就想到是否合乎此类典刑。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冒险以求其幸,不思虑后果,只贪图眼前的小恩小惠。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孔子为什么把德和土并列成对立概念,先看看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很有意思的排位,在排位中,君子心中的按重量排序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德,二是人,三是土,四是才,五是用。但是余秋雨先生用了一个当下社会比较热门,能令现代普通人一下能明白的词即为“土豪”其解释为那些“土豪”喜欢把中国那些只重物、不重德的有钱人。君子怀德之后必须要提到君子之德风。《论语.颜渊》中的一段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翻译为君子的道德像风,民众的道德像草,风吹向草,草就随风倾伏。这一段话中指出了君子的品行要像风一样影响众人。凡是有利于社会风化的都应像风一样,吹向民众,所以君子之德也是君子应该做的。如果一个君子拥有高贵的德行,但默不作声,他的君子之德就没有影响到其他人,小人就感受不到社会的良好的风气,所以只有君子不停的传播仁义道德,才有真正的意义。君子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与人为善,有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并且君子要做到坦荡荡,周而不比。要做到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要团结而不是勾结。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曾觉得君子这个称呼离我们很远,不仅是因为时间的跨度,也是因为君子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但是读了这本之后,突然觉得君子离我们很近,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你真心的去称赞、关爱别人时,不去计较自己的利益,以大体为重,你便是真正的君子。如果针对一件事斤斤计较,去嫉恨,便是小人了。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君子,积极的度过每一天。一直流传下来的不仅是君子之道,还有就是中庸之道。中不偏,庸不易。按照自己的人生走,不因为别人去不停地更换目标。保持一颗中正的、平和的心去生活,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家庭。所以说,中庸是儒家设定得到思维杠杆。也是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成为人类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泯灭的幸存者。余秋雨认为君子比小人要劳累很多,小人要结党营私,窥探对手,战战兢兢,但并不是说君子不劳累,君子的劳累是敞亮通达,不逃避质疑的目光。孔子曾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对于自己的得失、财富无忧无惧,但对大道是他们忧虑的全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这样的君子,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可敬可养。就像大诗人陶渊明一样将他的生活寄托在田之中的,更深一层说,他是将精神寄托在对远古的怀想之中,以古代那些志行高洁的隐士、贫士为楷模,用他们的精神来进行处我鼓励,这使他能够坚持“固穷守节”的生活,不改变“隐居求志”的初衷。陶渊明的生活,正是田园境界与怀古情调的结合,做到了君子忧道不忧贫。
一直以来,中国都被称为礼仪之国。往大了讲“礼,国之干也”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国家普天同庆的节日,全国上下举国同庆。这就是国之干也。礼往小了来说,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接触,都在努力去做,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有属于自己的礼节,这种礼节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每个公民都做到了“礼”,就不会再有丑陋国民性这样令人担忧的字眼。每个人有了礼,才会有风度、才会美,礼仪之邦这是中华民族的标签,不要因为任何原因丢失这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君子之礼,与美同在。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也在于君子有知耻感,而小人因为利益蒙蔽了内心,麻痹了心灵。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阀门打开,君子的人荡然无存。如果存在,即使锈迹斑斑,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在君子之交中,我钟爱余秋雨先生对君子之交的论述。他在文章中提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阐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他们俩使“高山流水”成为了千古至谊的代称。他通过水的哲学,引出了庄子的至理名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出自于《庄子·山水》。在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始终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恰当。所以又重新细细品味,才发现原来清水和甜酒便是解读之门。虽然在色、香、味中清水与甜酒不能相提并论,但水是人的.必需品,而酒不能多喝,水可尽饮,无碍心智,而酒却喝多伤身。现在随着阅历的增加,更加成熟,更对君子之交淡如水深有体会。在我看来,真正的朋友未必每天都要见面,未必都要惊天动地,但是只要是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朋友总会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自己,即便很久没有见面,没有过多的寒暄,没有莫名的尴尬但还是有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知道对方想要说什么、做什么。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相识甚好。君子之道中,余秋雨不仅运用庄子的“淡哲学”还巧妙的将老子的“冷哲学”“低哲学”“钝哲学”联系到一起,我很敬佩余秋雨先生,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能用娴熟的文字、精妙的语言链接起来,总结出了这样的一段话,道出了为何君子之交是淡如水的:“第一,水 利万物而不争;第二,处低位而得道。”
现在如果让我选择是浓烈的友谊,或是平淡的友谊,我想,我更需要的是平淡的友谊。我希望我和朋友的友谊,细水长流,一直陪伴在我左右。虽然友谊会使我们温暖,但友谊之道还是充满坎坷,有些友谊既不高,也不广,却有点甜,有点稠,借用庄子说的话,这种友谊叫“甘谊”也许是因为承诺的落空,工作的竞争,一旦无法一起分享喜悦,便会产生嫌隙,这便是悲剧的开始。所以人际关系好比清水中营养丰富,即成污染;血管之中,如粘度过高,即成病患。所以我们要学会看淡周边的一切,正如“世事漠漠,恰如水墨,被人加浓,反失常态。由浓及淡,即返自然,便得泰然。”
读完《君子之道》后,我发现君子和小人一直是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不是人生下来就是君子,抑或是小人,没有绝对的小人,也没有绝对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君子这个定义的理解和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生命中的得失,如何处理好友谊、名利、欲望;每个人的一生中,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都会遇到遗憾和不如意,有时我们无法改变,但一定要确保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性。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正确的价值观,君子喻与义,小人喻与利可以有欲望,但也要明白为获得自己的利益时,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要以德报怨,爱人者之恒爱之,敬人者之恒敬之.。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我们的“礼仪之邦”的称呼,有责任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