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十句名人名言十副对联 正文

十句名人名言十副对联

时间:2024-12-24 11:41:48

一、中考中对联常见的'题设形式

1、对联积累

例①:请写出你在生活中留意到的你认为最好的一副对联。(湖南常德卷)

例②:给下列对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河南卷)

a、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 )

b、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 )

c、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 )

d、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 )

A、春联 B、婚联 C、挽联 D、行业联

2、对联链接

例③:下列对联写的是一位课本中的古代作者,请在括号内写出姓名。(山西卷)

a、豪气压群山,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 )

b、太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淑玉阁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 )

例④: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 , 。(山东卷)

3、撰写对联

例⑤:请用正楷字体在下联空白处补全对联。(辽宁沈阳卷)

横批:润物无声

上联:三尺讲台迎冬夏,

下联: 。

例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祭拜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集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吉林卷)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 。

4、综合运用

例⑦:语文活动:对联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胜迹联、言志联等。假如今天恰逢你的爷爷或奶奶做大寿,请你从下面四幅对联中选一幅送给他(她)。(贵州贵阳卷)

a、依山傍水景中胜景,坐北朝南画里新居。

b、红梅点点,春意浓浓。

c、福分洋洋如东海,衡寿悠悠似南山。

d、古人却向书中见,男子要为天下奇。

例⑧: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是智慧得以开启。为此,立志中学初三(2)班班委会决定搞一次“

当然,中考中关于对联的题型也存在着其它的方式,如:对联匹配、撰写横批、对联赏析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二、中考中对联对法指要

写对联其实是仿句题的一种形式,可理解为仿写对偶这种修辞句式。一般来说,中

首先,了解对联这种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学特征:①、字数相等。②、词性相对。③、结构相符。④、意义相关。⑤、节奏相合。⑥、平仄相协。

其次,注重平时的积累。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多关注一些佳联、好对,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等就是我们课本中所出现的和涉及到的。

最后,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切实可行的技巧。如“拆分法”即把一联分成若干个词组一一作对,再合起来,就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注:本文中所举例子均选自2005年各地中考试题。参考答案为:

例①、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例②、ACDB

例③、a李白b李清照

例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例⑤、一腔热血写春秋。

例⑥、乡音已改是归人或乡音无改鬓毛衰。

例⑦、C

例⑧、聆听先哲教诲,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目标

1. 通过把字句与被字句的比较,知道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2. 读背名人名言,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言的习惯。

3. 喜欢阅读成语故事,明白成语的意思。

4. 搜集

5.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把感兴趣的故事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一、温故知新

1. 读句子,比较。

2. 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3. 总结拓展练习。

二、语海拾贝

1. 读名言,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讲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作解释。

2. 熟读成诵。

3. 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名句。

三、点击成语

1. 自由练读,读通顺,想想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 把读懂的内容与同学交流,或提出自己的疑惑。

3. 交流阅读体会,说说成语的'意思。

四、综合性学习搜集对联·话说对联

1. 介绍对联。(上联与下联的字数相等,词语相对,内容相关,语言鲜明简练,声调优美和谐。)

2. 说说对联经常挂在哪些地方。

3. 对联有什么作用呢?

4. 把自己搜集的对联进行分类。(如:景色类节庆类)

5.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6. 挑选几副贴在教室里。

五、习作百花园

1. 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

2. 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既可整理故事,又可自编故事。激励学生自己创编故事。

3.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习作计划。

4. 学生自主进行书面表达,鼓励创新。

5. 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

6. 自我修改完善。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丰富的内涵,唐朝的汪伦就用妙语与大诗人李白结下了深情。想了解这个故事吗?请自己读读《妙语结深情》这篇文章。

2. 说说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勾画汪伦说的话,然后联系第2段的有关语句感受汪伦用语的巧妙。

3. 再读短文,积累好词佳句,可先勾画,再摘抄,最后背诵。

参考

☆语海拾贝中的人物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原名萨缪尔·兰亨·克里曼斯。他的创作以幽默讽刺见长,语言简练生动,多采用民间口语。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作家。一生共写剧本五十多部、小说五部和其他著作多种。著名剧本有《华伦夫人的职业》、 《人与超人》、 《苹果车》等。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假:         走: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

⑴①余因得遍观群书     得: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③得鱼腹中书       得:

⑵①色愈恭,礼愈至     至:

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  至:

③至理名言        至:

⑶①稍稍宾客其父      稍:

②不敢稍逾约       稍:

3、请写出一个表现作者读书刻苦的句子:

4、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_____,它照应了“__________”一句。

6、选出下面各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门人弟子填其室 B、或遇其叱咄 C、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D、俟其欣悦

7、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________(2)________ (3)________

9、划分朗读节奏

⑴余因得遍观群书  ⑵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0、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___”与“___”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1、“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你认为这种态度对吗?谈谈你的观点。

12、在原文中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1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

14、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

二、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⑴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⑵缊袍敝衣  敝: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以”字。

⑴①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以:②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以: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④计日以还 以:⑤以衾拥覆 以:⑥俯身倾耳以请 以: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 以:1、    2、     3、     4、         5、          6 、        7、

3、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

4、选出带点字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

A、媵人持汤沃灌 B、有司业、博士为之 C、县官日有 D、腰白玉之环

5、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和“___”;如用一句诗(或一副

6、区别古今词义:

⑴汤:古义:  今义:   ⑵右备容臭:臭:古义:    今义:

7、划分朗读节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9、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10、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若神人 B.腰白玉之环 C.右备容臭 D.主人日再食

判若两人      腰缠万贯   臭气相投   再接再厉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

1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综合全文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15、读了全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一、⒈借;跑 ⒉⑴①能够 ②领会 ③得到 ⑵①周到 ②到 ③最高的 ⑶①渐渐 ②稍微 ⒊手自笔录(录华,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⒋C⒌修饰 计日以还 ⒍C⒎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⒏⑴刻苦好学⑵博览群书⑶虚心请教⒐⑴余/因得/遍观群书⑵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⒑嗜学      家贫(顺序可换) ⒒开放题,言之成理,表达流畅,观点明确即可。12.分层在“既加冠”前。第一层:叙述作者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写得书之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第二层,叙述作者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从师之艰。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13.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14. (1)得书难:(2)拜师难

二、⒈⑴被:通“披”,穿。⑵敝:破。 ⒉⑴①因为 ②来 ③用 ④表顺承,相当于“而”⑤用 ⑥连词,相当于“而” ⑦连词.作“因为”;介词,译为“拿” ⒊因为作者心中有读书这件乐事。⒋D ⒌勤、艰 梅花香自苦寒来⒍⑴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所得的汁水 ⑵臭:古义:原指各种气味 此指香味,音xiù今义:指一种难闻的气味,音chu。⒎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⒏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⒐B ⒑A ⒒B ⒓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⒔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⒕(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⒖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